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把脾歸為五臟之一,為什麼西醫把脾切掉人還能存活?

2020-12-11 掙脫枷鎖的囚徒

中醫「脾」

中醫把脾歸為五臟之一,為什麼西醫把脾切掉人還能存活?

在中醫臟腑學說中,脾屬土,居五行核心地位;功能上主運化水谷精微,輸布全身。

如果打個比方說,脾非常類似於發動機中的「化油器」,在維持正常運行中不可或缺,被稱為「後天之本」並不為過。

很顯然,從現代醫學解剖學,生理學和生物化學角度看,中醫脾幾乎集中消化系統吸收和能量代謝的所有功能於一身,如能手術切掉中醫理論中的脾,那麼,生命活動根本無法維持。

現代醫學中的脾

但是,顯而易見,我們根本不能在人體中找到一個這樣的器官。

現代醫學中,脾臟主要是一個淋巴器官和免疫器官,在成年人即使手術切除脾臟,對生理功能的影響極其有限,更不會致死,因此十分有愧於「後天之本」的稱謂。

「西醫」中的脾

中醫脾與人體實際的脾臟為什麼會如此不同?

這是因為,中醫是形成於2000年前的一個理論體系,包括其中的臟腑學說都是基於古代對人體非常粗疏的認識,還要契合天人合一、陰陽五行這個窠臼,自然與實際的身體結構和功能相去甚遠。

但是,中醫對脾的認識有如此大的錯誤,這並不奇怪。

現在,絕大多數人通常把基於科學的現代醫學與「西醫」混為一談,這是十分錯誤的。

現代醫學儘管從地理起源上講產生於存在傳統西方醫學的歐洲,往往被認為稱為「西醫」。

事實上,現代醫學是完全徹底打破了古代西方傳統醫學的「四體液」體系,基於科學的認識而重新建立的嶄新的醫學。

而真正「西醫」,對人體臟器的認識荒唐性絲毫不讓中醫,同樣跟人體器官的的解剖尤其是功能認識不能對應。

比如,早在古埃及醫學,人們就特別注重肝臟,認為肝臟是人體在胎兒期第一個形成的器官,帶有一個人命運信息——意思是說,古埃及醫學中,肝是「夏天之本」。

因此,古埃及人有拿人的肝臟進行佔卜的傳統。

到了羅馬醫學,肝臟仍然被認為是與心臟和大腦並列的人體三大主要器官,是生命之火(熱)和生命之液(血液)產生的地方。

肝臟產生血液,輸注到心臟,再有心臟將生命力(熱)轉運到全身。

而膽,脾作為肝的兩個重要附屬器官,這三個器官共同協作生產和儲存「四體液」中的3種:

血液——肝臟,黃膽汁——膽囊,黑膽汁——脾臟。

也就是說,肝臟帶領著膽囊和脾臟這兩個小弟,就建立起了維持生命平衡的四種體液中的三種,其中任何一種稍有不平衡人就會生病,如果切除其中任何一個人自然也不能生存。

也就是說,在西醫體系中,切除脾臟人也同樣不能繼續存活。

有趣的是,不僅中醫的膽是決斷器官,就是通常說的決定一個人膽量的大小。

在西醫中,膽和脾也對情緒產生和變化具有深遠的影響,認為膽通過存儲膽汁來調節情緒。

這主要是說,膽是一個異常敏感的器官,可以直接與心臟和大腦相連而影響人的情緒和決斷。

同樣地認為,脾臟,是身體最有毒物質——黑膽汁的儲存庫,可以通過調節黑膽汁的產生存儲來顯著影響精神狀態,可以憂鬱症的發作。

甚至,直到中世紀後期,被認為建立血液循環學說,是現代醫學奠基人之一的哈維還認為,「The ability to laugh was a sign that the spleen was working well」——一個人笑的能力是其脾臟功能運行良好的標誌。

