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我們來聊聊:逃離舒適區,你確定你活在舒適區?
2020年的開端,以一個沒人料到的方式打開。
新型冠狀病毒來襲、足不出戶、延期復工……
數億人在家裡開啟了「超長待機」模式。
年終將至,新冠病毒再次出沒,實體經濟再次遭受衝擊。前段時間我看一個老舊的娛樂新聞,一個明星也開始送外賣。今天我看見一個做旅遊的群友在群裡哭訴「我又失業了」。
當習以為常的一切開始崩塌,我們該不該衝去舒適區?
有人說:
「你沒窮過所以你不懂,我為什麼急著上班!」
對於很多人而言,車貸,房貸,信用卡都需要每個月的工資去還。
對於商戶而言,大街上沒有人,關門,意味著沒有收入。
正如羅振宇所說:
你喜歡歲月靜好,其實現實是大江奔流。
在這大江奔流中,你如果渾渾噩噩,把混日子當成是歲月靜好,等待你的絕不僅僅只是落後。
這些困窘的背後,只能突破以以前的狀態才有新的生路。
於是更多的朋友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焦慮無比。去丟掉以前的工作,換行、考學、學習新的技能。可是卻「步子邁得太大了」更加一蹶不振。
心理學上有一個重要的成長規律——「舒適區邊緣」。
「舒適區邊緣」揭示了一個能力成長的普遍法則:
無論是個體還是群體,其能力都以「舒適區——拉伸區——困難區」的形式分布。
要想讓自己高效成長,必須讓自己始終處於舒適區的邊緣,貿然跨到困難區會讓自己受挫,而始終停留在舒適區會讓自己停滯。
就像剛剛更新的《令人心動的offer》裡的丁輝。
當他不遺餘力地衝出舒適區後,他宕機了。
那到底怎樣努力才能有動力而不太費力?
有的事情,在不逼自己之前,我們總是習慣高估自己的能耐,有些人對於自己的人脈、智商、毅力過分自信,當真正遇到緊急事情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曾經認為的自己所擁有的東西是那麼不堪一擊。
當你主動逼自己的時候,會面對焦躁、憂慮、糾結,以及全力完成任務時的辛酸,會發現自己其實並沒有那麼大的能耐,而是弱爆了。這個時候,是知恥而後勇,還是陷入絕望,自暴自棄?
所謂尋找舒適區的邊緣,前提是我們是否知道自己的舒適區到底在哪裡呢?
我們的能力在哪裡?
你的舒適區在哪裡?
你有沒有嘗試過走出舒適區?成長了還是碰壁?
今晚《錦城星光裡》,曹榆與你分享舒適區的故事。
今晚十點,期待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