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20第九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在深圳舉行。作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高端經濟論壇之一,本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以「解碼雙循環 謀局十四五」作為主題,呼應了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新特點和新格局。
在當天上午舉行的行業論壇——2020中國醫藥健康創新資本論壇上,深圳市森瑞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林存以「醫如既往·藥牛十年:小波折,大趨勢」為題,發表了主旨演講。
林存認為,儘管最近醫藥板塊的走勢有所下行,但是板塊的邏輯並沒有改變。未來的十年也是中國醫療投資的黃金歲月,甚至比過去十年、二十年更加好,一方面是老齡化趨勢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是醫藥醫療行業的細分領域很多,每個細分領域都會出現很多「英雄」。
林存表示,在醫藥投資上還是要盯著大型的公司,當邏輯驗證打通了,會出現一個估值的持續溢價。對於未來的投資機會,他建議關注兩個方面,一是CXO行業,即「醫療研發服務外包」;另一個則是毛利率高,市場空間大的行業,比如眼科、美容、整形等專科服務機構。
林存還預言,五年之內醫藥板塊的市值有可能超越銀行板塊。他表示,目前非銀行金融板塊是7萬億市值,在未來的路上醫藥醫療板塊隨著技術的創新,總市值會越來越高,千億以上市值的公司會越來越多。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以下是演講全文:
我們這些年一直心無旁鶩,只盯著醫藥/醫療的投資。我今天分享的主題是「醫如既往,藥牛十年:小波折,大趨勢」。先說一個小段子,2018年參加廣州高交會醫藥分場的時候,我分享了醫藥行業未來的出路。結果隨後醫藥板塊暴跌,在一個月之內跌了20%、30%。當時大家說,我三天前才推了醫藥板塊,說怎麼怎麼好,這不是很打臉嗎?我回答說,投資的事要看邏輯,不能只看眼前。結果2019年的1月份,醫藥板塊就開始迅速地反彈。從那個時候到現在大約接近兩年的時間,我當時在會場提到5個股票,現在有4隻翻了三倍以上。所以,我們今天再次來到《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關於醫藥投資的論壇上,我還是要和大家講講行業的邏輯、講行業的發展方向。
最近醫藥板塊的走勢和之前的情況有點類似,又開始跌了,又開始出負面消息。我就說《每日經濟新聞》好聰明,先讓醫藥板塊跌完了再開會。我覺得眼下的事情和兩年前比較也沒什麼稀奇的,不過是從藥品的集採發展到器械的集採而已。今年上半年因為疫情的原因,醫藥板塊炒得有點過,需要一段時間的休息,但是板塊的邏輯沒有變。大家可以問問剛才幾位醫藥行業的嘉賓,問問他們今年的收入怎麼樣,明年的訂單怎麼樣。他們會輕鬆地告訴你今年賺了不少,而且明年預計還是不少。所以醫藥板塊的邏輯和基本面根本沒有變化,只是有波動。
放到上證綜指十年的變化之中,醫藥行業是優於其他行業的,幾乎是年復一年地新高。行業也會受到一些事情的擾動,比如說2015年、2018年,但是最後的結果不會影響發展趨勢,醫藥行業的增速仍然遠遠高於其他行業。
