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意思先生與差不多小姐
作者:姚瑤(富書部籤約作者),本文原創獨家首發,轉載請後臺回復授權
這幾天,讀到富書部當家作者蕭蕭依凡的文章《什麼才是正真有趣的生活》。
她在文章開頭描述了一種人的樣子。
這種人和胡適先生筆下的差不多先生一樣普通,幾乎每個人周圍都能找到幾位,更或者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傾向。
蕭蕭依凡新書《僅有一次的人生,就要酣暢淋漓地活》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沒意思先生。
和差不多先生擁有專屬的口頭禪「差不多」一樣,沒意思先生也有自己的口頭禪,那就是沒意思。
沒意思先生生活在小城市時,他嫌小城市髒、亂、差,沒紐約氣質沒巴黎文藝,哀嘆周圍的朋友同事過著一眼從搖籃望到墳墓的日子,嫌他們沒眼界沒抱負沒夢想;
後來沒意思先生來到了大城市,幾日的新鮮勁一過,又感到沒意思起來:空氣太差,人潮擁擠,浪費在交通工具上的時間太多……
工作工作沒意思,生活生活沒意思,出去玩沒意思,宅在家裡也沒意思。這樣的人常見吧?
對他們來說,長在腦門上的眼睛就像一架高倍內窺鏡,專門用來發現病灶和問題。
春天的暖陽夏日的風秋天的碩果冬日的雪在他們看來絕不是景致而是輪迴,一樣也沒有多大多特別的意思。
那麼為什麼他們總是覺得沒意思呢?
我發現這類人往往有個共同點就是做任何事情都很難做到全身心投入。
他們逛街的時候想著讀書,讀書的時候想著工作,工作的時候想著運動;到了這個城市念著上一個城市的種種好處,到了下一個城市又想起之前那個也風情萬種。
即便是在片刻的功夫裡,舉棋不定,患得患失也是常態。
有人向我敘述過這樣一個屬於她的非典型晚間時光:夜晚時分,打算整理下白天和同事們新一輪商討的操作比賽流程。剛插好U盤,突然想起應該先把上一屆比賽一等獎的視頻鑽研下。
於是翻出光碟推進光碟機,運行等待間想起傍晚答應學生找些訓練口條的文章,馬上打開百度,搜朱自清的背影和匆匆,龍應臺的相信和目送。
文章有些傷感,想到比賽該選些勵志的文章來讀,想到公眾號裡面文章多熱血,立馬翻開手機。
不小心打開一個公眾號,裡面正在無聲無息又熱鬧非凡地舉辦一個線上活動:尋找想要寫作的你。鼓勵你21天每天140字養成寫作習慣。
頓時心頭髮熱,收藏、微給好友、下載活動平臺公眾號,一氣呵成。
研究半天突然發現本月活動已經開始了,報不上了名了,嘟囔一番,打算下個月再說。
這時已經全然忘記看光碟的事了,決心把輔導訓練打雞血用的勵志文章穩紮穩打地收集起來先。
最後被豆瓣絆住,因為豆瓣正在向我們推薦一本書,書名好誘人叫《生命中最簡單又最困難的事》。
到底什麼事?
馬上看導讀。
一段浩浩蕩蕩地文字在介紹作者生平:美國作家大衛·福斯特·華萊士云云云云。
最後一句:遺憾的是,這位天才的作家卻在3年後因嚴重的抑鬱症自殺。
解讀著最深刻的人性的人終究逃不過精神和軀體的雙重崩潰,抑鬱啊……沉思了一會兒,差不多半夜了,竟然什麼事都沒成。沒意思!
