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防腸癌「黑科技」:吞「膠囊」病變一目了然

2020-12-22 中國新聞網

  名醫大講堂現場聽眾在認真做筆記。

  腸道息肉在人群中的發病率不低。從腸道出現病變到進展為癌症,通常會有十年左右的時間,該如何攔截癌變?你可能無法想像:吞一顆「膠囊」,從食管到腸道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拉一坨「粑粑」,就能揪出隱藏在體內的腸癌基因。

  6月7日上午,廣州日報「名醫大講堂」聯合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舉行「拯救腸道健康,防範癌前病變」專場。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從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獲悉,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廣州醫院正在研發和應用堪稱「黑科技」的最新技術,可助人們一臂之力。

  廣州日報「健康有約」團隊和音視頻團隊聯合對本場講座進行了視頻直播,有需要者可在「廣州參考」手機客戶端「健康頻道」回看講座實況。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任珊珊、何家 通訊員簡文楊、戴希安、楊潤華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邱偉榮

  王磊

  高考支招:

  「考試餐」增粗糧

  宜「懷舊」莫嘗新

  昨天是2017年高考第一天,兩位主講嘉賓、中山六院副院長王磊教授和中山六院消化內科主任高翔教授為考生提供「高考腸道護航」方案。專家建議考試餐可適當增粗糧,菜餚可以豐盛,但量不能太多,不要買平時沒吃過的水果,雖然天氣炎熱,但應少喝飲料,多喝白開水。

  「考試期間,孩子能量消耗大,營養要跟得上!」相信這是許多考生家長的心聲,家長變著法子做好「考試餐」,為孩子加油。王磊卻建議,考生的「高考餐」沒必要作太大調整,「按照平時的食譜就可以了,以乾淨、適量為主。主食可適當增加穀物、玉米等粗糧,因孩子考試期間久坐,加上精神緊張,容易誘發便秘,而粗糧可以刺激胃腸道蠕動。」

  他指出,家長要保持平常心,給孩子做平日裡最喜歡、最熟悉菜餚就可以了,新食譜可能不一定適應孩子的腸胃。例如,有些家長會在考試期間給孩子準備一些蛋白含量比較豐富、價格比較貴海鮮或者平時捨不得買的食物等,以便給孩子增加營養。但是在這個非常時期,此舉可能適得其反。例如有可能造成腸道不耐受,引發腸胃不適。

  有家長為讓孩子狀態好一點,會讓孩子喝濃茶或咖啡等提神。這要看孩子的具體情況,如果孩子平時有喝濃茶和咖啡的習慣,可以適量喝一點;如果孩子平時從來不喝咖啡和濃茶,建議不要喝。因為提神飲品在興奮過後有一個抑制期,中高考一般有兩天時間,喝提神飲品,大腦在第一天可能會很興奮,但到了第二天可能會進入抑制狀態,這樣對考試不一定有好處。王磊建議考試期間,最好的飲料是「白開水」。

  高翔

  攔截腸癌 三道「防線」

  第一道「防線」:啟動「一級預防」

  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多吃粗纖維的食物,儘量少吃精細食品;養成規律的排便習慣,避免久坐,不活動,運動應適度、規律。菸酒都會刺激直腸黏膜,因此要戒菸,儘量少飲酒。還要遠離致癌風險較高的食物,例如不吃燒焦的食物,直接在火上燒烤的魚和肉或醃肉、燻肉應偶爾食用。

  第二道防線:早期篩查

  一般人群在45歲以後就開始接受大腸癌的篩查,每年進行一次大便隱血試驗檢查,每5~10年進行一次纖維腸鏡檢查。高危人群則應在40歲以後開始接受大腸癌的篩查,每年進行一次大便隱血試驗檢查,每3~5年接受一次纖維腸鏡檢查。

  第三道「防線」:腸癌的規範化治療

  當癌變已突破前兩道「防線」,那就意味著人們已被確診為腸癌。目前大腸癌總體5年生存率為60%~70%,不同分期大腸癌治療效果不同。在臨床上治療腸癌以手術、放療、化療為主。外科手術是當前最重要的治療手段,應根據腫瘤位置不同選擇不同的手術方式。

