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度考研,7年博士,英文奇差,他卻從放牛娃一路走到清華副校長

2021-01-11 MBA中國網

MBA中國網訊】他,沒有身背光環,但憑著一路的堅韌和決心,克服了重重困難,現如今做出了諾獎級的成果。讀完這個故事,我們不必再抱怨什麼運氣了,只需要回去好好反思一下,我們是否真的將自己逼到過極限。

 

1

 

2016年9月,有中國諾獎之稱的,"未來科學大獎」結果揭曉,薛其坤獲得「物質科學大獎」。學界對此評價「實至名歸!」

 

 

2012年,薛其坤提出界面高溫超導,2013年,又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未來,這兩項科研成果,將大力推進信息技術革命,對人類生活產生巨大影響。

 

楊振寧對科研成果的評價是:"這是中國本土首次諾獎級的實驗,也是第一次在本土實驗的基礎上,發表出了諾獎級的科學論文。」

 

但很少有人知道,這個耗時4年的實驗,不但是薛其坤的一個學術巔峰,亦是他人生的一個縮影。從一個農村放牛娃,到發現諾獎級的實驗成果,薛其坤的一切成就,都源於他不斷遭遇的挫敗。

 

2

 

薛其坤出生於蒙陰農村,小時候家裡窮,農忙時不上課,父母平時都忙著下地種田,哪有時間管你讀不讀書?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薛其坤順利考進了山東大學。

 

大學畢業後,他被分配到曲師大物理系,一心想報考哈工大的研究生,結果高等數學只考了39分。

 

落敗的他憋了一口氣,回到學校一邊教書一邊苦讀。兩年後,報考中科院物理所,這次更慘,物理只考了39分。

 

連續兩次落榜,對他的心理打擊非常大,周圍人也勸他別固執,可他還是鼓起勇氣考了第三次,終於考入中科院物理所。

 

人家讀博士,5年,他卻花了整整7年。甚至在碩士畢業後一兩年,他一度想放棄自己的科研生涯。

 

那時身邊許多人下海,每天看起來都特別充實。薛其坤卻不知道該做什麼,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當時,薛其坤在北京讀研,妻子和孩子在山東生活,他想給家人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可根本不知道該怎麼辦,看到人家都過上穩定幸福的生活,自己的前途在哪兒都不知道。

 

突然有一天,導師陸華的日本同學,來華訪問,相中了薛其坤,便安排他去日本留學。他的人生才由此迎來轉折。

 

3

 

薛其坤對日本的歲月記憶猶新,"那時候,每天就是三件事,吃飯、睡覺、搞科研。有時困得坐在馬桶上都能睡著。」

 

在日本學界,櫻井利夫治學以嚴格著稱。這位導師要求薛其坤一周工作6天,7點來實驗室,11點之前不許離開。不管颳風下雨,必須準時到達。

 

語言不通,作息嚴苛,讓薛其坤感覺異常孤單,跟家人通電話,幾乎要落淚。

 

有一次,上幼兒園的兒子,在電話裡給他背剛學到的課文:「我是中國人,我愛自己的祖國…」聽著兒子稚嫩的童音,薛其坤忍淚振作了起來。

 

他起早貪黑做實驗,實在感到疲倦了,就躲進廁所裡小眯一會兒。功夫不負有心人,1995年,他取得一個科研上的重要突破。導師櫻井利夫獎勵他去美國,做一個20分鐘的學術報告。結果這20分鐘的學術報告,又給他逼出一項技能。

 

 

薛其坤的英語口語非常差。甚至沒辦法完整說一段話。他就把演講一字一句抄下來,專門找了一個房間,一個單詞一個單詞地訓練,從頭到尾,模擬了80多遍!

