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高等教育的供求關係、國際環境發生了變化,新工業革命和新經濟發展迫切需要工程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期為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如何應對這種需求與趨勢,是地方高校進一步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及人才培養面臨的新挑戰。
湖南工程學院實施工程教育近70年,在地方高校中率先確立了「應用型本科」辦學定位,始終強化應用型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之核心定位,成果豐碩。2013年,學校卓越工程師培養作為教育部「卓越計劃」實施典型案例,向全國推廣。當前,學校應用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體系已由1.0升級為2.0,如何將「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四鏈結合、融合通達,使教育鏈驅動人才鏈,人才鏈服務產業鏈,產業鏈迸發創新鏈,學校做出了積極的探索。
構建「四鏈融通」 創新人才培養理念
「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四鏈有其特定內涵。應用型本科教育之教育鏈,指由多維主體共同培養具有一定實踐能力的高素質、複合型、創新型人才,其構建要求對接國家戰略需求、區域經濟來進行專業、學科布局,圍繞產業鏈設計創新人才培養方案;人才鏈包括由校內專業教師,創新、創業導師,企業導師構成的導師隊伍,及其培養的被市場認可的、適用於產業鏈的系列人才;產業鏈是各個產業部門之間依據特定的邏輯關係和時空布局關係,客觀形成的鏈條式關聯形態;創新鏈指的是圍繞某一個核心技術主體以滿足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知識創新活動將相關的創新參與主體連接起來,以實現知識的經濟化過程與創新系統優化目標的功能連結結構模式。
湖南工程學院應用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體系2.0版是在原卓越計劃的8個工科專業中,遴選了6個優勢專業作為試點來踐行新工科理念。2.0版以創新人才培養作為終極目標,創新並實踐了「政、產、學、研、用」辦學模式,把地方政府、行業部門、科研院所、國家企業多方優勢資源匯聚起來,完善科教結合、產學融合、校企合作的協同育人模式,構建集教育、培訓、研發一體的共享型協同育人實踐平臺。促進「四鏈融通」,即通過打造一支由「校內專業教師+創新導師+創業導師+企業導師」構成的導師隊伍,將產業鏈中的資源需求、人才技術、項目研發等要素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融合「理論基礎+專業方向+產業方向」的專業教育鏈和「創意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的創新培養鏈,構建「對接—滲透—交融」的共享共贏的運行保障機制。積極發揮政、校、企多維主體協同作用,引導其建立優勢互補、利益共享、協同高效、風險共擔的運行保障機制,形成凝心聚力、資源優化、協同創新的發展合力。
踐行「四鏈融通」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為解決各部門、機構間存在的條塊分割、缺乏統一協調、嚴重影響產學研合作成效的問題,學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合作,匯集三方資源,構建集教育、培訓、研究、服務於一體、科研與教學互動的多功能、創新型、複合型智能與智造產業學院。產業學院既是面向卓越計劃2.0的專業實踐和創新實踐平臺,又是面向學校教師獲得工程經歷和科研實踐的平臺,同時還是校企合作研發和協同創新的平臺,其特點為「產、學、研、創、轉、用」六位一體,形成了學生成才、教師成長、學校獲益、企業獲利,四元共贏的良好局面。學院的邏輯協同關係為對接產業、行業需求驅動,以生為本、堅持產出導向,聯合攻關、助力企業發展,創新驅動、培育創新精神,成果轉化、實現校企雙贏,崗位實訓、緩解人才缺口。
學校精準對接戰略新興產業發展需求,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構建各專業相互支撐、各學科交叉滲透的應用型課程體系。同時,專業實行按需設課,擴大學生自主選課範圍:每個卓越計劃2.0專業設置15%-20%的跨學科專業課程,融入10%-15%的新經濟產業課程和10%-15%的校企聯合開發課程與實踐課程,主動對接產業轉型需求,深化校企協同育人,把企業技術革新項目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把行業企業的一線需要作為畢業設計選題來源,全面推行案例教學、項目教學,使學校在產教、科教融合的實踐中真正實現「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
師資是人才培養的關鍵。學校建立以學校教師到企業掛職定崗和企業人員到智能與智造產業學院掛職鍛鍊的校企「雙向掛職」機制,共建共享校企人力資源。進一步加強卓越計劃2.0各專業與一線企業的雙向交流,改善師資隊伍結構,為「四鏈融通」協同育人架設中間橋梁。
智能與智造產業學院內部設立若干企業教師專崗和產業教授專崗,吸納企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到學校任教,同時有計劃地派遣相關專任教師到行業企業實踐鍛鍊和掛職工作。開展校企教師聯合授課,打造高素質「雙師型」教學團隊,構建一支工程教學能力強的三維立體教師隊伍。目前學校已聘請149名高水平企業專家擔任卓越計劃2.0專業的企業導師,277家企業深度參與卓越計劃。
此外,以智能與智造產業學院及學校的若干共享型校企協同育人實踐創新平臺作為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的基地,對卓越計劃2.0專業的學生圍繞「產學研培創賽」來促進專業人才的培養,在基地中,對卓越計劃2.0專業的學生圍繞「產學研轉創用」來推動學科專業一體化進程,提升科技服務地方經濟和行業發展的能力。
理念付諸行動 「四鏈融通」結出碩果
學校通過「四鏈融通」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的頂層設計,推動了有利於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教學組織模式的變革和體制機制的創新,激活了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教育資源,打破了產學研融合過程中的壁壘,主動將人才鏈和教育鏈對接產業鏈和創新鏈,構建了可持續發展的多維主體協同的「四鏈融通」新工科人才培養的良性循環,使學生工程意識、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學生就業質量高,供需比例1:3以上,連續3屆畢業生就業率在95%以上。
近年來,學校獲批人工智慧等新工科專業5個,改造、升級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等傳統工科專業6個,建設3個現代產業學院,搭建「四鏈融通」實踐創新平臺25個。入選國家級大學生「小平科技創新團隊」1個,獲國家級科技創新競賽、學科競賽等獎項144項、省級獎656項,其中,全國電子設計大賽一等獎2項、全國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一等獎1項、第二屆中國高校智慧機器人創意大賽一等獎1項,以及德國iF設計獎1項,2020年,學校「烷事大吉」團隊勇奪第十四屆全國大學生化工設計競賽一等獎。
「四鏈融通」將高校的教育教學與行業、企業的生產、研發、設計、管理等環節融為一體,使高校與行業、企業之間交融成雙贏的利益共同體,是人才培養的協同創新機制,更是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現實需求,「四鏈融通」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對於破解產教融合機制具有示範效應。
(作者:陳嶽堂)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