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網上偶然看到這麼一個詞「袋鼠爸爸」。
用一句流行的話講,就是爸爸負責帶娃,媽媽負責貌美如花。
如果家裡有一隻「袋鼠爸爸」,這當媽的是不是特別的暖心?
但更多家庭的現實情況是,媽媽依舊是帶娃的主力軍,而爸爸多數時候,還是甩手掌柜。
本來媽媽帶娃的時間多,按理說,孩子應該是和媽媽更親一點才是,可是生活中,卻常常聽到一些媽媽抱怨說:自己辛苦帶娃,到頭來孩子反倒和爸爸親!
媽媽付出了那麼多,卻還不如一進家門就躺沙發上的「甩手掌柜」爸爸,不得不說,站在媽媽的角度想想,當這樣的「媽媽」的確很委屈。
不過,如果有的媽媽能夠靜下心來想想,或許就不那麼「委屈」了,因為更「委屈」的可能還是孩子。
有的媽媽辛苦帶娃,娃卻跟爸爸親?問題可能出在這四點:
經常嘮叨,是很多媽媽的「通病」。並且,有的媽媽的嘮叨深入到了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孩子吃飯、孩子寫作業、孩子走路,甚至孩子上廁所這等小事,媽媽也要嘮叨個不停。
在很多孩子的腦海中,媽媽就像是盤旋在頭頂的直升機一樣,整天都是轟鳴聲。
誠然,媽媽的嘮叨,多數時候含著媽媽的「關心」,只是媽媽不知道的是,孩子漸漸長大了,她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判斷了,媽媽過度的嘮叨會讓她們感到「自由」受到侵犯,進而很容易生出反感。
雖然說,很多的爸爸在育兒上都是「甩手掌柜」,但是他們卻很少在孩子面前嘮叨,這無形之中的對比,很容易會把孩子推向爸爸的懷抱。
《少年派》中的「虎媽」王勝男,就喜歡在女兒林妙妙跟前整天的「嘮嘮叨叨」個不停,這讓林妙妙每次有機會躲著媽媽的時候,一定不會留下來聽媽媽說教。與之相反的,女兒林妙妙更願意跟爸爸說話。
有的媽媽,容易把工作上的壓力、婚姻中不如意的情緒在孩子面前釋放。
一方面,會讓孩子覺得,媽媽的不幸是他(她)造成的,內心容易產生自卑、不安的情緒;另一方面,當孩子無法解決媽媽的「不幸」時,又會反過來對媽媽產生厭惡,讓孩子產生遠離媽媽的念頭。
還有的媽媽,喜歡把大人的壓力轉嫁給孩子,逼著孩子去做孩子不願意做的事情。
電視劇《小歡喜》中,陶虹飾演的單親媽媽宋倩,遭遇了婚姻的不幸,一直以來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女兒英子身上,以一種近乎瘋狂的方式培養女兒。
英子的成績明明很優秀了,可是她為了讓英子考上清華北大,居然英子臥室連著客廳的牆壁打通,換成隔音玻璃,這樣便於她能夠隨時監視女兒的動態。
英子和媽媽生活在一起一直處於一種緊張的生活狀態中,以至於她無時無刻不想著遠離媽媽,而英子和爸爸在一起時,就沒有那種緊張不安的感覺。
直到後來被媽媽逼得自殺,如果不是媽媽及時醒悟,可能就是一場悲劇。
有的媽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容易失去耐心,而變得情緒失控。尤其是陪孩子學習的媽媽,常常因為孩子不會寫一道題或者是寫作業拖拖拉拉而忍不住發脾氣。
沒有哪個孩子願意看一個媽媽像一頭髮怒的獅子一樣咆哮,這很容易在幼小的孩子心裡留下陰影,讓孩子不敢接近媽媽。
我就記得有一次孩子媽媽對著女兒發火,聲音很大,甚至還忍不住動手打了女兒,女兒當時的表情就像是一個剛出生的小雞仔在寒風中直哆嗦的樣子。
在此後一周時間裡,女兒都不怎麼敢接近她媽媽,並且後來很長一段時間裡,孩子都不跟她媽媽一起睡,都是我晚上哄著她睡覺。而且家裡講故事啥的活,她也找的是我,基本上都不會找她媽媽。
對於處於這個年紀的孩子,哪有不調皮的?哪有不犯錯誤的?哪有大人一說立馬就聽的?雖然說,當媽媽的,有自己的難處,但是處於成長階段的孩子更需要的是媽媽的理解與包容。
如果要論陪伴孩子的時間,大多數媽媽陪孩子的時間,是爸爸的數倍。但是要提到高質量的陪伴孩子,可能媽媽就不見得比爸爸多多少了。
有的媽媽,雖然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天天圍著孩子轉,但是大多數時候卻都是低質量的陪伴孩子。
她們更多的時間是在送孩子上下學、給孩子做飯、監督孩子寫作業或者是孩子自己一個人玩,她坐在旁邊玩手機。
前不久有個朋友就跟我聊了他們家的故事:
孩子的爸爸因為工作的原因,經常不在身邊,5歲大的孩子一直都是媽媽照顧的。可是媽媽雖然陪在身邊,但是除了跟孩子一起看電視外,基本上對孩子就是「不管不顧」的那種。
每次孩子的爸爸一回家,就帶著孩子出去做遊戲、睡前也會講各種睡前故事。
所以,每次爸爸一回到家,孩子第一句話就是:「我不要媽媽了」。然後,是各種方式粘著爸爸。為此這當媽媽的沒少「吃醋」。
由此可見,陪伴孩子,不是說誰陪的時間多了,孩子就跟誰親,或許只有當媽媽高質量的陪伴孩子時,孩子才會對媽媽更親。
當然了,陪孩子是兩個人的事情,媽媽看似「超人」的背後,頂著無數的壓力,作為爸爸也應該參與到孩子的養育之中,即使做不了「袋鼠爸爸」,起碼也要讓媽媽覺得,她不是「喪偶式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