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做腸鏡,得了腸癌都不知道?做這個檢查,從「粑粑」中揪出腸癌

2020-12-23 閃電新聞

腸癌是近些年高發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它的病發率僅次於胃癌。且近些年隨著我國逐漸向著老齡化發展、國民平均壽命增長、飲食習慣改變等因素影響,腸癌病發率仍在不斷增長,甚至呈現了逐漸年輕化趨勢,青中年人群患腸癌也並不罕見!

而與腸癌高病發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腸癌早期診斷率相當低迷。大部分腸癌患者確診時,都出現了較為嚴重的症狀表現,甚至是一次腸梗阻後才發現病情,而此時的腸癌早已經進展到了中晚期、晚期,患者預後效果大打折扣,五年內生存率還不足10%!

之所以腸癌早期診斷率不高,除了和癌症本身的特點有關外,還與大家對「腸鏡」畏懼有關!

腸鏡篩查就是了解腸道健康最為直接的方式,對於出現了異常症狀(血便、大便習慣紊亂)、有腸癌或息肉家族史、有慢性腸道病史、年齡在50歲以上的人群而言,定期進行腸鏡檢查還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很多人在聽到腸鏡篩查時,都會下意識的拒絕;

因為腸鏡篩查需要暴露隱私部位,這讓人感覺尷尬和難為情。且有部分做過腸鏡檢查的朋友,會在網絡上渲染檢查時的疼痛感,因此疼痛也成了檢查者畏懼的最大原因。而部分腸癌患者,也正因為內心的恐慌,錯過了最佳診斷試劑!

不過,近些年臨床研發和應用的一些黑科技,或許能幫助你躲過腸鏡篩查,又能初步判斷腸道有無疾病。而這項黑科技就是:糞便DNA檢測!

數據調查顯示,美國早期腸癌診斷率達到了30%以上,但中國僅僅只有10%。之所以會如此,就是和上文中提到的症狀隱匿、對腸鏡的恐懼心理、腸鏡未納入常規檢查等因素有關。而糞便DNA檢測的問世,恰恰就為不願做腸鏡的人,提供了一項最新的選擇!

這項檢查技術,是由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的研究團隊研發的,在去年的10月份,第一個適合中國人檢查腸癌的糞便基因檢測試劑盒問世。這種技術對1、2期的腸癌檢測敏感性能達到91%左右,並且對癌前腺瘤的檢查敏感性,也能達到64%以上。

這一數據,已經達到了國際領先標準,是我國檢查、診斷腸癌的一大技術進步和裡程碑!

之所以糞便DNA檢查能發現腸癌,是因為癌腫在不斷生長的過程中,由於癌細胞結構較為鬆散、它的表面沒有包膜覆蓋,所以癌細胞可能會脫落到腸腔內,並隨著糞便排出體外。而癌細胞中隱藏著特異性的基因,通過收集4.5克的糞便,提取當中DNA成分,就能知道受檢者有沒有腸癌或癌前病變!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糞便基因檢測僅僅是一種輔助的診斷方式,如果檢查沒有發現異常,醫生會根據個人實際症狀、家族或自身疾病史、年齡等原因決定是否進行腸鏡篩查,並確定下次的糞便基因檢測時間。而如果檢測顯示陽性,無論是否有症狀或家族疾病史,都應進行腸鏡篩查!

