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角 | 英語很差,考研3次,博士讀了7年,如今他是響噹噹的院士

2021-02-08 弘化社

(一)

他出生在山東沂蒙山區,家鄉非常貧窮,

第一次考研,高等數學只考了39分;

第二次考研,物理只考了39分。

備受打擊,但他依然堅持。

第三次考研,終於考進中科院物理所。

之後他也頗為曲折,

博士讀了長達7年的時間。

但最終厚積薄發,

35歲晉級教授,

41歲成為中國科學院最年輕的院士之一,

49歲時,他領銜的科研成果

被譽為諾獎級發現……

他就是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

(二)

清華距離世界一流大學有多遠?

這或許不是薛其坤第一次

被問到這樣的問題。

提問的同學拿出展板,

上面列著幾行數字:

QS:清華排名24;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清華排名57;

泰晤士報:清華排名35。

 

薛其坤承認了這幾個排名的可信度,

但強調更應該理性地去看待這樣的排名。

大學的排名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

而有一個歷史演進的過程。

學的本質和核心在於「學生」,

所以更注重的應該是對學生價值觀的培養。

清華北大培養的不只是科研人才,

「也可以是其他方面對社會有用的,

有正能量的人才」。

 


 

(三)


「這是中國本土首次諾獎級的實驗工作」

2016年9月,

有中國諾貝爾獎之稱的

「未來科學大獎」結果揭曉,

薛其坤獲得了「物質科學大獎」。

「實至名歸!」

學界對他獲獎如此評價。

薛其坤在2012年提出界面高溫超導,

2013年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開闢全新領域。

 

 

「這是中國本土首次諾獎級的實驗工作」,

楊振寧先生這樣評價他的發現。

而為了這一成果的實現,

他和他的團隊等了四年,

測量了1000多個樣品,

最終還是利用分子束外延方法,

生長出了高質量的薄膜材料,

才得以成功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什麼是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呢?

薛教授做了這樣通俗的解釋:

  正常情況下,電子在器件中運動是雜亂無章的,電子之間會發生很多碰撞,而造成電子走彎路,這樣電子產品就會產生更多的能耗,從而發熱。而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應用,可以改變電子的運動軌跡,使其像在高速公路上行駛的汽車,減少了中間阻礙,降低熱量消耗率,加快運行速度。這樣我們就再也不用擔心手機發熱、耗電快的問題。

 

如果這項技術將來

能夠投入實際生產應用,

超級計算機可能變成ipad大小的

掌上筆記本。

  

(四)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


薛其坤已經站在了科學研究的頂端,

對他而言,

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卻是培養了眾多優秀的學生。

 

執教18年來,

他帶出了17位博士後,

72位博士和3位碩士。


更讓他感到欣慰的是,

他的很多學生畢業後

也走上了教育的道路,

有的已成為清華、北大、復旦

和南京大學等高校的教授,

科研的火種就這樣一代代地傳承了下去。

 

他用一種「工匠精神」去要求自己和學生,

科研容不得丁點的馬虎和錯誤。

實驗器材操作不當,

可能就是幾萬幾十萬的損失;

數據整理稍有差錯,

可能就毀了幾個月的努力,

做科研就得精益求精!

 

「勤奮、專注、執著」,

這在薛其坤團隊成員看來,

是他們取得實驗成功的首要秘訣。

(五)


科研不是單打獨鬥

有個研一的學生給薛其坤發郵件,

問他欣賞什麼樣的大學生?

或者是作為他的研究生,

應該具備哪些方面的品質。

薛教授在給他回復的郵件裡,

提到了四條:

對學術非常有興趣;

學會與人和諧地相處;

有比較紮實的數理基礎;

對物理學概念要清晰。

 

而讓那位學生印象最深刻的卻是第二條:

學會與人和諧地相處。

他覺得很詫異,

因為很少有導師對學生提出這樣的要求。

 

而這種「與人和諧相處」的品質,

卻恰恰是薛其坤所看重的。

科研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單打獨鬥,

而需要一個團隊的合作,

要有一個溫馨的工作環境,

但是尊重和幫助是相互的。

 

 

直到現在,

薛其坤還保持著每年和學生聚會的習慣。

他的畢業生們聚在一起,

非常要好,

就像兄弟姐妹一樣。

 

(六)


「7-11」 院士

人們被薛其坤所獲得的榮譽晃花了眼,

心底裡認定這是一位「少年天才」。

可實際上,還真不是!

