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堅每天都要到田裡走一走,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照顧著稻田。 |
陳志堅:
「東莞袁隆平」
9月的一個上午,在中堂鳳衝村,陳志堅剛剛從自己6畝水稻試驗田噴完農藥回來。「50年沒見過這麼多蟲子,不打藥今年穀子就沒了。」這位黝黑瘦小的老人憨厚地笑著。單從外表很難想像這位土生土長的農民水稻專家,培育出了多個水稻新品種。
「我很想見袁隆平」
是誰授予陳志堅「東莞袁隆平」這個稱呼的?網上能搜索到的最早稱陳志堅為「東莞袁隆平」的文字,是2006年媒體的一篇報導。
陳志堅自己最早關於這個稱呼的印象,則是2001年左右記者來採訪時說的一句「真像袁隆平」。到2007年左右,「東莞袁隆平」的稱呼開始廣泛被媒體使用。
在陳志堅眼裡,袁隆平是一位傑出的水稻專家,自己只是一個普通的中堂農民,兩個人唯一共同之處都是為了研究出更好的水稻品種。儘管有著多次參加國內外有關水稻種植科技研討會的機會,遺憾的是兩位「袁隆平」從未在會議上見過面。「他參加的會討論高產,我參加的會討論提高營養含量,都是不同的會,難碰頭。」陳志堅說,雖然至今未曾謀面,但內心中很想見到袁隆平,交流水稻育種的心得。
市長專車接送
1983年至今近30年的時間,陳志堅研究培育了數不清的水稻品種,其中多個得到了相關科技認定,成為在一定面積推廣使用的新品種。
水稻推廣必須經過區縣、地市、省市層層試驗。平常收成多幾斤少幾斤無所謂,但在推廣驗收時,達不到產量要求就無法得到更大面積推廣的機會。陳志堅培育的一個新品種這幾年年年送檢,年年差個一斤兩斤不達標,這讓他很是煩惱。這種經歷過去也有過。1990年,陳志堅培育了一種新的雜交水稻,後來被命名為紫紅稻4號,由於產量和品質不穩定,直到2002年才終於通過了市成果鑑定。「那幾年天天都在想這個水稻為啥就是通不過鑑定,育種研究的錢就像個無底洞。」陳志堅說。
而讓陳志堅自豪的是,前幾年廣東沿海遭受颱風襲擊,某地水稻全部倒伏,唯有他培育的品種屹立不倒,產量也沒有受到太大影響。省有關部門組織參觀時,特意邀請了陳志堅參加。那天當地代市長的車一直將陳志堅送到田頭。
2006年開始,陳志堅每年都受邀參加HarvestPlus-China(中國生物強化,英文簡稱HPC)年會。生物強化計劃(HarvestPlus)是一項國際間研究計劃,目的是通過育種手段提高糧食作物微量元素含量,減少和預防全球性貧困人口普遍存在的人體營養不良和微量營養缺乏問題。陳志堅是受邀者中唯一一位中國農民。「今年在四川開會,我和別人聯合研究的新品種可能成為水稻中綜合微量元素最高的水稻。」他高興地說。
甘當「傻子」的土專家
儘管參加HPC年會時,陳志堅的職務一欄印的是高級農藝師,但實際上這個職務反映的是大會對陳志堅的尊重。「我只是一個農民。」他說。出席一次年會大約要五六千元,這差不多相當於陳志堅一年水稻育種研究的投入。
由於陳志堅的中堂鳳衝水稻科研站沒有獨立法人資格,無法申請到科研經費,除了少數科研項目獲獎和水稻種植補貼,一年幾千塊的投入都要他自掏腰包。而培育出的種子也都以便宜的價格賣給找上門來的農民。但陳志堅並不後悔,也沒有想過將新品種去申請專利再賣給別人種。「天底下總要有人當『傻子』,沒人當『傻子』,中國的農民怎麼辦?」
在電影《袁隆平》中有一個情節,袁隆平培育的水稻秧苗被別人破壞。類似的事情也曾發生在陳志堅身上,始作俑者竟是他的愛人。他愛人曾做過磚廠老闆,對於陳志堅痴心水稻研究並不贊同。後來兩人外出打工一年多,回東莞後陳志堅又一頭鑽進稻田,家裡的事情不聞不問。他愛人生氣地把田裡的秧苗都拔了。說起這段事情,他愛人有些不好意思:「現在我也放棄了,他愛做什麼就去做吧。」陳志堅則驕傲的說,現在妻子已經成了自己水稻研究的賢內助。
陳志堅寫過一首詩,概括了自己的經歷和志向,其中寫道:「嘲笑傻仔笨,糞土萬田還。貴在志持恆,誓把丹桂攀。」
對話
最大的心願是到大學念書
記者(以下簡稱「記」):您當初為什麼要選擇研究水稻呢?
陳志堅(以下簡稱「陳」):其實最初我是搞農業機械化的,但是南方地區農田分散,機器成本高,農民用不起。而種子好了,大家都能種。
記:您已經63歲了,有沒有想過帶徒弟?
陳:我想帶兩個徒弟,但是沒有人願意來。帶徒弟還要給徒弟發錢,種田又是件辛苦的事情,800元一個月,我發不起。現在我女兒在村裡做事,有時候也來幫忙,我想以後可能要靠她了。
記:您最大的心願是什麼?
陳:我現在就想到大學讀書。研究水稻,要生物、化學知識,我現在還是靠自學的那點,越來越不夠用。希望能夠有個農業大學招收我,旁聽也好,讓我多學一些東西。當然不能太遠了,家裡的稻田我還經常要回來看的。
軼事
「出國得帶兩個翻譯」
儘管出席了多次國際會議,但陳志堅至今不太會說普通話。所以每次參加這些會議,他愛人都要陪同「翻譯」,把陳志堅的東莞白話「翻譯」成普通話。去年一次會議上,一位四川的專家打趣說,如果以後出國開會,陳志堅得帶兩個翻譯。一個負責把白話「翻譯」成普通話,一個再將普通話翻譯成外語。
一位是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位是東莞中堂的普通農民,但是「東莞袁隆平」這個稱呼卻把兩人聯繫在了一起,這位農民的名字叫陳志堅。陳志堅今年已經63歲了,對於「東莞袁隆平」這個稱號,他說,袁隆平的雜交水稻解決了產量的問題,讓大家吃飽。自己研究的水稻品種則是穩定高產的同時更有營養,要讓大家吃好。
人物檔案
陳志堅,63歲,東莞中堂鳳衝村人,農民技師。1983年以來自己開展水稻新品種研究,先後選育出了風絲佔、風山佔、風羽佔、金風佔、風合佔、風聯5號、風聯4號,紫紅稻4號等多個水稻品種,多次獲東莞市人民政府科技進步獎和東莞市農委科技進步獎,所育品種大都已得到推廣種植。
評價
靠自己一腔熱情
種田的老人
我曾經問過陳志堅,水稻不賺錢為什麼他還是選擇去種地?「我的一生有很多次機會可以到外面,可是就放棄不了一些『好材料』。」他說的「好材料」是自己積累了多年的經驗和技術。
我覺得陳志堅很不容易,沒有錢沒有人,憑自己的一腔熱情把一生的精力都用在水稻研究上。他最感人的地方就是樸實,如果要下定論式的語言我擔心自己說不好,說不對。用最平實的文字記錄下他的語言和行動,就是對這個人精神最真實的反映。
———東莞農業技術推廣管理辦公室熊小芬
策劃 本報記者南小渭 撰文 本報記者段思午 攝影 本報記者蘇仕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