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之疾】心、肝、脾、肺、腎

2021-01-19 國粹針灸文化

傳承中醫文化,培養中醫人才

希望更多人能分享給身邊的朋友,讓每一個中國人都能學習中醫,認識中醫。

       

       


其實中醫的基本理論並不深奧,人體的心、肝、脾、肺、腎,與身體的外在器官都是有連繫的。為了讓讀者對中醫更有概念,我特別就人體的重要器官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肝:將軍之官,開竅在眼


肝開竅在眼睛。現代醫學很納悶,為什麼中醫治療眼睛都是從肝臟治療?


這是很有意思的,所以很多眼睛的病變,包括眼睛癢、眼睛紅、眼睛腫、眼睛痛、見風流淚、眼睛乾澀,中醫常用養肝血的藥,枸杞、菊花就是入肝的,吃了,功能就恢復。


說起來,人類的肝臟實在很可憐,從人出生開始就無怨無悔地替人做工,但是人天天傷害它。


例如每天晚睡,大家知道,人的身體裡有十二經絡,從晚上十一點到一點,也就是子時的時間,那是膽經的時間,一點到三點是丑時,是肝經的時間。



《素問》第十章有一句話。「故人臥血歸於肝。」兩千年的老祖宗就有這概念,所以當半夜一點到三點的丑時--肝經的時間--不休息的話,血液就要繼續不停地燃燒,這就好像銀行的存款,天天提出來用,早晚有一天是會變成空頭。


肝臟就是人體血液的銀行、血液的倉庫,需要隨時存入,結果有很多人天天透支,所以我說人體的肝臟實在很可憐,要接受一大堆的垃圾,因為所有的汙染到了人體內,第一個要應付它的就是肝臟。


我曾經在苗慄大湖住過一陣子,當時發現很多肝癌患者都非常年輕,我想是因為這一輩年輕人吃下太多灑了農藥的食物。


比如說我們的稻米、蔬菜、水果等,我常常建議人們最好不要吃草莓。


我希望大家能基於這種理念,不要自找汙染,然後懂得怎樣處理自己的事物。



心:君主之官,開竅在舌


心開竅在舌頭,這心,一方面與心臟的心有關係,一方面大部分是指大腦,現在很多舌頭痛的人,主要是因為不睡覺,太累,消耗心臟,讓血液不能正常地回流到心臟,心臟是負責要把血液送出去的。


我看過幾個舌頭痛的,他們一開始找西醫看,做了計算機CT,其中有兩個病歷就是不聽我的勸告,做了組織切片。


各位想想看,舌頭破一洞已經很難過,還要挖一塊肉去做組織切片檢查,有個姓劉的,四十歲,結果切片以後,不會講話,不會吃東西,這是肯定的,破個洞,碰到冷的、熱的,一定痛得要死的。


臺南有個媽媽,生完寶寶後,舌頭痛,痛了六個多月,到某大醫院做檢查,從計算機CT到所有檢查,都查不出所以然來,她就到市立醫院附設中醫部看診,中醫告訴她,從文獻中很少看到這種病歷,於是帶著她千裡迢迢到臺北來。


我告訴他,這理論很簡單,心開竅在舌頭,因而用入心的藥,入心的藥很多,能通腦竅的大概都會入心。


川七與人參同為五加科,所有五加科的都有強心作用,人參、川七,那就找一個處方,找幾味能夠通腦竅的,有一味藥叫菖蒲,是天南星科的,肯定能夠通腦竅,所以不會講話、沒有聲音、中風以後意識中樞受損、記憶力完全喪失,就要用通腦竅的藥。


「生脈飲」,或者叫「生脈散」,含有人參、麥冬、五味子三味藥,麥冬是百合科的,有強心作用,所以能「生脈」就是表示有強心作用,脈才會表現出來,於是我用生脈飲,加菖蒲、遠志。