  近年來外科手術也有了新的進展,「腹腔鏡結直腸手術」在臨床上有了廣泛應用。腹腔鏡手術與開腹手術的手術效果相當,手術併發症比開腹手術要少,增加了保肝的機會;局部創傷小,全身反應輕,病人可在短期內恢復正常活動,可避免一些肺部併發症;術後胃腸功能恢復快,可早期進食,從正常途徑補充營養。而且微創手術優勢在高齡患者中體現得更為明顯。

  「黑科技」

  只需4.5克「粑粑」

  能揪出癌前病變

  最新技術的運用,為畏懼腸鏡的人們提供了新的選擇。去年10月,中山六院鄒鴻志教授團隊推出內地首個適合中國人群腸癌篩查的糞便基因檢測項目。「只需4.5克大便,檢測其中是否含有腸癌基因,就能知道自己有沒有得腸癌。」 中山六院消化內科主任高翔教授介紹說,該技術對I、II期腸癌的檢測敏感性甚至可達91%,對屬於癌前病變的腺瘤也有高達64%的檢測敏感性,其性能指標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目前該項技術僅在中山六院開展,市民可到醫院消化內科、結直腸外科或簡易門診掛號,請醫生開具「糞便基因檢測(腸癌篩查)套餐」單據,再按照流程領取裝置採樣送樣,七個工作日就可以拿到自己的檢測報告。如果經醫生解讀報告,檢驗結果為陽性,則進一步做腸鏡檢查。如果檢驗結果為陰性,則建議隔一年再進行糞便基因檢測。

  吞顆「膠囊」

  病變一目了然

  高翔介紹,在小腸疾病的篩查領域,則需要使用另一項黑科技——膠囊鏡。它的全名叫做「智能膠囊消化道內鏡系統」,又稱「醫用無線內鏡」,目前有進口和國產兩種產品。它比一粒膠囊藥丸略大,內置攝像與信號傳輸裝置的智能膠囊。

  患者只要把膠囊鏡吞下去,當它經過食管和胃後,進入小腸時,醫生利用體外的圖像記錄儀和影像工作站,接收到它拍攝到的腸內畫面,就能了解受檢者的整個消化道情況,尤其是小腸內的損傷、腫瘤等病變,從而對病情做出診斷。膠囊鏡安全無創,完成檢查後可從肛門排出。

