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採訪袁隆平,而袁隆平連說兩個不可能,這究竟是為什麼?

2020-12-13 騰訊網

「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無論在現代,還是在古代,糧食都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而提到「糧食」時,很多讀者都會想到一個人,他就是「中國神農」袁隆平。在近期的採訪中,為何袁隆平面對記者,連說兩個不可能,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難道他遇到什麼難題了嗎?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袁隆平在農村勞動鍛鍊期滿後,他回到安江農校,而校領導為支持袁隆平的工作,特意向上級做出申請,分給他半畝試驗田,讓其培育優質小麥。但在培育前期,袁隆平進行調查,西藏的小麥畝產千斤,但湖南省的小麥平均畝量還不到300斤,排在倒數第一的位置。

看到這組數據,袁隆平陷入深思,湖南省種子小麥的技術並不落後,但產量卻只增不減。最主要的原因是,當地的氣候不適合種子小麥。在發展種植業時,我們要根據各地的具體情況,進行相應分析,而袁隆平做出一個重大的決定,他放棄研究小麥,想培育紅薯育苗。

但袁隆平還未來得及實際操作,他就接到一個任務,帶著學生們去黔陽縣公社秀建大隊參加勞動鍛鍊。在勞動的過程中,袁隆平幹勁十足,充不覺得疲憊。這日,外面下起小雨,一位老鄉背著沉甸甸的袋子,從八門趕回來。

當老鄉將袋子打開,一粒粒飽滿的稻種,出現在袁隆平眼前,而這些稻種是幫農民創收的重要法寶。袁隆平看到稻種後,心中堅定一個信念,他一定要加快研究水稻種子的步伐,並將優質的種子,交到農民的手中。

1973年冬,袁隆平將29南1號不育系和恢復IR24進行雜交,在不斷的努力和嘗試下,他成功培育出雜交水稻——南優2號。根據相關報導,南優2號試種時,中稻畝產就可以達到628公斤。當南優2號開始大幅度推廣後,畝產平均超過500公斤。

從春秋戰國時期到明清時期,我國的稻子畝產量呈上升趨勢,比如唐朝畝產138公斤,清朝畝產278公斤。但與古代畝產對比,現代的稻子平均畝產量,只能用飛躍式增產來形容,我們的超級雜交水稻平均畝產1149.02公斤。

看到這組數據時,很多人是非常驕傲的,超級雜交水稻創造世界水稻單產的最新、最高記錄。

當你89歲時,你會做什麼呢?是坐在輪椅上嗮太陽,還是肩不能扛,手不能提。而袁隆平卻依舊奮鬥在稻田中,讓更多的人有糧吃。

不久前,袁隆平接受記者採訪,在雙方對話的過程中,袁隆平對大家說:一粒糧食能夠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他曾親眼看到過,饑荒餓死人的場面,大家都沒有飯吃。聽到袁隆平的描述後,記者忍不住發問:您是不是特別害怕,這樣的場景再次出現。

