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報業如何積極面對目前的發展困境?

2020-12-13 中國紙業網

三新聞巨頭創建「最好」付費客戶端

剛剛上線的「新聞大亨」(Mogul News)打出向讀者提供「全球最好的一站制新聞客戶端」的旗幟,正受到廣泛的關注。該客戶端內容由《金融時報》《經濟學人》和彭博新聞社三大全球著名財經媒體共同提供,並提出「簡捷而可接受」的付費價格:每月9.99英鎊。該客戶端將根據三大編輯部的推薦和用戶反饋,挑選最佳文稿,包括觀點鮮明的優質評論。

新推出的「最好」客戶端Mogul News

以《金融時報》為例,客戶端每周會從該報精選8篇稿件。該客戶端不刊登廣告,因為其創始人兼執行長拉夫·桑德胡(Rav Singh Sandhu)認為廣告會與讀者興趣造成衝突。Mogul News將主打23-38歲千禧一代讀者,完全不同於目前報紙讀者的主要陣容。客戶端的早晨簡訊將於7點提供5-7條當日最重要的新聞,同時也會提供最歡迎的閱讀榜內容。客戶端首7日免費。

(編譯自www.pressgazette.co.uk,6月13日)

《每日郵報》成英國受眾量最大報紙

《每日郵報》超越《太陽報》成為受眾量最大的英國日報。根據媒體審計公司Pamco(去年替代英國全國讀者量審計局成為權威媒體統計機構)最新統計,《每日郵報》(含《星期天郵報》和郵報在線網站)每月受眾量高達3110萬,反超長期佔據報業鰲頭的《太陽報》。後者品牌產品的每月受眾量為2970萬。《每日郵報》在平板電腦端的受眾量居全國第一,在PC端的受眾量則僅次於《衛報》而位居第二。

每日郵報媒體集團發行人馬丁·克拉克(Martin Clarke)說:「當其他報業品牌影響力下降的時候,我們的品牌卻因為可信賴的內容產出而不斷增強。這導致我們超越《太陽報》成為英國第一新聞品牌。我們高黏性的受眾群體將郵報在線(Mail Online)視為每日獲取新聞的首選目標。」《太陽報》則繼續保持移動端和付費訂閱受眾量冠軍的寶座。

(編譯自www.pressgazette.co.uk,6月19日)

《泰晤士報》:優質內容是存活的唯一希望

英國《泰晤士報》總編輯約翰·威瑟羅(John Witherow)認為,新聞出版商必須通過「無情的試驗」和「更快的創新」去尋找抵達新聞受眾並讓他們付費的途徑。他說:「將最尖銳的技術與最優質的內容進行嫁接」,是新聞媒體的「成功秘訣」,其中視頻和音頻就是擴大受眾面的有效方法。「我們的新讀者來自Netflix、Spotify、Amazon Prime時代(都是付費數字媒體——譯者注)」「他們明白,要想獲得好的服務,就要為之付費。而我們的挑戰就在於,要把內容服務做得足夠好。」他強調說:「我們必須記住,在這場革命中存活下來的唯一可能,就在於如何提供優質內容。」威瑟羅自2013年起擔任該報總編輯。

(編譯自www.pressgazette.co.uk,6月11日)

前艦隊街記者在家鄉創辦報紙

一位曾在倫敦著名媒體聚集地「艦隊街」(Fleet Street)工作25年的老新聞工作者決定撤出倫敦,回到家鄉德比郡創辦地方報紙。這位名叫勞倫斯·哈頓(Lawrence Hatton)的記者,曾在《每日鏡報》和《太陽報》擔任副總編,於去年告別《太陽報》。新報紙名稱為《依肯斯頓問訊報》(Ilkeston Inquirer)。他說:「我和我弟弟一起創辦這份報紙,他是位商人,我們致力於為當地民眾提供地方新聞。我們為最初幾期的虧損支付了一些資金,但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多。當地已經很久沒有真正的本地新聞了,當地的企業也沒有刊登體面廣告的平臺。我們的目標是填補這些空缺。」儘管英國其他地方報紙普遍面臨困境,但哈頓對報紙前景充滿信心。

(編譯自www.journalism.co.uk,5月28日)

美國兩大報業集團將合併

美國最大報業集團甘尼特出版集團(Gannett Publishing)和另一大型報業集團蓋特豪斯(GateHouse)將合併的傳言持續了數周,終於在《華爾街日報》的報導中成為現實。如果最終成交,美國每6份報紙中就將有1份來自新成立的報業巨頭。換言之,美國總共267種日報將聚集在一個公司的旗下,這將成為美國史無前例的一次大聚合。

