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執筆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常用的執鋼筆、鉛筆寫字的方法,可稱為中鋒正筆執筆。這種執筆方法方便順手,可隨心所欲地畫出線條,也可以輕輕「蹭」 出淡色調或皴筆,還可以用精緻的線條交織出細密的調子。速寫多以這種執筆方法為主,畫出的中鐸線應作為主要的表現語言。另一種是側鋒臥筆執筆,畫出的線條粗闊濃重,一邊是重色、齊邊,一邊是淡色、虛邊。另外,還可以皴出變化豐富的色調。毛筆速寫的執筆方法為中國畫執筆方法。這裡介紹由第一種方法畫出的線條實驗,其他幾種可參照執筆。
(一)中鋒線:寫字的執筆方法,用筆直立行走恰似單刀直入,筆鋒居線 條中間,畫出的線條有肯定、紮實、有力的美感,應將之作為速寫的主要表現語彙。(圖3-1 )

(二)側鋒線:執筆筆鋒稍作側向行筆,線條一邊齊整一邊毛澀,有 生澀辛辣韻味,使中鋒線略帶生澀變化,是線條向色調的過渡。(圖 3-2)

三)皴擦筆:這裡我借用了中國山水畫中的筆法。"皴」是樹皮經風霜雨雪和陽光曝曬,以及樹齡老化後形成的表皮的粗礪,或是北方孩子 在冬天勞作時手的皸裂。中國畫借用這一效果是用乾澀的筆觸,表現山石嶙峋的褶皺、肌理與質感。速寫中的雄,是用筆和紙的粗糙質地"蹭"出的粗糙感覺。皴擦用筆是色調的簡略樣式,目的是在線條中摻入一點兒色調的意味,以使線條增加厚度和表現 力。"皴"和"擦」都是毛筆的用筆方法,皴用筆粗糙而見筆觸,擦用筆稍顯細膩而不見筆觸。皴的筆觸可以用中鋒,也可以用側鋒。中鋒皴的筆觸稍嫌細膩。(圖3-3 )

(四)中鋒線、側鋒線互相轉換:作畫中的用筆不能一貫到底,要有變化。用筆過程中,筆鋒的互換主要是依據對象形體和質感啟發而進行 的。變化的準則有時是對象的啟發, 有時是作者的心理感受,有時是行筆的筆勢需要。筆鋒互換使得線條更見 婉轉多姿。(圖3-4)

(五)順鋒線:用筆流利順暢的姿態和方向。線條或色調、皴筆筆觸有較圓潤、委婉、優美的效果。(圖3-5)

(六)逆鋒線:是指把筆鋒"戧"著行走的用筆姿態和方向,類似犁地時鏵犁 在泥土中艱難行進的感覺。紙對筆形成阻力,對用筆姿態也造成生疏之感,線條因而呈現生澀、粗糙的效果,有逆行的不流暢美感。(圖3-6 )

(七)線條、皴筆互相轉換:線條是肯定的、實在的語言,皴筆是虛化的、不肯定的語言,為了表現物象不同的輪廓、轉折、形體、虛實,符合心理審美需求,必須進行由虛到實或由實到虛的用筆轉換。(圖3-7)

(八)順、逆鋒互換:行筆中, 為了表現對象輪廊和形體轉折,以及質感、量感等,用筆要不斷在輪廓內外以順鋒、逆鋒的用筆姿態和用筆效果互相轉換。(圖3-8)

(九)圓折線:多用來表現結構、衣紋的轉折,以求線條的圓潤、婉轉,但注意勿使筆觸和形體綿軟無力,更忌鋒芒畢露。(圖3-9)

(十)方折線:多用在道具輪廓的轉折處,或用於某些特殊質感的表現,以求線條有力度且渾厚,但應注意線條的涵養和內在意蘊,勿使其生硬折斷。(圖3-10)

(十一)點:不一定是筆觸的點,有時是某些小的形體,有時是圖案,有時是特殊的處理效果。點的運用一定要適度,不應使其太瑣碎。點在畫面上起裝飾作用。(圖3-11至圖3-13)

線條的諸多效果,體現出畫家對筆性的把握,以及對用筆姿態的嫻熟和對用筆規律的諳知。筆觸的面貌絕非為用筆而變換,而是寫生熟練到一定程度 後的自然體現。初學者一面要顧及形的準確,一面又要照看線的流暢,是不會有隨心所欲的筆觸變化美感的。只有在熟練地掌握人體結構,熟練地運用筆觸描繪的時候,才有出神入化的筆性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