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聽丨 逃離舒適區,你確定你活在舒適區?

2020-12-23 四川觀察

今晚我們來聊聊:逃離舒適區,你確定你活在舒適區?

2020年的開端,以一個沒人料到的方式打開。

新型冠狀病毒來襲、足不出戶、延期復工……

數億人在家裡開啟了「超長待機」模式。

年終將至,新冠病毒再次出沒,實體經濟再次遭受衝擊。前段時間我看一個老舊的娛樂新聞,一個明星也開始送外賣。今天我看見一個做旅遊的群友在群裡哭訴「我又失業了」。

當習以為常的一切開始崩塌,我們該不該衝去舒適區?

有人說:

「你沒窮過所以你不懂,我為什麼急著上班!」

對於很多人而言,車貸,房貸,信用卡都需要每個月的工資去還。

對於商戶而言,大街上沒有人,關門,意味著沒有收入。

正如羅振宇所說:

你喜歡歲月靜好,其實現實是大江奔流。

在這大江奔流中,你如果渾渾噩噩,把混日子當成是歲月靜好,等待你的絕不僅僅只是落後。

這些困窘的背後,只能突破以以前的狀態才有新的生路。

於是更多的朋友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焦慮無比。去丟掉以前的工作,換行、考學、學習新的技能。可是卻「步子邁得太大了」更加一蹶不振。

心理學上有一個重要的成長規律——「舒適區邊緣」。

「舒適區邊緣」揭示了一個能力成長的普遍法則:

無論是個體還是群體,其能力都以「舒適區——拉伸區——困難區」的形式分布。

要想讓自己高效成長,必須讓自己始終處於舒適區的邊緣,貿然跨到困難區會讓自己受挫,而始終停留在舒適區會讓自己停滯。

就像剛剛更新的《令人心動的offer》裡的丁輝。

當他不遺餘力地衝出舒適區後,他宕機了。

那到底怎樣努力才能有動力而不太費力?

有的事情,在不逼自己之前,我們總是習慣高估自己的能耐,有些人對於自己的人脈、智商、毅力過分自信,當真正遇到緊急事情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曾經認為的自己所擁有的東西是那麼不堪一擊。

當你主動逼自己的時候,會面對焦躁、憂慮、糾結,以及全力完成任務時的辛酸,會發現自己其實並沒有那麼大的能耐,而是弱爆了。這個時候,是知恥而後勇,還是陷入絕望,自暴自棄?

所謂尋找舒適區的邊緣,前提是我們是否知道自己的舒適區到底在哪裡呢?

我們的能力在哪裡?

你的舒適區在哪裡?

你有沒有嘗試過走出舒適區?成長了還是碰壁?

