編者按
濟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是國家公布的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四門塔、被譽為「海內第一名塑」的靈巖寺,均在這片土地上默默佇立千年。濟南,誕生了許多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名君大舜、神醫扁鵲、名將秦瓊、名相房玄齡……著名詩人李白、杜甫、黃庭堅,詞人李清照、辛棄疾,著名小說家劉鶚,近代文豪老舍等都曾在濟南生活工作遊歷,故有「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之佳譽。
濟南,不僅人傑輩出,更有天賦地靈,風景秀麗,泉水眾多,城內72名泉爭湧,尤以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龍潭四大泉群久負盛名,自古享有「家家泉水、戶戶垂柳」之譽。千佛山峰巒秀麗,守護南界;大明湖潤物無聲,滋潤北城。而「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也成為濟南的獨特風光。
濟南,在4000多年的歷史長河裡,留下諸多古老建築、千年大樹、特色名吃、名家橋段、奇人軼事、雋永典故。
濟南,值得去追本溯源,值得去重走一遍,值得去再書畫卷。即日起,大眾網濟南站推出人文地理類新聞欄目——《城·事》,在現實中勾勒濟南背影,在往事中講述濟南印象,在歷史、現在、未來的穿越交錯之間,記錄濟南,愛上濟南。
傳說中被秦瓊戰馬一腳踏出的回馬泉
五龍潭秦瓊祠內的雕刻壁畫
秦瓊祠內的石碑因年代久遠已有一條裂縫
秦瓊祠內部庭院
文/片 大眾網記者 王亞男
「咱們濟南還有秦瓊府,過去朝中兵將到達濟南,忽見天空烏雲密布,雷電交加,秦瓊府上突然出現五條巨龍,上下盤桓,噴雲吐霧,久久不肯離去,耳旁只聽轟隆一聲巨響,整個秦瓊府沉落消失的無影無蹤……」時至今日,濟南老相聲園子裡還能聽到秦叔寶的故事傳說。作為唐代開國將領,秦瓊驍勇善戰,於千軍萬馬中取敵軍首級;作為山東錚錚鐵漢,他行事仗義為朋友兩肋插刀。不論是史志記載還是傳奇小說,秦瓊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而在濟南的大街小巷,也到處能尋到他的遺蹟和故事。
傳說
忠:秦瓊廟內唐王塑像要居主位
在濟南千佛山上,有一座精美涼亭,南側石碑刻有「唐槐亭」三個大字,為書法家舒同手書,相傳此亭原為秦瓊廟舊址。
據說,由於秦瓊是大唐開國元勳,官至左武衛大將軍,跟隨唐王李世民南徵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而同時,秦瓊又有忠義之名,扶危濟困,深得老百姓信任和擁戴,還被唐王李世民封為門神,因此人們便在他的家鄉建起廟堂供奉。
隨後,秦瓊的雕像塑好就擺於廟堂正中,但奇怪的是,這雕像一直站不穩,經仔細檢查修正後仍然如此,讓人們十分困惑。後來一位老者解開謎團:「秦瓊是一代忠臣,他一生扶持唐王李世民,死後也不願意獨佔王位!」於是,人們把「秦瓊」的雕像挪開,在廟的正中央恭恭敬敬地塑了一座唐王李世民的塑像,「秦瓊」這才昂首挺胸地立在一旁。
傳說雖然無從考證,但該類寄託了廣大勞動人民最樸素感情的故事也從側面反映出秦瓊此人的忠誠之名。秦瓊一生隨李世民東徵西戰,是「玄武門事變」的直接執行者之一,對唐王忠心耿耿,也深得李世民信任。
勇:民間門神追賊踏出回馬泉
在民間,秦瓊和尉遲敬德被奉為保護家宅安寧的門神,他們的畫像被貼在門上,以祈求平安。而這個風俗是怎樣被延續下來的呢?
