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有個農民和袁隆平合一起稻子!他說做夢都沒想過能和院士合作

2020-12-19 山東商報

他是臨沂莒南縣的一個農民。在他的農場裡,種著袁隆平指導的超級雜交稻,連年創造水稻在北方的高產記錄。

他曾得到袁隆平多次誇獎,「他種的稻子比我的『儀仗隊』還好。」

今年10月份,他田裡的超級稻再獲豐收,經測產驗收,平均畝產達到1147.1公斤,每公頃超過17噸,創超高產雜交水稻高產攻關示範普通生態區新高。得知這個消息後,袁隆平在電話裡高興地疊聲說,「滿意、滿意……」,連點6個贊。

他打心底佩服袁隆平,「做夢都沒想過能和院士合作」。在他眼裡,袁隆平非常樸實,「就像一個農民老頭」。

他是為袁隆平種稻子的人。

尋人

從莒南縣城中心處向北大約20公裡,就是大店鎮四角嶺村。在秋末的一個早晨,記者打車去四角嶺尋找一位為袁隆平種稻子的農民,他的名字叫耿洪強。

「不可能吧?」在去四角嶺的路上,計程車司機王女士聽說此事後,面帶驚奇之色。她說,她無法想像,一個小村莊裡的農民能和袁隆平這樣家喻戶曉的大科學家聯繫起來。

車在四角嶺村東停下。村頭公路兩旁栽種了兩排楊樹,樹上的葉子隨著陣陣秋風簌簌掉落,這是一個寧靜的小村莊。在村內一家商店前,幾位老人正坐著下象棋,街上並沒有其他的人。記者向前打聽耿洪強的家,一位老人順手一指幾十米外的一座三層小樓說,「那就是」。

沿著老人手指的方向走過去,三層小樓前是個很大的院子,院子門前和院裡的地面上晾曬著攤開的稻穀。這些帶著殼的稻穀還沒有曬熟,一眼掃過去,大部分還帶有少許綠色。院裡面幾個村民在忙著。記者詢問得知,這裡就是耿洪強的家,也是他的砂輪廠區,他們在加工生產磨料磨具。

「他去鎮上開會了,一會兒就回來。」院裡的人讓記者在一樓的辦公室等他。過了大概一刻鐘的工夫,推門進來一位西裝革履、滿頭黑髮的中年男子。他就是耿洪強,完全不似印象中農民的裝扮,只有黝黑的面容顯示他常年在外勞作奔波。

「我的農場在本地也算是小有名氣了。」耿洪強的聲音爽朗,言談直率。他說,他有三個身份,既是砂輪廠的廠長,又是德程農場的場主,還是四角嶺村的黨支部書記。

新農民

「你別看我土,但是我的思想不土。」今年58歲的耿洪強說,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還在務農的他就瞅準了磨具生意。「那時候,砂輪的市場需求量較大,我也拼命幹。」當時火爆的砂輪(最主要的一類磨具)生意,讓他收穫了人生第一桶金,慢慢積累了不少資本。

2005年,他當選四角嶺村的黨支部書記。從2012年開始,通過土地流轉,他開始承包村民的土地。用他的話說,他又轉回了「老本行」。近些年,農村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去往城市打工,耿洪強說,「50歲以下留在村裡種地的人,幾乎沒有。老人又上了年紀種不了地。」

「很好的土地不能眼看著拋荒。」他說,「我不是唱高調,既然當了村支書,就得為村民辦實事、辦好事。」據耿洪強介紹,他承包地和別人不一樣,他要給村民創造最大的效益。「別人承包地,一畝地一年頂多給村民幾百塊錢。每畝地我一年給500斤小麥加500斤玉米,合計一千多元,國家發放的土地補貼也都直接給了村民,比村民自己種還合適。」

耿洪強說,剛開始的時候,他的農場只有120畝。看到將土地流轉給耿洪強收益頗豐,陸陸續續更多的村民將土地流轉給他,「目前大約有700畝了,接近村集體所有土地的三分之一」。耿洪強認為,農戶將土地託管給農場,在不改變土地所有權、經營權的前提下,有效解決了勞動力缺乏的問題,既提高了土地效益,又增加了農民收入。

「我現在打藥都用無人機。」耿洪強說,之所以能承包偌大農場,靠的是全面機械化,再加上種子優良,縣上、鎮上的農業技術人員也經常過來指導等因素,豐產豐收有保障。「我打一個小比喻,去年我有一畝水稻倒伏了,沒法用機械收割。找了8個人用了一天才收割完。一畝水稻的收成所得都給人工費還不夠。完全機械化就不一樣了,就說試驗田那100畝超級稻,只用6個人,駕駛各種機械,連收割帶耕種,一天時間就完成了」。