綜上可見,無論傳統中醫還是傳統西醫,基本認識和理論體系都是建立在古代粗疏認知基礎上的,就人體臟器而言,與基於科學的現代醫學根本不能對應。

現代醫學雖然是地域上講產生於古代西醫地區,但其建立早已完全摒棄了古代西醫的體系。

而我們的中醫卻仍抱殘守缺,幾乎所有生理和解剖學知識當然不可能與現代醫學很好地對應。

#百裡挑一#

相關焦點

  • 脾-中醫藏象與西醫解剖之不同
    經常有病人拿著化驗單說:我的化驗指標都正常,為什麼說我腎虛。 對於心、肝、脾、肺、腎五臟的內涵,中醫藏象是「藏居於內,象現於外」的五臟學說,中西醫角度是不同的。
  • 中醫和西醫說到的脾有何不同?越來越多人出現脾虛,和什麼有關?
    在中醫看來,脾是五臟之一,參與到身體運化過程中,也被稱作「後天之本」,通過這個部位的運化,達到統籌血液的目的,脾胃往往是聯繫在一起討論,藉助於這兩個部位可以參與到人們的消化過程中,在維持身體正常運行期間,缺乏一個都是不安全的。這個部位和其他部位相輔相成,一同維繫身體健康運行。
  • 五臟要健康,五行先平衡!中醫為你解讀五行五臟的內在關係
    有些人不相信中醫,主要理由之一就是不相信中醫的基礎理論,特別是陰陽五行學說。五行學說強調多邊關係要有相對動態的平衡,失去平衡則為疾病,就需要找到多邊關係中的失衡點,然後有針對性地去調理,去治療,使其歸於平衡。理順複雜的關係,就像帶兵打仗,要分析各方面的利害關係,所以中醫有「用藥如用兵」之說。把五行從關係論來討論,意義非常重大。我前兩年看過一個女性患者,滿口都起瘡,舌頭也爛得可怕,西醫診斷叫多形性紅斑。她來找我看,我根據中醫的五行學說來給她診治。
  • 西醫與中醫的區別,通過此文,一目了然
    1,西醫的注重點是什麼呢?西醫注重的是解剖,注重的是局部,注重的是微觀。所以西醫講什麼人體的什麼結構,什麼東西它都講得很微細。特別注重某個局部。因為他是以解剖為基礎的,心臟是個什麼樣子?肝臟是什麼樣子?肺臟積液在哪個位置?
  • 中醫之「脾」≠西醫之「脾」,你的脾是否健康,只要看這兩個地方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脾。一、中醫之「脾」≠西醫之「脾」雖然中醫和西醫都有「脾」這一說法,但這卻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中醫所說的脾,和心、肝、腎是一個概念,中醫描述的脾的形態,和西醫所說的胰腺類似,而中醫認為的脾的功能,又與腸胃相關,譬如脾的陽氣,能溫旭胃的受納,脾氣的運輸則影響著腸胃消化吸收食物的功能。
  • 心對舌,肝對目,脾對口,肺對鼻,腎對耳,養五臟,做好這4補!
    人體才是世界上最精密的儀器,人類經過幾千萬年的進化,可能有人問為什麼我們五官長這樣?或許這是個謎,但是人體的五官也不是隨隨便便長的。在中醫的理論中,人的五官是人體五臟的反射區,在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言:心開竅於舌、脾開竅於口、肺開竅於鼻、肝開竅於目、腎開竅於耳。意思就是說,五官的變化可以反映人體內五臟的健康情況。
  • 中、西醫的五臟 到底有什麼區別?
    中醫的五臟不是定位性的,中醫說的「腎」不是長在腰部的那個負責泌尿的器官,其他臟腑不能和西醫解剖學上的器官劃等號。中醫的五臟,強調的不是結構,而是功能。既不是定位的,又不是結構的,雖然稱謂上和西醫的五臟一樣,但中醫的五臟更確切一點說,是對一系列器官功能的總稱。
  • 黃成義:五臟五腑的運作——西醫搞不清楚的理論
    如果你希望可以及時看到文章,可以這樣做:簡介:黃成義,月眉居士,臺灣桃園人,年七十有餘。臺灣「中醫三劍客」之一的黃成義老師,自稱為六淫派中醫,其中醫病理體系貫通天地之道,結合多年的全真臨床實踐,理論與實踐功底非常深厚,被大陸中醫愛好者稱為「臺灣三劍客」之東邪黃藥師,年輕時,得高人指點,悟得一套中醫病理的獨到見解,集經方和溫病之大成。在臺灣傳道授業四十餘年,常常門庭若市。
  • 中醫講脾為後天之本,腎為什麼要把大權拱手相讓
    在中國,先天後天之說甚為普遍,八卦有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之分,而範仲淹則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中醫則講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民科第一人王東嶽講過,要想了解清楚先秦諸子文化,要搞什麼訓詁學,大體上是要從每一個字的由來演變來考據吧。要想弄明白腎脾為先後天之本,那草民也訓詁一回,先弄明白本字的意思,本字就是木字在下方加上一筆,木的下方那一定是根了,延伸一下和本有關聯的字,末字是木字上加一橫,,木的上方一定是梢了,也就有了本末倒置這個成語了。