早在1977年,《紐約時報》就發表文章對愈演愈烈的報業集團化潮流表示擔憂,指出甘尼特擁有60種日報將成為全國最大的報團。那時全國有1756種日報,甘尼特擁有其中的二十九分之一。如今這種聚合程度有過之無不及。這種擴張表明,「更大規模」仍是報業的首選戰略。當然,交易尚未最後達成,一些關鍵性的談判還在進行中。

(編譯自www.niemanlab.org,5月30日)

美國主流媒體入駐「抖音」

厭倦了推特上無休無止的尖叫聲了嗎?那麼試試TikTok(「抖音」海外版)上的視頻表情吧。這可能是自5年前Snapchat(閱後即焚)成為美國年輕人最熱門社交媒體後的又一個被年輕人追捧的社交平臺。TikTok在《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The Verge、Slate等媒體上早有介紹,但鮮為人知的是它隸屬於一家有著4萬員工的中國媒體巨頭「字節跳動」(員工數量超過「臉書」)。

TikTok在美國的受眾三分之二是不到30歲的年輕人——60%為16-24歲。在全球,則有大約5億活躍用戶。不過,該公司最近不得不向FTC(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交納570萬美的罰款,原因是錯誤地處理了那些年輕用戶的數據。如今,《華盛頓郵報》《達拉斯新聞晨報》、全國廣播公司(NBC)等美國主流媒體已開始入駐TikTok。

《華盛頓郵報》的視頻製作人戴夫·喬根森(Dave Jorgenson)說:「TikTok就像有人邀請一群朋友去參加晚宴一樣。我們被邀請了,於是我們也會反過來再邀請他們,還帶著一瓶葡萄酒。」該報的TikTok帳號上還特別註明:「我們是一家報紙。」

(編譯自www.niemanlab.org,6月18日)

新聞集團七成廣告收入來自直播視頻

在坎城國際創意節(CLF)的一個談話節目中,新聞集團負責人拉克蘭·默多克(Lachlan Murdoch)表示,新聞集團近幾年50%的收入來自廣告,而廣告收入的70%來自新聞和體育的直播視頻內容。他說:「這個70%的統計數據是值得注意的。這些直播視頻都是即時的現場新聞、體育和評論,而這些從不遲延的內容總是被很多人追逐收看。當媒體傳播的內容更加碎片化的時候,直播視頻的價值一直在提升。」

他認為直播視頻方面,新聞內容的價值比體育更高,因為體育都是與NFL(職業棒球聯賽)等賽事機構合作的,因而合作方要分成一部分。而新聞完全是自己原創的,收入全部歸集團所有。因此,儘管新聞的總收入不如體育,但淨收入超過體育。

(編譯自www.thedrum.com,6月20日)

卡舒吉獲「自由金筆獎」

在「第71屆世界新聞媒體大會」上,慘遭沙特官員殺害的《華盛頓郵報》前記者賈馬爾·卡舒吉(Jamal Khashoggi)榮獲世界報業協會頒發的2019年「自由金筆獎」。卡舒吉從上世紀80年代起在沙特和中東國家從事新聞工作,2003年出任沙特《國土報》(Al-Watan)總編輯,但只幹了兩個月就因發表批評沙特宗教政策的文章而被革職。4年後被邀請回到報社,數年後又因一些批評報導而被迫辭職。2015年,他應聘出任巴林一家由王室成員創辦的新電視臺負責人,但電視臺很快因為採訪一位反對黨人物而被關閉。他後來因宣揚言論自由而被沙特政府驅逐去了美國,成為《華盛頓郵報》的專欄作家。其最後一篇專欄文章是在他死後發表的。世界主編論壇主席戴夫·卡拉韋(Dave Callaway)為他頒獎,頒獎詞云:「他明知危險,但不願沉默。」

(編譯自世界報業協會官網,6月1日)

《華盛頓郵報》平臺創新六大招

在最近於蘇格蘭召開的「第71屆世界新聞媒體大會」(原「世界報業大會」的延伸——譯者注)上,《華盛頓郵報》新聞產品主任格裡格·巴伯(Greg Barber)分享了編輯部在不同敘事形態方面的創新實驗。他將此歸納為六大創新:1.在深度多媒體套餐中實現形態融合,該報的調查報導總是體現最好的融合;2.測試不同尋常的敘事形態;3.製作紀錄片,如該報的《卡舒吉刺殺案》《槍擊案12秒》;4.製作數據驅動的可視化新聞,如《〈權力遊戲〉中的6887次死亡》;5.用社交媒體連接在任何地點的受眾;6.用播客提供「郵報報告」。

