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歷史時,很多時候是在談論當時的風雲人物。他們或是名人大家,或是行業翹楚,或因某種際遇成為社會焦點。
在《人民畫報》70年的報導中,不同時期的風雲人物,都曾留下過屬於自己的獨特印記,其中一些人不止一次被關注和記錄,也有人因為《人民畫報》其人生軌跡發生了改變......
我們以一組組影像故事,為您講述他們和畫報的往事......
近日,袁隆平「海水稻」團隊再傳佳音!
由袁隆平「海水稻」團隊和
江蘇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合作試驗種植的耐鹽水稻
在江蘇如東栟茶方凌墾區進行測產
「超優千號」耐鹽水稻的平均畝產量
達802.9公斤!
創下鹽鹼地水稻高產新紀錄。
得知再獲豐收的好消息,
網友紛紛為袁老點讚致敬:
「海水稻,袁爺爺太棒了」
「致敬袁老,不容易!我們一定光碟行動」
「鹽鹼地成糧倉,太了不起了」
1930年出生,
今年已90歲的袁隆平
用一項項舉世矚目的科研成果
為中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
今天,我們一同走進
「雜交水稻之父」的畫報印記
↓↓↓
《人民畫報》第一次對袁隆平和他的雜交水稻進行報導,是在1979年第一期,當時的他49歲。迄今為止,《人民畫報》對袁隆平所做的七篇專題報導中,他的身份從一名嶄露頭角的農業科技工作者,成為中國最為知名的科學家之一。
1956年,為了響應國家「科學發展規劃」,之前還在學校代教俄語的袁隆平,帶著學生們開始了農學實驗。1964年,袁隆平開始從事雜交水稻研究,並於1981年榮獲我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被國際上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1981年,袁隆平在伏案工作。攝影 張長江/人民畫報
袁隆平與妻子鄧哲一起作研究。本刊資料圖
1981年6月6日,國家科委、農委在北京聯合召開授獎大會,授予全國秈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組袁隆平等人特等發明獎。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頒發的第一個特等發明獎。攝影 張長江/人民畫報
袁隆平為「洋弟子」埃及學員伊斯梅納頒髮結業證書。本刊資料圖
1981年,袁隆平在稻田裡查看稻苗的長勢情況。本刊資料圖
1990年,《人民畫報》記者趕赴湖南雜交水稻中心在海南島的科研育種試驗基地對袁隆平進行了一次參訪報導。當時六十歲的袁隆平,任湖南省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在試驗基地,袁隆平和來自全國各地的水稻專家在水稻田中進行著各項研究和實驗。從1968年冬季起,袁隆平來到位於海南島最南端的三亞地區,開展水稻南繁育種工作。之後,他幾乎每年冬春兩季都要到此進行科研工作。
1990年,雜交水稻的種子十分珍貴,海南島的農民正在一棵一棵地把已成熟的谷穗收下來。攝影 楊秀雲/人民畫報
2012年,袁隆平與種植雜交水稻的菲律賓農民在一起。本刊資料圖
2013年春節前夕,《人民畫報》記者再次見到袁隆平時,他的故事被寫進多個不同版本的中小學語文或英語課本,他的名字在中國家喻戶曉,他所在單位門口的道路和銀河系裡的一顆小行星也用他的名字命名。當時袁隆平已經83歲,平整的棕黑短髮裡也夾雜著不少白髮,卻絲毫不影響他目光炯炯,談笑風生。皮膚略顯黝黑粗糙的他自稱是地道的「泥腿子」,守望稻田五十載,連農活最棒的老農也由衷對他豎起大拇指讚嘆「袁老師幹活太實在」。而出生在大城市知識分子家庭的他又喜愛哲學,言談間常引經據典,還拉得一手不錯的小提琴。在當年的全國兩會上再次見到袁隆平時,他對《人民畫報》記者說自己有兩大夢想:一是實現超級稻畝產一千公斤,二是讓雜交水稻走向全世界。
2012年11月,袁隆平作為無黨派代表受邀列席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式和閉幕式,受到媒體關注。攝影 段崴/人民畫報
2012年,袁隆平在指導學生。本刊資料圖
曾經那個不名一文的年輕人,終成一番偉業,成了「米菩薩」、「當代神農」。與此同時,中國人也在短短數十年間由饑荒奔向小康。袁隆平終於得償平生夙願——戰勝飢餓。
83歲時的袁隆平。攝影 段崴/人民畫報
當被問及成功背後的秘訣是什麼?
袁隆平表示,
「秘訣倒是沒有,
我有8個字送給大家——
知識、汗水、靈感、機遇。」
未完待續
下期故事:
「人民藝術家」、中國歌劇舞劇院一級演員——郭蘭英的畫報情緣
(內容來源:《人民畫報》創刊70周年特輯)
(編輯:王伊奕)
2020年,在《人民畫報》
創刊70周年之際,
10月,我們隆重發售
「《人民畫報》創刊70周年特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