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脾」
中醫把脾歸為五臟之一,為什麼西醫把脾切掉人還能存活?
在中醫臟腑學說中,脾屬土,居五行核心地位;功能上主運化水谷精微,輸布全身。
如果打個比方說,脾非常類似於發動機中的「化油器」,在維持正常運行中不可或缺,被稱為「後天之本」並不為過。
很顯然,從現代醫學解剖學,生理學和生物化學角度看,中醫脾幾乎集中消化系統吸收和能量代謝的所有功能於一身,如能手術切掉中醫理論中的脾,那麼,生命活動根本無法維持。
現代醫學中的脾
但是,顯而易見,我們根本不能在人體中找到一個這樣的器官。
現代醫學中,脾臟主要是一個淋巴器官和免疫器官,在成年人即使手術切除脾臟,對生理功能的影響極其有限,更不會致死,因此十分有愧於「後天之本」的稱謂。
「西醫」中的脾
中醫脾與人體實際的脾臟為什麼會如此不同?
這是因為,中醫是形成於2000年前的一個理論體系,包括其中的臟腑學說都是基於古代對人體非常粗疏的認識,還要契合天人合一、陰陽五行這個窠臼,自然與實際的身體結構和功能相去甚遠。
但是,中醫對脾的認識有如此大的錯誤,這並不奇怪。
現在,絕大多數人通常把基於科學的現代醫學與「西醫」混為一談,這是十分錯誤的。
現代醫學儘管從地理起源上講產生於存在傳統西方醫學的歐洲,往往被認為稱為「西醫」。
事實上,現代醫學是完全徹底打破了古代西方傳統醫學的「四體液」體系,基於科學的認識而重新建立的嶄新的醫學。
而真正「西醫」,對人體臟器的認識荒唐性絲毫不讓中醫,同樣跟人體器官的的解剖尤其是功能認識不能對應。
比如,早在古埃及醫學,人們就特別注重肝臟,認為肝臟是人體在胎兒期第一個形成的器官,帶有一個人命運信息——意思是說,古埃及醫學中,肝是「夏天之本」。
因此,古埃及人有拿人的肝臟進行佔卜的傳統。
到了羅馬醫學,肝臟仍然被認為是與心臟和大腦並列的人體三大主要器官,是生命之火(熱)和生命之液(血液)產生的地方。
肝臟產生血液,輸注到心臟,再有心臟將生命力(熱)轉運到全身。
而膽,脾作為肝的兩個重要附屬器官,這三個器官共同協作生產和儲存「四體液」中的3種:
血液——肝臟,黃膽汁——膽囊,黑膽汁——脾臟。
也就是說,肝臟帶領著膽囊和脾臟這兩個小弟,就建立起了維持生命平衡的四種體液中的三種,其中任何一種稍有不平衡人就會生病,如果切除其中任何一個人自然也不能生存。
也就是說,在西醫體系中,切除脾臟人也同樣不能繼續存活。
有趣的是,不僅中醫的膽是決斷器官,就是通常說的決定一個人膽量的大小。
在西醫中,膽和脾也對情緒產生和變化具有深遠的影響,認為膽通過存儲膽汁來調節情緒。
這主要是說,膽是一個異常敏感的器官,可以直接與心臟和大腦相連而影響人的情緒和決斷。
同樣地認為,脾臟,是身體最有毒物質——黑膽汁的儲存庫,可以通過調節黑膽汁的產生存儲來顯著影響精神狀態,可以憂鬱症的發作。
甚至,直到中世紀後期,被認為建立血液循環學說,是現代醫學奠基人之一的哈維還認為,「The ability to laugh was a sign that the spleen was working well」——一個人笑的能力是其脾臟功能運行良好的標誌。
綜上可見,無論傳統中醫還是傳統西醫,基本認識和理論體系都是建立在古代粗疏認知基礎上的,就人體臟器而言,與基於科學的現代醫學根本不能對應。
現代醫學雖然是地域上講產生於古代西醫地區,但其建立早已完全摒棄了古代西醫的體系。
而我們的中醫卻仍抱殘守缺,幾乎所有生理和解剖學知識當然不可能與現代醫學很好地對應。
#百裡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