今晚《錦城星光裡》,曹榆與你分享舒適區的故事。

今晚十點,期待你的故事。

相關焦點

  • 雙語:給你逃離「舒適區」的六個理由
    收穫成長   當你擴展了自己的舒適區,你就會收穫成長。那些你曾經害怕甚至覺得不可思議的事情現在成了你的技能和專長。   2.   變得自信   一旦突破了自己的極限,你會變得更自信,感覺更良好。當你完成那些「不可能的任務」之後,不僅會大鬆一口氣,而且還證明了如果願意,你是可以搞定它的。這種良好的感覺在以後處理類似事件時,是一種資本。   3.
  • 心理舒適區並不舒適,只需4步即可走出舒適區
    美國作家尼爾·唐納·沃許說過:「真正的人生始於你走出舒適區。」最近幾年溫水煮青蛙的故事耳熟能詳。青蛙正是因為不肯離開舒適區,所以到了最後想要逃離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待在舒適區之所以會給我們帶來很大危害,是因為讓我們無法獲得警惕。長久的安逸會讓我們失去鬥志。
  • 是否走出「舒適區」,因人而異
    ,你要麼是一個生活在「舒適區」的人,要麼是一個想極力掙脫出目前局面或困境的人。如何活畢竟是自己的事情,與別人無關。5 走出「舒適區」的幾種理由走出「舒適區」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有很多理論,但有的我們只能看看,聽聽而已,並不適合我們。6.很少人敢走出「舒適區」獲得財富自由。
  • 2021 走出舒適區,擁抱新生活
    而回首2020年,我最大的收穫也是:真切地意識到生活充滿了不確定性,只有主動追求改變,勇於離開舒適區,才能保持活力,發現生機。「世界上唯一不變的是變化本身」,著名作家斯賓塞·詹森在《誰動了我的奶酪》中的這句話,用來形容2020年再合適不過了。
  • 成長就是跳出小舒適區,重塑大舒適區
    成長就是跳出小舒適區,重塑大舒適區。 心理學研究中人對於外部世界的認識,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
  • 你的舒適區,正在慢慢毀掉你
    舒適區指的是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感到舒適。舒適區,又稱為心理舒適區。在這個區域內,你常常感覺舒服、放鬆、穩定、能夠掌控、很有安全三感,所以多數人不願被打擾,按自己的節奏和行為方式為處世模式。如果走出這個區域,就會感到彆扭、不舒服,或者不習慣。
  • 如何走出舒適區?
    走出舒適區是邁向卓越的第一步。但是,由於我們成長過程中根深蒂固的許多恐懼,嘗試新挑戰絕非易事。本文我就幫助你克服恐懼並接受不適。讓你了解如何有效地離開舒適區。如果你閱讀了有關未知的書籍並諮詢了經歷過「未知」的人,那麼你將很容易走出舒適區。閱讀儘可能多的書籍,瀏覽網際網路,並與儘可能多的和有經驗的人交談。假設你夢想出國旅行,但是你擔心在異國他鄉會遇到的新文化,新語言。如果你了解兩國之間的文化差異,那麼你對出國留學的懷疑就會減少。俗話說,知識就是力量!
  • 大學新生如何走出舒適區
    視覺中國供圖陳姚(中國人民大學招生就業處副處長 創業學院執行副院長)走出舒適區舒適區的概念常被創業領域的管理者所引用,用以描述那些傳統行業傳統企業中早已習以為常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不同於職場人士的舒適區概念,在筆者的經驗裡,大學freshman的舒適區可能還遠未涉及到職業選擇、人生規劃等看似遙遠的問題,但卻決定未來的大學學習以及人生走向。
  • 不要淪為「舒適區」的奴隸
    一開始特別不適應,畢業了很久,再重新回到每天必須強迫自己學習的模式當中,等於是強行把自己從下班後就刷劇刷朋友圈沙發葛優躺的舒適圈裡拽出來,不能做了舒適區的奴隸。這位同學最後這句話我認為說得特別好:不能做了舒適區的奴隸。正如很多優秀的人都一直提到的那樣,人要成長,就一定要離開舒適區。
  • 跳出正在毀掉你的職場「舒適區」,學會自我增值
    羅振宇有句話很形象,你喜歡歲月靜好,其實現實是大江奔流。在這大江奔流中,你如果渾渾噩噩,把混日子當成是歲月靜好,等待你的絕不僅僅只是落後。職場裡原地踏步,就是退步,能力跟不上需求,這時才想起原來在舒適圈裡待太久了。所以即使眼前一切歲月靜好,也要逼迫自己進入學習區,獲取持續進步的能力。