相關焦點

  • 結腸「變黑」,是腸癌前兆嗎?消化內科醫生給出解釋
    P教授身邊也有女票,熱衷吃酵素梅,喝清腸排毒茶,蘆薈膠囊、排毒養顏膠囊在她們眼中跟吃飯一樣重要,甚至比吃飯更重要。為什麼吃那麼多這些玩意?她們說,為了養顏,為了便秘,為了減輕身體的負荷,總之她們也是想要健康。 吃著喝著,不知不覺跟「結腸黑變病」越走越近。這時,她們驚慌失措,以為自己得腸癌了,開始害怕命不久矣! 清腸排毒產品是不是一吃就會導致腸子變黑?
  • 篩查大腸癌一定要做腸鏡?不想受腸鏡的罪,4個方法也能篩查腸癌
    腸癌的發病率如此之高,哪些人需要篩查腸癌呢?40歲之後的人40歲之後是癌症和其他重大疾病的高發期,所以40歲的時候就建議做腸鏡進行腸癌篩查了,篩查如果沒有息肉,恭喜你5年之內都不需要再做腸鏡檢查了。但是這種方法缺點也非常的致命,沒有辦法發現早期的病變,也無法發現腸息肉。如果通過大便隱血試驗來篩查腸癌的話,建議每年一次。CT仿真腸鏡這也是CT的一種,通過特定的軟體,通過對腸道的掃描來構建腸道黏膜的三維圖像,這可以發現小到1cm左右的腸息肉,也能檢測到早期癌症。
  • 醫生解答:膠囊內鏡的工作流程,它是怎麼發現腸道病變的?
    膠囊內鏡是用高分子材料做成的攝像頭對!膠囊內鏡就是這個樣子的,大小呢?形容一下吧,跟我的小指頭最後一節差不多大(我170cm,偏瘦),個頭是不小了,吞下去還是需要勇氣的。有的人硬是盯著它,半個小時還不敢吞下去,不過也不用怕,一般不會卡到喉嚨的。
  • 做胃鏡只用吞個膠囊?記者親測,這科技夠「黑」
    一顆膠囊就可以輕鬆查胃,你還會有顧慮嗎?今天,晚報君特意到武漢本土企業安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體驗了醫療黑科技「磁控膠囊胃鏡」。為了檢查更為準確,晚報君聽從相關工作人員囑咐提前一天晚八點後沒有進食。今天檢查一早,飢餓感加上第一次做胃鏡的緣故讓晚報君感到十分緊張。工作人員為了緩解記者不安的情緒,解釋操作原理,展示需要吞服的膠囊。
  • 不喝瀉藥,不做腸鏡也可以篩查大腸癌,很多人都不知道
    結直腸癌主要由腸息肉演變而來,約佔85%~90%,甚至更高,而息肉要發展為腸癌需要5至15年的漫長時間,因此,我們有足夠的時間去發現息肉,阻斷其癌變進程。所以,腸癌是最笨的癌症,最容易預防,只要早期發現腸息肉,切掉息肉,就可以阻止癌變。哪些人需要篩查腸癌,什麼時候開始篩查?
  • 痔瘡還是腸道「病變」?這3個「區別」,可能會讓你「一目了然」
    其實痔瘡的症狀與腸癌的症狀也是十分相似的,從而就會有很多人在患上腸癌之後誤以為是痔瘡,這個時候就會耽誤了對病情的最佳治療時機,最後造成了難以挽回的後果。雖然腸癌的症狀與痔瘡是十分相似的,但是痔瘡和腸癌也是有非常明顯的區別的。比如以下3個區別,如果你仔細觀察的話,那麼就能夠及時的發現。痔瘡還是腸道病變?
  • 較真|31歲小夥腸癌晚期只因把香腸當飯吃?專家是這樣說的
    文中提到,31歲的小金一直以來喜歡吃香腸、紅腸、臘腸等,工作忙起來基本上都是吃各類香腸充飢,長時間將香腸製品當飯吃導致患上腸癌。常吃香腸真的會致腸癌嗎?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預防?今天一次說清楚。 一 、年輕人得了結腸癌是因為光吃香腸? 腸癌一般指大腸癌,也就是結直腸癌。
  • 腸道病變很難察覺?身體頻繁出現的5個症狀,就是腸癌前兆
    腸道發生病變時身體會出現哪3多2痛?但當腸道發生病變,特別是出現腫瘤時會使得腸道菌群失調,導致屁連續不斷,每天放屁次數增多而且很臭。 2、排便增多 正常情況下一天排便1~3次,但腸道發生病變後,排便習慣會發生很大改變,人們排便次數會明顯增加。早期腸癌可出現排便頻率高,腹瀉、便秘或者腹瀉跟便秘交替著出現。當病情越來越惡化時可出現血便和黑便。
  • 17歲少女患腸癌,醫生:這些毒物儘量少吃,以免腸道病變
    導語:大家都知道腸道是我們身體非常重要的器官,在健康情況下能夠具有消化和吸收的作用,假如腸道出現了病變問題,不僅會出現消化不良或者胃部不適的症狀,還會影響到其他器官。但是最近幾年,腸癌的年輕化趨勢越來越高。
  • 怕做腸鏡,得了腸癌都不知道?做這個檢查,從「粑粑」中揪出腸癌