 

他不但糾正了發音,還把演講進度控制在秒上,連每一個單詞做什麼手勢,他都練習到位。

 

果然,報告結束時,現場爆以雷鳴般的掌聲,所有學者都前來祝賀他。

 

當時那份成功的喜悅,就像夏天喝冰鎮啤酒一樣舒爽。

 

這段艱苦的求學經歷,重燃了他對科學的好奇心、對工作的熱愛、對科研的責任,還促成了超刻苦的學術精神。

 

回國後的薛其坤,已經完全像變了一個人。20年間,他沒休息過一個,完整的假期和周末,每年,平均工作時間在330天以上,每天,工作時間在15小時左右,年平均工作時間,高達5000小時…

 

厚積薄發的他,35歲晉級教授,41歲,成為中國科學院當中,最年輕的院士之一。

 

20年如一日的堅持,如果沒有對學術的專注,沒有與科研成果的較勁兒,這種生活就會苦不堪言。但薛其坤感到無比快樂。

 

4

 

長達4年時間裡,薛其坤帶著自己的團隊,不斷嘗試,不斷失敗。1000個樣品,反覆測量,一次次不順利、調整,再測量…

 

薛其坤的吃苦精神,深深影響團隊裡每一個人。大家甚至會比他還要早到實驗室,夜裡戰鬥到12點之後才離開。

 

遇到挫敗、委屈和心酸,薛其坤常常給團隊打氣說:「全世界都試圖攻克這個難題,我們必須要抓緊時間!科學發現特別是重要發現,只有第一,沒有第二,我們只有衝,沒有退路!」

 

薛其坤知道,實驗的成功與否,關係到的不只是個人,還是國家的科研榮譽。

 

作為中科院的院士,他沒有任何的理由,去推辭這樣的科研責任。必須為民族做出成績。

 

最終,團隊發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個實驗成果一旦應用,將改變電子的運動軌跡,降低熱消耗率,加快運行速度,大大提高電能的利用。

 

 

研究成果將推動新一代,低能耗電晶體、電子學器件發展,必將加速信息技術革命進程,掀起一陣陣科學風暴,改變一個又一個行業,乃至人類的生活方式:

 

在未來的某一天,超級計算機,將可能只有iPad大小,智慧型手機內存也許會超過,目前最先進產品的上千倍,除了超長的待機時間,還擁有無法想像的快速。

 

而除了專攻科研,身為清華大學副校長,培養優秀學生也是責任之一。

 

執教18年來,他帶出了17位博士後,72位博士和3位碩士。很多學生走上了教育的道路,成為清華、北大等高校的教授,把科研的火種傳遞了下去。

 

在執教的過程中,他要求學生有「工匠精神」,要不顧一切追求極致。「必須要把功夫用到細節上。來不得半點馬虎。」

 

有一位學生,要根據幾年科研成果,寫一篇非常重要的論文。結果,薛其坤一看就暈了:「這個學生英文寫作水平,居然跟我的口語一樣差!」

 

他把論文發回給那位同學:「你先認真地修訂10遍,每改一次,存一個新版本。」第二天,他收到學生郵件,發現有兩個文件,隔存才1分鐘,那可是七八頁的論文啊!這下可把他給氣壞了。

 

他馬上把學生叫到辦公室,從語法錯誤,到句間邏輯,一個詞一個詞帶著他改。「回去之後,你繼續改,第一遍查語法,第二遍查用詞,第三遍查段落間的邏輯聯繫,第四遍看整個行文的思路…」

 

從每篇論文的標點符號,到操作儀器時的手法習慣,他對所有學生都如此嚴苛。

 

5

 

教育學生,薛其坤重在品格,收弟子至少滿足兩個條件:第一,必須真的熱愛科研,第二,學會跟人相處、合作。

 

"不真心熱愛,你就吃不下來那份苦。好的科研團隊才能催生出,一流的科研成果和科學家,做科研不能『單打獨鬥』。即便你將來不做科研,與人交流、溝通和團隊協作,也是你終身受用的素質。」

 

雖然自己的學生裡,也有人中途選擇放棄,最終去了別的行業發展。對此,薛其坤表示尊重。

 

「只要你勤奮、執著、專注,就不會在世上一事無成,理想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要他真正做出一番事業,我願意衷心地祝福他們。」

 

