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兒童專科醫院副主任醫師業務副院長尹清金
封面新聞記者劉秋鳳 攝影柴楓桔
「他們是客人,不是病人。」
在成都青羊區的某醫學留觀區,醫護人員用「客人」來稱呼留觀人員。
「他們只是與確診和疑似病例有過近距離接觸,目前還沒有發熱症狀。」作為留觀區醫護人員中之一,成都兒童專科醫院副主任醫師業務副院長尹清金告訴記者,醫護人員密切監測留觀人員的身體情況,一旦出現發熱,就會轉移到定點醫院。
用「客人」這個稱呼,醫護是想緩解留觀人員的緊張與焦慮。
該留觀區有10名醫護人員,他們最小的只有19歲,第一梯隊是90後熱血青年。記者對話他們發現,不管是00後,還是90後,瞞住家中父母衝上一線,成為他們的一個共同特點。
00後衝在前
「爸爸還不知道我來了」
19歲楊玉婷參加工作才一年,是該留觀區年齡最小的醫護人員。
楊玉婷覺得,自己在留觀區的工作很有成就感。有2名留觀人員是一對夫妻,妻子聽到「留觀」這個詞,非常緊張。「她很嚴肅很害怕。」楊玉婷試圖模仿「客人」的表情,但戴著口罩,記者看不清她的臉。
00後護士,19歲的楊玉婷
楊玉婷給他們送飯菜,測量體溫。接觸了兩三次後,這名「客人」的情緒逐漸穩定下來。「只要你用心對她好,哪怕只有簡短的幾句交流,她也會感受到的。」 楊玉婷說,現在「客人」已經接納了她,每次都對她笑臉相迎。
從恐慌到接納,再到明白「留觀」的狀態是對社會負責的態度。留觀人員的態度轉變離不開醫護人員的細心呵護。留觀區的工作很辛苦,24小時值班。楊玉婷每天早上7點半到崗,晚上九、十點才能回去。
談到工作,楊玉婷一股子興奮勁。當說到家人時,這個19歲的小姑娘才突然有些哽咽。
「我爸爸還不知道我的情況。」在疫情面前,我想保護國家,也保護我的爸爸。」 目前,她的爸爸媽媽都生活在簡陽。
90後挑大梁
十天沒回家「父母以為我在單位加班」
蘇亮磊已經10天沒回家了。父母在家庭群裡問:「你啥時候回來啊?」
他撒了一個善意的謊言。「爸媽,現在一線醫療物資緊張,我每天在醫院來回奔波,為一線搬送物資呢!你們放心!醫院給我們找了值班室,吃住都在醫院。過了這段時間,我就可以回來了。」
90後醫師蘇亮磊
父母不知道,蘇亮磊早已衝在一線。作為成都第一骨科醫院青羊區醫療中心醫院醫師,他是青羊區的留觀區醫護人員的第一梯隊人員。他所負責的工作是密切觀察、評估留觀人員的身體情況。
這個留觀區,從零開始改造籌建。作為第一梯隊裡唯一的男醫師,所有的物資都是他從一樓搬到五樓,來回多少趟,他也不記得了。那天他沒出大樓,行走步數卻有三萬多。
為什麼不告訴父母?記者問他。「父母年紀大了,身體不好,會胡思亂想。」怕老人擔心,他平時會拍一些自己走路的照片、視頻發群裡,表明自己身體狀態很健康。
蘇亮磊表示,目前該留觀區的留觀人員身體狀態平穩,還沒有出現發熱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