考生就適合吃菖蒲、遠志,保證記憶力增強。孔老夫子有個方叫「孔聖枕中丹」其中就有葛蒲、遠志,保證很靈光。


因為它能通竅,而遠志可以把腦血管栓塞的部分融解掉,人之所以會痴呆,就是腦血管的血液循環比較緩慢,腦細胞含氧不夠,所以要刺激,讓腦細胞活化。


現在很多人都晚睡,白天是陽,晚上是陰,太陽是陽,月亮就是陰。氣是陽,血就是陰。男是陽,女就是陰。手背是陽,手心就是陰,所以手心內面都是陰經。


人體的六條陰經一定都在內側,大腿內側一定走陰經,外緣一定走陽經。晚睡就是耗陰,有形、看得到的都是陰,血液、水分、營養物質都是陰,因而不斷消耗,舌頭就破了。


脾胃:倉廩之官,開竅在唇


脾胃開竅在嘴唇。女性看診時,最好不要太濃妝,這樣才看得到「英雌本色」。通常嘴唇蒼白,往往代表腸胃消化系統很差,幾乎沒有例外。


沒有血色,就是表示營養不能供應,才會表現在嘴唇蒼白。在大拇指和食指中間厚厚的地方,叫做「魚際」,是管腸胃的,一般正常的人應該都有點血色,若呈現青青的,而且扁扁的,腸胃功能一定有問題,大便不成形,手腳冰冷。


有位師大音樂系的小女生,主修鋼琴,她腸胃不好,有一天,她的手整個僵硬,她媽媽打電話問我怎麼辦,因為這是腸胃有問題,就要吃些健脾胃的藥。


我也看過一個案例,是一位張姓金融從業人員,他的嘴唇隨時都可像剝保鮮膜一樣剝皮下來,體重咻一下就掉了二十公斤,我告訴他你百分之百是脾胃問題,但是所有的胃鏡、大腸鏡等醫療檢驗報告都正常,他很詫異,其實這是因為脾胃開竅在嘴唇。


而中醫有分虛症、實症、寒症、熱症,嘴唇紅裂,眼睛一直長眼屎,嘴巴幹,常常長口腔炎,尿少色紅,幾天才解一次便,乾乾硬硬的。


這是熱症,結果他還吃羊肉爐、薑母鴨、火鍋,一吃聲音完全沒有了,醫了八個星期才好,所以體質是熱症,就應避免燥熱的食物。


另外像中壢一位賴小姐,有回一次吃了約兩斤半的龍眼,導致整個淋巴腺腫起來。我的診斷是:她常長眼屎,便秘、口乾舌燥,體質燥熱,怎可一次吃兩斤半的龍眼?


總之,大家要多了解自己體質屬性,如果嘴唇蒼白,口水很多,冬天手腳都冰冷的,尿多色白,大便從來都不成形的,就是標準的寒症,得避免冰冷的食物,多吃溫性的食物。



肺:相傅之官,開竅在鼻


肺開竅在鼻。《五臟生成論》裡有一句話:「心肺有病,鼻為之不利。」臺灣地區鼻病的人口特別多,尤其是臺北,溼、冷、空氣汙染。


很多人到了中部、南部、東部較好,鼻病就好了,不像臺北始終下雨,一直潮溼,鼻腔黏膜始終在充血。


再加上現在的飲食文化,《內經》裡說:「形寒飲冷則傷肺。」形寒就是身體受寒,所以要多注意氣象報告,寧可多帶一件衣服


可是現在的孩子很麻煩,下雨還不打傘,一直淋雨。淋了雨就是形寒,形寒飲冷,飲冷當然是自找的。形寒飲冷替臺北市製造了四十六萬氣喘病的小孩。


人體的氣管有一定的口徑,碰到冷,馬上就收縮,道路就變得狹隘了,氣體出入、交換當然就受到影響,所以氣喘病人只要一吃冰冷就發作,一到秋天冬天就發作。「心肺有病,鼻為之不利。」所以治療鼻子的毛病,肯定從強心補肺氣著手


剛剛提到心包經,你就按摩它,而在手陽明大腸經上有個合谷穴,就給它同方向地搓一搓,這樣可刺激它產生熱能,就比較能適應外面的冷空氣。



很多鼻子過敏的人,如果每天能自己這樣做,早上起來打噴嚏的次數就減少了,甚至過了兩個月以後就不打噴嚏了,我自己都是這樣做的,偏偏很多人就是要吃抗組織胺,吃得人懶洋洋、愛睡覺,更嚴重的還吃類固醇,實在得不償失。


既然肺開竅在鼻腔,又該怎樣補肺氣呢?就給一個屏風吧!人怕風,就給屏風,所以有個處方叫「玉屏風散」,只有三味藥,非常的簡單。第一味是黃芪,它有補肺氣的作用,對腸胃系統也能夠發揮作用,是豆科植物,與甘草同科。