在高校培養人才方面,面對錢學森「大學無大師」之問,他說:「中國基礎科學培養薄弱,要出民國那樣的大師,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對於世界各大學的排名,他認為那只能做一定參考:「大學的核心在於學生,重在對學生價值觀的培養。培養的不只是科研人才,也可以是其他方面對社會有用的,有正能量的人才。」

 

6

 

這一次榮獲大獎,獎金高達100萬美元,當被問及如何支配這筆錢,薛其坤曾幽默地說:"自己會拿來改善生活吧。」

 

言外之意,對科學家的處境,薛其坤還是希望能更好。

 

「我願意期待將來某一天,做科研,也能成為年輕人的偶像。它不再是和貧困、枯燥掛鈎。你不能讓一個人飯都吃不飽,而去奮不顧身地參與科研。

 

這個世界上的偶像有很多種,不一定非要是唱歌、演戲,每個職業都能成為偶像,年輕人對偶像的崇拜,也可以變得多元化,科學家,也能有光彩。」

 

做出如此大的貢獻,薛其坤還未停下腳步。在科研這條充滿奇妙景觀,和不斷激發人鬥志的路上,他還一如既往追求極致。

 

"我想解決高溫超導機理,想在有生之年突破它,這是一個世界性的大難題,很難,不知道能不能圓夢,但我會用剩下的日子,不斷朝這個夢想努力!」

 

世界上沒有哪一種成功,是隨隨便便一蹴而就的,許多有巨大成就的人,並不一定有過人的才華,但必須要有堅毅的品質,可以隨時燃燒自己的激情。一生專注,追求極致,才能抵達夢的彼岸。

 

真正意義的成功,不單在於最後的結果,更在於前進路程上,懷揣著無限的熱愛、投入,去戰勝每一次挫敗,抵達每一次心目中的完美。

 

一個人擁有熱愛的事業,會是一件無比幸福的事,如果還能為事業不計得失,不斷深入其中、以苦為樂,那就是一件更加幸福的事!用激情、專注為熱愛的事業,譜寫出華彩的交響樂章,那就是人生至高的幸福!

 

版權聲明:

