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教育發展迅速從以前的大學生是稀世珍寶到現在的遍地都是,發展可謂是一日千裡。但是同時也反應出了一個問題我國的教育目前正處於兩極分化嚴重的狀態,越是那些國家重點大學越是對學生跟老師的要求越高越嚴格,而那些普通的大學,大學裡從老師到學生每天都在混日子等著畢業。針對這種情況教育部明令禁止國內各大高校存在的各種清考政策,本科生畢業的質量關口要把控好。
隨著本科畢業生不斷地增加本科文憑已經不值錢了,就業單位在招人的時候提高了標準,越來越多的單位和企業將碩士研究生視為最低門檻。甚至博士生也沒有倖免於難很,面對就業壓力大的情況下很多博士生畢業生後成為了老師。很多攻讀研究生的並不是真正熱愛科研,而是為了能夠有一個研究生的學歷來增加就業的競爭力。如何用最快最簡單的方式畢業成了中國高校在讀研究生們唯一的願望,為此也絞盡腦汁。也有很多的保研學生在進入研究生行業之後,清清楚楚的感覺到了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差別是有多大。
復旦大學的一位副教授在說國內研究生時就闡述了自己的觀點,有些研究生的思想還停留在本科壓根就不對科研跟畢業論文上心,還經常去參加社團活動和各種找工作的實踐。讓許多飽受高校考核的教授們感到極大的擔憂,甚至連我們的袁隆平教授都說過不想去培養博士跟研究生,太費精力跟腦細胞了可能我們覺得袁隆平教授在偷懶,然而不是的這是負責任的表現。
任何一個有科研理想負責任的研究生導師,都非常清楚的知道要想培養出一名出色的研究生是很困難的。而在現在一切以考試成績為目標的本科畢業生科研動手能力很差,這也是為什麼國外的人總是說我們國人考試非常厲害。當自己辛辛苦苦培養出一名研究生時,發現這名學生對枯燥辛苦的科研壓根就不感興趣。有些大學的教授疼惜地說道,耗費巨大的精力培養出的研究生,畢業後卻拒絕繼續深造直接踏入了社會工作。
只有熱愛科學研究的人才能最終取得成功,作為中國最優秀的科學家的代表施一公曾經痛心地說:「有這麼多的清華學子和自己一起出國留學,但沒有多少同學科研成功!並非這些清華、北大的學生沒有科研天賦,而是太聰明太務實更多地選擇了那些輕鬆又掙錢的工作,而對科學研究毫無興趣只對賺錢感興趣。目標明確的應用科學和看不到方向的基礎科學相比,基礎科學不但賺不到錢更多的是枯燥無味而且還得投入巨大的精力跟時間,可能到最後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收穫。
面對不一定有收穫還得花費大量的時間跟精力去不斷探索的基礎科學,很多研究生們都會望而卻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