第二味是白朮,是菊科植物,對人體消化系統有補脾胃的作用。


第三味是防風,叫防風,肯定有預防風邪的作用,在人體穴位有叫風池的,不管穴位或藥物,名字裡有風的,都有抗過敏的效果。


防風是繖形科植物,含有精油類,對於全身的過敏,包括皮膚過敏或感冒引起的頭痛等症狀,都能發生作用。黃芪、白朮、防風,組成玉屏風散。另外,玉屏風散可搭配腸胃藥或其它處方,一起來達到預防感冒的效果。


平常如果鼻涕是濃濃黃黃的,痰是黃稠的,我們可將梨的蒂切開,將心挖出,裝填約十到二十個川貝母,蓋回蒂頭,放進電鍋蒸,然後梨肉連貝母一起吃。


梨本來是潤肺的,而貝母可以把痰融解掉,梨本身是屬於涼性的,如此吃貝母燉梨,就可把痰化掉,濃稠的鼻涕也改善了,這樣多好啊。


而且縱使沒有效也不會有傷害,又可以把肺葉中黏黏的東西融解掉。還可以再配合川七粉,它有強心作用,配合蓮藕,專門清除血管中阻塞或沉澱的東西。


腎:開竅在耳,作強之官


腎開竅在耳,是作強之官。作強就是免疫功能的問題。現代有很多病變,實在找不到病因時就歸罪於免疫系統。


不管是氣喘病、皮膚病像紅斑性狼瘡等都歸於它,那有什麼方法呢?有什麼藥可以醫?通常補氣、補血的藥,都有增強免疫功能的效果。


治療紅斑性狼瘡,我提供蓮藕,還有仙鶴草。仙鶴草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是薔薇科的植物,一種認為爵床科的植物,由於所有薔薇科的植物都有收斂的作用。


人體脾胃屬土,肝膽屬木,心與小腸屬火,呼吸系統屬金,所以肺不能被汙染,金不純價值就受影響了。


而腎臟、膀胱系統是屬水,人體所有水分都是腎臟在管轄的,如果口水或鼻涕或尿液太多的話,中醫在處理時一定是朝這個方向。


所以腎是作強之官,可以增強免疫功能。也因此,補腎就能改善這些現代醫學完全沒有辦法治療的狀況。


我始終強調,傳統醫學的理論不深奧,幾乎每個人都可以透過淺顯的資料內容來建立觀念。


如果懂得一點處方,或一些天然藥材,就可以處理人體呼吸系統和消化系統的問題。如果能掌握這兩個系統,在很輕微時就處理好了,肯定就不會演變成比較重大的問題。


不幸真的碰上重大的病症,傳統醫學一樣幫得上忙。你會發現,除了開刀手術、化學治療之外,你還有選擇:中醫。

專注中醫教育事業,長洋中醫學府開設小班課程有陰陽五行、藏象學說、中醫辨證、中醫針灸,特色針灸療法:火針/浮針/小針刀、靳三針、董氏奇穴、針灸減肥美容、龍氏正骨整脊、推拿按摩、康復理療、小兒推拿、中醫養生、產後修復、三伏貼膏藥課程、中醫創業班課程、正骨康復推拿課程


需要了解學習的聯繫微信:13437848839吳老師

可申報證書:中醫針灸師、康復理療師、健康管理師、小兒推拿師、催乳師、推拿按摩師、特色調理師、正骨整脊師、灸療師、公共營養師等

歡迎各大中醫館,養生店洽談合作團體課程或證書!


在這裡,我們只為學習,只為傳承!