打仗

「今年的仗算是打完了。」耿洪強語氣既欣慰又仿佛鬆了一口氣。耿洪強口中的「仗」,指的是德程農場承擔的「超優千號」雜交水稻高產攻關項目。資料顯示,「超優千號」是袁隆平指導的第五期超級雜交稻。從2016年起,「超優千號」每年在耿洪強的農場試種100畝,已經連續種植了四年,他的農場成為超級水稻在高緯度種植的攻關試點。

接了這個攻關任務後,耿洪強精心栽培超級稻,「像打仗一樣,又像養孩子一樣」。據耿洪強介紹,在每年5月份水稻插秧以後,他幾乎每天都要去稻田裡看看,「一天不去就可能發生變化,說不上哪一霎,它就遭了病蟲害。一時觀察不到,它就絕產給你看」。

「去年我實在有事,出門不到一周時間,稻田就遭了二化螟(我國水稻上危害最為嚴重的常發性害蟲之一,蛀食水稻莖部),稻穗白了有十分之一。看到就趕緊打藥,萬幸沒有減產。」耿洪強舉例說,「種地是最不容易的事,一環扣一環,一個環節處理不好也不行,費心費力是真累。」

在耿洪強的「悉心照料」下,袁隆平的超級稻產量在連續創造著紀錄。

2016年,經過國家科技部組織專家測產驗收,耿洪強田裡的超級稻實測畝產達到1013.8公斤,創造了當時新的雜交水稻高緯度畝產世界紀錄。

2017年,經測產驗收,該項目平均畝產達到1027.2公斤,再創當時全國北方高緯度地區最高單產記錄。

2019年10月23日,耿洪強田裡的稻子再獲豐收,經測產驗收,平均畝產達到1147.1公斤,每公頃超過17噸,創超高產雜交水稻高產攻關示範普通生態區新高。

得知這個消息後,袁隆平在電話裡高興地疊聲說,「滿意、滿意……」,連點6個贊。

老頭

「種袁老(袁隆平)這個水稻,已經是第四個年頭了。」耿洪強說,當初知道要為袁隆平種稻子的時候,「高興不得了,做夢都沒想過能和院士合作。這樣的事兒,連考慮也不用考慮,必須幹。」他還告訴記者,如果袁老這個實驗明年還做,他還想種袁老的稻子。

「袁老的超級稻產量確實高,一顆稻穗,多的能有600多粒,平均也在350粒以上,我們當地水稻一穗才有60多稻粒。糧食產量上去了,老百姓有飯吃,一畝地能養活幾口人。就和袁老說的一樣,『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裡』。」談及試種超級稻的意義,耿洪強說,他沒有想過太多這些「大問題」,「咱就好好為袁老種稻子」。

在耿洪強的辦公室裡,擺有兩個相框,都是他與袁隆平的合影。「他就像一個農民老頭,這個老頭真好。」對袁隆平,耿洪強是打心底佩服,「袁老非常樸實,記性非常好。他90大壽,我還去了。我一去,他就說,『你是連續三年過千公斤的』。」

讓耿洪強驕傲的是,他種的水稻得到了袁隆平的認可。據他介紹,袁隆平看到他種的超級稻,曾誇獎說,「他種的稻子比我的『儀仗隊』還好。」 資料顯示,袁隆平將國家雜交水稻三亞南繁綜合實驗基地(袁隆平基地)內的稻田稱作「水稻儀仗隊」。

中午時分,記者與耿洪強去了田裡。北方的秋末,莊稼早已收完,田野裡一派空曠。耿洪剛打完的稻子有一部分就晾曬在稻田邊,他抓起一把稻穀看看晾曬程度,低頭聞了聞,說,「真香」。

與耿洪強揮手而別,記者步行前往村頭等車。一位老人正在公路旁的菜園裡提壺澆水,趁著等車的空,記者向前攀談。老人叫莊文柱,今年84歲了。他告訴記者,他還記得那些吃不飽飯的日子,「一畝地打幾十斤麥子的時候也有」。改革開放以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有了化肥、農藥,種子也好了,「一年打的糧食能吃好幾年,再也不會挨餓了」。

