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排放含有重金屬、石油烴類有毒有害物質,水樣中石油類物質超標716倍,坑底淤泥中鎘超標127倍。近日,鎮江警方破獲一起環境汙染案件,抓獲嫌疑人5名,發現私自挖設和用於排放汙水的滲坑3處,現場查獲已加工完成的塑料碎片20餘噸,未加工的塑料製品100餘噸。
2020年8月下旬,鎮江市公安局食藥環偵查支隊接到群眾舉報稱在丹徒區橫山凹某道觀附近有人非法排汙汙染環境,支隊立即將線索轉給潤州公安分局。經前期偵查後,9月8日,該市食藥環偵查支隊大隊長糜紅金和潤州公安分局竹林路派出所所長笪成芳、民警徐霄遠三人冒雨前往該地點進行喬裝偵查。
後三人發現所被舉報地點是一個掛著廢品收購站牌子面積近300平方簡易搭建的廠房,空地上堆放著大量的廢舊建築材料,周圍沒有人也沒有機器聲音。後經民警自信檢查,現場發現兩個裝滿切割加工完成的細小塑料碎片,且還發現一個被嚴重汙染的小水塘,民警由此確認有人在此地實施廢水排放,汙染環境的違法行為。
9月9日,市公安局食藥環偵查支隊牽頭成立「909」環境汙染案件專案組,由潤州公安分局對此案進行偵辦。當天,專案組組織30餘名警力聯合市生態環境局,對現場進行查控並抓捕嫌疑人。民警到達後並將前期偵查鎖定的廠房承租人趙某生、趙某明父子通知到場。
該二人辯稱,今年4月因丹徒區環保局曾對其從事非法生產和排汙的情況進行查處、警告,早已停產,只是在做些廢品收購。而民警此前來查看的時發現的汙染源均已不見蹤跡,通往水塘的排汙管也是非常乾燥。
就在此時,潤州公安分局竹林路派出所民警徐霄遠注意到現場有一根從廠房內延伸出來的一根工業生產用電電線延伸至不遠處樹林深處。徐霄遠立即帶領民警沿著電線走向進行排查,5分鐘後,在距離500米處發現了一處新廠房,現場抓獲3名正在作業的工人,接近1000平方的廠房內堆放著已經生產包裝好的塑料碎片,將近400平方的場地上堆滿了機油桶、建築結構膠桶、化工原料桶等危險廢物在內的塑料製品。
經過清點,現場查獲已加工包裝完成的塑料碎片20餘噸,未加工的包含危險廢物在內的塑料製品總共100餘噸;3臺切割機正在轟鳴作業。民警在廠房的北面發現了一個用鐵皮蒙蓋住2×5米的水坑,滿滿一坑狀似粘稠的黑水發出難聞的刺鼻氣味,一根排放汙水用的PVC管從廠房通到水坑,經測量這個水坑深度達到2米,這個水坑裝滿了汙水容積能夠達到20噸。見此情形,趙氏父子只得承認了排放汙水的犯罪事實。
經查,2016年初,趙某生見同鄉通過加工塑料賺錢容易,遂從上海周邊回收塑料製品然後加工成塑料碎片轉賣給有需求的廠家進行再加工。因為在加工過程中需要將收購來的諸如機油桶、建築結構膠桶、化工原料桶等含有危險物質殘留的塑料製品進行清洗加工後才能出售,趙某生遂通過「溼洗」的方式即在切割加工過程中使用河水或者其他水源對塑料碎片進行衝洗,而衝洗出的含有危險成分的汙水則需要進行排放。由於近來環境汙染行為被嚴查,趙某生從上海轉戰浙江,後又轉戰揚州、鎮江等地。
今年1月,趙某生來到了鎮江,通過熟人介紹租賃到了這個地方並搭建起了簡易廠房,招聘了3名操作工,由趙某生負責加工生產,趙某明負責洽談業務收購適合加工的塑料製品。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汙水直接排放到了旁邊的兩個水坑中。今年4月,趙某生為了節省時間和變電箱安裝費用,私自找電工將簡易廠房的工業用電拉至新廠房用於非法生產,趙某生還專門挖了一個蓄水池用以存放排放的汙水。
「嫌疑人趙某生知道排放的汙水有危險性,所以在挖掘的滲坑底部鋪上了水泥,然而四周沒有做處理仍然是泥土,而且排放的汙水經常溢出,所以周邊的土壤還是會受到汙染。」市公安局食藥環偵查支隊支隊長湯子牛說。經過專業檢測機構檢測,其對廢機油桶、建築結構膠桶等危險廢物進行處置生產過程中排放的廢水已經造成土壤受汙染。民警通過查獲的帳簿發現趙某生在鎮江短短的幾個月時間,加工銷售了100餘噸塑料製品,違法所得已達30餘萬元。目前,涉案五名嫌疑人已被採取刑事強制措施。
「對汙染環境、破壞生態的違法犯罪行為我們堅決採取「零容忍」的態度,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切實保護好我市的生態環境。」市公安局副局長錢建平介紹。據了解,今年以來鎮江市公安機關開展了「崑崙2020」專項行動,嚴厲打擊生態環境、食品、藥品和涉野生動物等領域違法犯罪,行動開展以來,全市公安機關已破獲食藥環領域刑事案件159起,抓獲犯罪嫌疑人369名。
文字:法治日報記者丁國鋒
通訊員 仇亦非 吳步琴
法治日報江蘇記者站
法報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江蘇分公司
微信ID:fzrbjs
責任編輯:許瑤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