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對話《破繭》節目

2020-12-15 光明網

  10月,正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的詩中時節,稻田裡金燦燦、沉甸甸的稻穗和農人的笑臉輝映著,最是耀眼。百姓的這份幸福,繞不開那個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如雷貫耳的名字——袁隆平。

  近日,「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院士受邀做客企鵝號《非凡中國·破繭》節目,90歲高齡的袁隆平再次闡述了自己關於雜交稻的兩個夢想:禾下乘涼和覆蓋全球,提到增產話題,他特別表示,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能達到每公頃20頓產量。目前,該節目已在「我們」企鵝號帳號上線,用戶在騰訊新聞、騰訊微視、天天快報等平臺可同步觀看。

  作為一檔以「個人與時代對話,見證祖國騰飛」為主旨的微型訪談節目,《破繭》本著挖掘名人故事、弘揚名家精神、傳播愛國情懷的目的,邀請不同領域的5位大咖講述祖國崢嶸歲月裡的奮鬥徵程,用細微的筆觸從個人視角探尋新中國破繭騰飛的艱難歷程,為大眾呈現出一幅幅勞動者以不同方式創造非凡中國的光輝圖景。

  袁隆平院士是世界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一生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於推廣,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做出巨大貢獻。在接受《非凡中國·破繭》欄目採訪時,袁隆平院士精神矍鑠,再次闡述了自己關於雜交稻的兩個夢想:禾下乘涼和覆蓋全球,提到增產話題,他特別表示,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能達到每公頃20噸的產量。

  從不到30歲開始研究和培育雜交稻開始,袁隆平60多年來始終懷著蓬勃的熱情沉醉於科研工作,談及「退休」話題,袁老直率說道:「只要身體好,就不退休。」今年已90歲高齡的袁隆平親切地和大家分享了他的長壽秘訣:遺傳得好,熱愛運動,心胸開朗。他還勉勵年輕人「不要只向錢看,理想要高雅一些」,要「賺對社會和老百姓有益的錢」。這份為人民事業「活到老,幹到老」的敬業奉獻精神,值得我們畢生追隨。

  袁隆平院士是從60年代的饑荒中走過來的。1994,美國經濟學家布朗提出過一個疑問:「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憑當時我國的糧食產量,根本無法養活基數龐大並且還在繼續增多的中國人口。但是短短25年之後,中國農業科技飛速發展,僅僅依靠雜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廣,我國每年增產的大米已經可以多養活6000多萬人,並有充足的能力為他國提供糧食援助。在國慶節「共和國勳章」授勳儀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問袁隆平有什麼進展,袁老回答「我們現在向畝產1200公斤衝刺。」在以袁隆平為代表的農業科研人員的努力下,我國糧食產量猛增,農業技術騰飛,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不斷提高,農民增收致富之路越走越寬廣。

  節目中,袁老還現場秀了一段英語,他用英文祝福非洲:中國幫助他們發展雜交水稻事業,他們將擁有光明未來。「如果全世界有八千萬公頃的稻田種植我們的雜交稻,每公頃增長兩噸來算,每年可以增產稻穀一億六千萬噸,就能多養活五億人口。」從袁老脫口而出的一連串數字中,我們看到雜交稻對世界糧食安全和世界和平的重大意義,我國對馬達加斯加、賴比瑞亞等非洲國家的雜交稻種植技術援助,正折射著祖國在崛起過程中心繫世界的大國情懷。

  《破繭》節目是企鵝號探尋國家發展腳步、弘揚國人奮進精神的正能量之作。在國慶之際,企鵝號積極響應國務院組織開展「我和我的祖國」群眾性主題宣傳教育活動的倡議,聯合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廣播電視部、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騰訊系內容平臺共同出品國慶」非凡中國」主題系列活動,除《破繭》外,還有《Z世代青年說》、《我是一個兵》、《我人生的七個瞬間》等多檔精品節目,通過講述大國重器、科技創新、強軍興軍、文化傳承中不同角色人生經歷的故事,見證祖國櫛風沐雨、艱苦奮鬥的非凡歷程。

[ 責編:楊帆 ]