點擊播放 GIF 1.2M

袁隆平立即說:不可能了,不可能了。從這兩句不可能中,我們能理解袁隆平想要表達的意思,饑荒的場景不會出現,稻子的畝產量將繼續提升,讓跟多人吃飽飯,不僅是袁隆平的心願,更是大家的期待。除此之外,這兩句不可能的背後,還藏著袁隆平付出的太多的努力與汗水。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袁隆平連說兩句「不可能了」長舒了口氣,這一幕讓無數網友動容
    近日,在接受採訪時,袁隆平連說兩句「不可能了」後長舒了一口氣,這一幕讓無數網友動容。「不可能了」說完他長舒了一口氣近日,《面對面》採訪將近90歲的袁隆平老人時,有這樣一段對話:記者:您是不是特別害怕這樣的場景再次出現?袁隆平: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 從心理學分析:這次採訪袁隆平的兩位女記者,為何惹眾怒?
    今天,袁隆平爺爺回應吃的太飽表情包的視頻,引發網友熱議。視頻片段來自紀錄片《時代我》的節選,採訪裡兩個記者的行為讓網友感到不禮貌,觀感極差。原來她們在視頻裡她們問袁隆平爺爺看到自己「吃得太飽」的表情包之後是什麼反應?
  • 袁隆平英文致辭走紅 快90歲還在為這兩個夢想忙碌
    記者:這兩個夢想,您覺得您離哪個夢想更近一點?袁隆平:兩個夢想我們都在追逐,第一個禾下乘涼夢,我們超級稻不斷向高產衝刺。記者:現在達到多高產?袁隆平:最高達到每公頃18噸。袁隆平:不可能了。但是有缺糧的情況,不可能餓到那個程度。記者:可是好多人都說咱們中國不缺糧食,糧食夠吃了。袁隆平:沒有,中國差不多14億人口,中國糧食是不夠吃的,要進口的,要進口一部分。我舉個例子:大豆也是不夠吃,我們中國人吃豆腐,每年進口大豆七八千萬噸。記者:您看到這個數字什麼感覺?
  • 袁隆平英文致辭走紅 快90歲的他還在為這兩個夢想忙碌
    記者:對於他們來說是很重的負擔。  袁隆平:那是很重的負擔,不吃其他的,他們的主食是玉米和木薯。  記者:木薯?  袁隆平:他們吃大米是打牙祭。我們辦培訓班他們很高興說:「我天天打牙祭,天天吃大米。」
  • 袁隆平背九九乘法表怎麼回事?袁隆平為什麼背九九乘法表
    11月13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第十一屆「袁隆平農業科技獎」結果現場公布,26位國內外專家及1個集體獲此獎項。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親自逐一為獲獎單位和個人頒發證書與10萬元獎金。「Congratulation」「祝賀,祝賀!」頒獎時袁老不僅飆起了英語,還說著地道的塑料普通話。
  • 對話袁隆平:退休?不存在的
    袁隆平告訴新京報記者,他沒有想過退休的事情,最怕閒下來沒有事情做。目前,他和團隊研究的第三代雜交水稻正在向畝產1200公斤衝刺。記者注意到,袁隆平從北京回到湖南的這段時間也沒有閒下來,還曾於10月9日到廣西桂林市灌陽縣小龍村參與袁隆平院士工作站的揭牌活動。
  • 袁隆平:記者眼中的明星
    這一天,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來到了舒城,考察雜交水稻的長勢和測產。  接受採訪任務時,瞬間的喜悅包裹了全身,採訪這樣一位世界矚目的科學家是一件榮幸的事,同時忐忑和緊張湧上心頭。舒城之行,袁隆平只做短暫停留,並沒有安排記者採訪時間。  能接近他嗎?能採訪到他嗎?提什麼樣的問題他會回答?我開始擔心。
  • 農民給袁隆平送禮,袁隆平說:你們的禮物我收,但有一個小小要求
    袁隆平是我國著名的雜交水稻專家,他培育的雜交水稻,讓我國人民擺脫飢餓,獲得溫飽,最後進入了小康狀態。很多稻農都曾受到過袁隆平雜交水稻的「恩惠」,紛紛為其送來「厚禮」,可是袁隆平卻說:你們的禮物我收,但有一個小小要求:那就是按價付款,卻惹得農民有些不高興了。
  • 袁隆平精彩一生!嘖嘖稱讚!
    你知道袁隆平有雜交水稻之父的稱號,但你可能對他並不了解,今天北楓帶你看看不一樣的袁爺爺!「70歲的年齡,20歲的肌肉」作為家喻戶曉的科學家,袁隆平謙虛穩重,面對各種榮譽,他都保持著良好的心態。熱愛生活的袁隆平,炒得一手好菜,尤其是番茄炒蛋、涼麵、油炸花生米更是一絕。袁隆平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流露出對妻子的讚美。他說,妻子是家裡的賢內助,給孩子洗尿布、掃地、抹桌子、買菜等家務,都是妻子操持。「我也不是什麼都不管,我教孩子們遊泳。」
  • 央視專訪袁隆平 談兩個夢想:一個「禾下乘涼夢」一個「覆蓋全球夢」
    記者:這兩個夢想,您覺得您離哪個夢想更近一點?袁隆平:兩個夢想我們都在追逐,第一個禾下乘涼夢,我們超級稻不斷向高產衝刺。記者:現在達到多高產?袁隆平:最高達到每公頃18噸。記者:已經到1200公斤了?袁隆平:已經到了。記者:這其實已經實現您之前那個目標了?袁隆平:目標越來越接近。
  • 傳媒人陳安慶是如何採訪中國當代最著名科學家——袁隆平院士的?
    在這次採訪中,袁隆平院士現場時間為40分鐘,但實際上時任新華社瞭望東方周刊記者的陳安慶老師準備了一周時間,設計採訪提綱參閱了袁隆平院士在2003-2008年所有公開見報報導,研究中國糧食安全問題的7本專業書籍,涉獵閱讀量達百萬字。本文通過還原原汁原味的完整版採訪提綱,為如何做好人物類專訪報導,提供一則註腳。
