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在水稻研究領域突破創新更上層樓

2020-12-11 中國青年報

「經常有人問我成功的『秘訣』是什麼?其實談不上秘訣,我的體會是『知識、汗水、靈感、機遇』這8個字。」9月16日上午,90歲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走進湖南農業大學2019級本科新生開學典禮會場,為6000多名大學新生上了精彩的第一課。

簡簡單單8個字的體會,正是袁隆平數十年如一日為中國雜交水稻技術不斷攻關的真實寫照。

袁隆平出生在動亂年代,從小跟著家人過著顛沛流離的逃難生活。新中國成立前,袁隆平親眼見到倒在路邊的餓殍,十分痛心。選擇農業報國,源自袁隆平想讓大家「吃飽飯」的強烈願望。

1953年,從西南農學院遺傳育種專業畢業後,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工作。作為新中國培養出來的第一代學農大學生,袁隆平立誓要解決糧食短缺問題,不讓老百姓挨餓。

1956年,袁隆平帶著學生開始了農學實驗。袁隆平發現,水稻中一些雜交組合有優勢,認定這是提高水稻產量的重要途徑。培育雜交水稻的念頭,第一次浮現在他的腦海。

1966年,袁隆平發表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拉開了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序幕。此後,他與學生李必湖、尹華奇成立「三人科研小組」,開始了水稻雄性不孕選育計劃。1970年,在海南發現的一株花粉敗育野生稻,打開了雜交水稻研究突破口,袁隆平給它取名為「野敗」。

各地科研人員聚集到海南,他慷慨地將「野敗」分送給大家,又在農場支起了小黑板,給全國各地科研工作者講課。一場轟轟烈烈的全國攻關大會戰打響。1973年,在第二次全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會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雜交優勢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湖南省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辦公樓的一間會客室牆上懸掛著一幅照片,金黃色的稻浪翻滾,左上角有袁隆平寫下的一行字:湖南漵浦,首次畝產突破1000公斤。

「畝產1000公斤」,這是袁隆平80歲時許下的生日願望,在2014年已經實現。剛剛度過90歲生日的袁隆平,笑著告訴記者:「現在我們正在向畝產1200公斤攻關。」

從1976年到2018年,雜交水稻在全國累計推廣面積約85億畝,增產稻穀8.5億噸。每年因種植雜交水稻而增產的糧食,可以多養活約8000萬人口,為中國人牢牢掌握自己的飯碗作出了突出貢獻。

解決了「吃飽飯」的問題後,袁隆平將更多精力放在了「吃得好」和「更健康」上。由他領銜、已實施10多年的超級雜交稻「種三產四」豐產工程從過去強調產量,向兼顧綠色優質目標轉變。2017年參與「種三產四」豐產工程的30多個品種中,優質稻佔比超過30%,其中不少品種的米質已經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袁隆平領銜的中國雜交水稻技術還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袁隆平寫於1985年的《雜交水稻簡明教程》,經聯合國糧農組織出版後,目前已發行到40多個國家,成為全世界雜交水稻研究和生產的指導用書。

因「為保障世界糧食安全和解除貧困展示了廣闊前景」「致力於將雜交水稻技術傳授並應用到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幾十個國家」,2004年,袁隆平獲得了世界糧食獎。截至2018年年底,已有40多個國家種植了超過700萬公頃的雜交水稻。