相關焦點

  • 懷疑自己得了腸癌,不願做腸鏡?一項檢測,或能從糞便中揪出腸癌
    每年腸癌的發病率在不斷的上升,這意味著更多的人會被查出腸癌,預防腸癌成為人們關心的話題。還有不少人會更多地關注自己的身體異常,當出現腹脹,腹瀉等不適時,也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得了腸癌。這時,去醫院檢查則是最好的選擇。
  • 醫生忠告:這4類人,要定期做腸鏡檢查,否則得了腸癌都不知道
    之所以會如此,除了與大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有關外,更多的是和我國腸癌篩查普及率不高有關! 通過普通的ct、B超等,都無法發現腸道潛藏的問題; 只有進行專業的腸鏡檢查後才可確診,而當聽到腸鏡檢查時,大部分人下意識反應就是拒絕。第一是害怕腸鏡檢查會有痛苦感,第二則是覺得需要脫褲子露出隱私部位,感覺非常尷尬。
  • 篩查腸癌,除了做腸鏡,還有沒有其他方法?
    不同結直腸癌階段五年生存率變化腸鏡檢查是發現腸息肉、腸癌的金標準。90%的結直腸癌是由小息肉演變而來的,這個過程長達5-25年,在這段時間內,我們通過腸鏡檢查就能很容易發現息肉或者早癌,從而避免悲劇的發生。
  • 篩查大腸癌一定要做腸鏡?不想受腸鏡的罪,4個方法也能篩查腸癌
    眾所周知,腸鏡檢查可以篩查腸癌,但是很多人都止步於腸鏡檢查。雖然現在也有無痛檢查,但是檢查的前幾天只能吃流失或者半流食,前一天只能吃一些豆腐、豆之類的無渣食品,正常人餓個三五天下來都有些難受了。而且在腸鏡檢查中,需要先排空腸胃,然後打氣把腸道撐起來,再放入儀器檢查。
  • 不做腸鏡也能居家早篩腸癌
    一提起腸癌篩查,很多人立馬想起了痛苦的腸鏡,禁不住開始打退堂鼓,但如果告訴你,初篩時不用做腸鏡,無痛無創,你的篩查欲望是不是馬上提高了?是的,廣州已有多家醫院提供這種檢測。只有檢測結果呈陽性的,才需去醫院進一步做腸鏡來確診。
  • 不喝瀉藥,不做腸鏡也可以篩查大腸癌,很多人都不知道
    篩查大腸癌,不做腸鏡嗎?當然是可以的!最近,接連有兩位名人因為腸道疾病上了熱搜,一位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因為潰瘍性結腸炎無法堅持工作,提出辭去日本首相的職務。潰瘍性結腸炎雖然是一種良性病,但是經常反覆發作,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非常地痛苦。
  • 一天發現三例腸癌,最小的才34歲——這些人要及時做腸鏡檢查
    10月4日,一天之內我們做了24個腸鏡,就發現3例腸癌,分別是34歲、57歲、59歲。 1、第一例 張某某,男,34歲,經常吃燒烤、辣火鍋,菸酒都很厲害。最近發現大便不成形、次數增多,遂來腸鏡檢查。
  • 年年體檢,為何還沒能揪出腸癌?肛腸科醫生透露4個原因
    逃避腸鏡檢查。 早發現早治療,腸癌患者幾乎可以100%存活,但如果晚期才發現,生存率就非常低。 「大便潛血」檢查要求的是新鮮大便,體檢時很多人因為沒有便意,很可能就會放棄。 但消化系統對人的健康至關重要,成年人應該每年都做一次便檢,尤其對腸癌高危人群來說,便檢可能成為「保命的檢查」。
  • 做一次腸鏡能保10年平安?他在3年後複查已是腸癌,腸鏡能信嗎?
    做一次腸鏡能保10年平安,這樣的想法,不只是梁先生和他的家人有,很多人可能都聽說過。因為腸鏡相比於其他的常規體檢項目,做一次比較痛苦,所以很多人就本著能不做就不做的態度,想著做完一次撐十年。殊不知,有些患者因此錯過了早期發現腸癌的機會。腸鏡檢查是篩查早期腸癌的金標準,也是發現癌前病變——腸息肉的唯一有效手段。
  • 揭秘防腸癌「黑科技」:吞「膠囊」病變一目了然
    名醫大講堂現場聽眾在認真做筆記。  腸道息肉在人群中的發病率不低。從腸道出現病變到進展為癌症,通常會有十年左右的時間,該如何攔截癌變?你可能無法想像:吞一顆「膠囊」,從食管到腸道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拉一坨「粑粑」,就能揪出隱藏在體內的腸癌基因。  6月7日上午,廣州日報「名醫大講堂」聯合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舉行「拯救腸道健康,防範癌前病變」專場。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從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獲悉,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廣州醫院正在研發和應用堪稱「黑科技」的最新技術,可助人們一臂之力。