本文轉載自MBA智庫商學苑,如原作者如不願意本網站刊登使用相關素材,請及時通知本站,我們將在最短時間內予以處理,聯繫電話010-53572272。

相關焦點

  • 他考研3次、讀博7年,從放牛娃奮鬥到清華副校長,值得國人尊敬
    有這麼一個人,考研3次,讀博7年,終靠自己的努力,從放牛娃做到了清華副校長並做出「諾貝爾獎級」的科研成果。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從放牛娃到清華副校長莎士比亞曾說過金字塔是用一塊塊的石頭堆砌而成的,薛其坤教授能夠做到從放牛娃到清華副校長,靠的就是他的鍥而不捨。考研3次,讀博7年,從放牛娃到清華副校長,這一路上他得忍受多少的磨難,也許他曾想過放棄,曾感到過迷茫,但他最終還是選擇了堅持。
  • 從放牛娃到清華副校長,考研3次讀博7年,成功必然會眷顧努力的人
    薛其坤從放牛娃到清華副校長,考研三次,讀博七年,正是因為他的這份忍耐,將自己逼到了極限,我想才會有了他今天的成就。人家讀博士,5年,他卻花了整整7年。甚至在碩士畢業後一兩年,他一度想放棄自己的科研生涯。當時,薛其坤在北京讀研,妻子和孩子在山東生活,他想給家人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可根本不知道該怎麼辦,看到人家都過上穩定幸福的生活,自己的前途在哪兒都不知道。
  • 原清華副校長薛其坤院士出任南科大校長!曾考研3次讀博7年,
    薛其坤,男,漢族,1963年12月出生於山東省臨沂市,博士,材料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北京郵電大學電子工程學院院長、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副校長。薛其坤曾考研3次,讀博7年,但這都並未防礙他後來在科研領域做出巨大成就,因而在科研圈成為青年學生的勵志典型。
  • 清華副校長將擔任南科大校長!曾考研3次讀博7年,獲100萬美金獎金
    1984年畢業於山東大學光學系雷射專業,1994年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1992年至1999年先後在日本東北大學金屬材料研究所和美國北卡萊羅納州立大學物理系學習和工作。1999年至2005年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1999年至2005年任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05年起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同年11月被增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 從放牛娃到清華校長,英語極爛的他考研3次,赴日留學,成就堪比諾獎!
    今天主頁君要給大家介紹一名勵志主角,不要看他只是一個英語差的農村放牛娃,但卻憑著一路的堅韌和決心,克服了重重困難還做出了諾獎級的成果。這樣的付出和毅力,估計很多小夥伴也很難做到,讓我們一起和他學習一下吧!
  • 英語很差,考研考了3次,博士讀了7年,如今他的成果轟動世界,是響噹噹的「7-11」 院士
    備受打擊,但他依然堅持。第三次考研,終於考進中科院物理所。之後他也頗為曲折,博士讀了長達7年的時間。早上7點扎進實驗室,一直幹到晚上11點。這樣的作息時間,他堅持了20多年。他認為做科研不是單打獨鬥,更需要「高情商」,他直言自己屬於高情商科學家。他就是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
  • 朗讀者薛其坤:兩次考研兩個39分,七年才拿下博士文憑……如今已是清華大學副校長
    當薛其坤三戰考研的時候,他沒想到自己能在41歲時成為中國科學院最年輕的院士之一;當薛其坤花了七年才拿下博士文憑的時候,他也沒有想過有一天會出任清華大學的副校長。他一直掛記在心、念念不忘的,只是多年前的那個山東放牛娃,對「科學家」最樸素的敬仰與欽羨,和少年時代最懵懂的暢想與希望。
  • 視角 | 英語很差,考研3次,博士讀了7年,如今他是響噹噹的院士
    >第二次考研,物理只考了39分。備受打擊,但他依然堅持。第三次考研,終於考進中科院物理所。之後他也頗為曲折,博士讀了長達7年的時間。 執教18年來,他帶出了17位博士後,72位博士和3位碩士。1984年,從山東大學本科畢業的他,開始考中科院的研究生。沒想到,這一考就是三年。畢業的時候,因為沒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只好繼續跟著導師讀博士。
  • 原清華副校長任南科大校長:考研三次,讀博七年,想做科研人偶像
    從放牛娃到清華副校長再到南方科技大學校長,他是考研三次,讀博七年,想做科研人偶像的薛其坤。當薛其坤遇上南科大,他會帶領這所十歲的高校創造新的輝煌嗎?考研三次,讀博七年從放牛娃到校長,他厚積薄發!1990年7月,薛其坤碩士畢業,獲得理學碩士學位。9月進入中國科學院大學物理研究所,攻讀凝聚態物理專業博士學位。人家讀博士,5年,他卻花了整整7年。其實在碩士畢業後一兩年,他一度想放棄自己的科研生涯。那時身邊許多人下海,每天看起來都特別充實。
  • 原清華副校長任職南科大校長:他考研三次,讀博七年,想做科研人偶像
    從放牛娃到清華副校長再到南方科技大學校長,他是考研三次,讀博七年,想做科研人偶像的薛其坤。當薛其坤遇上南科大,他會帶領這所十歲的高校創造新的輝煌嗎?考研三次,讀博七年1962年,薛其坤出生於蒙陰農村,小時候家裡窮,農忙時不上課,父母平時都忙著下地種田,哪有時間管你讀不讀書?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1980年,18歲的薛其坤還是順利考進了山東大學。