  • 舒適區效應:在舒適區以內做事叫重複,在舒適區以外做事才叫成長
    在舒適區以內做事叫重複,在舒適區以外做事才叫成長。周末沒課的時候,通常要綿到9點多,不是我不知道這個點該起來了,而是我的大腦被舒適區效應打敗了。一旦舒適區佔了上風,那些立的flag呀,那些說好的夢想呀,定的計劃呀,鬧鐘呀,統統都消失了。心裡還殘存的只有一個念頭——被窩裡真舒服,再躺一會。
  • 如何走出舒適區?這裡有10大竅門
    走出舒適區、敢於冒險和挑戰的能力我們成長的主要方式。但我們往往不敢邁出第一步。事實上,舒適區的核心並不是真的關於舒適,它主要是關於恐懼。打破恐懼走出舒適區的枷鎖。一旦你這樣做了,你就能學會享受冒險的過程,並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成長。
  • 沒有獨立書房,怎麼打造舒適閱讀區?
    譬如說,如果你真的很愛閱讀,或者常需要在家辦公,不妨鐵下心給自己創造一個舒適的閱讀區/工作區,這對你的成長和生活都有著很大意義。由於戶型結構或者家人需求等種種問題,可能你的家沒有獨立書房,但並不妨礙你打造一個舒適而有趣的辦公區。
  • 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你和孩子到底在哪個區?速讀速記分析
    我就趕緊滲透,這就對了,說明你進步了。如果你不覺得過去的你是個蠢貨(其實是傻X),說明你今天沒進步,你還可以想想,明年的你會對現在的你說什麼呢?加油吧,小夥子! 其實這個跟美國人NoelTichy提出的一個理論有關。圖裡的3個區可以表示為你想學習的事物的等級:
  • 「舒適區」正在慢慢的殺死你?貿然走出舒適區,請準備為夢想窒息
    也許大家還記得前些時候網上一個很火的段子,講的是一個30歲的公職人員,喝了不少心靈雞湯,逐漸不滿於現狀,開始無限憧憬未來,造成現狀的重要原因就是自己沒有走出舒適區!如果想要輕鬆的毀掉自己,那麼就離開舒適區我想在如今這個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喝過一些心靈雞湯,有些雞湯呢,觀點新穎,催人奮進,也還算是有些營養,但很多雞湯是有劇毒的,毒性堪比三聚氰胺,喝了讓人迷失,讓人腦袋腫脹,是純粹的形而上的東西,是老莊哲學的玄妙之學,對現實的行為實踐沒什麼參考價值,結果呢,有些人聽完之後直接就上了,但最關鍵的是上去就再也下不來。
  • 「舒適區」用英語怎麼說?
    有時候會看到一些關於如何提升自己的文章說要走出「舒適區」,那麼到底什麼是舒適區呢?
  • 敢於走出人生的舒適區
    而所謂的「舒適區」,指的是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感到舒適。舒適區,又稱為心理舒適區。在這個區域裡,每個人都會覺得舒服、放鬆、穩定、能夠掌控、很有安全感。而一旦走出這個區域,人們就會感到不適、緊張、恐慌、焦慮、沒有安全感。有這樣一個故事。
  • 終身成長:走出舒適區
    你有多久沒有更新你的簡歷了?這是一位職場老兵給職場新人的建議:無論如何要記得每年給自己的簡歷貼金。作為職場人士,所謂貼金就是每年至少要有一兩件對自己有挑戰,對工作對公司有重要價值的事情。心理學研究關於人對於外部世界的認識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舒適區是形容人生活在一個無形的圈子裡,沒有挑戰,熟悉的環境,與認識的人相處,做自己會做的事。
  • 如何才能走出舒適區?
    D受過很好的教育,也經常會在網上學習,當然知道自己在「不舒適的」舒適區,但怎麼才能走出舒適區呢?D和很多想要改變的人一樣,走不出舒適區,左右權衡,無法行動,並不是沒有意識,而是不確定是不是付出的代價大於得到的好處,而且越是有得選的人越難權衡利弊。1,動力系統想做的事利益夠不夠大。
  • 孤獨的你,為什麼害怕與他人「近距離接觸」?請離開舒適區
    比如說,我們進入到了一部擁擠的電梯裡,這時候我們會感到不舒服,想趕緊逃離。而且,身體的靠近會讓我們對「人際互動」變得非常敏感,往往表現出「防禦性強」和「溝通消極」的狀態來。不信你去觀察一下,乘坐電梯的人動作非常一致:男性多是叉手而立,女性則抱手於胸前,大家要麼眼睛朝著斜上方45度角凝視,要麼乾脆處於失神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