原來,傳說李世民殺死了自己的兄弟李建成、李元吉之後,晚上入睡時總能聽聞鬼魅號哭之聲,心中不能安寧。秦瓊上便請命與尉遲敬德一起披鎧甲守衛在唐王寢室門外。李世民依言從事,果然一切平安。高興之餘卻也不能讓兩元大將夜夜值守,於是命畫匠為二人畫像,貼於門上取得相同效果,後民間便也流傳開來。
而關於秦瓊的勇猛,在濟南還有一眼泉水也承載著一段故事。據傳當年秦瓊在歷城縣衙當捕快時,一次手持雙鐧騎黃驃馬追趕賊人,在與賊人交戰中,秦瓊所騎的黃驃馬猛一回頭,由於蹄力過猛,馬蹄落處竟被踏出一方泉眼,一泓清泉從地下汩汩冒出。濟南人為了紀念他,就將這處泉池取名為「回馬泉」。2004年4月,在重新評定濟南新「七十二泉」時,位於五龍潭東南20米處的回馬泉被列為第37泉。老濟南們說,現在泉底長滿了綠苔,而想當年秦瓊坐騎留下的蹄印之處,則呈現出淺黃色沙土,沙礫深處會溢出串串泉珠來。
孝:拴馬槐旁赤腳上山為母祈平安
在濟南,千佛山唐槐亭旁的一株古槐是秦瓊較為著名的遺蹟,傳為秦瓊拴馬上山為母祈福之處。據說秦瓊的母親自小撫養他長大,過程艱辛,因此秦瓊對母親及其孝敬,後其至千佛山寺院給母親許願燒香,為表示孝心,他脫去戰靴,赤腳上山,並將馬匹拴在一株槐樹上,這株槐樹便被稱為「拴馬槐」。
記者從園林部門了解到,秦瓊拴馬的古槐曾經在濟南有好幾處,但千佛山上的這株唐槐卻是目前尚存的唯一一株。在這株唐槐的樹幹上,還有濟南市綠化委員會設置的標牌,上刻有「 濟南市古樹名木,國槐,編號A 0 —0 00 1 」。
拴馬槐位於千佛山西盤道唐槐亭西側,樹齡已經1300 餘年,高16 .5 米,枝下高6 米,基部圍徑2 .5 米,而輸的下部已基本腐朽,形成一個環形大洞,僅剩樹皮存活。令人驚奇的是,在古樹幹的基部北側和西南側竟各長出一株幼槐,小槐垂直穿過古槐樹皮,經年日久,兩株新苗與古槐互相攀附,互輸營養,樹皮也逐漸合為一體。小樹在老樹的粗枝盤虯下根基漸牢,老樹也在小樹的蓬勃生長中煥發新的生命。
尋蹤
江湖三十六友的賈家樓聚義
傳說秦瓊家世代在濟南西關花店街一帶打鐵謀生,人稱「冶鐵秦家」,而現在再去尋訪花店街,也只得其名了。
秦瓊年輕時曾在歷城縣衙當捕快,他待人仗義慷慨,廣交江湖好漢,被尊稱為「秦二哥」。他曾與徐茂公(即李世勣)、程咬金、羅成等人在歷城西關賈家樓(據說在濟南老城西門外篦子巷北口「玉美齋」食品店舊址)結拜為江湖「三十六友」,其中許多人後來成為唐王朝的開國名將,這就是有名的「賈家樓聚義」。只是現在再從篦子巷北口看進去早已經面貌全非了。
五龍潭並非真正秦瓊故居
進得五龍潭公園大門,向西走不到50米,一排灌木叢前的石碑十分引人注目。石碑高約2.5米、寬約1.2米,可能由於年代久遠,石碑已經出現一道裂縫,然石碑上的字跡仍然清晰可見:「唐左武衛大將軍胡國公秦叔寶之故宅」。
關於五龍潭的形成,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很多。而關於此處為秦瓊故居的最早記載,則見於元代散曲家張養浩在《復龍祥觀施田記》中記述:「聞故老言,此唐胡國公秦瓊府第遺址,一夕雷雨,潰而為淵。」清乾隆年間學者桂馥撰《潭西精舍記》中載:「歷城西門外唐翼國公故宅,一夕化為淵,即五龍潭也。」而老濟南的相聲段子裡,也有關於此典故的記述。
然而,隨著1995年經七小緯六路銀行宿舍樓施工中的一座石室墓葬破土而出,秦瓊故居的真實所在也隨著浮出水面。在墓室清理中,考古人員發現了秦愛墓志銘,而秦愛不是別人,正是唐代開國名將秦瓊的父親。根據史料記載,北魏隋唐時,五龍潭尚是大明湖的一部分,所以唐代秦瓊府第陷沉五龍潭的說法實屬誤傳。
據秦瓊後裔秦若軾說,秦瓊的先祖是北朝有名大將,時為望族,門庭榮顯。秦瓊上三代皆為文職官員,生活水平屬於士族中等偏上水平,並不像一些地方志所記載的鐵匠出身。受家風薰染,加之自己又處於一個天下擾攘、戎馬生涯的大動亂時代,少年時代的秦瓊就崇尚武力,喜好弓馬,立下了成就一番大事業的雄心壯志。秦若軾老先生認為,秦瓊的故宅應在原歷城縣懷智裡,今濟南西郊南、北大槐樹街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