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的故事
在雲南邊陲的一個貧困山村裡,人們看到一個60來歲的老人,頭戴草帽,手拿鐮刀,收割水稻。你一定以為他就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但是,如果告訴你,他是一名科學家,你會以為他是袁隆平。其實不是,但他是跟袁隆平一樣的大科學家,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
朱院士到這裡已經四年了,他跟當地農民同吃同住。60歲那年,他離開了校園和實驗室,來到雲南農村扶貧,他要用科技引領人們走上一條脫貧致富。
很多人無法想像的是,之前他的身份並非只是院士這麼簡單,他還是雲南農業大學校長。大學校長,沉到了農村,這在全國可能也就他一個。
在全國找不出第二的,還有他做的一件事。那是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在代表通道裡,竟然有一個人在吆喝著賣土豆。原來,這是朱有勇院士把扶貧地的土豆,賣到了人民大會堂。這在全國,是絕對找不到第二個的。
有人問他,作為堂堂一個院士,到農村來種土豆,是不是大材小用?他說,建國七十年了,還有農民這樣貧困,就是我們科技人員的失職。我們的科技必須讓農民脫貧致富。
朱院士現在有1500名弟子,都是農民。以前,他帶的學生都是博士生,現在,他帶的學生有的只有小學文化,但是,他很開心,說這些農民學生,學得很認真。他教他們種土豆,做新時代的農民,整天忙得不亦樂乎!
讓他高興的是,這些農民學生,學會了科學種田,從原先年收入一千元,現在就是從土裡刨金,一畝地都可以產出近萬元了。
博士的故事
在順義龍灣屯鎮柳莊戶村,人們每天都看到一位文質彬彬的漂亮姑娘,在田間地頭、蔬菜大棚、雞舍豬舍裡忙碌,她跟普通的農民要說有什麼區別,就是身上有一身的書卷氣。但她跟普通的農家姑娘幹著同樣的活。
這個姑娘叫石嫣,在這裡幹著現在普通農家姑娘也不幹的活。她可不簡單,是一名博士,還美國學習過。學習歸來後,她有點迷糊了:自己學了這麼多年農業,竟然連農田都沒進過,都不知道農作物是怎麼種植生長的,這樣的博士有什麼用?
石嫣是個80後,在家裡是獨生女,但是不是嬌生慣養的那種。從小讀書,一直就是學霸,本科畢業後,被保送到中國人民大學讀研,師從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得以去了美國在農場學習半年。
回國後的石嫣就有了新的想法,她要做一個新農民。於是,她把在美國學到的模式引入,建成了「小毛驢市民農園」——中國第一個「社區支持農業」農場,她完成了博士畢業論文,是國內第一篇關於社區支持農業的博士論文。
石嫣對自己的生活方式很滿意,「不用擠地鐵,不用參加應酬,生命在村子裡似乎被拉長了」,她這樣告訴人們。
碩士的故事
他是人大碩士,也是北大學士,還是當年韶關市的高考狀元,妥妥的一個學霸。但是,就是死心塌地地愛上了農業,就要做農民。
當年考了韶關市第一名的時候,可以上北大清華,他都沒有去,而是選擇了人大的農業管理專業。這個專業的學生基本上都是調劑過來的,像他這樣直接填報的很少。
在大家都想著轉專業的時候,他卻充滿著濃厚的興趣。大四那年,又去北大學了個經濟管理學士。還被保送人大讀研。
碩士畢業的時候,同學們都在投簡歷,都在找輕鬆高薪的職位,只有他一點也不著急。就在很多人以為他有背景,不用為就業奔忙的時候,他再一次驚到了同學,因為他決定不留在城裡,連縣城都不呆,直接去了農村。
他還忽悠了女友和三個同學,去了珠海,包了一個破山頭,搞起了「綠手指」農場,當起了家禽家畜「總司令」,種起了蔬菜。他的蔬菜堅決不用農藥、不用除草劑,不用化肥,不用激素,純有機。
經歷了養殖的失敗,經歷了颱風帶來的毀滅性的打擊,他始終沒有動搖,他也說,作為研究生,要帶動現代農業的發展,要做新型農民。他的綠手指,現在正在朝著休閒農業觀光農業發展。
他叫鄒子龍,北大學士,人大碩士,現在看上去就是一個農民,但是他說,他喜歡做農民。
他是院士,她是博士,他是碩士,他們都在心甘情願做這件事,有這樣的院士,這樣的博士,這樣的碩士,農村大有希望。筆者對他們,是一個大寫的「服」!
大家對於院士、博士、碩士投身農業,有何看法?歡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