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培育一系法雜交水稻,他們立下大功,但這項研究要在國內做

2020-10-18 歷史解密坊

袁隆平是我國著名的雜交水稻專家,其本人培育出的雜交水稻,一直是全人類「解決溫飽」的福音。作為1973年中國的「第五大發明」,雜交水稻雖然優勢明顯,卻依然有著不少缺陷,為了彌補這些缺陷,袁隆平開始著手研究一系法雜交水稻,並且其中一項技術,必須要在國內完成。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從1973年開始,袁隆平及其團隊通過不斷的科研攻關,終於成功培育出了雜交水稻,為世界人民走出了一條金黃的「稻路」。袁隆平研製培育雜交水稻,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大工程,在雜交水稻出世之時,其產量便已經遠遠超過了普通水稻。可是袁隆平對此並不滿意,在他看來,雜交水稻本身還存在著巨大的潛力,只有不斷突破,才能研製培育出更加優良的品種,繼而成為人類的福祉。

「雜交水稻」是多種形狀不同,卻可以互補的水稻雜交出來的新型水稻,其優勢就在於,它可以吸收父本與母本的各種優良性狀,從而顯現出比上一代水稻更優秀的特徵。

從生物科學的角度來講,此次培育出雜交水稻的方法,叫做「三系法」,指的是雄性不育系、保持系與恢復系。

相比於三系法來說,水稻兩系法則是該法的升級版,其所採用的是光敏型不育系和恢復系雜交,性狀較前者更為突出。

水稻兩系法的提出,可謂意義空前,相比於三系法複雜的培育過程,兩系法不再需要不育系與保持系,而是直接用光敏核不育系替代,令科研人員省去了不少不必要的麻煩。對於科研工作,袁隆平一直保持著極度認真的狀態,通過針對性的研究,他繼而又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法。

如果說三系法是雜交水稻的普通版,兩系法是升級版,則一系法就是雜交水稻的終極版。一系法就是不分離的第一代雜種,將雜種的優勢固定在稻穀之中,繼而免去年年制種的麻煩。值得一提的是,在袁隆平的科研規劃中,一直有利用遠緣有利基因培育一系法雜交的設想。

作為全國乃至世界著名的農業科學家,袁隆平的設想並非毫無依據,而是建立在大量的實踐與經驗基礎之上的。雜交水稻之所以能夠被成功培育,其根本原因還是在於水稻的基因性狀。眾所周知,細胞中的基因,猶如一串串遺傳密碼,它們可以在水稻生長時影響其各方面的性狀,因此科研人員只要將有利基因留下並剔除有害基因,就可以逐步獲得理想中的水稻品種。

袁隆平的這種設想,其實很早就已經提了出來,但是鑑於當時的國情狀況,高科技的分子實驗室尚難以建成,故此袁隆平只能派遣自己的學生出國留學,藉助國外的高科技實驗室設備,進行一系法的延伸探究。

1995年時,天大的喜訊傳來,袁隆平的兩位學生肖金華與李繼明同時在康奈爾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在坦科裡斯實驗室中,他們利用高科技設備,以先進的應用分子標記技術,在馬來西亞野生稻中,發現了兩個數量性狀基因點位,簡稱「QLT」。兩個基因點位雖然不起眼,但是從理論上來講,它們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會令雜交水稻繼續增產18個百分點左右。

不得不說,這個消息對於袁隆平來說既振奮又震驚,振奮的是,自己當初的預料果然不錯,而震驚的是,兩個基因點位的增產幅度超過了他的預期目標。

不過事情總有兩面性,袁隆平根據學生發回來的基因性狀報告,對兩個點狀基因進行了更深層的探究之後,發現了它們自身存在的弊端。兩個點狀基因的特性確實存在優良性,卻同時隱藏著相對不穩定的因素,如果想要完全利用它們,就必須再進行更精準的分離。

隨著袁隆平雜交水稻畝產突破800公斤大關,國家為水稻研究中心的撥款也在逐年增長,高精尖的分子實驗室也被建成。作為一項縝密而又複雜的工作,點狀基因分離工程是國際最尖端的農業科技項目,必須要嚴格保密,故此該項目只允許在國內進行。