1984年,

從山東大學本科畢業的他,

開始考中科院的研究生。

沒想到,

這一考就是三年。

畢業的時候,

因為沒有找到理想的工作,

只好繼續跟著導師讀博士。

別人的博士讀5年,

一般最多6年就可以畢業了,

他卻讀了7年。

 

讀博期間,

他被導師送到日本東北大學進修,

可是讓薛其坤始料未及的是,

這恰恰是「噩夢」的開始。

 

在日本的導師要求他們:

一周工作6天,

不管颳風下雨,

都要準時到達實驗室!

而最讓薛其坤痛苦的是語言不通,

他從來都聽不懂導師的指示。

每當同學們操作實驗的時候,

他只能一個人絕望地在旁邊站著。

回憶那段時間,

「每天就是三件事,

吃飯、睡覺、搞科研,

有時候困得坐在馬桶上都能睡著。」

 

這種身心備受摧殘的生活,

薛其坤硬生生地撐下來了。

 

到了清華大學,

他的這種吃苦勁兒從來沒有改過。

早上7點,

他準時地出現在實驗室,

直到晚上11點才從辦公室出來,

因此,他有了一個

比院士還要響亮的名號:「7-11」。

 

薛其坤是一個追求極致的人,

卻也是一個懂得享受快樂的人。

在他看來,

科研從來都不應該是一件枯燥無味的事,

而是充滿著探索的新奇和發現的滿足。

 

「在科學研究的不同階段,

你能看到不同的風景。

這不斷在促使你看到更優美的風景,

探索科學上更有趣的現象」。

 

能擇一業終一生的人是幸福的,

而能像薛教授這樣,

不僅終一生,

還讓自己的愛好成為了事業,

更是幸福的!

 