這樣的夜晚似曾相識,事實上有很多人就是這樣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地度過的呢。
不能全身心投入某一個目標,總是被無數龐雜的事情或紛亂的思緒幹擾,導致我們很難真正領略當下的美妙,所以我們常常身不由己地做了沒意思先生。
相反能夠投入其中的人卻是另外一種樣子,他們至少有四個特點。
1、投入其中的人很認真
簡單一件事便可區分誰是投入的人,誰又是沒意思先生。就拿擦桌子來說。在護理課程裡有專門的清潔課。第一次我會布置一個非常簡單的任務擦桌子。
事實上擦桌子和擦桌子是多麼不同地展示著一個人是如何對待一件事,一份工作的。有的人擦桌子時,背包都不曾放下,用兩根手指摘起一塊幹抹布,輕描淡寫地撣了撣,漫不經心地說聲:「好了。」
有的人擦桌子時,延承一向的陋習,把抹布胡亂抓成一團,在桌子表面四處畫圈,每個圈圈重疊起來,灰塵便仿佛踏上旅途。這裡的到了那裡,那裡的來了這裡。
而真正投入其中的人是準備大幹一場的,脫了外套,捋了衣袖,把抹布折成四方,一條一條把桌子表面用力擦一遍,然後翻個面,再一條一條擦一遍。
前兩種人往往是不願做事和不會做事的人,第三種人才是樂於做事和能做好事的人。
經過許多年的觀察,我發現這幾乎比學業成績更能預測他們的職業前景。因為投入帶來的認真是非常稀缺的職業素養。
2、投入其中的人耐受力強
在經濟學裡面有一個鏡子效應。說的是有一家公司進出只有一部電梯,人們因為等待時間長而抱怨諸多。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工程師建議再安裝一部電梯。
但考慮到成本,公司並沒有接受這個方案,轉而聘請了一位心理學家。心理學家調查後發現人們等待的時間平均只不過3分鐘而已。人們的抱怨與其說是等待的時間過長,不如說是等待的時候無所事事,才顯得時間特別長。
於是心理學家建議在電梯前安裝一面可以照到全身的大鏡子。果然,只用一面鏡子就解決了投訴和抱怨的問題。
這位心理學家想出這個高招是他明白人人都喜歡自己,寫字樓裡的白領更需要關注職業形象。
每天上班前仔細打量自己是一件非常值得投入的事。而投入的人由於心思,精力都集中在眼下的事情上,對等待時間的耐受力便會增強。
我有一位閨蜜,畢業後進入上海的一家大型園林公司,從基層小職員幹起。公司離租住的位置較遠,每天差不多花費3個小時在地鐵上。
一開始她感到時間被白白浪費,甚覺可惜。不過沒過多久她發現有很多聽書軟體可以幫助她更有意義地度過漫長的地鐵時光。
於是在五年裡,她聽了上百部書,上千個講座。為了鼓勵自己能儘量排除幹擾,站著坐著擠著都能專注地聽,她還給自己一些獎勵,比如堅持六個月就買一個專業級減噪耳麥。
後來她進入公司管理層,有了自己的車。但她仍然保留了坐地鐵上下班的習慣。因為投入聽書使她擁有了額外的學習時間,不僅從來不覺得地鐵裡面嘈雜吵鬧,時光難挨,反而特別享受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保留一份寧靜的投入感。
她說記得有一句話叫離開學校後,再難找到一張安靜的桌子和椅子。
其實不是,安靜的桌子和椅子永遠都在,只是看你有沒有一顆可以隨時隨地安放,耐受四周喧囂的心。
3、投入其中的人精力特別旺盛
簡書上有一位著名的斜槓青年彭小六,他排在簡書籤約作者第一名,一年發文快300篇,光靠下班後的時間,上個月賺到六位數。
他到底是怎麼做到這一切的。我讀了他的文章,了解他的日常,發現這裡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給自己制定非常清晰的短期和長期目標。短期目標可以短到每一天,每一個清晨,執行力很強。目標加上執行力也就是我們這裡說的投入。
比如彭小六是怎麼訓練自己的閱讀能力的。按他的話說他的閱讀史也是從荒蠻時代——抓到什麼看什麼起步的,但現在已經練到一天能看一本書。(當然並不是每一本都這樣讀,不同的書有不同的讀法。)
靠的就是目標和執行力。
他特別提到一個經歷就是參加了閱讀專家戰隼和十點讀書會聯合舉辦的的100天閱讀計劃。
這個活動被限定每天要對看過的內容進行124個字的小總結,並在微博中進行打卡,堅持100天。
在這個過程中他每天都記錄讀過的書,讀過了多少頁,用了幾個番茄鍾(一種時間管理工具)。要求自己一周完成一本書的閱讀,並產出書評或者讀書PPT。
接著開始嘗試 「快速閱讀法」,原來逐字逐頁,從頭看到尾,每天一小時,一周看一本的閱讀方式升級到30分鐘速讀模式。
我們讀過書都知道,要改變多年的閱讀模式不是制定一個目標就能實現的,需要對大腦進行高強度的目標訓練。小六為了訓練自己的投入程度,有時候專門要選比較吵鬧的環境。
由於投入本身是一件很單純,需要儘可能去除雜念的事,因此省去了很多內耗,節省了很多能量。所以投入的人精力特別旺盛。
4、投入其中的人豁達開朗
更年輕一些的時候,我曾獲得過一次和一位國內著名的心理學教授接觸的機會,可是我拒絕了那個機會。我後來有些後悔,但我能理解自己那時的選擇。
深究其因,說來也是四個字:不能投入。
我總是在想著和教授相處時,他會對我有什麼樣的看法和評價,會不會覺得我資歷太淺,想法太可笑,對心理學領域太過無知呢。
結果這些莫須有的暗示糾纏得我透不氣來。使我輕易放棄了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
其實那時的我如果可以接受自己的無知,繼而就會投入一段有趣的經歷。可以向心理學家了解很多我未知的領域,並且提出問題,得以解惑。這是多麼令人神往啊。
處處以自我為中心,時刻關注自我感受的人心胸狹窄,眼界局限,是無法做到全然投入的。無論是一段關係,還是一個行動,一件小事。
那麼怎麼才能投入其中,不做沒意思先生呢?