記者 王遠

編輯 董雪

相關焦點

  • 記者採訪袁隆平,而袁隆平連說兩個不可能,這究竟是為什麼?
    無論在現代,還是在古代,糧食都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而提到「糧食」時,很多讀者都會想到一個人,他就是「中國神農」袁隆平。在近期的採訪中,為何袁隆平面對記者,連說兩個不可能,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難道他遇到什麼難題了嗎?(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九旬袁隆平沒想退休 寄語年輕人:向前看不要向錢看
    袁隆平 衝刺新目標 沒想過退休  寄語年輕人:理想要高雅一點,要向前看,不要向錢看;第三代雜交稻向畝產1200公斤衝刺新京報記者 王飛 攝  前不久在北京參加完「共和國勳章」授予儀式的袁隆平已經回到湖南,10月12日,新京報記者在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見到90歲的袁老,他身穿白色西裝,內搭粉紅色衣領的襯衫,整個人看起來精神抖擻。  袁隆平告訴新京報記者,他沒有想過退休的事情,最怕閒下來沒有事情做。目前,他和團隊研究的第三代雜交水稻正在向畝產1200公斤衝刺。
  • 農民給袁隆平送禮,袁隆平說:你們的禮物我收,但有一個小小要求
    袁隆平是我國著名的雜交水稻專家,他培育的雜交水稻,讓我國人民擺脫飢餓,獲得溫飽,最後進入了小康狀態。很多稻農都曾受到過袁隆平雜交水稻的「恩惠」,紛紛為其送來「厚禮」,可是袁隆平卻說:你們的禮物我收,但有一個小小要求:那就是按價付款,卻惹得農民有些不高興了。
  • 袁隆平院士和網紅李子柒,誰的影響力更大?
    最後的閱讀理解題,給出了三個人物的材料,分別是袁隆平院士、李子柒、雷海為。此網紅、非彼網紅其實,「袁隆平院士和網紅李子柒,誰的影響更大?」這個問題,就像「魯迅的文學作品,袁隆平的雜交水稻,誰的貢獻更大?」一樣,也像「吃飯和讀書,哪個更重要?」一樣,都很無聊。吃飯很重要,我們不可能不幹,讀書也很重要,我們也不可能不幹,強行把吃飯和讀書對立起來進行比較,不管比較的結果如何,都毫無意義。
  • 袁隆平的夢:「禾下乘涼」和「覆蓋全球」
    在2006年首屆中非合作論壇上,我國承諾將在非洲建立10個有特色的農業技術示範中心。湖南省農科院、袁氏種業高科技有限公司參考袁隆平意見,到馬達加斯加援建雜交水稻示範中心。因此,袁隆平和他的團隊開始在非洲種植雜交水稻,並立下「軍令狀」,要在2024年實現馬達加斯加政府大米自給目標,2030年實現非洲國家的糧食安全。
  • 他與袁隆平院士團隊合作十年!科研取得新突破!
    圖1.萬向元教授與袁隆平院士團隊近10年的科研合作萬向元教授早在2009年開始與袁隆平院士合作(圖1),聯合承擔湖南省科技重大專項「超級雜交稻分子育種研究」;2011年後,根據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需求,開始聚焦玉米分子遺傳與設計育種研究
  • 90後老菸民袁隆平:鍾南山勸他戒菸沒勸動,做夢都會夢到吸菸
    袁隆平有63年抽菸史,鍾南山勸他戒菸,他就搬出自己總結的七大好處:友誼的橋梁,靈感的源泉,寂寞的伴侶,「非典」的剋星,痴呆的良藥,健康的象徵,納稅的大戶。「不想。」可片刻後他話鋒一轉,「做夢還是會夢到在吸菸,哈哈哈,不過,也只能在夢裡吸吸了。」戒菸之後,袁隆平沒有出現什麼負面效果,沒有長胖,也沒有復吸。以前袁隆平喜歡講吸菸的7大好處,現在卻常說「戒菸是健康的良藥」。2009年9月21日,文藝晚會上,主持人問:「袁老今年高壽?」他出人意料地回答:「39.5公歲。」
  • 會英語、俄語,會拉小提琴、跳踢踏舞……原來你是這樣的袁隆平
    6月27日,在長沙舉辦的中非農業合作發展研討會上,袁隆平獻上一段英文致辭,全程沒有低頭看稿,認真清晰地說出每一句英文,完全顛覆了人們熟悉的他挽著褲腿、俯身在稻田裡的形象。致辭中,他表示自己正致力於研究超級雜交水稻,非常願意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此前,在袁隆平院士指導下,雜交水稻在非洲創高產紀錄,當地原來每公頃3噸的產量,現在變成了10.8噸,非常驕傲!
  • 袁隆平生日蛋糕上是水稻,回望造就的「神話」,他總結了八個字
    這個與水稻種植較勁一輩子的老人,曾自喻像貪財的人:「百萬富翁想千萬,千萬富翁想億,我貪產量,到了700公斤,我貪800公斤……1000公斤到1100公斤,最後1200公斤,18噸,不滿足,因為這是一個有意義的事情。」視頻截圖8月9日,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90歲生日。
  • 有63年煙齡的袁隆平院士,只花了2年就戒菸成功,如何做到的?