  • 為什麼人的臟器叫五臟六腑而不是五臟五腑或者六髒六腑?
    為什麼會叫五臟六腑呢?其實這個名稱是中醫獨有的,在西醫裡是沒有這樣的說法的,西醫統一把器官叫做器官或臟器,全世界的醫學裡也只有中醫是這麼稱呼人身上的這些零件的。這個叫法不是隨隨便便來的,而是與中醫千百年來先人不斷摸索中發現的道理有著密切關係的。
  • 舌與心,口與脾,鼻與肺,眼與肝,耳與腎,養五臟,方為健康!
    中醫認為,人體的五官與身體的五臟健康息息相關。中醫看診,講究望聞問切,而望診就是通過觀察人的外表,判斷身體的健康問題。古代醫書黃帝內經中指出,心開竅於舌、脾開竅於口、肺開竅於鼻、肝開竅於目、腎開竅於耳。
  • 中醫五臟並非解剖生理概念 而是結構性功能概念
    借鑑萬物原理及其研究方法的啟示,《內經》提出了「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素問•寶命全形論》)的著名論斷,我們稱之為生命的「四時法則」。具體而言,就是以春夏秋冬四時生長收藏的生機變化規律,概括人的生命變化機理,落實到醫學理論和醫療實踐上,即將五臟作為生理、病理活動核心,踐行生長收藏之四時法則,建立五臟的基本概念和系統理論。
  • 一位西醫談中醫:中醫黑請閉嘴!中醫的「腎」何止是腎
    從這點來說,如何誇中醫都不為過。作為一個西醫,我必須為中醫來說兩句,很多黑中醫的,都是不認真學習和研究中醫就隨便噴的。我自己越學中醫,越覺得中醫厲害,在兩千多年前,中醫就已經認識到很多疾病發生的機理和規律,可以治療諸多疾病,其中還包括很多現代醫學無法治療的疾病。
  • 中醫精華都在這兒--心、肝、脾、肺、腎逐個說!
    心在人體五臟中的地位就是棋盤中的老帥,因此《黃帝內經》稱心為「君主之官」,掌管一身的氣血運行。  中醫說心藏神,心的氣血充盈,神得以涵養,那麼人就頭腦清楚、神思敏捷、睡眠香甜。反之,如果人記憶力下降,睡眠淺而多夢,那就表明心氣、心血不夠用了,要趕快補充。  中醫認為,大喜傷心。這就是說,過度驚喜會使心功能受損,比如範進中舉就是大喜傷心的典型例子。
  • 講座:脾腫大要不要開刀?怎麼化痰溼?
    知識點:脾腫大要不要開刀?知識點:培土生金之法知識點:什麼是培土生金?知識點: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氣知識點:什麼是痰溼?知識點:怎麼化痰溼?知識點:生克之間的關係都是相輔相成主要講:五臟十大關係肺與肝的關係知識點:什麼是左肝右肺?
  • 你的五臟,怎麼樣?
    不過,細說起來,六腑的問題,在斷病位的時候,往往會被歸到五臟上去。比如說大腸有問題,便秘了,我們會把病位歸到脾臟上去;膀胱出問題了,小便失禁,我們會說,病位在腎臟。背後的原因,就是在中醫看來,五臟才是人體的核心,六腑只是五臟的附屬。所以,斷病位在裡,關鍵就是,如何斷五臟了。那我們就逐個看一下,怎麼判斷,五臟有沒有生病。先看肺。肺臟出問題,最常見的表現就是咳嗽和喘了,這是生活的常識。
  • 心、肝、脾、肺、腎,搞懂七情與五臟的關係!
    人在認識周圍事物或與他人接觸的過程中,對任何人、事、物總會產生相應的情緒,在我們中醫稱之為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在正常情況七情變化對健康影響不大,也不會引起什麼病變。但是,一旦因內外刺激而引起七情太過就會導致人得多種疾病。
  • 為什麼現在臺灣人基本不相信西醫,每個人都在看中醫?
    大陸現在為什麼像樣的中醫越來越少了?我想,最關鍵的原因是整個中醫教育,整個中醫教育沒辦法培養好的中醫,為什麼?因為中醫教育全部都是用西醫概念來訓練的。當初把中醫的教育用西醫概念來講,是我們百年來最大的一個迷信,迷信什麼?迷信科學。本文為薛仁明在2015年4月27日北京大學的演講。
  • 中醫直言:心寒、肺寒、脾寒、肝寒、腎寒,五臟之寒,一個方子統統散掉
    過敏性鼻炎的人,幾乎都幹了這兩件事:第一件,形寒;第二件,飲冷。空調一下子開到最涼,受冷了。風扇一直吹到天亮,叫形寒。一起來就拼命打噴嚏。飲冷呢,一有點熱受不了就趕緊去商店買幾瓶冰凍的飲料可樂。形寒飲冷則傷肺。理中湯加蒼耳子散,脾土一暖,寒氣自然就跑出體外,三天就不怎麼流鼻水了。那如何斷根?就是吃理中湯或者理中丸。
  • 為什麼現在去看中醫,也要先看片子?傳統的「望聞問切」過時了?
    其實這種情況很常見,現在很多中醫院的中醫,在看診前,會問患者有沒有做過檢查,有些中醫還可能會讓患者去做某些檢查,難道傳統的望聞問切過時了?其實不管多久,望聞問切都不會過時的,中醫傳承幾千年,在沒有西醫上那些儀器檢查時,都是靠望聞問切來診斷病情,並且很多疾病是儀器也很難檢查出來的。我們來了解一些中醫的望聞問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