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精華都在這兒--心、肝、脾、肺、腎逐個說!

2021-01-15 宏開慈宇


我們下棋的時候,不管是丟了車,還是丟了馬,只要老帥還在,這棋就沒輸;但老帥被對方吃掉了,你的車馬炮再多,也是輸了。心在人體五臟中的地位就是棋盤中的老帥,因此《黃帝內經》稱心為「君主之官」,掌管一身的氣血運行。
  

中醫說心藏神,心的氣血充盈,神得以涵養,那麼人就頭腦清楚、神思敏捷、睡眠香甜。反之,如果人記憶力下降,睡眠淺而多夢,那就表明心氣、心血不夠用了,要趕快補充。
  

中醫認為,大喜傷心。這就是說,過度驚喜會使心功能受損,比如範進中舉就是大喜傷心的典型例子。
  

心開竅於舌。中醫通過觀察舌的形態與色澤變化,還有語言表達的流利程度來判斷心的功能狀況。比如舌尖經常潰瘍的人,就是心火旺;講話時頻繁出現斷點,就是太疲勞了,心氣虛弱不夠用了;舌根下的靜脈色澤紫黯而曲張,說明心血管多有動脈硬化。
   

心火系統功能異常,常出現以下症狀:心慌心悸、心前區疼、嘴唇指甲發青、口舌生瘡、失眠多夢、神經衰弱、冠心病等。那麼出現這些症狀,中醫有哪些好的辦法呢?
  

根據天人合一的五行養生文化,紅棗、紅椒、赤豆、櫻桃、桂圓等紅色的食品和呵(he)這個發音都與心相關,歸屬於心火系統,故能補心。清心火最佳的食物是蓮子和苦瓜,他們都是苦味的,苦味入心經也歸屬於心火系統,能夠清瀉心火。日常生活中多發「呵(he)」這個音對心功能也有幫助。
  

在身體內部我們可以通過敲心包經、摩內關、撞大陵、拍極泉的簡易方法來推動心氣、心血的運行。
 

在眾多的仙草中,活血化瘀治療冠心病三七功效第一,靈芝有非常好的養心安神作用,石斛養心陰補心氣效果最佳,安神助眠酸棗仁效力最強。




《黃帝內經》把肝比喻為「將軍之官」,用將軍剛強急噪的性格來形容肝的生理特性。
  

事實上,脾氣急噪的人往往都是肝火旺。因此一個人發脾氣時,你不要和他計較。為什麼呢?因為他的肝氣過旺而化為火氣,他是克制不住的。易怒的人,常會拍著桌子叫,他一定要把這股氣發出來,心裡才會好受,否則憋在心裡會害病的。等到這個氣散了,自然而然也就心平氣和了。但是如果一個人老是發怒,輕則血壓偏高,重則促使肝纖維化。三國時的周瑜大怒之下劍傷迸裂、倒地而亡,就是「大怒傷肝」的典型案例。用寬容的態度對待別人和自己,生活中保持心態平和對於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肝藏血,我們可以從指甲與眼睛的狀況來判斷肝血的盛衰。人手上的指甲是肝血盛衰的晴雨表,如果指甲比一般人要薄、脆、白,那就是肝血不足。肝開竅於目,如果眼睛經常乾澀,易迎風流淚,就表明肝陰血不夠。
 

肝木系統功能異常,常會出現口苦、頭暈目眩、眼乾澀、目赤腫痛、兩肋脹痛、煩躁易怒、肝病、血壓高、血脂高、指甲乾枯等症狀。
  

那麼我們如何調養呢?酸味、青色、噓(xu)這個發音都與肝相關,歸屬肝木系統。因此烏梅、醋、山查等酸味的食品,薄荷、芹菜等青色的食品,都是養肝佳品。此外菊花、荔枝、木瓜、桃等食物也是養肝食物的代表。生活中多發「噓(xu)」這個音對肝功能也有幫助。
  

很多人發怒時,會感覺兩肋位置脹痛。這是由於肝經從兩肋經過。在中醫養生文化中,拍打兩肋有助於肝經氣血運行,是養肝簡便易行的好方法。對於肝火旺的人,常拍打兩肋或者膽經,有助於清洩肝火。
  

在眾多的養肝仙草中,枸杞益肝明目第一,靈芝保肝解毒最佳,天麻平肝陽功效最顯。



中醫所講的脾,並不是西醫解剖學中的脾臟,而是概括了胃、小腸、大腸等器官的綜合功能(其餘的心、肝、肺、腎四髒,也都不是西醫解剖學所說的心臟、肝臟、肺臟、腎臟,而是指中醫學中的心火系統、肝木系統、肺金系統、腎水系統)。