時至今日,一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工作,還在有條不紊的進行中。小編相信,在袁隆平的帶領下,這項利國利民的「微型大工程」必然會取得成功,從而為我國農業科技再添新彩,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相關焦點

  • 袁隆平:一生有兩個夢,一是禾下乘涼,二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
    走進遠離鬧市的湖南長沙馬坡嶺,很遠便能看到「隆平高科」的大牌子,這裡就是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也是「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工作和生活的地方。「袁老現在每天至少還要工作7個小時。」2010年12月24日,採訪袁隆平時,他的秘書告訴筆者。幾十年來,袁隆平就是靠著這樣的堅持,培育出一批批雜交水稻,為解決國人的吃飯問題和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貢獻。
  • 袁隆平不僅培育出雜交水稻,還領養「美短虎斑貓」,這隻貓幸福了
    隨後,袁隆平利用這株「天然雜交稻」繼續試驗,此時的中國並不富裕,很多地方還在鬧饑荒,雖然他當時只是一位教師,但是袁隆平認為這株水稻,就是可以打開高產雜交水稻秘密的金鑰匙。就這樣,袁隆平徹底沉浸於雜交水稻的研究中,在1964年7月5日,袁隆平終於利用人工授粉,讓水稻結出了數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種子。
  • 研究成果得到袁隆平肯定 溫州有位「雜交水稻之母」
    袁隆平的團隊以林恭松選育的「珍汕97」精育成珍汕雄性不育係為母本,提高抗病性,最終培育出世人周知的優良雜交水稻,因此業內也稱林恭松為「雜交水稻之母」。袁隆平曾親筆題寫道:「珍汕97對選育優良雜交稻組合起了並仍在起著最重要的作用,的確堪稱為特優的水稻良種資源。」
  • 雙語新聞: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培育出「超級水稻」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雙語新聞>正文雙語新聞: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培育出「超級水稻」 2011-09-22 12:04 來源:中國日報網-英語點津 作者:
  • 袁隆平培育雜交水稻,可稻種產量過低,有權威斷言,過不去制種關
    袁隆平是現今我國年齡最大的「網紅」,作為網友口中的「當代神農」與「稻教的袁始天尊」,他一直微笑面對著所有的讚揚。可是您也許不知道,在研究雜交水稻之時,袁隆平曾遇到不少坎坷,甚至連國際性的農業權威專家都對其進行否定,斷言他過不去制種的難關。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袁隆平又該怎樣解決眼前的難題?
  • 袁隆平培育出超級水稻,有關部門為表示感謝,他們送來特殊禮物
    1937年,雜交水稻被研究培育成功,達到了畝產650公斤的目標,讓我國擺脫了糧食短缺的窘境。為了感謝袁隆平,有關部門還特意送去了一件特殊的禮物,而這份禮物還與他本人的夢想有關。袁隆平究竟收到了怎樣特殊的禮物?
  • 「中國雜交水稻之父」可能不是袁隆平……
    先做個聲明:本文不講水稻的雜交,因為光科普雜交,一篇文章就寫不完,太過複雜,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還有三系二 先做個聲明
  • 袁隆平培育雜交水稻,可稻種產量不高,他用這個辦法過了制種關
    袁隆平是現今我國年齡最大的「網紅」,作為網友口中的「當代神農」與「稻教的袁始天尊」,他一直微笑面對著所有的讚揚。可是您也許不知道,在研究雜交水稻之時,袁隆平曾遇到不少坎坷,甚至連國際性的農業權威專家都對其進行否定,斷言他過不去制種的難關。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為什麼要在非洲發展雜交水稻?袁隆平用英文回答
    然而,因為來自中國的雜交水稻,這個問題如今已經得到了一些改善。13年的「援非」之路中,袁隆平及其團隊克服了種種困難,使得雜交水稻比當地的品種最高增產300%之多。為什麼要在非洲做這些事?袁老用英文堅定地回答:「造福世界人民是我的畢生願望之一。」
  • 袁隆平:期盼雜交水稻種到全世界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即使早已超過了退休的年齡,著名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依然堅持到辦公室「上班」,自從2015年卸任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職務後,他現在的身份是該中心研究員,繼續指導雜交水稻的科研工作。
  • 中國雜交水稻造福世界 國外種植面積七百萬公頃
