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人問我成功的『秘訣』是什麼?其實談不上秘訣,我的體會是『知識、汗水、靈感、機遇』這8個字。」9月16日上午,90歲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走進湖南農業大學2019級本科新生開學典禮會場,為6000多名大學新生上了精彩的第一課。
簡簡單單8個字的體會,正是袁隆平數十年如一日為中國雜交水稻技術不斷攻關的真實寫照。
袁隆平出生在動亂年代,從小跟著家人過著顛沛流離的逃難生活。新中國成立前,袁隆平親眼見到倒在路邊的餓殍,十分痛心。選擇農業報國,源自袁隆平想讓大家「吃飽飯」的強烈願望。
1953年,從西南農學院遺傳育種專業畢業後,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工作。作為新中國培養出來的第一代學農大學生,袁隆平立誓要解決糧食短缺問題,不讓老百姓挨餓。
1956年,袁隆平帶著學生開始了農學實驗。袁隆平發現,水稻中一些雜交組合有優勢,認定這是提高水稻產量的重要途徑。培育雜交水稻的念頭,第一次浮現在他的腦海。
1966年,袁隆平發表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拉開了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序幕。此後,他與學生李必湖、尹華奇成立「三人科研小組」,開始了水稻雄性不孕選育計劃。1970年,在海南發現的一株花粉敗育野生稻,打開了雜交水稻研究突破口,袁隆平給它取名為「野敗」。
各地科研人員聚集到海南,他慷慨地將「野敗」分送給大家,又在農場支起了小黑板,給全國各地科研工作者講課。一場轟轟烈烈的全國攻關大會戰打響。1973年,在第二次全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會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雜交優勢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湖南省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辦公樓的一間會客室牆上懸掛著一幅照片,金黃色的稻浪翻滾,左上角有袁隆平寫下的一行字:湖南漵浦,首次畝產突破1000公斤。
「畝產1000公斤」,這是袁隆平80歲時許下的生日願望,在2014年已經實現。剛剛度過90歲生日的袁隆平,笑著告訴記者:「現在我們正在向畝產1200公斤攻關。」
從1976年到2018年,雜交水稻在全國累計推廣面積約85億畝,增產稻穀8.5億噸。每年因種植雜交水稻而增產的糧食,可以多養活約8000萬人口,為中國人牢牢掌握自己的飯碗作出了突出貢獻。
解決了「吃飽飯」的問題後,袁隆平將更多精力放在了「吃得好」和「更健康」上。由他領銜、已實施10多年的超級雜交稻「種三產四」豐產工程從過去強調產量,向兼顧綠色優質目標轉變。2017年參與「種三產四」豐產工程的30多個品種中,優質稻佔比超過30%,其中不少品種的米質已經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袁隆平領銜的中國雜交水稻技術還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袁隆平寫於1985年的《雜交水稻簡明教程》,經聯合國糧農組織出版後,目前已發行到40多個國家,成為全世界雜交水稻研究和生產的指導用書。
因「為保障世界糧食安全和解除貧困展示了廣闊前景」「致力於將雜交水稻技術傳授並應用到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幾十個國家」,2004年,袁隆平獲得了世界糧食獎。截至2018年年底,已有40多個國家種植了超過700萬公頃的雜交水稻。
9月17日,袁隆平的榮譽簿上再添一枚「共和國勳章」。對此,袁隆平謙遜地說:「這份崇高的榮譽對我來說既是鼓舞,也是鞭策,我要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