9月17日,袁隆平的榮譽簿上再添一枚「共和國勳章」。對此,袁隆平謙遜地說:「這份崇高的榮譽對我來說既是鼓舞,也是鞭策,我要更上一層樓。」

相關焦點

  • 袁隆平團隊出版《中國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與研究叢書》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0月15日訊 (記者 姜婷) 《中國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與研究叢書》發表,這部叢書由由袁隆平院士主編,由《鹽鹼地稻作改良技術》、《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耐鹽鹼水稻育種技術》和《中國稻米食味品質研究》四本專著組成,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 ,袁隆平團隊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1500公斤
    聽到測產驗收結果後,袁隆平高興得像個孩子。他告訴記者:「More than excited!我現在不僅僅是興奮!」▲11月2日,袁隆平院士在位於長沙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與測產現場進行視頻連線。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副主任張玉燭介紹,雙季晚稻的實際畝產要想突破700公斤是很難的,目前普通農民種植一般品種每畝能夠產出550公斤已是頂尖水平。其次,今年南方普遍遭遇的極端低溫寡照天氣給水稻生長帶來嚴重影響。
  • 袁隆平:期盼雜交水稻種到全世界
    &nbsp&nbsp&nbsp&nbsp他曾說,如果海水稻研究成功了,給國家至少增加1億畝耕地,可以多養活1億人口。他曾說,按現在情況每公頃增產2噸,可以增產1億6千萬噸稻穀,可以多養活5億人口,這是我的夢想。《面對面》將帶你親密接觸我國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
  • 袁隆平國際雜交水稻種業矽谷5月開園
    國家雜交水稻成都分中心副主任劉金濤告訴記者,「袁隆平國際雜交水稻種業矽谷」是經袁隆平院士授權以其名字命名的科學園區,為了加快推進「鄉村振興計劃」,實現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以及「少年識農願」,由郫都區國投公司、國家雜交水稻中心、四川泰隆公司三方合作共建而成。
  •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印在了這個國家的貨幣上
    在斯瓦米納森博士看來,這句話也可以改一改,變成「上有天堂,下有長沙」——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在長沙,這位國際水稻研究所原所長認為,那是各國雜交水稻科研工作者的聖地。上世紀六十年代,從這裡走出的袁隆平科研團隊開創雜交水稻研究以來,中國已經實現從三繫到兩系再到超級雜交稻的三次重大技術創新。
  • 研究成果得到袁隆平肯定 溫州有位「雜交水稻之母」
    2000年,在全省科技創新大會上,林恭松的研究獲全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成果鑑定評審會認為,「珍汕97及其衍生系作為特優良種資源,從1982年到1997年先後選育成175個雜交水稻品種,累計推廣面積28億畝,帶來的經濟效益高達2500多億元。」
  • 袁隆平培育一系法雜交水稻,他們立下大功,但這項研究要在國內做
    袁隆平是我國著名的雜交水稻專家,其本人培育出的雜交水稻,一直是全人類「解決溫飽」的福音。作為1973年中國的「第五大發明」,雜交水稻雖然優勢明顯,卻依然有著不少缺陷,為了彌補這些缺陷,袁隆平開始著手研究一系法雜交水稻,並且其中一項技術,必須要在國內完成。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袁隆平邀請汪涵家中做客,一起下田研究水稻最新成果
    據悉,前不久被授予共和國勳章的袁隆平誠摯邀請主持人汪涵前往自己家中做客。當然,這次的客人除了汪涵之外,還有《天天向上》節目組的工作人員,工作人員全程進行拍攝與記錄此次的採訪過程。
  • 袁隆平:讓水稻戀愛的人
    我本平凡   1930年生於北平,當過農校教師,此後一直研究雜交水稻。   驕人業績   上世紀70年代,培育出「三系雜交稻」。1976年起,中國累計推廣雜交稻56.4億畝,糧食增產5200億公斤,「雜交水稻之父」美譽遠播。
  • 袁隆平培育出超級水稻,有關部門為表示感謝,他們送來特殊禮物
    1937年,雜交水稻被研究培育成功,達到了畝產650公斤的目標,讓我國擺脫了糧食短缺的窘境。為了感謝袁隆平,有關部門還特意送去了一件特殊的禮物,而這份禮物還與他本人的夢想有關。袁隆平究竟收到了怎樣特殊的禮物?
  • 袁隆平院士點讚!莒南第三代雜交水稻「叄優一號」力爭突破畝產1200...
