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腸鏡也能居家早篩腸癌

2020-12-25 央廣網

醫學指導/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結直腸科主任潘志忠教授

結直腸癌(CRC)是世界第三大常見惡性腫瘤,在全球每年有約150萬的新發病例,其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在迅速增長,早篩早診是有效防治腫瘤的根本之道。

一提起腸癌篩查,很多人立馬想起了痛苦的腸鏡,禁不住開始打退堂鼓,但如果告訴你,初篩時不用做腸鏡,無痛無創,你的篩查欲望是不是馬上提高了?是的,廣州已有多家醫院提供這種檢測。只有檢測結果呈陽性的,才需去醫院進一步做腸鏡來確診。

文/全媒體記者張青梅

簡單可行的篩查方法 可大大提高參與度

記者從第五屆癌症早期篩查與防治跨界高峰論壇上獲悉,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大概35%的大腸癌死亡可以預防,而更多的50%的結直腸癌死亡是可以通過早期發現早篩查來控制的。

國家癌症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防癌科副主任張凱教授表示,篩查分人群篩查和機會性篩查,機會性篩查以防癌體檢為重要形式,目前在篩查中出現了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有些人不參與篩查(缺乏防癌意識),另一方面是腸鏡篩查的確比較痛苦,用來初篩參與度不高。所以要提高篩查率,必須提高人群的參與率,這就需要篩查方式確實簡便可行。一個簡便可行的初篩技術,可以大大提高結直腸高危人群的參與率。

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結直腸科主任潘志忠教授表示,篩查方案其實一直都有,像肺癌目前最常用的就是低劑量螺旋CT,結直腸癌主要是問捲風險評估、大便潛血試驗與結直腸內鏡檢查的序貫篩查,上消化道癌主要就是胃鏡……但是參與早篩早診的人數還是非常少。臨床發現,腸癌的早診率不到10%,來就診的結直腸癌患者大都是偏晚期,非常可惜。原因與篩查方式與人群篩查參與度有一定的關係。

糞便DNA檢測

無創無痛操作性強

篩查腸癌最直接的手段就是腸鏡和大便潛血。可是提起腸鏡,真是「想說愛你不容易」,有一定的痛苦,導致很多人懼怕篩查。

糞便DNA檢測技術,是通過分析糞便中的腸道脫落細胞中的遺傳物質(糞便DNA),可以有效檢測出直徑1釐米以上進展期腺瘤和腸癌病灶,及時發現早期腸癌基因突變,理論上比傳統檢測方法提早5年發現腸癌。據介紹,這是一種用於結直腸癌早期篩查的非侵入性、無創無痛糞便基因檢測技術,只需提供大便即可,臨床研究證實其對結直腸癌的檢測靈敏度高達92%。

潘志忠表示,目前該項技術還未在中腫正式投入臨床使用,醫生可根據具體情況推薦有些病人使用,目前還未進入醫保。

但需強調的是,這種技術不可取代腸鏡檢查。他詳細介紹說,這項技術特異性和敏感性比較高,對於診斷一些早期腸癌和結直腸腺瘤等癌前病變有一定的幫助,一旦檢測是陽性的,可以進一步做腸鏡檢查來確診。最終的診斷要靠腸鏡。

「這種技術的意義在於對於一些高危人群有優勢,不需要全部都來做腸鏡,可以讓患者居家就進行大便潛血試驗,比較方便衛生,容易操作,病人可以自行讀取大便潛血檢查結果,同時也減少了醫務工作者大量的工作量。如果檢測出陽性,就需要去醫院進一步做腸鏡檢查了。缺點是價格昂貴,目前用來推廣篩查不太可能。」

廣東已有多家醫院可提供檢測

目前,廣東已有多家醫院可提供這種檢測,他們分別是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廣東省中醫院、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深圳市人民醫院等。