相關焦點

  • 心、肝、脾、肺、腎,搞懂七情與五臟的關係!
    首先來說七情太過會損傷相應之髒:即心在志為喜,過喜則傷心;肝在志為怒,過怒則傷肝;脾在志為思,過度思慮則傷脾;肺在志為悲為憂,悲憂過度則傷肺;>腎在志為恐,過恐則傷腎。1怒則氣上、怒傷肝肝「在志為怒」,心「在志為喜」,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喜怒思憂恐,簡稱「五志」。不同的情志變化對各臟腑有不同的影響,而臟腑氣血的變化,也會影響情志的變化,如《素問·調經論》說:「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
  •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鹹入腎,養五臟,記住5個字
    而人的五臟有心、肝、脾、肺、腎。自然界中的五味有酸、甘、苦、辛、鹹。中醫的五行學說講,五味與五臟有著一定的聯繫。《黃帝內經》記載,「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因此,常食五味,可調和五臟的健康。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鹹入腎,養五臟,方為健康!
  • 心對舌,肝對目,脾對口,肺對鼻,腎對耳,養五臟,做好這4補!
    在中醫的理論中,人的五官是人體五臟的反射區,在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言:心開竅於舌、脾開竅於口、肺開竅於鼻、肝開竅於目、腎開竅於耳。意思就是說,五官的變化可以反映人體內五臟的健康情況。心對舌,肝對目,脾對口,肺對鼻,腎對耳,養五臟,方為健康!
  • 舌與心,口與脾,鼻與肺,眼與肝,耳與腎,養五臟,方為健康!
    中醫認為,人體的五官與身體的五臟健康息息相關。中醫看診,講究望聞問切,而望診就是通過觀察人的外表,判斷身體的健康問題。古代醫書黃帝內經中指出,心開竅於舌、脾開竅於口、肺開竅於鼻、肝開竅於目、腎開竅於耳。
  • 心、肝、脾、肺、腎,最怕這些東西,碰得越少越健康,多了解下吧
    我們經常聽中醫講五臟六腑,那麼何謂五臟呢?我們身體內的心,肝,脾,肺,腎這五個器官被稱為五臟。而六腑是指大腸,小腸,胃,膽,膀胱和三焦。五臟六腑的健康對於人體來說非常重要,這裡任何一個器官有問題就會影響到全身。所以要想身體健康,那麼就要調理好五臟六腑。知道了五臟的喜好,更有利於我們有針對性地進行調理。
  • 中醫精華都在這兒--心、肝、脾、肺、腎逐個說!
    心在人體五臟中的地位就是棋盤中的老帥,因此《黃帝內經》稱心為「君主之官」,掌管一身的氣血運行。  中醫說心藏神,心的氣血充盈,神得以涵養,那麼人就頭腦清楚、神思敏捷、睡眠香甜。反之,如果人記憶力下降,睡眠淺而多夢,那就表明心氣、心血不夠用了,要趕快補充。  中醫認為,大喜傷心。這就是說,過度驚喜會使心功能受損,比如範進中舉就是大喜傷心的典型例子。
  •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鹹入腎,養五臟,記住3個字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鹹入腎,養五臟,記住3個字!五臟對於人們身體來說是很重要的,只有五臟正常的運轉才能更好的維護身體健康。所以一定要保證五臟的健康的,下面小編就簡單介紹一些關於養五臟的小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 心、肝、脾、肺、腎!最滋補五臟的食物表一定要給家人存下!
    我們人體內的主要器官就是:心、肝、脾、肺、腎,只要養好它們身體就會棒棒噠~那滋補五臟我們要吃些什麼食物呢?往下看你就知道了!俗稱甘薯、山芋。性平,味甘,有補脾和血、益氣通便的作用。俗稱苡仁米、六穀米,有補脾健胃的作用。
  • 肝主筋,腎主骨,脾主肉,心主脈,肺主皮毛!養肺刻不容緩
    肝主筋,腎主骨,脾主肉,心主脈,肺主皮毛,多麼精闢。只要是筋的問題,治肝沒錯。只要是骨的問題,治腎沒錯。只要是肌肉的問題,治脾胃沒錯。只要是血脈的問題,治心沒錯。只要是皮膚病毛髮的問題,治肺沒錯。五臟1.心:心為神之居、血之主、脈之宗。在五行屬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脈;②主神志;心開竅於舌,在體合脈,其華在面,在志為喜,在液為汗。心與小腸為表裡。
  • 中基基礎理論-五臟-筆記
    人體的呼吸功能,由肺所主,但吸入的清氣,由肺氣的肅降下達於腎,必須再經腎氣的攝納潛藏,使其維持一定的深度,以利於氣體的交換。故《難經·四難》說:「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類證治裁·喘證》說:「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  呼吸表淺,或呼多吸少,動則氣短。