1、不要錯過童年的敏感期
投入是需要全神貫注的。童年時出現的注意力敏感期是培養這個能力的絕佳時期。我們帶寶寶的時候總擔心會冷落他,常常不自覺地跟他說話。做自以為是的成年人。
我就親眼看見一個媽媽在孩子玩植物大戰殭屍時,一刻不停地在他身邊「指導」,這樣或是那祥。開始不覺得怎樣。
漸漸發現這種做法簡直就是孩子專注力的殺手。他剛要細細打量,慢慢琢磨,就被成人的指手畫腳打斷。一天一天這種專注會越來越力不從心,直到他無法投入地去完成一件事。
有時候寶寶在專心地做某件事,不管是玩遊戲,看電視還是做我們看起來沒什麼要緊的事,其實都是在訓練注意力。作為成人要仔細觀察,不能擅自打擾。
在他特別專注的時候,時常充耳不聞。這不是不禮貌,也不是故意的,而是投入其中的正常表現。我們發現這些情況應該感到欣喜,並給予保護。
其實一個人最終會不會發展成為沒意思先生。從小時候大人對待孩子的方式是小心翼翼還是隨意打斷就可以得知。
2、找到可以讓自己投入的事
很多人抱怨自己成為沒意思先生主要緣起於高考(天知道,高考距離他差不多二十年了)。更確切地說緣起於高考沒考好。
導致沒讀上喜歡的專業,從事喜歡的工作,投身喜歡的領域,總之後面一連串轟然倒塌的多米諾骨牌。
其實胡適先生早有先見之明。他在八十多年前就預料到一部分人會想出這個理由來原諒懶惰而沒有光彩的自己。
所以他特別發表了一次演講。
他告誡大家:一個人應該有他的職業,也應該有他的業餘活動。往往業餘活動比他的職業更重要。因為一個人的成就怎麼樣往往靠他怎麼樣利用閒暇時間。
因為種種理由本職不一定是你甘願百分之百投入的事。但世界上有那麼多事,總能找到一兩件值得你投入的事吧。一個人總是有自己的興趣、優勢和長處吧。
不過有些人天生就是找理由的巨人啦。有一次,我在彭小六的簡書裡看到一篇乾貨,教初學者寫文章。方法簡便高效,人人可拾起來便用。
文章建議讀者最好準備三張顏色不同的便籤紙。一般人看了都會滿心歡喜,感激作者。但是文章下面偏偏有人留言:所在地買不到不同顏色的便籤紙,於是放棄。
你瞧不願投入的人永遠都會放錯重點,喜歡給自己使絆子,讓自己走得不順心,到頭來歸結為一句沒意思,繼續活得理直氣壯。
事實上,我觀察過我的學生。這當中有很多人專業與初衷並不相符,一時半會也沒辦法換學校轉專業。
但最終還是有很多人能認真做好本職,不草率跳槽,甚至在這個不熱愛的專業走出一條康莊大路來。而這類人多半在職業之餘找到了真正讓自己可以投入的事。
小燕就是其中一位。她自小習舞,偶像是楊麗萍。讀了不喜歡的專業後,課照上,舞照跳。並不怎麼耽誤功課。
反而如胡適先生說的有了這種心愛的玩藝兒,哪怕做六個鐘頭抹桌子的工作也不會感覺煩悶了。
因為她知道抹了六個鐘頭的桌子後,可以跳她的舞。更加珍惜這忙裡偷閒的時光,連抹桌子也抹得興高採烈起來。工作後,她果然把兩樣都幹得風生水起。
一個人能投入一樣,才能投入其他。所以生活要有滋味,必定要找到一兩件讓自己投入的事。
3、行動的目標就是當下
我們談論目標時,總會聯繫到未來某個時刻所能呈現的改變。但對於真正的投入來說。行動者應當暫時放棄遠處的目標,把當前的行動當成唯一的目標。感受投入帶來的心流。
米哈裡·契克森米哈伊是潛心研究心流現象的心理學家。他說:心流就是個體完全沉浸於體驗本身。人們所進行的全部活動除了活動本身帶來的快樂之外沒有其他目的。
