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檔名為《似是故人來》的實景文化訪談節目專訪了袁隆平先生。袁老已是鮐背之年,依舊在做科研、帶學生,他在節目裡說:&34;
網友們看過節目後紛紛表示:
&34;
&34;
&34;
袁隆平對研究生的要求高嗎?在我們普通人看來這個要求實在是太簡單了,不就是下田嘛,袁隆平應該對研究生有更多、更高的要求才對。
而對於那些能成為袁隆平研究生的人來說,這個要求卻是難度太高了,其任務之艱巨甚至不亞於在頂級期刊發表多篇具有重大影響力的論文。
為什麼袁隆平看似簡單的要求,對於那些研究生來說反而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呢?
這是因為,袁隆平身為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其巨大的成就婦孺皆知。同時也意味著,只要成為袁隆平的學生就能享受到袁老諸多的榮譽光環加持。
袁老明白,作為農業科學家,田間地頭是他們科學研究的主戰場,袁老收徒必須下田的&34;,是從事農業應用科學研究的前提條件。只有耐得住寂寞,經歷過驕陽的炙烤,在田間地頭日復一日的勞作耕耘,才能收穫農業應用科學的研究成果。
袁老定下收研究生的門規,就是要告訴那些抱著別樣目的的人,袁隆平這邊不是終南捷徑,與其來受苦,還不如把心思花在其他地方。
在我們看來,成為袁隆平的研究生是榮譽,也是通往成功的捷徑。
但是在有些研究生看來,跟著袁隆平就是去受苦的:雜交水稻的研究往往要幾十年才能出點成果;還要經常下田幹活兒,實在是辛苦無趣,
有這個時間和精力,早就能在其他領域獲得足夠成功了,當下最前沿的人工智慧,它不香嗎?高回報的醫藥材料領域,它不美嗎?何苦為了袁隆平的那點虛名,去田間地頭受苦受累呢。
袁老用一條&34;把那些精緻主義者擋在了門外,因為袁老明白,農業科學研究關乎國家的根本,需要的是耐得住寂寞和名利誘惑的人。
袁老在節目中說,他對年輕人最想說的8個字是:知識、汗水、靈感、機遇。網際網路時代為年輕人獲取知識提供了空前的便捷,於是,能夠誕生更多靈感和贏得更好機遇,但最可靠的兩個字還是&34;。
&34;看似容易,可是在唾手可得的財富、聲望、榮譽面前,有幾個人又能堅守本心,脫下西裝皮鞋,走入泥濘的田間地頭,忍受驕陽烈焰的炙烤,只為能收穫滿滿的豐收呢。
正是有像袁老這樣大智慧的人,我們中國人才能再也不用擔心餓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