    您還有想抽菸的念頭嗎?」剛戒菸那會,助手問袁隆平。 「說戒菸當然不吸了啊,不過——」袁隆平話鋒一轉,眼神有一絲狡黠:「做夢的時候還是會夢到吸菸的。」 從1949年到2012年,袁隆平整整抽了63年的煙。
  • 袁隆平為什麼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首先,中國科學院院士不是會寫論文就能當選的,更不是只看學歷高低,正如錢學森先生既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難道你能說錢老也是只會搞理論的人?袁隆平沒有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這個話題,之所以會存在這麼大的爭議,我認為根本還是在於以下兩點:第一,很多人不知道中國工程院的成立背景,所以單方面認為只要在某個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便能同時成為科學院和工程院的雙院士身份。
  • 英語流利、俄語不差,會拉小提琴、跳踢踏舞……原來你是這樣的袁隆平
    你能想像到,一個近90歲的老人,可以自由用英語交流嗎?在6月17日舉辦的中非農業合作發展研討會上,袁隆平獻上一段英文致辭,全程沒有低頭看稿,認真清晰地說出每一句英文,完全顛覆了人們熟悉的他挽著褲腿、俯身在稻田裡的形象。
  • 袁隆平:不能沒有書本,也不能沒有計算機,但書本和計算機上種不出稻子
    袁隆平:不能沒有書本,也不能沒有計算機,但書本和計算機上種不出稻子 2018年04月12日 10:34作者:科普中國網編輯:網絡
  • 袁隆平精彩一生!嘖嘖稱讚!
    大學畢業後,袁隆平和他的大部分同學被分配到全國各地,走上了農業科研的道路。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從來不吃肥肉的他,做夢都在吃扣肉。為了填飽肚子,他常常把飯蒸兩次,使米粒膨脹得特別大,然後再吃。袁隆平還親眼看見了5個餓殍,倒在田裡、路邊、橋底下。他的遊泳鍛鍊也中斷了3年,1962年後才恢復。
  • 對話袁隆平:退休?不存在的
    目前,他和團隊研究的第三代雜交水稻正在向畝產1200公斤衝刺。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袁隆平告訴新京報記者,他沒有想過退休的事情,最怕閒下來沒有事情做。目前,他和團隊研究的第三代雜交水稻正在向畝產1200公斤衝刺。記者注意到,袁隆平從北京回到湖南的這段時間也沒有閒下來,還曾於10月9日到廣西桂林市灌陽縣小龍村參與袁隆平院士工作站的揭牌活動。
  • 他是院士,她是博士,他是碩士,都在心甘情願做這件事
    院士的故事在雲南邊陲的一個貧困山村裡,人們看到一個60來歲的老人,頭戴草帽,手拿鐮刀,收割水稻。你一定以為他就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但是,如果告訴你,他是一名科學家,你會以為他是袁隆平。其實不是,但他是跟袁隆平一樣的大科學家,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
  • 中國農民最敬佩的人是袁隆平,沒有袁隆平就沒有我們
    袁隆平,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發明協會會士,湖南農業大學譽名校長。
  • 袁隆平英語為什麼那麼好?他的「出生檔案」說明了一切!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袁隆平衣著樸素、不修邊幅,就像一位勤勞的農民伯伯,因而一直以來,大家都不知道,其實袁隆平院士的英語也非常好,經常在國外的學術會議上,袁隆平院士都是用英文演講的。直到前一段時間,袁隆平在「中非農業合作發展研討會」,用一口流利的英語致辭上了熱搜,我們大家才知道,原來袁隆平院士英文、俄文都非常好。
  • 中班科學教案:稻子和麥子
    活動準備:稻子、麥子實物和圖片等   活動過程:   一、認識稻子和麥子   1、引出:這幾天呀,農民伯伯很開心,他們種的莊稼都豐收了。請你們來說說秋天有哪些莊稼豐收了?   ——————稻子、玉米、棉花、各種豆…….   2、FLASH欣賞:豐收的秋天(加入動作)   小結:秋天有很多莊稼都豐收了,有稻子、棉花…..,真是個收穫的季節!   3.可是呀,農民伯伯遇上了一個難題,他呀分不出稻子和麥子,讓我們來幫幫他吧。
  • 瞭望|袁隆平的「禾下乘涼夢」
    「三系」配套的努力,前八年都失敗了。袁隆平記得,一直到1972年,也就是被視為研究突破口的「野敗」發現兩年後,還有人質疑甚至反對他的雜交水稻培育方案。一次,雜交稻驗收,稻穀非但沒增產,稻草反而增加了近七成。風涼話四起。有人說,可惜人不吃草,人要吃草,你這個雜交稻就大有發展前途。袁隆平默不作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