為什麼很多跑步者說,即使跑了很多次,跑起來的時候還是會感到氣喘籲籲,難以遏制,隨時有一種好想要停下來的感覺。那通常是因為我們並沒有完全投入其中。
我們總是在想跑了幾分鐘了,幾公裡了,消耗多少卡路裡了,能不能堅持啊,會不會變瘦啊。
這些問題讓人急躁,讓身體和意志分離。意志越想堅持,身體越像叛逆的小孩想要停止。這種分裂感讓人覺得跑步不是一件愉快的事。
你得費很大的勁說服自己開始下一次練習。所以越想著目標,反而越容易放棄。
但當你某一天不再去想你渴望的目標,你就是真正的runner了。你只是跑,享受跑,像村上春樹在《當我跑步時,我談些什麼》裡說的:我不是人,是一架機器。所以無須感覺,唯有向前跑。
小結:我們感到沒意思是因為我們無法投入其中。只有投入才能讓我們變得認真,耐受力增強,精力旺盛並且豁達開朗。而投入的方法總結起來包括:童年期開始培養專注力,找到可以讓自己投入的事情,行動的目標不是遠處,而是當下,努力感受心流。
作者簡介:姚瑤,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籤約作者,本職為浙江某高校護理老師。人生的抱負無他,唯有善待生命和善待文字。寫有千萬點擊量爆文《真正傷害你的,是你的解釋風格》《深入到骨子裡的教養,是不對親近的發脾氣》
本文為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原創獨家首發,版權歸富書部所有,48小時內禁止轉載,轉載請聯繫授權,並請註明作者和來源【作者:姚瑤,來源:富書(ID:zhongchoudushu)】,侵權必究
富書部再次公開接受投稿啦!
投稿文章要求符合電影、旅行、健身、美食、穿搭美妝時尚、理財、心理、小說,育兒等這些相關題材,歡迎廣大讀者來稿,投稿郵箱:franklinclub@126.com
格式要求:2000字以上,用word文檔,文章最後加上一百字左右的作者簡介。
郵件標題格式:投稿類別+作者名字+原創首發+《文章標題》
例:美食+魚它+原創首發+《食商低的人肯定不懂生活》
另外,我們正在召喚同伴,還差3名小夥伴我們就能召喚神龍啦!
特別歡迎那些不怕死不怕累而且不太正常的人加入我們的創業公司,一起熬夜到天亮。
我們要:運營主編3名、全職插畫師1名
你需要:會排版,有經驗,內容這方面我們可以磨合,但是一定要有排版編輯的經驗哦。
坐標:北京
應聘簡歷投稿至:newbacon@sina.com
郵件標題:主編應聘+你的姓名
富書部的第一本書《僅有一次的人生,就要酣暢淋漓地活》已經上市,作者蕭蕭依凡是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當紅作者,人民日報夜讀的常客,寫有爆文《嫁得好的女人都長什麼樣子》《你的臉就是你情緒的積累》,並得到李尚龍、楊奇函和王路的作序推薦,書中收錄了爆文《誰的職場不委屈》《你的付出,時光不會辜負》,以及15篇還沒公開發在網上的,長按上圖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進入噹噹下單購買,真愛快來~~~
賞飯加微信:huanghuangmiao2(備註廣告),部長微博@小明牛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