相關焦點

  • 篩查腸癌,除了做腸鏡,還有沒有其他方法?
    所以,降低大腸癌的雙率,只有通過「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不同結直腸癌階段五年生存率變化腸鏡檢查是發現腸息肉、腸癌的金標準。據一份權威調查數據:在2299名已經確診的 Ⅲ 、 Ⅳ 期腸癌患者中,只有3%的人做過腸鏡;另外的97%的人,唯一的一次腸鏡,是被確診的一次;無一例外是出現了典型症狀「迫不得已」才做的腸鏡。為什麼這麼多人會漠視這個救命檢查呢?
  • 篩查大腸癌一定要做腸鏡?不想受腸鏡的罪,4個方法也能篩查腸癌
    這期間會有5-10年的時間,我們會有足夠的時間來發現息肉,而發現息肉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做腸鏡檢查。腸癌的發病率如此之高,哪些人需要篩查腸癌呢?40歲之後的人40歲之後是癌症和其他重大疾病的高發期,所以40歲的時候就建議做腸鏡進行腸癌篩查了,篩查如果沒有息肉,恭喜你5年之內都不需要再做腸鏡檢查了。
  • 怕做腸鏡,得了腸癌都不知道?做這個檢查,從「粑粑」中揪出腸癌
    而與腸癌高病發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腸癌早期診斷率相當低迷。大部分腸癌患者確診時,都出現了較為嚴重的症狀表現,甚至是一次腸梗阻後才發現病情,而此時的腸癌早已經進展到了中晚期、晚期,患者預後效果大打折扣,五年內生存率還不足10%!之所以腸癌早期診斷率不高,除了和癌症本身的特點有關外,還與大家對「腸鏡」畏懼有關!
  • 健創故事會| 諾輝健康朱葉青:希望尋常百姓在家就可以做癌症早篩
    諾輝健康CEO朱葉青說,他的家人就是通過自己公司的癌症早篩產品,發現早期腸癌,順利做完手術,現已恢復健康中。「我們想在中國生物醫藥行業裡面做點真正有價值的事情。」為此,朱葉青及其創業團隊一致選擇了癌症早篩領域。比起後端的癌症用藥,前端的癌症早篩可以惠及更大的人群,符合衛生經濟學價值規律,對創業者來說,更具有成就感。
  • 做一次腸鏡能保10年平安?他在3年後複查已是腸癌,腸鏡能信嗎?
    年輕氣盛的兒子直接找到了醫生,質問道:父親明明在3年前才剛剛查了腸鏡,在查出息肉後,為保萬無一失,還特意做了切除手術,怎麼這一次又查出了腸癌?到底是檢查出了問題?還是之前的手術出了問題?不是說做一次腸鏡能保10年平安的嗎?做一次腸鏡到底能保多長時間的平安?
  • 康立明生物創始人鄒鴻志談腸癌預防與早篩
    近年來,腸癌發病年輕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如何預防腸癌也成了人們關注的重點。那普通人預防腸癌的方法有哪些?腸癌早篩有多重要?康立明生物創始人鄒鴻志在接受媒體訪談時分享的看法,或許能給出答案。
  • 懷疑自己得了腸癌,不願做腸鏡?一項檢測,或能從糞便中揪出腸癌
    每年腸癌的發病率在不斷的上升,這意味著更多的人會被查出腸癌,預防腸癌成為人們關心的話題。還有不少人會更多地關注自己的身體異常,當出現腹脹,腹瀉等不適時,也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得了腸癌。這時,去醫院檢查則是最好的選擇。
  • 不喝瀉藥,不做腸鏡也可以篩查大腸癌,很多人都不知道
    篩查大腸癌,不做腸鏡嗎?當然是可以的!最近,接連有兩位名人因為腸道疾病上了熱搜,一位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因為潰瘍性結腸炎無法堅持工作,提出辭去日本首相的職務。潰瘍性結腸炎雖然是一種良性病,但是經常反覆發作,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非常地痛苦。
  • 無論有無症狀,一定要做一次腸鏡,尤其是這5類高危人群!
    另一個是中晚期患者偏多,很多人沒有早篩習慣,不知什麼時候要做腸癌篩查,做什麼檢查能查出早期癌,再加上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等出現腹瀉、腹痛、便血再來就診,病情多已進展到中晚期。腸鏡沒症狀也要做,尤其是5類高危人群結直腸癌是為數不多可以預防和早期篩查的腫瘤,篩查的方式有大便潛血檢查、腸鏡檢查、膠囊內鏡、糞便DNA檢查等。
  • 穿越癌症早篩的「無人區」 訪諾輝健康聯合創始人兼CEO朱葉青
    在戰略布局上,我們仍然堅持「高發癌症、居家早篩」的理念,諾輝健康現在為全國300萬用戶提供產品和服務,我們會通過持續的品牌推廣和市場運營,推動癌症早篩走進千家萬戶。  朱葉青:我認為,目前制約我國癌症早篩行業進一步發展的是癌症早篩的普及率較低以及配套政策缺乏。  在癌症早篩行業,我國的核心關鍵技術並不落後,甚至某些領域比國外做得更好。我們公司的兩位創始人都是美國歸來的頂尖科學家,我們對國內外癌症早篩技術的發展都很了解。諾輝健康的腸癌和肺癌篩查技術都是國際領先的水平。
