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正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的詩中時節,稻田裡金燦燦、沉甸甸的稻穗和農人的笑臉輝映著,最是耀眼。百姓的這份幸福,繞不開那個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如雷貫耳的名字——袁隆平。
近日,「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院士受邀做客企鵝號《非凡中國·破繭》節目,90歲高齡的袁隆平再次闡述了自己關於雜交稻的兩個夢想:禾下乘涼和覆蓋全球,提到增產話題,他特別表示,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能達到每公頃20頓產量。目前,該節目已在「我們」企鵝號帳號上線,用戶在騰訊新聞、騰訊微視、天天快報等平臺可同步觀看。
作為一檔以「個人與時代對話,見證祖國騰飛」為主旨的微型訪談節目,《破繭》本著挖掘名人故事、弘揚名家精神、傳播愛國情懷的目的,邀請不同領域的5位大咖講述祖國崢嶸歲月裡的奮鬥徵程,用細微的筆觸從個人視角探尋新中國破繭騰飛的艱難歷程,為大眾呈現出一幅幅勞動者以不同方式創造非凡中國的光輝圖景。
袁隆平院士是世界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一生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於推廣,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做出巨大貢獻。在接受《非凡中國·破繭》欄目採訪時,袁隆平院士精神矍鑠,再次闡述了自己關於雜交稻的兩個夢想:禾下乘涼和覆蓋全球,提到增產話題,他特別表示,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能達到每公頃20噸的產量。
從不到30歲開始研究和培育雜交稻開始,袁隆平60多年來始終懷著蓬勃的熱情沉醉於科研工作,談及「退休」話題,袁老直率說道:「只要身體好,就不退休。」今年已90歲高齡的袁隆平親切地和大家分享了他的長壽秘訣:遺傳得好,熱愛運動,心胸開朗。他還勉勵年輕人「不要只向錢看,理想要高雅一些」,要「賺對社會和老百姓有益的錢」。這份為人民事業「活到老,幹到老」的敬業奉獻精神,值得我們畢生追隨。
袁隆平院士是從60年代的饑荒中走過來的。1994,美國經濟學家布朗提出過一個疑問:「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憑當時我國的糧食產量,根本無法養活基數龐大並且還在繼續增多的中國人口。但是短短25年之後,中國農業科技飛速發展,僅僅依靠雜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廣,我國每年增產的大米已經可以多養活6000多萬人,並有充足的能力為他國提供糧食援助。在國慶節「共和國勳章」授勳儀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問袁隆平有什麼進展,袁老回答「我們現在向畝產1200公斤衝刺。」在以袁隆平為代表的農業科研人員的努力下,我國糧食產量猛增,農業技術騰飛,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不斷提高,農民增收致富之路越走越寬廣。
節目中,袁老還現場秀了一段英語,他用英文祝福非洲:中國幫助他們發展雜交水稻事業,他們將擁有光明未來。「如果全世界有八千萬公頃的稻田種植我們的雜交稻,每公頃增長兩噸來算,每年可以增產稻穀一億六千萬噸,就能多養活五億人口。」從袁老脫口而出的一連串數字中,我們看到雜交稻對世界糧食安全和世界和平的重大意義,我國對馬達加斯加、賴比瑞亞等非洲國家的雜交稻種植技術援助,正折射著祖國在崛起過程中心繫世界的大國情懷。
《破繭》節目是企鵝號探尋國家發展腳步、弘揚國人奮進精神的正能量之作。在國慶之際,企鵝號積極響應國務院組織開展「我和我的祖國」群眾性主題宣傳教育活動的倡議,聯合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廣播電視部、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騰訊系內容平臺共同出品國慶」非凡中國」主題系列活動,除《破繭》外,還有《Z世代青年說》、《我是一個兵》、《我人生的七個瞬間》等多檔精品節目,通過講述大國重器、科技創新、強軍興軍、文化傳承中不同角色人生經歷的故事,見證祖國櫛風沐雨、艱苦奮鬥的非凡歷程。
[ 責編:楊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