來源:灼見(ID:penetratingview),作者:Kitty是好姑娘 

相關焦點

  • 英語很差,考研考了3次,博士讀了7年,如今他的成果轟動世界,是響噹噹的「7-11」 院士
    備受打擊,但他依然堅持。第三次考研,終於考進中科院物理所。之後他也頗為曲折,博士讀了長達7年的時間。但最終厚積薄發,35歲晉級教授,41歲成為中國科學院最年輕的院士之一,49歲時,他領銜的科研成果被譽為諾獎級發現……他有一個響噹噹的名號「7-
  • 英語很差,考研3次,讀博7年,如今他是「7-11」 院士
    備受打擊,但他依然堅持。第三次考研,終於考進中科院物理所。之後他也頗為曲折,博士讀了長達7年的時間。執教18年來,他帶出了17位博士後,72位博士和3位碩士。1984年,從山東大學本科畢業的他,開始考中科院的研究生。沒想到,這一考就是三年。畢業的時候,因為沒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只好繼續跟著導師讀博士。
  • 學者訪談| 英語很差,考研考了3次,博士讀了7年,如今他的成果轟動世界,是響噹噹的「7-11」 院士
    在短短的幾十分鐘時間內,他不僅和青年學生們分享了他的求學經歷,還重點談了如何才能培養出最優秀的人才。1995年,他在科研上取得了一個重要的突破。教授獎勵他,讓他去美國做一個20分鐘的學術報告。可是這20分鐘的學術報告,又讓薛其坤犯了難。他的英語口語極差,甚至都沒有辦法用英文完整地說出一句話,那還怎麼做英文的學術報告呢?
  • 他考研3次讀博7年,41歲當選院士,如今接棒陳十一執掌南科大
    不過,誰能想到薛其坤這樣一位大院士、大科學家,曾考研落榜兩次,讀研之路也非常曲折。 考研3次讀博7年 1984年,薛其坤從山東大學光學系畢業,後前往曲阜師範大學物理系任教。
  • 原清華副校長薛其坤院士出任南科大校長!曾考研3次讀博7年,
    據最新消息,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原副校長薛其坤已出任南科大新一任校長。中科院院士、南科大原校長陳十一任期屆滿卸任。薛其坤,男,漢族,1963年12月出生於山東省臨沂市,博士,材料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北京郵電大學電子工程學院院長、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副校長。
  • 他考研3次、讀博7年,從放牛娃奮鬥到清華副校長,值得國人尊敬
    有這麼一個人,考研3次,讀博7年,終靠自己的努力,從放牛娃做到了清華副校長並做出「諾貝爾獎級」的科研成果。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從放牛娃到清華副校長莎士比亞曾說過金字塔是用一塊塊的石頭堆砌而成的,薛其坤教授能夠做到從放牛娃到清華副校長,靠的就是他的鍥而不捨。考研3次,讀博7年,從放牛娃到清華副校長,這一路上他得忍受多少的磨難,也許他曾想過放棄,曾感到過迷茫,但他最終還是選擇了堅持。
  • 曾考研3次讀博7年,獲100萬美金獎金
    「7-11」教授薛其坤: 考研3次讀博7年,50歲時發諾獎級論文 如果僅從履歷上看,1963年出生的薛其坤可謂是順風順水:35歲當教授,41歲就成為中國科學院最年輕的院士之一,50歲攻克量子世界難題,並開始擔任清華大學分管科研的副校長。
  • 從放牛娃到清華副校長,考研3次讀博7年,成功必然會眷顧努力的人
    薛其坤從放牛娃到清華副校長,考研三次,讀博七年,正是因為他的這份忍耐,將自己逼到了極限,我想才會有了他今天的成就。大學畢業後,他被分配到曲師大物理系,一心想報考哈工大的研究生,結果高等數學只考了39分。他並沒有甘心,而是回到學校一邊教書一邊苦讀。兩年後,報考中科院物理所,這次更慘,物理只考了39分。這仍然沒有讓他喪失鬥志,鼓起了勇氣考了第三次,終於考入中科院物理所。
  • 薛其坤院士將任南科大校長!曾考研3次讀博7年,50歲時發諾獎級論文
    從目前的公開資料顯示,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獲「諾獎」級科研成果是薛其坤最為人熟知的標籤。實際上,他的勵志成長經歷與科研生涯一樣精彩。1984年,從山東大學本科畢業後,薛其坤被分配到曲阜師範大學當助教,邊教書邊準備考研。第一年,他報考哈爾濱工業大學,結果高等數學只考了39分。兩年後,薛其坤報考中科院物理所,結果大學物理只考了39分。
  • 考研數學39分,物理39分,成績差到爆,卻是我國最接近諾獎的院士
    如果一個人考研成績差到爆,數學只有39分,物理也同樣只有39分,通常情況下,這樣的成績必然考研失敗。然而有一位牛人卻打破了這個規律,他不但考研成功了,還成為了中國科學院院士,更為難得的是,他還是目前我國最接近諾獎的知名物理學家。薛其坤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農村孩子,他出生的家庭極其貧窮,自然也不可能在學業上給他任何幫助。
  • 3度考研,7年博士,英文奇差,他卻從放牛娃一路走到清華副校長