相關焦點

  • 袁隆平幽默對話外國媒體:我仍有老驥伏櫪的精神
    六月二十日,正在長沙參加「外國媒體走進湖南」的外國駐華記者一行來到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採訪「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新社發 劉雙雙 攝    中新社長沙六月二十日電 題:袁隆平幽默對話外國媒體   中新社記者 劉雙雙  擁有世界百分之七土地的中國人養活了佔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這其中「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功不可默。今天上午,帶著對這位「農民科學家」的神秘與好奇感,參與「外國媒體走進湖南」採訪活動的境外駐華記者走進了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
  • 對話袁隆平:退休?不存在的
    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袁隆平告訴新京報記者,他沒有想過退休的事情,最怕閒下來沒有事情做。目前,他和團隊研究的第三代雜交水稻正在向畝產1200公斤衝刺。記者注意到,袁隆平從北京回到湖南的這段時間也沒有閒下來,還曾於10月9日到廣西桂林市灌陽縣小龍村參與袁隆平院士工作站的揭牌活動。
  • 2020年高考作文深度剖析,對話袁隆平的啟發,年輕人應該覺悟什麼
    10月12日,在湖南長沙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袁隆平接受多家媒體採訪。已經90歲的袁老表示,退休對他來說是不存在的,退休後沒事做反而會有失落感。他還寄語年輕人,理想要高雅一點,而不是向錢看。(摘自新京報)在採訪中,袁隆平透露的2個關鍵詞「失落感」「理想」,對於當下的年輕人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特別是高三的考生,在2020年的高考作文中,這次對話,可以作為不錯的高考作文方向。已經90歲的袁隆平面對工作與退休,選擇了工作,原因是擔心失落,這是一種上進的精神,更是一種責任,是年輕人應該具備的精神。
  • 袁隆平飈英語飆上熱搜 iEnglish助力孩子學好英語對話世界
    9月19日全國科普日,袁隆平為青少年送上寄語:「我沒有什麼成功秘訣,只有經驗。8個字來概括,就是知識、汗水、靈感和機遇。知識是基礎,汗水是實踐,所謂靈感就是思想火花,思想火花人人有,不要放棄它!」養貓、直播、飈英語,年逾九十的袁隆平頻上熱搜,與萌新的碰撞愈加親密。剛經歷過四六級考試的網友們直呼:袁老太可愛了,致敬!想跟袁老學英語!
  • 「國士」袁隆平:小時候跟媽媽的一次對話,讓他找到了一生的目標
    這和他與母親的一次對話有關。那時袁隆平還小,他對人是從哪裡來的感到非常好奇,就問母親。母親很熟悉西方文化,就對他說:「西方有本書叫《聖經》,說上帝用泥土捏出了人類的始祖亞當與夏娃。」然後又說起了中國的傳說:「中國遠古時期有個女媧,她用黃土捏出了男人和女人,繁衍生息,一代代傳下來。」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為黔陽冰糖橙代言
    (9月20日晚,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我為特色農產品代言公益活動」現場接受採訪。)(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深情講述與黔陽冰糖橙的故事。)掌上懷化客戶端訊(記者 黃莎)9月20日晚,由農業部主辦,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CCTV7-農業節目)承辦的「我為特色農產品代言公益活動」現場,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娓娓道出了「品黔陽冰糖橙,享世間好口福」的故事,並為其代言。
  • 記者採訪袁隆平,而袁隆平連說兩個不可能,這究竟是為什麼?
    而提到「糧食」時,很多讀者都會想到一個人,他就是「中國神農」袁隆平。在近期的採訪中,為何袁隆平面對記者,連說兩個不可能,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難道他遇到什麼難題了嗎?(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對話袁隆平:把海水稻種好 保證國家糧食安全
    袁隆平院士親自來到青島市城陽區的濱海鹽鹼地稻作改良示範基地插秧。同時,還啟動了中華拓荒人計劃。通過推廣種植海水稻,讓億畝荒灘變糧倉,一直是袁隆平的一大期待。山東廣播電視臺記者專訪到袁隆平,關於海水稻以及自己為何投身海水稻研究等問題,他做了詳細回答。
  • 袁隆平妙語對話兩岸記者願送超級稻去臺灣(組圖)
    對於以世界上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上22%人口的中國來說,「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個婦孺皆知的名字。  昨日,在湖南長沙的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素有「中國最著名農民」之稱的袁隆平手捧一把金黃稻穀,詼諧風趣的談吐傾倒了參加「兩岸新聞媒體湖南行」的記者們。  「科研技術要保密,但要看對誰保密。內外有別,臺灣是同胞啊!」