  

脾在五行中屬脾土系統,是人體氣血的「生產工廠」,生理功能為「主運化」,就是將食物消化成為營養物質(也就是氣血),並將其運送到全身各處。
  

歷代醫家均非常重視脾胃的養生作用。《黃帝內經》指出:「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生氣血。」這就是說脾胃是人體健康的「後天之本」,是五臟氣血生化的源頭。脾胃功能好壞與人的情志也有密切關係,過思則傷脾。比如,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之所以只活54歲就死了,就是因為他過於操勞、思慮過度造成不思飲食、脾胃衰弱,最終導致氣血生成不足,撒手人寰。
  

中醫有一個了解人體氣血盛衰狀況的小竅門,就是觀察口唇的色澤。因為脾開竅於口,口唇的色澤代表了氣血的盛衰。如果口唇色澤蒼白或者暗淡無色,就表明脾氣不足,製造出的氣血不足,這個人多半是氣血虧虛。
 

脾胃系統的異常,常表現為消化不良、食欲不振、食後腹脹、噁心、嘔吐、打嗝、燒心、腹瀉便秘、胃炎、胃腸潰瘍等症狀。我們可以通過這些症狀的有無,來判斷脾胃功能是否良好。如果出現了這些症狀,說明脾胃系統出了問題,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
  

根據天人合一的五行養生文化,中醫認為黃顏色、甘甜味、呼(hu)這個發音都與脾胃相關,歸屬於脾土系統,能夠調養、補益脾胃之氣。所以脾胃不好的人,適宜穿黃顏色的衣服,居室的顏色可多用黃色。飲食上應多吃黃色和有甘甜味的食品,如小米、番薯、玉米、南瓜、黃豆等都是滋養脾胃的佳品。日常生活中多發「呼(hu)」這個音對脾胃功能也有幫助。聲音能治病,是不是太玄了呢?其實一點都不玄,中醫的音韻養生與西醫的音樂療法有相似之處。《史記·樂書》中說: 「音樂者,動蕩血脈、流通精神。」可見聲音的確能反映一個人的身體狀況,也能夠促進疾病康復。
  

在我們身體裡面也蘊藏著調養脾胃的力量。「每天按摩足三裡」就是說常拍足三裡穴可以增強脾胃運化功能。除此之外,也可做腹式呼吸、摩腹部或者靜蹲來強健脾胃系。

  

在中藥養生中,靈芝、人參、納豆、白朮、茯苓獐寶都是益氣健脾的良藥。



《黃帝內經》說:「肺系一身之氣,司呼吸、主皮毛,開竅於鼻。」因此,肺被稱為人體的宰相,掌管生命的氣機運行。

  

悲傷會阻滯人體氣機的運行,故過悲則傷肺。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整日鬱鬱寡歡、悲悲切切,最終因肺病而死,是大悲傷肺的典型例子。因此,我們應該保持樂觀的心態,避免不必要的悲傷情緒,否則有害於肺。
  

如果病邪犯肺,導致肺氣宣降出入失調而不得解,常見以下症狀出現:咳嗽、氣短、咳血、易感冒、慢支、哮喘、鼻炎、慢性咽炎等。時間長了,氣鬱化火就會造成皮膚粗糙、痤瘡等。
 

按五行學說,白色、辛味、呬(xi 聲同"細")這個發音都一與肺相關,歸屬於肺金系統。因此白色的銀耳、百合、梨均是養肺陰之佳品;辛味的薑汁、香菜等可開肺氣,風寒感冒時服用最佳。生活中多發「呬(xi 聲同"細")」這個音對肺功能也有幫助。
 

在人體經絡穴位中,迎香穴是治療鼻炎的,常按摩這個位置,有效防止鼻炎;羶中穴是調理肺之氣機的要穴,常敲打此處,對於多種肺部疾病均有良效。
  

調養肺臟的仙草中,養肺陰楓鬥第一;靈芝功效最全,既能養肺氣又能調理肺氣。



《黃帝內經》認為腎為「藏精之所,主骨生髓」,意即為生命的發動機,故古代醫家又稱腎為「先天之本」。

 