    人家讀博士,5年,他卻花了整整7年。甚至在碩士畢業後一兩年,他一度想放棄自己的科研生涯。   那時身邊許多人下海,每天看起來都特別充實。薛其坤卻不知道該做什麼,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3   薛其坤對日本的歲月記憶猶新,"那時候,每天就是三件事,吃飯、睡覺、搞科研。有時困得坐在馬桶上都能睡著。」   在日本學界,櫻井利夫治學以嚴格著稱。這位導師要求薛其坤一周工作6天,7點來實驗室,11點之前不許離開。不管颳風下雨,必須準時到達。
  • 科學網—中國首位論文博士徐大懋院士憶「讀博」
    讀博士,當時(1986年)是清華找到了我,而不是我找他!如果不是他們找我,我沒有想過讀博士的。因為少數研究生招生單位,不顧及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質量,把『論文博士』變為『人情博士』、『權力博士』和『金錢博士』,把招收『論文博士』工作變成了降低要求的代名詞。———1999年《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論文《關於「論文博士」的招生、培養及教育》 「讀博士,當時(1986年)是清華找到了我,而不是我找他!如果不是他們找我,我沒有想過讀博士的。
  • 他考研三次成功,42歲評為院士,現又自清華南下出任這所大學校長
    01起步落後,考研三次方成功薛其坤1963年生於山東,1984年從山東大學本科畢業後,分配到當地一所大學任教,邊教書邊準備考研。第一次考研,高等數學只考了39分,自然無緣上榜。兩年後,第二次考研,結果大學物理又只考了39分,又名落孫山。在改革開放初期,嚮往成為科學家的理想激勵著薛其坤,第三次他終於得償所願,順利考上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 中學未畢業的劉德華,如今博士、院士加身,你服不服?
    其實,現年56歲的劉德華早已今非昔比,在這個博士之前,他早已經拿到了國際名校的榮譽博士和來自香港某大學的榮譽院士。意不意外?驚不驚喜?牛不牛逼?早在2006年,香港演藝學院就向劉德華頒授榮譽院士。··到現在為止獲得香港演藝學院榮譽院士的演藝人士並不多,有周潤發、成龍、吳宇森、黃秋生、張學友、鄭少秋等;2010年,劉德華獲頒加拿大紐賓士域大學榮譽博士,同時還獲得「世界傑出華人獎
  • 中科院最年輕院士之一,清華大學男神,薛其坤也曾有段黑暗考研史
    35歲的教授,41歲的院士,這樣的成就值得我們稱其上一句「天才」,但是天才的背後是他超越常人的付出。7-11這個數字符號已經是薛其坤的標誌,它代表著著每天早上7點就開始在實驗室進行工作,晚上11點再離開。這樣不間斷20年,20年間他幾乎沒有過一個完整的假期,每年的工作時間不低於330天,每天工作時間不會低於14個小時。
  • 他出身寒門,2次考研失敗,50歲卻攻克世界物理難題,獲中國諾獎
    如果說當代科學家裡最勵志的應該要屬薛其坤了,從一個放牛娃,到如今世界著名的大物理學家,薛其坤用自己的努力書寫了人生的傳奇。出身寒門,2次考研失敗1963年,薛其坤出生在山東省沂蒙山區的一個小村莊,家裡兄弟姐妹比較多。
  • 男子16歲輟學22歲當保安 如今博士畢業成高校教師
    ,41歲博士畢業,如今,李明勇站上大學講臺,成為一名高校講師。功夫不負有心人,2001年,李明勇考取貴州教育學院中文系專科班,並在2003年順利考取貴州教育學院中文系本科班。2005年,李明勇本科畢業,本可以找工作的他又毅然決定考研,「我就是想當老師,成人高校有一些限制」,李明勇說。不比成人高考,考研是更艱辛的一次戰鬥。英語零基礎的他,為了增加詞彙量,硬是背下了一本8000個單詞的詞典。
  • 貴州男子16歲輟學22歲當保安,如今博士畢業成高校教師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1年,李明勇考取貴州教育學院中文系專科班,並在2003年順利考取貴州教育學院中文系本科班。2005年,李明勇本科畢業,本可以找工作的他又毅然決定考研,「我就是想當老師,成人高校有一些限制」,李明勇說。不比成人高考,考研是更艱辛的一次戰鬥。英語零基礎的他,為了增加詞彙量,硬是背下了一本8000個單詞的詞典。
  • 男子16歲輟學22歲當保安 如今博士畢業成高校教師
    2007年,李明勇第三次走入研究生入學考試考場,最終以筆試第一名的成績考取貴州大學美學專業碩士研究生。2015年,李明勇考上華中師範大學博士,並在今年順利畢業,他選擇回到改變他命運的貴州師範學院,成為一名高校老師。
  • 朗讀者薛其坤:兩次考研兩個39分,七年才拿下博士文憑……如今已是清華大學副校長
    當薛其坤三戰考研的時候,他沒想到自己能在41歲時成為中國科學院最年輕的院士之一;當薛其坤花了七年才拿下博士文憑的時候,他也沒有想過有一天會出任清華大學的副校長。他一直掛記在心、念念不忘的,只是多年前的那個山東放牛娃,對「科學家」最樸素的敬仰與欽羨,和少年時代最懵懂的暢想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