  • 體檢發現大便隱血「+」不當回事 半年後再做腸鏡已經是腸癌中晚期
    去年上半年,他在體檢中發現大便隱血陽性+沒當回事,結果半年後腸鏡檢查卻發現,已經是腸癌中期。  我們需不需要做胃腸鏡檢查?是不是很痛苦?腸息肉到腸癌是怎麼個變化過程?下周晚7點,我們特地邀請了浙江首屆「有溫度的好醫生好護士」、省立同德醫院消化科費保㼆主任醫師做客「浙醫在線」直播間,為大家答疑解惑。
  • 40歲以上的腸癌高危群體 沒症狀也要每年做這項檢查
    「我最近大便總是帶血,我不會是得腸癌了吧?」「疫情返工之後,總是時而便秘時而腹瀉的,好幾個月了我不會是得腸癌了吧!」「我姐姐前幾天做了個腸鏡說有什麼息肉癌變了,我不會也有吧?!」……在門診總是能聽見病人有類似的問題,談癌色變,關於腸癌的早期篩查,不妨聽聽南京市中醫院主任醫師朱勇主任怎麼說!
  • 便血三個月 誤以為痔瘡 腸鏡一查已是腸癌中晚期(圖)
    張女士說,「我有痔瘡的,好多年了,我就以為是痔瘡出血,自己去買了點痔瘡藥塗塗,但時好時壞,到後來就不管用了。」  直到有一天,她便後發現馬桶裡也有血,才緊張起來,跑到醫院就診。  經檢查,朱主任發現,張女士確實有痔瘡,但導致她便血的主要原因不是痔瘡,而是腫瘤表面壞死引起的。「她的腫塊有點大,約4釐米×4釐米,且已出現局部淋巴轉移,已是臨床中晚期。
  • 腸鏡能發現早期腸癌,醫生直言:3種情況的人,最好每年檢查一次
    提到「腸鏡」篩查,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拒絕!因為在大家的認知中,腸鏡需要通過肛門進行檢查,隱私部位暴露本就會讓人感覺尷尬、難為情。而且,很多分享腸鏡檢查經歷的文章中,都曾提及疼痛、不適感,這又在尷尬的基礎上增加了人對疼痛的恐慌!
  • 科普|28歲女子確診腸癌,當出現這些症狀時,就應該做腸鏡了!
    腸道是我們消化系統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重要到有俗話說:「腸健康,人長壽」。但同時,腸道也是人體中較脆弱的部分,它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而生病。而麻煩的是,腸道生病有時候症狀不明顯,可能會被患者忽略,等到明顯了往往就比較嚴重了,能給人帶來強烈的痛苦。
  • 4個檢查助你發現「腸癌君」!在家就可以做
    腸癌是一種發病率非常高的惡性腫瘤,2015年我國大腸癌的發病率已達13%,到如今,這個數據還在上升中。預防大腸癌,除了保持好的飲食方式和生活方式之外,選對篩查方法也是重中之重。很多人一聽到腸癌,就會想到腸鏡。腸鏡確實是非常有效的篩查方法,但它並不是唯一的方法。專家提醒,篩查大腸癌有四個武器。
  • 一天內放屁不斷,是腸癌嗎?提醒:出現3個特徵,最好做個腸鏡
    老人言:有屁不放,憋壞心臟;沒屁硬擠,鍛鍊身體。雖然放屁不文雅,不過這是正常的生理表現,成年人每天放屁次數約10~15次。放屁也是腸道健康的外在表現,有人認為一天內放屁不斷就是腸癌,這果真如此嗎。
  • 腸癌早期,檢查時做B超、CT為什麼發現不了?醫生給出科學解釋
    我每年都做體檢,根本就沒有問題,怎麼就成了腸癌晚期了? 大夫,是不是診斷錯了,難道體檢就是騙錢嗎? 不得不說,近些年我國大腸癌的病發率的確是呈現出了上升趨勢,每年新發的大腸癌患者就達到了近35萬左右,但這些患者中有超過70%都是在中晚期才被確診發現的。有部分腸癌患者每年都進行常規體檢,也並沒有發現腸癌。
  • 查出腸癌的這項檢查,若符合這7種情況的人,建議每年檢查一次
    而臨床上,根據腸癌病因發現,95%的腸癌都是由息肉演變而來的,腸道息肉發展為惡性腫瘤,一般需要5-10年左右的時間。 所以,根據指南編委會成員和腸胃病專家的建議,推薦50歲的人最好做定期做腸鏡篩查。腸鏡篩查不會很頻繁,因為一次腸鏡至少確保5年腸道安全。
  • 勉為其難做次腸鏡,揪出巨大的「潛伏者」,這八類人要做腸鏡篩查
    他愛人擔心他有腸道疾病,要帶他去醫院檢查腸鏡,陳先生不肯,還說道:「做什麼腸鏡,我能吃能喝的,還要花錢受罪,不去。」 經過幾番勸告,陳先生終於答應去做腸鏡了,去的路上嘴裡還嘟嘟囔囔的。腸鏡檢查結果顯示,陳先生的直腸裡有一個2.0cm×1.5cm大小的亞蒂息肉樣增生物,已經在內鏡下給予高頻電凝切除術。幸好病理結果顯示沒有病變,也就是說沒有癌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