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無論在現代,還是在古代,糧食都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而提到「糧食」時,很多讀者都會想到一個人,他就是「中國神農」袁隆平。在近期的採訪中,為何袁隆平面對記者,連說兩個不可能,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難道他遇到什麼難題了嗎?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袁隆平在農村勞動鍛鍊期滿後,他回到安江農校,而校領導為支持袁隆平的工作,特意向上級做出申請,分給他半畝試驗田,讓其培育優質小麥。但在培育前期,袁隆平進行調查,西藏的小麥畝產千斤,但湖南省的小麥平均畝量還不到300斤,排在倒數第一的位置。
看到這組數據,袁隆平陷入深思,湖南省種子小麥的技術並不落後,但產量卻只增不減。最主要的原因是,當地的氣候不適合種子小麥。在發展種植業時,我們要根據各地的具體情況,進行相應分析,而袁隆平做出一個重大的決定,他放棄研究小麥,想培育紅薯育苗。
但袁隆平還未來得及實際操作,他就接到一個任務,帶著學生們去黔陽縣公社秀建大隊參加勞動鍛鍊。在勞動的過程中,袁隆平幹勁十足,充不覺得疲憊。這日,外面下起小雨,一位老鄉背著沉甸甸的袋子,從八門趕回來。
當老鄉將袋子打開,一粒粒飽滿的稻種,出現在袁隆平眼前,而這些稻種是幫農民創收的重要法寶。袁隆平看到稻種後,心中堅定一個信念,他一定要加快研究水稻種子的步伐,並將優質的種子,交到農民的手中。
1973年冬,袁隆平將29南1號不育系和恢復IR24進行雜交,在不斷的努力和嘗試下,他成功培育出雜交水稻——南優2號。根據相關報導,南優2號試種時,中稻畝產就可以達到628公斤。當南優2號開始大幅度推廣後,畝產平均超過500公斤。
從春秋戰國時期到明清時期,我國的稻子畝產量呈上升趨勢,比如唐朝畝產138公斤,清朝畝產278公斤。但與古代畝產對比,現代的稻子平均畝產量,只能用飛躍式增產來形容,我們的超級雜交水稻平均畝產1149.02公斤。
看到這組數據時,很多人是非常驕傲的,超級雜交水稻創造世界水稻單產的最新、最高記錄。
當你89歲時,你會做什麼呢?是坐在輪椅上嗮太陽,還是肩不能扛,手不能提。而袁隆平卻依舊奮鬥在稻田中,讓更多的人有糧吃。
不久前,袁隆平接受記者採訪,在雙方對話的過程中,袁隆平對大家說:一粒糧食能夠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他曾親眼看到過,饑荒餓死人的場面,大家都沒有飯吃。聽到袁隆平的描述後,記者忍不住發問:您是不是特別害怕,這樣的場景再次出現。
點擊播放 GIF 1.2M
袁隆平立即說:不可能了,不可能了。從這兩句不可能中,我們能理解袁隆平想要表達的意思,饑荒的場景不會出現,稻子的畝產量將繼續提升,讓跟多人吃飽飯,不僅是袁隆平的心願,更是大家的期待。除此之外,這兩句不可能的背後,還藏著袁隆平付出的太多的努力與汗水。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