  • 中國網推出大型實景文化類深度訪談節目「似是故人來」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初心之源,也是「似是故人來」節目的初心所在。有幸與其重新邂逅,如見故人,喜不自勝。 節目將從文化發起人、中國網總編輯王曉輝的視角出發,以社會文化現象、熱點文化問題為切入,通過「走訪+對話」的節目形式,剖析中華文化的真正內涵。
  • 2020年全國卷高考滿分作文《以赤誠破繭,以才華化蝶》,範文
    以赤誠破繭,以才華化蝶同學們:大家好!「讀史可以使人明智」,今天讀書會我發言的題目是「以智慧破繭,以才華化蝶」。回溯歷史,又見春秋叢林人才薈萃。就像袁隆平對水稻技術和產量的不懈追求,就像我們的「天問一號」「高分九號」成功發射,其中不僅僅有才華,有堅持,還一定有看向未來的眼光。
  • 袁隆平精彩一生!嘖嘖稱讚!
    袁隆平就是這樣一個「不太受管」的科學家。「我的品牌值1008億元嗎」農民認識袁隆平的很多,股民認識袁隆平的也不少,因為在中國證券市場中,惟獨「隆平高科」是用袁隆平自己的名字來命名的股票。袁隆平說,「隆平高科」取這樣的名字,自己當時是不同意的,一會兒袁隆平漲2分,一會兒袁隆平跌2分,多難看。後來,基於兩點原因,他同意用名字上市。
  • 2020年高考全國Ⅰ卷優秀作文《以赤誠破繭,以才華化蝶》,不錯的
    以赤誠破繭,以才華化蝶同學們:大家好!「讀史可以使人明智」,今天讀書會我發言的題目是「以智慧破繭,以才華化蝶」。就像袁隆平對水稻技術和產量的不懈追求,就像我們的「天問一號」「高分九號」成功發射,其中不僅僅有才華,有堅持,還一定有看向未來的眼光。通過這次讀書會,我們更應清晰地認識到,家國情懷、才華、遠見和赤誠等,對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是一樣的重要。
  • 14歲輟學,19歲做酒吧DJ,30歲與90歲袁隆平齊名,李子柒憑什麼?
    5月19日,中國農民豐收節設立了「中國農民豐收節推廣大使」,袁隆平、李子柒等六人成為首批推廣大使!六名推廣大使之中,分別是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全國勞動模範形象大使申紀蘭,著名相聲演員馮鞏先生、央——視知名主持人海霞以及知名作家馮驥,而李子柒,僅僅只是一個民間美食博主而已,為什麼可以與這些名人大家齊名?
  • 袁隆平邀請汪涵家中做客,一起下田研究水稻最新成果
    當然,除了一些農業領域的成果之外,袁隆平對這位汪涵這位好友還介紹了自己的日常生活,整場拍攝袁隆平都顯得特別和藹可親。 在去年年底的時候,節目組就已經邀請到了袁隆平以及他的研發團隊。在節目中,他們也是真誠的講解了他們的心路歷程,介紹了不少農業知識。
  • 理論對話類電視節目的多維創新
    理論對話類電視節目對黨和國家的重大理論進行解讀和傳播,起到正確引導主流輿論的作用。在泛娛樂背景下,面臨行業內競爭和市場需求,提高節目可視性和傳播效果是理論對話類電視節目發展所面臨的重大課題。本文以《馬克思是對的》為例,分析得出理論對話類電視節目的多維創新路徑。
  • 讓全國人吃飽飯的袁隆平,月薪首度曝光,網友:明星臉紅嗎?
    前不久,網上就曝光了袁隆平院士一個月能夠拿到的工作報酬,不少網友看到後紛紛表示:明星該臉紅了 袁隆平作為國家科學院院士,享受國家特殊津貼。曾經有人稱他是湖南首富,他笑著說:確實是,不過是精神首富。節目中,袁隆平的家人就告訴了他,他上個與的津貼發了下來,家人問他知不知道有多少?袁隆平院士回到說:2000塊錢!隨後家人回答:有一萬五,加上工作,接近2萬。
  • 袁隆平帶學生就一個要求;網友都說太簡單,研究生們卻都說太難
    近日,一檔名為《似是故人來》的實景文化訪談節目專訪了袁隆平先生。袁老已是鮐背之年,依舊在做科研、帶學生,他在節目裡說:"我帶研究生有一個要求: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帶。"網友們看過節目後紛紛表示:"袁隆平爺爺太了不起了,為全人類的糧食安全奮鬥了一輩子""袁爺爺對研究生的要求也太低了吧""我也想當袁隆平爺爺的研究生,我能向爺爺保證每天下田"袁隆平對研究生的要求高嗎?
  • 袁隆平帶學生就一個要求;網友都說太簡單,研究生們卻都說太難
    近日,一檔名為《似是故人來》的實景文化訪談節目專訪了袁隆平先生。袁老已是鮐背之年,依舊在做科研、帶學生,他在節目裡說:&34;網友們看過節目後紛紛表示:&34;在我們普通人看來這個要求實在是太簡單了,不就是下田嘛,袁隆平應該對研究生有更多、更高的要求才對。而對於那些能成為袁隆平研究生的人來說,這個要求卻是難度太高了,其任務之艱巨甚至不亞於在頂級期刊發表多篇具有重大影響力的論文。
  • 袁隆平爺爺有趣的靈魂,曾經也是遊泳健將的他,相當handsome
    我們必須要感謝的一個人是當代的神農氏袁隆平爺爺,袁爺爺的超級雜交水稻可以說是拯救了無數的人,我們也是因為這一個人的偉大貢獻,才可以這樣安好的活下去。在我們的印象中,像袁爺爺這樣的神農氏,肯定是不苟言笑,一心撲在科研的道路上,為國為民的費心勞神,確實袁爺爺也是這樣做的,但是呢,我們從其他方面看到了不一樣的色彩,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神農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