腎藏精主生殖系統,如果生殖系統出現問題,比如說出現前列腺肥大,就說明腎的精氣不足了,要趕快補充精氣。
  

老百姓常說「耳大有福」,背後的原理就是腎開竅於耳,腎氣充足則耳大飽滿、精力充沛,做事業自然拼勁十足、無往不利。曾國潘說「功名看氣宇,事業看精神」即是此意。經常耳鳴或者聽力下降的人,就是表明是腎氣不夠用了。
  

什麼是腎主骨呢?中醫認為,人的骨骼強健與否,由腎精氣盈虧所決定。骨質疏鬆的人要補養腎的精氣,腎的精氣足了,骨骼就強健有力了。
  

人散步的時候會有很多生理反應,其中一個反應就是滿口生津。這代表你的腎氣、腎精得到補充了,因為在五行學說裡面唾液歸屬於腎水。所以腎陰虛的人口裡會經常幹,缺少唾液,這就是腎精不足了。
  

那麼腎精氣不足會出現哪些症狀呢?常見的有腰膝酸軟、手腳冷、體虛乏力、耳鳴、脫髮、牙齒鬆動、骨質疏鬆、夜尿多、前列腺肥大、性功能減退、不孕不育、腎虧、更年期綜合症。
 

按照五行養生學說,黑色、鹹味、吹(chui)這個發音均與腎相關,歸屬於腎水系統。黑色的黑芝麻、黑小豆都是補腎佳品;另外核桃也是補腎佳品。日常生活中多發「吹(chui)」這個音對腎功能也有幫助。

 

腰為腎之府。中醫認為腰膝酸軟就是腎虛。經常轉動腰,對腎就有好處,傳統養生裡面叫「晃龍」。太極拳或者氣功站樁,都有一個要點叫松腰,就是通過松腰來調養腎氣。在腰上有個要穴叫腎俞穴,經常拍打腎俞穴,對腎的精氣有很好的調養作用。



刮刮手指,就可對全身起到保健作用,因為手部有6條經脈循行,與全身各臟腑、組織、器官密切相關。下面介紹一下手掌、手背以及五個手指的運動養生小技巧,以饗讀者。



大拇指對應人體肺經,肺主納氣,如果肺不好,那麼心也會受到影響。因此,大拇指對應的是心、肺器官。當出現心慌、胸悶等情況時,可用手刮大拇指外側並往外拉。另外,肺不好,容易影響脾胃功能,所以脾胃功能差的人,也可以做此動作。



食指對應人體大腸經,對應器官是大腸、胃。所以經常便秘、腹瀉的人,應該刮刮食指。



中指對應人體心包經,暈車一般是心包經不好。因此,在上車前幾分鐘或有暈車情況時,可以刮刮中指。此外,睡眠不好的人,也是心包經的問題,也可經常做此動作。

  


無名指對應人體三焦經,所以經常偏頭痛、肩頸痛的人,說明氣血運行不好,可以刮刮無名指。


小指對應人體小腸經,所以經常脫髮、小腸吸收不好的人,可以刮刮小指。

  


很多人都知道,足底有很多穴位,經常泡腳可以養生。殊不知,手掌上也有很多穴位,且有很多經絡。因此,要想身體健康,多拍拍手掌。



中醫有全息的理論,認為在足部或手部分布著體內各個臟器的反射區,如手背對應人體腰部,所以經常腰痛、腰酸的人,應該多拍拍手背。具體方法是:一手手掌拍另外一隻手的手背,交替拍。