  • 早篩技術不放過一點癌症的蛛絲馬跡
    近日,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醫學》發表系列文章,回顧了2020年裡令人矚目的10項醫學領域的進步,其中之一就是癌症早篩技術。「早期篩查可以有效降低結直腸癌的疾病負擔,並降低死亡率。其中,高危人群每10年一次結腸鏡檢查和每年一次糞便潛血試驗(FIT)檢查是國際一級推薦篩查技術。科學研究表明:定期的腸鏡檢查能夠降低40%—60%結直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
  • 腸癌一查出就是中晚期?只因你忽視了這些「求救信號」
    很多人因對結腸鏡檢查心存恐懼而拒絕接受,但隨著腸癌早篩技術不斷迭代,基於基因的腸癌早篩技術誕生,基於糞便基因做腸癌早篩成為現實,就比如康立明生物的「長安心」是一款可以準確解讀糞便中基因異常改變的大腸癌檢測工具。
  • 腸癌早篩很重要!常衛清,在家就能自己檢測!
    一期病人的五年生存率是90%,二期降低到70%,三期降低到40%,四期就接近晚期,五年生存率銳減到5%,這意味著95%的晚期腸癌患者基本活不過5年。所以早期腸癌九成可治,晚期腸癌九死一生。  在2019年剛剛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到:我國受癌症困擾的家庭以千萬計,要實施癌症防治行動,推進預防篩查、早診早治和科研攻關,著力緩解民生痛點。
  • 一天發現三例腸癌,最小的才34歲——這些人要及時做腸鏡檢查
    10月4日,一天之內我們做了24個腸鏡,就發現3例腸癌,分別是34歲、57歲、59歲。 1、第一例 張某某,男,34歲,經常吃燒烤、辣火鍋,菸酒都很厲害。最近發現大便不成形、次數增多,遂來腸鏡檢查。
  • 50歲以上的人群 最好每隔兩三年做一次腸鏡
    這個看上去並不起眼的示教室,為什麼能吸引這麼多業內同行的關注?  全國大腸癌多學科診療規範  出自這個聞名全國的示教室  浙大二院大腸癌MDT自2007年開展以來,在結直腸癌的綜合診治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 給自己做腸鏡讓醫師受益匪淺 建議:早做腸鏡檢查
    而在檢查過程中意外發現的腸內腺瘤也為人們敲響了警鐘,大腸癌位列滬上最常見的癌症發病譜第二位,對每個人而言,早查早治都很重要。 給自己做腸鏡「蓄謀已久」 上周四,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嶽陽醫院肛腸科副主任醫師馮卓發了一條朋友圈,稱終於完成了自己「蓄謀已久」的自我腸鏡檢查。
  • 體檢發現大便隱血「+」不當回事 半年後再做腸鏡已經是腸癌中晚期
    去年上半年,他在體檢中發現大便隱血陽性+沒當回事,結果半年後腸鏡檢查卻發現,已經是腸癌中期。  我們需不需要做胃腸鏡檢查?是不是很痛苦?腸息肉到腸癌是怎麼個變化過程?下周晚7點,我們特地邀請了浙江首屆「有溫度的好醫生好護士」、省立同德醫院消化科費保㼆主任醫師做客「浙醫在線」直播間,為大家答疑解惑。
  • 23歲女孩,腸癌晚期,提醒:出現3多2痛,最好去查一下腸鏡
    23歲的林曼(化名),就是由於忽視了身體的「提醒信號」,最終導致了晚期腸癌。 原來,早在一年前,林曼就偶爾腹瀉,有的時候,也腹痛,但是,由於她平時比較愛吃,總覺得是吃得不太衛生導致的。 因此,林曼,並沒有放在心上,腸胃不是舒服的時候,就少吃點。
  • 便血三個月 誤以為痔瘡 腸鏡一查已是腸癌中晚期(圖)
    得知自己患了腸癌,張女士懊悔不已,她說,她父親就是因腸癌去世的。當時,醫生曾建議她去做個腸鏡,但她總覺得自己身體向來不錯,感冒發燒都很少有,加上在她看來,做腸鏡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就一直拖著沒做。每年單位體檢,她也從不做肛門指檢。  朱主任介紹說,人到40歲後,應該做一次腸鏡,篩查一下腸癌,這是目前國際上通用的方法。
  • 腸鏡能發現早期腸癌,醫生直言:3種情況的人,最好每年檢查一次
    再花費更多金錢進行腸鏡篩查,根本就是沒有必要的做法。所以,聽到腸鏡篩查時,患者都會反覆諮詢醫生:能不能不做,能不能換一種檢查方式!想要知道醫生為何建議自己做腸鏡,首先就要了解腸鏡的功能!腸鏡其實就是一種細長和彎曲的醫學儀器,這種纖維軟化的直徑大約1釐米左右,在軟管的頂端有攝像頭連接,它和電腦屏幕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