假如我們剔除了今年和國家醫保局集採相關的個股之後,可以看到很多的醫藥上市公司實際上的表現還是非常好的,甚至說它們的營收即使並沒有明顯地受到抗疫拉動,但是仍然能夠保持一個平均較好的投資回報率。我們這裡隨便選了10個平均回報率都接近3倍的上市公司,大家可以看到它們和集採沒有關係,和疫情直接的效益拉動也沒有關係。如果我們回顧相對較長的歷史,大家說價值投資就會看茅臺,茅臺漲了300多倍,但是我們也有恆瑞醫藥和長春高新,哪個不是漲了300多倍呢?如果看近15年,茅臺漲了15倍,期間上市的醫藥企業很多的漲幅也非常高,比如說其中泰格醫藥就是2012年上市的。在醫藥行業中,過去10年漲幅20倍的上市公司可以說是數不勝數,醫藥行業本身就是這個賽道。
為什麼醫藥行業這麼好,未來會不會這麼好呢?未來的十年,反倒是中國醫療投資的黃金歲月,甚至比過去十年、二十年更加好。首先看老齡化的趨勢,計劃生育的這批人到現在,1975年出生的已經45歲左右,1962年出生的已經58歲,再過十年他們就是55歲到68歲,是老齡化的主力部隊。同時,中國創新藥的發展中,不僅藥品自己要搞創新,而且政策的指揮棒也逼著你搞創新,例如仿製藥集採,你不搞創新將來全都是白菜價。所以大量的創新也會帶來大量的投資機遇和爆款。同時我認為在創新的道路上,總的來講一定會是一個強者更強的局面,越是大公司,研發的優勢就越明顯,資金的獲取就更容易,綜合的抗風險能力和成功的機率就更高,所以在醫療醫藥投資上主張大家多盯重型的醫藥。還有一個出發點就是新冠疫情,疫情在未來幾年之內都不會是太輕鬆的局面。從全球範圍內來看,各國在醫療衛生的開支上都一定是不斷增加的,從中獲益的肯定就是相關的醫藥行業。所以我認為醫藥長牛的邏輯根本沒有改變,而且甚至會比過去的10年更好。醫藥行業指數的發展趨勢會有小波折,但是長期方向會越來越好。
研究醫療投資很困難,天花板比較高,專業的屬性比較高。我估計剛才幾位重磅嘉賓上來講的內容,對於非醫藥產業的朋友來說可能沒那麼容易聽懂。想到醫藥行業投資,大家一般想的要麼是最高端的創新藥,要麼就是仿製藥。其實醫藥醫療投資是分好幾個方面的,比如說藥品就有化學製藥、生物製藥,非藥品就有機械、服務、醫療商業和醫療信息化等等,在每一個細分行業之中都會出現很多的英雄。現在我們A股上市的醫療板塊上市公司接近400個,平均每一個賽道的產值都有幾十億甚至上百億。如果把過去十年中每一個細分領域龍頭的前兩個進行追溯,比如說化學製藥、微生物、專業服務眼科等,它們的業績會怎麼樣呢?我們追溯發現,它們竟然在過去10年中漲幅達到了14、15倍。咱們不是做醫藥研發,因此做醫藥投資時,整個行業我們都要看,而且去選龍頭。這不是說讓你集中去看仿製藥,也不是讓你把所有的精力投在高風險的藥上面,與做創新的企業不一樣,做投資需要多樣配置。
如果讓我給大家梳理選擇方向,那會是怎麼樣的呢?我梳理了一個簡單的方法,我們的選股策略是這樣建議的,首先第一條,建議大家重「醫」輕「藥」。藥品作為普通投資人來說,無論是仿製藥還是創新藥,對於很多人來講是很複雜的。建議大部分精力不要放在藥品上,而是放在醫療類企業,這樣更貼近你的生活,也會更容易地理解。第二,我們要看這個公司的研發能力,以及它所在的賽道是不是正在上升趨勢之中,國貨是不是正在替代進口貨之中,這個趨勢越明顯,存在的機遇越大。同時我們需要考慮支付能力,說白了就是要「躲著醫保局走」,醫保局買單的儘量不看,儘量找個人買單、家長買單的,這就是好賽道。比方說牙科、眼科政府報銷嗎?你做個整形社保局管嗎?甚至有生殖健康中心,你說去做個試管嬰兒,都得自己買單,宮頸癌疫苗排隊要半年以上。所以支付能力必須要考量,醫保局買單的不是投資的好賽道,當然應該選擇與醫療健康發展有關的重要產品。