  • 央視專訪袁隆平:中國糧食是不夠吃的 農民不種糧食就麻煩
    記者:這兩個夢想,您覺得您離哪個夢想更近一點? 記者:您是不是特別害怕這樣的場景再次出現? 袁隆平:不可能了。但是有缺糧的情況,不可能餓到那個程度。 記者:可是好多人都說咱們中國不缺糧食,糧食夠吃了。
  • 很多人祝願袁隆平長命百歲,他自信地說要超百歲,只因這四個原因
    在電視臺近期的節目中,一位記者有幸採訪了「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談論了超級水稻的高產預期目標時,鑑於袁隆平老先生已經年邁,記者便出於禮貌的祝願袁隆平「長命百歲」。誰知袁隆平卻笑著說:「我可不要長命百歲,我要超百歲」,袁隆平的話語逗笑了在場了所有人。此時有一個問題來了,現今已經90歲高齡的袁隆平,究竟有什麼長壽之法呢?
  • 袁隆平:期盼雜交水稻種到全世界
    &nbsp&nbsp&nbsp&nbsp他曾說,如果海水稻研究成功了,給國家至少增加1億畝耕地,可以多養活1億人口。他曾說,按現在情況每公頃增產2噸,可以增產1億6千萬噸稻穀,可以多養活5億人口,這是我的夢想。《面對面》將帶你親密接觸我國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
  • 袁隆平說,我有一個新目標
    ◎ 科技日報記者 俞慧友 通訊員 辛葉芸「很鼓舞!(這是)我們國家,我們習主席對科技創新的重視!」5月30日,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北京,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收到國家主席習近平給包括他在內的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回信後很興奮。主席的回信中,袁隆平排「第一」,是重視也是鞭策。作為實打實的「90後」,袁隆平身體不如以往,但對以科技創新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迫切願望,卻一如既往。他腦子裡的思維「小馬達」,仍在高速運轉。
  • 袁隆平妙語對話兩岸記者願送超級稻去臺灣(組圖)
    袁隆平曾說過自己的個性是「自由」加「散漫」,面對兩岸記者,老人家回答問題時不需要任何思考時間,孩子氣十足。當有記者問到有沒有想過把辛苦得來的科研成果保密時,袁隆平回答:「那要看對哪些人保密啦,這個東西內外有別是不是?臺灣是我們的同胞,我們大家沒什麼可保密的,當然是分享成果啦。說老實話,我一點也不願保什麼密,我個性是這樣。」
  • 有記者問:外國糧食便宜,我們為何要自己種,袁隆平答這樣一句話
    對於這個問題,袁隆平只說了一句發人深省的話。袁老究竟說了什麼?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袁隆平」這三個字,在國內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正是因為有了他的「雜交水稻」,才讓國人徹底走出了困擾我們幾千年的「飢餓噩夢」。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凡是吃過米飯的國人,都受到過他的「恩惠」。袁隆平生於1930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至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袁隆平處第一個女朋友,因家世分開,袁隆平對其說這樣一句話
    袁隆平是我國著名的「雜交水稻之父」,同時也被現代人稱之為「當代神農」。不過大部分人都一直關注著袁隆平院士的科研成果,卻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戀愛往事。袁隆平的第一個女朋友,曾因瑣事與袁隆平分手,而袁隆平只說了一句話,竟讓這位姑娘銘記了一輩子。袁隆平究竟說了什麼話?
  • 袁隆平接受採訪時飆英文,直言退休是不存在的
    IT之家10月14日消息 根據人民日報的報導,近日,袁隆平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退休對他來說是不存在的,在談到非洲國家農業發展問題時,90歲的袁隆平院士還飆起了英文。在談到退休問題時,袁隆平直言「退休對我來講是不存在的」。他還表示,只要身體好,能工作就行,做研究的最怕痴呆。
  • 廣東「東莞袁隆平」:為農民甘當「傻子」(圖)
    「我很想見袁隆平」  是誰授予陳志堅「東莞袁隆平」這個稱呼的?網上能搜索到的最早稱陳志堅為「東莞袁隆平」的文字,是2006年媒體的一篇報導。陳志堅自己最早關於這個稱呼的印象,則是2001年左右記者來採訪時說的一句「真像袁隆平」。到2007年左右,「東莞袁隆平」的稱呼開始廣泛被媒體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