  • 甲狀腺是心肝脾肺腎五臟經絡交匯處,中醫角度,如何分析甲狀腺?
    如手太陰肺經,屬肺,至喉部;足陽明胃經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足太陰脾經上膈,夾咽,連舌本,散舌下;手少陰心經從心系上夾咽,系目系;手太陽小腸之脈絡心,循咽,下膈;腎足少陰之脈,入肺中,循喉嚨,夾舌本;肝足厥陰之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任脈起於中極穴,沿腹和胸部正中線直上達咽喉至頸部;衝脈夾臍上行,經喉,環繞口唇;督脈,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等。
  • 五味入五臟,養五臟,遠離5個字,常做4件事,身體越來越健康!
    而人的五臟有心、肝、脾、肺、腎。自然界中的五味有酸、甘、苦、辛、鹹。中醫的五行學說講,五味與五臟有這一定的聯繫。《黃帝內經》記載,「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因此,常食五味,可調和五臟的健康。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鹹入腎,養五臟,方為健康!一、酸入肝酸性的食物具有收斂的功效,對肝臟有收斂的作用,尤其是肝火過旺,可以吃一些酸性的食物平肝火,補肝陰虛的作用。
  • 人體五臟各司其職!心主血脈、肝主筋、肺主皮毛等
    立足科學理念,傳播營養健康,又到了和友們說健康的時刻,今天要和友們分享的健康話題是中醫的五臟。我們都知道,五臟即大名鼎鼎的心、肝、脾、肺、腎,它們各司其職,共同維護著身體的健康。經常聽到有人說「心主血脈、肝主筋、肺主皮毛……到底中醫的五臟各主什麼?趕快來看看吧!
  • 五臟命分
    「邪僻」,「僻」字原缺;「之恐」二字原缺,謹據《靈樞》補入。岐伯對曰:窘乎哉問也。窘,奇殞反,急也。五臟者,所以參天地,副陰陽,而連四時,化五節者也。肺、心居其上,故參天也;肝、脾、腎在下,故參地也。肝、心為牡,副陽也;脾、肺、腎等牝,副陰也。
  • 解讀藏象學說中腦與五臟的關係
    我們都知道五臟六腑的說法,*內心、肝、脾、肺、腎五個臟器合稱為五臟,對*的健康有著重要的作用。大腦也是*的一個重要器官,承擔著思考的重任,藏象學說中認為大腦與五臟是息息相關的,下面就為大家介紹腦與五臟的關係。
  • 心屬火,肺屬金,腎屬水,肝屬木,脾屬土,很簡潔很清楚!
    五行應五臟,是用什麼規律來對應呢,主要是能量屬性,描述的是物理變化,這與現代生理生化,以研究化學為主,非常不同。要有個常識:物理變化,通常只是能量、形態的變化,物質還是原來那個物質。化學變化,是分子結構的變化,它伴有能量形態的變化,物質會變成另外一個物質。
  • 中醫五行五臟的對應關係
    脈為血之府,營氣與血液並行於脈中,故說「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18.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生命活動的廣義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識、思維、情志等狹義之神。故說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所以任物者為之心」。19. 心為陽髒、火髒。心主通明,指心脈以通暢為主,心神以清明為要。《中醫基礎理論》重點總結31.
  • 五臟要健康,五行先平衡!中醫為你解讀五行五臟的內在關係
    理順複雜的關係,就像帶兵打仗,要分析各方面的利害關係,所以中醫有「用藥如用兵」之說。把五行從關係論來討論,意義非常重大。我前兩年看過一個女性患者,滿口都起瘡,舌頭也爛得可怕,西醫診斷叫多形性紅斑。她來找我看,我根據中醫的五行學說來給她診治。宏觀地按五行歸類,舌頭屬心,舌為心之苗,於是我給她用大劑量的中藥清心火,效果很不錯。
  • 五官對應五臟,身體有沒有問題,照照鏡子就能知道,別不信
    五官的說法最早出自《黃帝內經》: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腎之官。現在的五官也就是人體的五種感覺器官,分別是鼻子、眼睛、嘴巴、舌頭、耳朵,中醫謂之:鼻、目、口、舌耳。五臟一詞出自《呂氏春秋》:凡人三百六十節、九竅、五臟、六腑。
  • 五臟與六腑關係
    五臟六腑我們都已經學完了,接下來我們看看五臟和六腑之間有什麼關係五臟是心、肝 、脾、肺、腎之合稱。其共同生理功能是主「藏精氣」,即化生和貯藏精、氣、血和津液等精微物質,主持複雜的生命活動。其共同生理功能特點是「藏而不瀉」,「滿而不能實」。六腑是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之合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