    腸癌是近些年高發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它的病發率僅次於胃癌。且近些年隨著我國逐漸向著老齡化發展、國民平均壽命增長、飲食習慣改變等因素影響,腸癌病發率仍在不斷增長,甚至呈現了逐漸年輕化趨勢,青中年人群患腸癌也並不罕見!
  • 專家:含雷特氏B菌酸奶可抑制大腸癌早期病變
    專家:含雷特氏B菌酸奶可抑制大腸癌早期病變 2008年05月21日 15:07 來源:中國新聞網
  • 吃排毒保健品腸子變黑
    微博截圖深圳特區報訊 最近幾天,一條名為《結腸轉黑:蘆薈膠囊、排毒養顏膠囊服用者的標誌》的微博引起了網友的廣泛關注,微博認證「科普網站科學公園站長」@吳興川在微博上發了一張正常結腸和一張發黑結腸的對比圖片(左圖
  • 女子長期吃它檢查後發現腸子黑了
    排毒養顏膠囊,很多人並不陌生,它的主要功效是通便排毒,很多便秘、長痘的人都喜歡使用這種中成藥,但它真如說明書上所說,完全沒有副作用嗎?26歲的小枝是一名白領,她飽受長痘的困擾,朋友說她火氣比較重,推薦她用排毒養顏膠囊。小枝信以為真,開始服用的確效果不錯,但隨著時間的延長,小枝發現了新的問題。
  • 部分克羅恩病小腸病變可能只有膠囊內鏡才能發現
    磁共振腸造影(MRE)對於病變性質的評估能力較強,對於穿透和狹窄病變的敏感性更高,而且沒有電離輻射。因此,MRE目前被認為是評估CD小腸病變的推薦方法。 膠囊內鏡是一種非侵入性影像檢查技術,發現和評估小腸病變的能力不遜於CTE或MRE。在高度懷疑CD或小腸病變,但腸鏡/影像檢查結果陰性的情況下,可用於初步診斷。
  • 驗便即可篩查腸癌風險 致公黨千份基因檢測惠民項目啟動
    活動將為煙臺市1000名腸癌高危人群免費進行基因檢測,幫助市民提前發現癌前病變和早期腸癌風險。本次健康公益活動由致公黨煙臺市委會主辦,得到了煙臺市衛健委、煙臺市總工會、煙臺市婦聯、煙臺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煙臺市老年體協等有關部門的積極響應。
  • 福州三初三女生好奇吞「玩具膠囊」 現腹痛噁心
    6月6日下午放學後,福州二十九中3名初三女生,在校園附近一家小店看到一種「玩具膠囊」,因為好奇,吞下了玩具膠囊。不料,膠囊內含金屬物,導致她們腹痛、噁心。所幸父母發現及時,急忙把孩子送到醫院急救,才沒有釀成大禍。醫生說,誤吞異物是幼兒常見的急診之一。這事發生在初中生身上很少見,主要是她們自我防護意識不強。
  • 經常拉肚子,結果查出腸癌!小夥慘痛經歷提醒你,腸癌喜歡這樣吃
    最近一個月,小胡發現自己不僅拉肚子,大便還變黏了,甚至有時出現黑便。一開始小胡仍然沒有重視,但這種症狀持續了一個月,上周更是幾乎無法排便,這才讓他害怕起來,周末到醫院做了個腸鏡,醫生告知他已經是腸癌晚期!
  • 腸癌,就是個傻子癌!好防,也好治
    得了腸癌咋辦呢?能活多久?切多少啊?我會不會腰裡帶個袋子?太晚了,要命還是要肛門?腸癌很多人拖到中晚期,拉血了、肚疼了、瘦了,才想到找醫生。是這個腸癌太厲害嗎?不,恰恰相反,它是最笨的、最好預防的治癒的。
  • 防浸泡防菸灰 炫光黑科技X740機械鍵盤
    作為業界的領導品牌,炫光經過多年潛心研究,推出了集各項黑科技於一身的X740機械鍵盤!防浸泡防菸灰易清理,簡直是網咖必備的神器,下面且讓我們來具體了解一番。經過測試,將X740放到池塘裡面68分鐘,依然是工作正常,絕對的黑科技啊……怎麼做到的啊?
  • 便秘就吃蘆薈膠囊 九成結腸黑變病都是瀉藥惹的禍
    記者昨日從溫醫大附屬第一醫院消化內科了解到,今年1月以來,該院接診的結腸黑變病患者共155例,其中約九成患者都有長期服用含有大黃、蘆薈、番瀉葉等成分的瀉藥。醫生說,蘆薈膠囊真的不能隨便吃。金抒清說,根據初步判斷,患者得了結腸黑變病。  結腸黑變病多以老年人為主,可黃女士不到40歲,又是如何患病的呢?黃女士說,自己便秘十幾年了,腸胃一直就不太好,出現嚴重便秘時,就吃些蘆薈膠囊。「十幾年了,試了許多的排毒膠囊,便秘的情況卻越來越嚴重。」金抒清告訴記者,結腸變黑,目前還「無藥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