相關焦點

  • 心、肝、脾、肺、腎,搞懂七情與五臟的關係!
    首先來說七情太過會損傷相應之髒:即心在志為喜,過喜則傷心;肝在志為怒,過怒則傷肝;脾在志為思,過度思慮則傷脾;肺在志為悲為憂,悲憂過度則傷肺;1怒則氣上、怒傷肝肝「在志為怒」,心「在志為喜」,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喜怒思憂恐,簡稱「五志」。不同的情志變化對各臟腑有不同的影響,而臟腑氣血的變化,也會影響情志的變化,如《素問·調經論》說:「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
  • 【五臟之疾】心、肝、脾、肺、腎
    ,讓每一個中國人都能學習中醫,認識中醫。其實中醫的基本理論並不深奧,人體的心、肝、脾、肺、腎,與身體的外在器官都是有連繫的。為了讓讀者對中醫更有概念,我特別就人體的重要器官做一個簡單的介紹。現代醫學很納悶,為什麼中醫治療眼睛都是從肝臟治療?這是很有意思的,所以很多眼睛的病變,包括眼睛癢、眼睛紅、眼睛腫、眼睛痛、見風流淚、眼睛乾澀,中醫常用養肝血的藥,枸杞、菊花就是入肝的,吃了,功能就恢復。說起來,人類的肝臟實在很可憐,從人出生開始就無怨無悔地替人做工,但是人天天傷害它。
  • 舌與心,口與脾,鼻與肺,眼與肝,耳與腎,養五臟,方為健康!
    中醫認為,人體的五官與身體的五臟健康息息相關。中醫看診,講究望聞問切,而望診就是通過觀察人的外表,判斷身體的健康問題。古代醫書黃帝內經中指出,心開竅於舌、脾開竅於口、肺開竅於鼻、肝開竅於目、腎開竅於耳。
  • 心對舌,肝對目,脾對口,肺對鼻,腎對耳,養五臟,做好這4補!
    在中醫的理論中,人的五官是人體五臟的反射區,在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言:心開竅於舌、脾開竅於口、肺開竅於鼻、肝開竅於目、腎開竅於耳。意思就是說,五官的變化可以反映人體內五臟的健康情況。心對舌,肝對目,脾對口,肺對鼻,腎對耳,養五臟,方為健康!
  • 心屬火,肺屬金,腎屬水,肝屬木,脾屬土,很簡潔很清楚!
    我們習慣說天氣預報,說是的大氣流動,難道人體內就沒有這個流動嗎?現在的天氣預報,增加了溼度這個參數,所謂溼度,不就是溼氣的程度麼,它描述的是空氣中的水氣含量。空氣中有溼氣,人體內自然也有溼氣。溫度,溼度,是生物生存的關鍵環境指標。人體內細胞的活性,自然也受溼度和溫度的影響。細胞的活性,自然就影響著人的健康狀態。
  •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鹹入腎,養五臟,記住5個字
    而人的五臟有心、肝、脾、肺、腎。自然界中的五味有酸、甘、苦、辛、鹹。中醫的五行學說講,五味與五臟有著一定的聯繫。《黃帝內經》記載,「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因此,常食五味,可調和五臟的健康。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鹹入腎,養五臟,方為健康!
  • 心、肝、脾、肺、腎,最怕這些東西,碰得越少越健康,多了解下吧
    我們經常聽中醫講五臟六腑,那麼何謂五臟呢?我們身體內的心,肝,脾,肺,腎這五個器官被稱為五臟。而六腑是指大腸,小腸,胃,膽,膀胱和三焦。五臟六腑的健康對於人體來說非常重要,這裡任何一個器官有問題就會影響到全身。所以要想身體健康,那麼就要調理好五臟六腑。知道了五臟的喜好,更有利於我們有針對性地進行調理。
  • 脾好不憋屁,肝好不憋淚,肺好不憋痰!一點養生閒話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基礎理論》、《中醫養生學》、《中醫藏象生理學》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今天這篇文說,我想跟你聊幾句養生的閒話。 從哪兒說起,從脾說起。 我跟你說,一個人啊,他的脾要是好,他是從來不憋屁的。
  • 肝主筋,腎主骨,脾主肉,心主脈,肺主皮毛!養肺刻不容緩
    肝主筋,腎主骨,脾主肉,心主脈,肺主皮毛,多麼精闢。只要是筋的問題,治肝沒錯。只要是骨的問題,治腎沒錯。只要是肌肉的問題,治脾胃沒錯。只要是血脈的問題,治心沒錯。只要是皮膚病毛髮的問題,治肺沒錯。五臟1.心:心為神之居、血之主、脈之宗。在五行屬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脈;②主神志;心開竅於舌,在體合脈,其華在面,在志為喜,在液為汗。心與小腸為表裡。
  • 中醫千年秘傳的面診口訣,濃縮的都是精華
    中醫千年秘傳的面診口訣,濃縮的都是精華秘傳面相疾病總訣:腎虧眼肚黑,脾熱準頭紅,肝盛兩眸赤,寨喘兩顴烏。上面這段簡約,而又調理清晰的面診口訣,在古代是中醫世家秘傳的口訣,代代相傳,都在內部傳承的,這裡面,要看懂這些口訣,還是需要要有一些中醫基礎常識的,比如,心肝脾肺腎,五臟六腑的歸經,對應的五行五色,心臟屬火,心臟為少陰君火,對應紅色,居南方,心與腎同屬少陰經,心經與小腸經互為表裡,心在高位,肺也在高位,脾胃在中間,肝腎