在醫藥投資上還是要盯著大型的公司,當邏輯驗證打通了,會出現一個估值的持續溢價。企業在還不出名的時候雖然沒有黑馬的機會,但關鍵在於有沒有好項目,一旦有好項目,就會出現巨大的漲幅。在二級市場上重點應該關注哪些領域呢?我給大家選了幾個賽道,包括醫藥研發服務外包領域、創新藥、器械、各種連鎖專科服務以及其他的醫療消費。其中我今天就介紹兩個環節。第一是CXO行業,這個行業的中文是「醫療研發服務外包」。藥企做創新藥需要研發服務機關的協助,促進研發的效率,包括早期藥物的發現、藥物的合成、工藝的優化,以及各種定製化生產和中間服務,全部都是這個領域。這個領域對於一般投資人來講會感覺是「天書」,因為更多的人喜歡聽茅臺、騰訊的故事。但是在這些年,CXO行業發展特別的迅速,五年以前可能沒聽說過的公司現在已經發展成幾千億級的公司了。這一行業過去幾年內的年均增長超級快,過去一年之內這類的公司平均估值是1倍多,兩年就達到3、5倍,三年以上甚至是40倍。我兩年前在廣州高交會的平臺上主要推的就是CXO行業,經過這兩年的驗證證明我的觀點是正確的,如果兩年前就投入CXO這個賽道,會有平均3倍以上的收益。
未來這個趨勢還會繼續,首先是醫藥研發現在如火如荼,仿製藥、器械都被「打垮了」,大家不去創新都不行。可是你要創新,就要多買把「鏟子」或者多買一些「水」才能實現,那CXO行業一定是越來越好。同時,為什麼海外的醫藥研發要拼命地進入中國呢?一方面是因為成本,要知道做醫藥研發相關的人員大部分是生物方面的高學歷人才,碩士、博士等等,在海外的收入每個月是幾千美元以上,而在中國的人力成本可能就每月一萬人民幣,差距太巨大。而菲律賓、越南卻沒有那麼多醫學背景的人員,承接不了這一行業。醫藥企業在中國的研發肯定快,上市也更加快。所以醫藥企業必須快馬加鞭地做研發,否則別人做出來你就被市場忘記了,即使你之後研發出來也沒用。所以CXO行業在國內的需求和國際的需求非常強烈,這個行業的增速就是這麼快,就是這麼好。未來三到五年我有一個判斷,在醫藥研發的路上可能藥企的相應話語權會降低,CXO行業的話語權會提高,CXO行業產業鏈的價值更高。
第二個板塊特別好理解,就是最著名的眼科,還有美容、整形、月子中心、體檢、精神病院這一類的專科服務機構都發展得很好。我來解釋一下它們長牛的原因,就是毛利率非常高,市場空間非常大。為了給大家進一步地再縮小目標,我們今年元旦推出了醫藥指數G20,我們對加入該指數的企業的要求是有國際化的事業、有巨大的市場空間,同時財務要好。元旦那天我們給大家推出的成份股的市值目標是500億,當然大家覺得好像很巨大,但是實際上走到今天,它的市值在今年的最高增長幅度達到了80%;整個醫藥板塊仍然有60%的收益,相關上市公司的總市值提高了一萬多億,希望大家繼續關注。同時我做過一個預言:五年之內醫藥板塊的市值有可能超越銀行板塊。目前非銀行金融板塊是7萬億市值,在未來的路上醫藥醫療板塊隨著技術的創新,總市值會越來越高,千億以上市值的公司會越來越多,同時大批的醫藥新勢力會出現。
我最後給大家補充一句:一定要相信中國的老百姓會越來越富裕,我們在醫藥的需求上會越來越強,我們的醫藥股一定會長成「參天大樹」。美國市場上千億美元市值以上的公司有30多個,其中40%是醫藥。所以我鬥膽認為醫藥行業一定會越來越好。謝謝各位。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