    這是來自袁隆平院士的點讚。2020年11月26日,莒南縣超高產雜交水稻項目攻關工作組赴湖南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向袁隆平院士匯報了莒南雜交水稻高產攻關試驗典型經驗做法,袁隆平院士給予了高度評價。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團隊再創新高:畝產1046.3公斤
    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團隊研發的第三代雜交水稻於10月21日至22日首次公開測產,第三代雜交水稻新組合試驗示範衡南基地平均畝產達到1046.3公斤。    The third-generation hybrid rice(雜交水稻)which was developed by Yuan Longping, the 「father of hybrid rice」, and his team underwent its first public yield(產量)monitoring from Monday to Tuesday
  • 袁隆平用英語講糧食安全 讓雜交水稻造福世界
    中國糧食自給自足  雜交水稻功不可沒  一粒種子的力量有多大?「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用金燦燦的豐收給出了答案。  自發現並推廣雜交水稻,中國的糧食單產大幅提升,使得中國從一個糧食不足的國家到2011年稻穀總產量突破2億噸大關,以世界9%的土地養活世界20%的人口,實現了這一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可以說,中國糧食實現自給自足的過程,是種子技術創新的結果。
  • 袁隆平研製水稻,作出貢獻,為何不給他頒發「諾貝爾獎」?
    袁隆平出生在1930年,現在已經90歲高齡了,但是還一直堅持在自己的研究崗位上。從1960年開始,袁隆平便開始投身於雜交水稻的研究。在1960年的時候,袁隆平在自己任教學校的一試驗田中,發現了一株長得有些不一樣的水稻,於是,便引發了袁隆平的好奇心。
  • 袁隆平:敢於探索敢於創新,才能成果迭出
    怕失敗的人最好是不要搞研究,搞研究,絕大部分實驗都是失敗的,不會那麼一帆風順的。」  「作為一個科學家,不能迷信權威,迷信書本,也不能因為取得一丁點的成績就沾沾自喜,居功自傲。科學是沒有止境的。只有敢於探索敢於創新,才能成果迭出,常創常新。」
  • 雙語新聞: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培育出「超級水稻」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雙語新聞>正文雙語新聞: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培育出「超級水稻」 2011-09-22 12:04 來源:中國日報網-英語點津 作者:
  • 袁隆平的兩個夢:禾下乘涼,水稻種遍全球
    1953年,畢業後的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任教。一盞孤燈照終生,是對這個偏僻地方最好的描述。但艱苦的環境並沒有打擊袁隆平從事農業研究的熱情,他在與農民交談的過程中,發現農民要跑到很遠的山上去換水稻種子。農民告訴他,施肥不如勤換種。這句話對他有很大的啟發。農業生產要靠優良的種子。他把目光投向了雜交育種。
  • 一粒種子改變世界,科學家傳記繪本講述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
    我和孩子剛剛讀過的《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袁隆平的故事》正是這套叢書的其中一本,通過書名,大家很容易就能知道它講述的正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難忘饑荒年,決心研究雜交水稻袁隆平是怎麼想的,就是怎麼做的。1958年的8月,從農學院畢業的他,來到一所偏遠的農校工作。不過,他可不僅僅是教書,還經常帶著學生們做實驗,為農民提高糧食產量而研究農作物。
  • 孟德爾和袁隆平的百年接力
    這一重大發現開闢了人類認識生命的新紀元,對於醫學、農業等學科領域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譬如,20世紀上半葉,植物學家發現了雄性不育的遺傳規律,為作物雜交育種技術奠定了理論基礎。 在我國,最為人熟知的育種學家當數袁隆平。1960年,這位湖南安江農校的年輕教師了解到雜交育種技術已用於高粱和玉米,於是開始了水稻雜交育種試驗。
  • 袁隆平培育雜交水稻,可稻種產量過低,有權威斷言,過不去制種關
    袁隆平是現今我國年齡最大的「網紅」,作為網友口中的「當代神農」與「稻教的袁始天尊」,他一直微笑面對著所有的讚揚。可是您也許不知道,在研究雜交水稻之時,袁隆平曾遇到不少坎坷,甚至連國際性的農業權威專家都對其進行否定,斷言他過不去制種的難關。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袁隆平又該怎樣解決眼前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