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何為舒適區呢?舒適區指的是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感到舒適。舒適區,又稱為心理舒適區。
在這個區域內,你常常感覺舒服、放鬆、穩定、能夠掌控、很有安全三感,所以多數人不願被打擾,按自己的節奏和行為方式為處世模式。如果走出這個區域,就會感到彆扭、不舒服,或者不習慣。
正如村上春樹的比喻:拋舍不下這份舒適愜意的溫暖,就像寒冬早晨不敢鑽出熱乎乎的被窩。
《進化:如何成功突破舒適區?》是哈佛商業評論專欄作家,組織行為學教授,安迪·莫林斯基所著,他說:人人都有一個舒適區,舒適區是我們遊韌有餘、安逸舒服的地帶。
在很多情形下,走出舒適區又是實現目標的關鍵,或者說是達到奇蹟的路徑。
如果你安於你的舒適區,感覺日子安穩如意,一切無需改變,那麼,《進化》這本書對你沒有太大的意義。如果,你是正在實現目標的路上,需要突破自己、需要改善的人,請接著往下讀。
02
本書作者安迪·莫林斯基,哈佛大學心理學碩士,組織行為學博士,美國布蘭迪斯大學國際工商學院的組織行為學教授。
他用一千個案例追蹤20年研究分析,首次系統總結出突破舒適區的有效模式《進化:如何成功突破舒適區?》,參加試驗人員有高達97%的人成功突破。
經比爾·蓋茨、謝麗爾·桑德伯格、馬特·達蒙親自體驗,證明有效。
莫林斯基是哈佛商業評論固定撰稿人。2013年他的第一本著作《全球變通力》由哈佛商業評論出版社出版,同年獲得了國際貿易全球化類最佳商業圖書公理獎的銀獎。
全球變通力是在不同文化間調整行為方式、同時避免迷失自我的能力,即融入但不喪失自我。
當你行走在一個國際文化的環境中時會發現,按本國文化做事情的方式,與你在新的文化中應該遵循的做事方式是不同的。
全球變通力對今天的管理人員來說是一項重要技能,人們為了做好工作而需要做的每件事,都可能在不同的文化中有所變化。
因此,需要的不僅是辨別和理解這些差異的能力,還有相應地轉變和調整行為的能力。
如果你不具備上述能力,則可能面臨行動無果的風險:你將不能完成個人或公司的目標。《全球變通力》它關注在各種文化舒適區外面臨的挑戰問題。
書中的工具和見解不僅適用於文化的轉換,無意中成為適合各種情況的實用工具。而後好多人詢問如何走出舒適區的突破?
於是,有了《進化:如何成功突破舒適區?》本書的面世。
03
在中國有手機的人幾乎都有微信,但只有讀過《騰訊傳》的人,才知道微信誕生的過程。
當時在騰訊內部,好幾個團隊在研發類似的產品,而張小龍團隊最早拿出了方案,推出了微信的雛形,雖然並不完美,但他的團隊佔領先機,博得了頭籌。
有時完美的程度與做事速度的競爭,讓你失去了改變命運的絕佳機會。本書中講到這樣一個類似微信誕生的案例。
在臉書出現之前,一個叫尼爾·甘迺迪的人,也曾經有過一個類似的超前創意網站,並很有可能徹底的改變網際網路。
但是尼爾害羞且毫無經驗,他不知道如何去踏進每一間辦公室,向那些挑剔的投資人宣傳他的產品和推介自己,對他來說簡直是天方夜譚。
最終,尼爾進入一種閉門造車的工作模式,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只是不斷的調整和完善這個網站,以至於臉書最終面世,而他的網站也未能「出世」。
尼爾因為恐懼,沒有踏出自己的舒適區,所以失去一個潛在的改變命運的絕佳機會。
決定人生的高度從來不是做事的完美程度,而是做事的速度。人生沒有完美,大膽嘗試,不斷進步,逐漸完善。走出舒適區,成為更好的自己。
04
最後,我們來說一下推薦本書的理由:
第一,實用性。作者訪談了各類對象,包括企業高管、創業老闆、公司職員、家庭主婦、學生等,研究大家之所以畏懼改變的原因,以及有所突破時運用了什麼方法。另外,作者專注於突破舒適區,進行深入、細緻、權威的研究,專業權威。
第二,模型與工具化。作者作為心理學專家,針對人們懼怕改變的原因,做了精闢的總結,提煉出「五種挑戰」,涵蓋了產生畏懼的全部心理學原因。
關鍵是作者給出了具體詳實的工具與方法,教你如何走出每一步,從「舒適區」到「奇蹟發生的地方」構建模型生動形象地詮釋了這個過程。
生命不息,奮鬥不止,走出舒適區成為更好的自己。有目標的人不會在途中迷失自己,你的舒適區和奇蹟出現的地方,其實離的很近,只是缺乏一個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