    湖南省長沙市城東馬坡嶺的一條小路旁,有一個不尋常的院子——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院子不大,從辦公樓走到實驗室、再走到展覽館,也就幾分鐘路程。30多年來,這個院子一直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的「聖地」。1984年成立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是國內外第一家雜交水稻的專業科研機構。
  • 袁隆平的兩個夢:禾下乘涼,水稻種遍全球
    1953年,畢業後的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任教。一盞孤燈照終生,是對這個偏僻地方最好的描述。但艱苦的環境並沒有打擊袁隆平從事農業研究的熱情,他在與農民交談的過程中,發現農民要跑到很遠的山上去換水稻種子。農民告訴他,施肥不如勤換種。這句話對他有很大的啟發。農業生產要靠優良的種子。他把目光投向了雜交育種。
  • 袁隆平:敢於探索敢於創新,才能成果迭出
    ——袁隆平  人物簡介  袁隆平, 1930年9月出生於北平,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
  • 袁隆平未來科學獎,感言希望雜交水稻能覆蓋全世界
    由於身體原因,袁隆平未能出席頒獎典禮,但他特地錄製了一段「獲獎感言」視頻。袁隆平的兩個夢想袁隆平從1964年率先在中國開展雜交水稻研究,發現了雄性敗育的野生稻,為雜交水稻的成功打開了突破口,最終在1973年取得成功,雜交水稻的產量比常規水稻品種增產達20%到30%。「雜交水稻目前已經有1700萬公頃,每年可以多養活7000萬人口。」
  •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印在了這個國家的貨幣上
    2020年11月2日上午,湖南長沙,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年屆九旬的袁隆平透過大屏幕,盯著200公裡外的稻田。氛圍有些緊張。他等待的是一場考試的結果,考生是水稻,分數是畝產。「剛接到現場電話,我的信心,從九成五上升到九成八了。」
  • 袁隆平國際雜交水稻種業矽谷5月開園
    袁隆平國際雜交水稻種業矽谷既有壯觀的田園風光,又有川西林盤的人文風情翠竹掩映、鮮花盛開,園內灰瓦白牆,窗格素淨,充滿了古樸與自然……記者昨日來到郫都區德源東林村,看到竹林之間出現了一處環境優美、造型別致的林盤建築——袁隆平雜交水稻科學園,讓人仿佛置身於一處世外桃源
  • 一粒種子改變世界,科學家傳記繪本講述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
    我和孩子剛剛讀過的《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袁隆平的故事》正是這套叢書的其中一本,通過書名,大家很容易就能知道它講述的正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難忘饑荒年,決心研究雜交水稻袁隆平是怎麼想的,就是怎麼做的。1958年的8月,從農學院畢業的他,來到一所偏遠的農校工作。不過,他可不僅僅是教書,還經常帶著學生們做實驗,為農民提高糧食產量而研究農作物。
  • 袁隆平:在水稻研究領域突破創新更上層樓
    袁隆平發現,水稻中一些雜交組合有優勢,認定這是提高水稻產量的重要途徑。培育雜交水稻的念頭,第一次浮現在他的腦海。1966年,袁隆平發表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拉開了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序幕。此後,他與學生李必湖、尹華奇成立「三人科研小組」,開始了水稻雄性不孕選育計劃。
  • 中國雜交水稻創紀錄,袁隆平英文致辭:願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
    6月27日,湖南長沙,中非農業合作發展研討會,袁隆平獻上一段英文致辭視頻。他表示,目前正致力於研究超級雜交水稻,願意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發展雜交水稻,以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此前有媒體報導,我國雜交水稻在非洲創高產紀錄!中國農業技術專家在馬達加斯加馬義奇鎮種植了5公頃雜交水稻,最近完成了抽樣測產,得出的數據達到每公頃10.8噸,在當地,這是非常驚人的高產量。
  • 袁隆平用英語講糧食安全 讓雜交水稻造福世界
    9月14日,一個以發展中國家糧食安全與種業發展為主題的論壇,在雜交水稻發源地和中國種業大省湖南舉行。來自湯加、剛果(金)、賴索托等10多個國家的部長級官員和部長代表,與國內種業專家及企業代表等相聚一堂,共商合作發展大計。  糧食安全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如何?雜交水稻對解決糧食安全的作用有多大?種業企業如何「走出去」?讓我們走進論壇,一起聆聽真知灼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