  • 脾-中醫藏象與西醫解剖之不同
    經常有病人拿著化驗單說:我的化驗指標都正常,為什麼說我腎虛。 對於心、肝、脾、肺、腎五臟的內涵,中醫藏象是「藏居於內,象現於外」的五臟學說,中西醫角度是不同的。
  • 【中醫】中醫內科學精華重點總結
    中醫內科學重點精華匯總中醫內科學由於考點和難點眾多成為了考生們最頭疼的問題,有很多考試被中醫內科考試擋在門外,因此倒在了學習中醫內科學的路上,為了幫助考生們順利通過中醫內科學考試,小編整理了關於中醫內科學的重點知識點,希望對考生們有所幫助。一、感冒:1、風寒;荊防敗毒散。
  • 中醫之「脾」≠西醫之「脾」,你的脾是否健康,只要看這兩個地方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脾。一、中醫之「脾」≠西醫之「脾」雖然中醫和西醫都有「脾」這一說法,但這卻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中醫所說的脾,和心、肝、腎是一個概念,中醫描述的脾的形態,和西醫所說的胰腺類似,而中醫認為的脾的功能,又與腸胃相關,譬如脾的陽氣,能溫旭胃的受納,脾氣的運輸則影響著腸胃消化吸收食物的功能。
  • 心、肝、脾、肺、腎!最滋補五臟的食物表一定要給家人存下!
    我們人體內的主要器官就是:心、肝、脾、肺、腎,只要養好它們身體就會棒棒噠~那滋補五臟我們要吃些什麼食物呢?往下看你就知道了!很多人都知道綠豆有清熱解毒,去暑消水腫的作用。綠豆本身含有豐富的賴氨酸和氨酸,而這兩種營養素同冰糖結合就具有很高的食療價值,尤其是可防止因為肝火旺而引起的上火。大豆中除了含有豐富的雌性激素之外,還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像鈣、鐵、磷這些元素對促進肝臟的再生和修復受損的肝細胞都有著很大的幫助。
  • 中醫基礎理論——脾與胃
    脾脾的位置在腹腔上部,隔膜下面,與胃以膜相連。藏象學說的脾系統從解剖位置來看是現代醫學中的脾和胰,但生理功能上遠超過這兩個器官,中醫認為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有後天之本之稱。。五行屬土,為陰中之至陰,與四時之長夏相通應。
  • 孩子咳喘老不好,竟源於脾肺不足
    需要做的是輔助正氣,尤其是脾肺之氣。外感咳不斷尾,竟源於脾肺不足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正氣不足,具體地說,是脾肺不足。當脾氣不足,會導致肺氣不足,因為中醫認為脾屬土,土生金,肺屬於金,所以可以這樣描述,脾胃是肺的母親,當母親的身體出現問題,兒子一定會虛弱。這段話的核心,就是中醫裡常說的「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 中醫英語 | 肝心脾肺腎都不認識,別說你在準備考研複試啦
    五行——five elements/phrases心包:Pericardium;三焦:Triple Burner/energizer 但常直接用San Jiao五行相生:The Generating Sequence
  • 講座:脾腫大要不要開刀?怎麼化痰溼?
    知識點:脾腫大要不要開刀?知識點:培土生金之法知識點:什麼是培土生金?知識點: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氣知識點:什麼是痰溼?知識點:怎麼化痰溼?知識點:生克之間的關係都是相輔相成主要講:五臟十大關係肺與肝的關係知識點:什麼是左肝右肺?
  • 養肝補脾食物,可健脾補肝,調節氣血運行,防病保健
    吃什麼食物可以補肝?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氣血不足百病生,氣血充足百病消,脾通過分泌各種酵素,主掌營養的吸收,和氣血的生成來源,在所有的食療補脾法中,補充長生酵素通過直接補脾補氣血,達到全面提高生理機能和健康的目的,養肝補脾食物,可健脾補肝,調節氣血運行,防病保健,多用於春季,以性溫味甘食物為主,中醫的虛證主要是講功能性的,肝臟虛損主要以肝陰肝血虛為主。
  • 2016年最新版中醫執業醫師考試中醫內科學必背精華 (一)
    中醫內科所佔比重接近總分的六分之一,就單單這比重可以看出內科的重要性了吧!!那麼吃下這顆「定心丸」吧)身為拖延症晚期的小編終於在考試的前一天(累到吐血)將中醫執業醫師的中內整理出來,全都是精華,根據2016年考試大綱整理,最新版呦,只此一家。(今晚不睡也要把它「吃」進腦子裡,哼~)要想感謝小編,就默默的點個讚吧,當然非要拿錢砸小編,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