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過著 「嚮往的生活」的網絡紅人李子柒,是大家「羨慕嫉妒」的對象,可最近被推至風口浪尖的她,可不是人人嚮往的。
事情的起因還要從一次考試說起。
日前,浙江寧波某小學六年級語文期末試卷中,有一道閱讀理解題的材料給出了袁隆平、李子柒和雷海為三個人的故事,要求學生選擇一位「心目中的風雲人物」,為其填寫推薦表。
誰曾想,家長看到試題後在論壇吐槽,語文考卷出現「網紅」李子柒,材料中還添加了李子柒粉絲數的介紹,這讓家長無法接受,直呼「出卷老師知識淺薄」。
「李子柒被寫入小學語文考卷」的話題直接衝上了熱搜榜,4.1億閱讀量,2.5萬的討論量,不得不讓人感嘆一聲「實紅」。
對於這位家長表現出來的擔憂,不少網友也表示贊同。
「在我眼中,這就是團隊打造的網紅經濟,我們看到的,不過是他們刻意包裝的。對於孩子,把網紅現象提到袁隆平的高度,是否適宜?作為家長,我也提出質疑。」
「把這些網紅寫入考卷不是不可以,但也會有風險,許多人往往經不過時間的洗禮,最後弄得很尷尬,再說她後面一個團隊的商業化操作,怎麼可能是真正的田園生活。」
「網紅普遍偏負面,李子柒算是好點的,但放進期末試卷考試,就太扯淡了吧。」
但也有不少網友認可李子柒,認同這樣的出題方式。
「可以啊,連公務員事業單位考試都出題啊。」
「這咋了?北京高三一模二模這么正式的政治考試也有,宣傳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創新精神。咋啦??」
「有什麼好質疑的?李子柒今年還和袁隆平、申紀蘭、馮鞏、海霞、馮驥才這些響噹噹的人物一同受聘擔任首批農民豐收節推廣大使,人民日報還誇她:沒有一個字說中國好,但講好了中國故事。這樣一個優秀的姑娘被寫入考卷有什麼問題?」
面對網絡上的爭議和家長提出的質疑,出題老師也給出了回應:「我們出題時考慮到李子柒這個人物,各大媒體都做過正面報導。她對傳統文化的貢獻及認真做事的精神,確實值得大家學習。」
不少媒體也公開發聲,客觀分析了家長和網友們所持意見,同時也有媒體表明態度。《工人日報》發表刊評《李子柒怎麼就帶偏了價值觀?》一文,作者寫道:「客觀地說,小學六年級的孩子,一出生即活在網絡時代。讓他們屏蔽網際網路的影響,一心只讀聖賢書,基本是不可能的。家長也好,老師也罷,與其傳遞給他們網紅都是豺狼虎豹的信號,不如引導他們了解哪些網紅是好的、好在哪裡,哪些是不好的、為什麼不好。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掌握獨立分辨網絡信息優劣的方法,不會被帶偏價值觀。」
其實,隨著這件事情的發酵,人們討論的點已經開始從「李子柒被寫進試卷」變成了「網紅文化是否帶偏了價值觀」,尤其是現在許多未成年人觸網早,觸網深,深受網紅文化的影響。
教育需要談「網紅」色變嗎?
新華網曾發布《95後就業觀》的調查結果,有54%的95後最嚮往的新興職業是網紅、主播。一名二年級的小學生還跟調查人員說,在他們班上都是靠微博粉絲數來「論資排輩」的,誰的粉絲多,誰就更有威信,還會被選為班長,成為班裡的老大。
其實,近年來未成年人在一些短視頻平臺上發布內容或者進駐直播平臺成為主播已十分常見。為了博得眼球,許多學生發布了一些惡俗、低級甚至不堪入目的內容,在收穫關注後更是變本加厲。「網紅文化」下,青少年的價值觀、道德觀和審美觀逐漸扭曲,這也是為何現在家長、老師和學校談「網紅」色變的主要原因。
但是,時代在變化,「網紅」的出現是網際網路娛樂的產物,也是網絡多元化發展的重要表現。所以,不必將「網紅」一棍子打死,認為網紅一定是不好的,是錯誤的;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有不好的「網紅」,也會有好的「網紅」,他們輸出正確的價值觀,用網際網路娛樂的方式正確引導人們,尤其是學生群體。
這樣的「網紅」從成就還是個人實力上確實無法同袁隆平、鍾南山等這些造福人民的偉大科學家們相提並論,但在傳遞正確價值觀、傳播正能量上面,他們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對象。
「網紅」會帶偏孩子的價值觀?
熱播劇《少年派》中就曾映射過「網紅直播」對青春期孩子的影響。高中生林妙妙在接觸直播行業後,非常沉迷,每天熬夜直播,同學們刻苦學習準備高考,而她每天只想著如何漲粉。當「網紅」讓林妙妙不僅成績一落千丈,與父母、同學和老師之間的關係也變得緊張。
播出時,在網絡上引起了熱議。最開始,大家罵著主人公「林妙妙」不務正業,耽誤學習,還不體諒父母的苦心;後面,隨著「林妙妙」通過當網紅,獲得高收益時,輿論風向已經變成了「既然讀書是為了掙錢,那麼當網紅能掙錢就應該支持」,一時間學生、家長、老師還有已經就業的群體紛紛發聲,各抒己見。
從客觀上來說,當網紅並不是錯,靠當網紅掙錢也不是問題,但往往缺乏社會經驗的青少年只看到了當網紅的「好」,卻從未深究過當網紅的「弊」。
對於學生來說,那些偉大的科學家們離得太過遙遠,而「網紅」大部分都是素人,沒有那麼強的距離感,更容易接受和被影響。
所以,相比於一味地打壓孩子對「網紅」的興趣,不如正確引導孩子認識「網紅」。正能量、有激勵作用的「網紅」會更讓孩子有代入感和目標感。同時,孩子價值觀的塑造,並不意味著只讓孩子接受「好」的事物,還要讓他們學會甄別「壞」的部分,學會辯證思考,能夠輸出自己的觀點,這樣才不會輕易被帶偏價值觀。
我們要與時俱進,教育更需要與時俱進。接受新事物的出現,必然會有一番「陣痛」,但在更深入的了解和磨合中,我們總能找到新的適合的出路,我們的教育才會更加的多元化發展,我們的孩子才能更加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