  • 清華副校長薛其坤任南方科技大學校長
    本科畢業的薛其坤開始準備考研,但這個過程卻並不順利。據坊間傳聞,1984年,薛其坤考研報考哈爾濱工業大學,高等數學只考了39分;兩年後,報考中科院物理所,這次物理只考了39分。雖然深受打擊,但他依然堅持,「三戰」之後,薛其坤終於考研成功,於1987年進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態物理專業。
  • 英語很差,考研3次,讀博7年,如今他是「7-11」 院士
    39分;第二次考研,物理只考了39分。備受打擊,但他依然堅持。第三次考研,終於考進中科院物理所。之後他也頗為曲折,博士讀了長達7年的時間。執教18年來,他帶出了17位博士後,72位博士和3位碩士。1984年,從山東大學本科畢業的他,開始考中科院的研究生。沒想到,這一考就是三年。畢業的時候,因為沒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只好繼續跟著導師讀博士。
  • 他考研3次讀博7年,41歲當選院士,如今接棒陳十一執掌南科大
    2005年,薛其坤到清華大學物理系工作,2013年5月,出任清華大學副校長。他還是教育部科技委常務副主任,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美國物理學會會士。曾獲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第三世界科學院物理獎、陳嘉庚數理科學獎、求是傑出科學家獎、菲裡茲·倫敦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全國首屆創新爭先獎章等獎項。
  • 他是清華大學副校長,3戰考研終於「上岸」,取得成就讓人佩服
    要成為清華大學的學生極其不意,成為清華大學的教師就更加困難,而要成為清華大學的副校長則需要在自己所研究領域深耕,做出極其重要的貢獻,才能讓人信服。如果告訴你,清華大學的副校長曾經是一個連考研都考了3次才成功的人,你信嗎?不管大家信不信,這就是事實。而他的勵志經歷也值得大家借鑑、反思。他就是現任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
  • 程建平任清華大學常務副校長 薛其坤、吉俊民任副校長
    ,薛其坤擔任清華大學黨委委員、常委、副校長,吉俊民擔任清華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1981年9月考入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1986年7月畢業留校工作。1987年7月至1991年3月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在職攻讀碩士學位。1992年3月至1995年3月任工程物理系黨委副書記。1996年7月至1998年9月德國電子同步加速器研究所(DESY)高級訪問學者。
  • 清華副校長薛其坤接棒陳十一,又是院士!
    公開資料顯示,薛其坤,1962年12月出生於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1984年畢業於山東大學光學系雷射專業,考研「三戰」成功,1987年進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態物理專業,1994年獲得博士學位。他從2005年起進入清華大學物理系工作,同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3年起任清華大學副校長。
  • 數學差、物理差、英語又爛的放牛娃,後來竟成了清華校長,還做出了諾獎級的研究成果!
    他是就是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現在就跟著超模君來看看老薛的故事吧。考上研究生之後,薛其坤的科研道路也並不順暢,平常人讀博都是5年,而他卻花了整整7年。(所以,他不是平常人啊導師櫻井利夫是出了名的嚴格,他的實驗室被稱為「7-11實驗室」:每個星期要工作6天,學生每天早上7點前必須籤到,晚上11點之後才可以離開,中途無休息,僅有吃飯時間。。。
  • 曾考研3次讀博7年,50歲時發諾獎級論文
    實際上,他的勵志成長經歷與科研生涯一樣精彩。1984年,從山東大學本科畢業後,薛其坤被分配到曲阜師範大學當助教,邊教書邊準備考研。第一年,他報考哈爾濱工業大學,結果高等數學只考了39分。兩年後,薛其坤報考中科院物理所,結果大學物理只考了39分。
  • 清華副校長薛其坤將任南科大校長!曾考研3次讀博7年,50歲時發...
    清華大學官網顯示,薛其坤,男,漢族,1963年12月生,山東蒙陰人,中共黨員,博士,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1984年畢業於山東大學光學系雷射專業,1994年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
  • 【物理學家】數學差、物理差、英語又爛的放牛娃,後來竟成了清華校長,還做出了諾獎級的研究成果!
    他就是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現在就跟著小編來看看老薛的故事吧。考上研究生之後,薛其坤的科研道路也並不順暢,平常人讀博都是5年,而他卻花了整整7年。(所以,他不是平常人啊導師櫻井利夫是出了名的嚴格,他的實驗室被稱為「7-11實驗室」:每個星期要工作6天,學生每天早上7點前必須籤到,晚上11點之後才可以離開,中途無休息,僅有吃飯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