(編譯自世界報業協會官網,6月4日)

《西雅圖時報》以眾籌抵禦收入下降

位於華盛頓州的《西雅圖時報》,是美國目前為數不多的家族獨立報紙之一。該報自1898年至今,一直為布萊森(Blethen)家族所擁有並管理。該報創新與發展副總裁莎倫·陳(Sharon Pian Chan)說:「20年前,美國所有報紙通過發行和廣告獲得收入。其中發行收入只夠用於印刷和投遞到戶,員工工資及報紙運營主要依靠廣告。如今數字廣告雖然正在取代紙媒廣告,但數字廣告的價格實在太低,而且2018年美國70%的數字廣告都被谷歌和臉書兩大平臺擄走了。」為保持獨立與生存,該報設立「調查報導基金會」(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Fund)。該基金會與西雅圖基金會合作,讀者自願向基金會捐助,以維持在不裁員的情況下報紙保持獨立和優質內容生產的能力。基金會每個階段的目標是眾籌50萬美,目前已經實施到第三階段。

(編譯自www.journalism.co.uk,5月29日)

(編譯者為深圳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傳媒與文化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本刊學術顧問)

責任編輯:史聰

中國紙業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該文章系轉載,登載該文章目的為更廣泛的傳遞市場信息,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本站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 並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本站網站上部分文章為轉載,並不用於任何商業目的,我們已經儘可能的對作者和來源進行了通告,如有漏登相關信息或不妥之處,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

相關焦點

  • 美國報業困境中求生存 高負債壓倒多家報媒
    事實上,越來越多的報紙和報業集團由於拖欠債務等問題,已經面臨著停刊或破產的困境。集團執行長裡奇·貝尼說:「《落基山新聞報》一直代表著丹佛的主流聲音,而現在面對巨大的經濟環境變化和報業變局,淪為了時代的犧牲品。」  此外,從去年12月開始,論壇報業公司、明尼阿波利斯明星報公司、新聞紀事報公司和費城報業公司4家美國報業巨頭相繼申請破產保護,以期通過債務重組獲得一線生機。
  • 世界報業發展的七大趨勢
    【摘 要】在數字時代,世界報業的發展趨勢如何,是中國報業普遍關注的問題。第66屆世界報業大會所傳遞的最新信息,對中國報業了解世界報業趨勢大有裨益。分析認為,當今世界報業主要有七大趨勢:危機持續之勢、新聞編輯室不斷轉型趨勢、付費發展趨勢、移動發展趨勢、融合發展趨勢、合作發展趨勢和創新發展趨勢。
  • 報業新聞網站如何賺錢?
    報業新聞網站如何賺錢?  報業新聞網站不賺錢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其實現贏利的出路又在哪裡?在5月14日南京日報報業集團組織召開的2009地方新媒體經營發展研討會暨第二屆江蘇城市新聞網站總編年會上,與會嘉賓和代表試圖通過一場「頭腦風暴」找到答案。  不賺錢,找尋問題的癥結所在  「造成報業新聞網站困境的原因包括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
  • 面對當前的困境和難題,中美關係又將如何發展?
    而作為全球最為重要的雙邊關係,我們和美國的關係發展現如今卻出現了阻礙。那麼,面對當前的困境和難題,中美關係又將如何發展?日前,中美兩國多位專家學者、前政要人員和媒體機構利用視頻會議開展一次「雲會面」。在此次會面中,雙方就「合作與尊重」開展在線討論並發表各自意見。
  • 澳門報業發展綜述
    作者:梁麗娟  (節選)  隨著澳門經濟欣欣向榮,博彩業和旅遊業高速增長,GDP年均增長11%,華文報業更是走向一個新的繁榮階段。但社會內部矛盾亦相繼湧現,社會及大眾對新聞媒體的要求愈來愈高,澳門媒體面對的改革壓力也愈來愈大。
  • 讀書感悟|面對困境,不但不能悲觀消極,還要比別人更積極
    面對困境,不但不能悲觀消極,還要比別人更積極。01一 、拿一手壞牌並不註定就是敗局人生猶如牌局,當你翹首以盼滿手的好牌時,卻常常失望而歸。實際上,制約一個人發展的關鍵根本不是目前所持的牌的好壞,而在於我們每個人能否繼續打牌,因為,很多人只是在成功即將到來的那一刻放棄了。成功在于堅持不懈的努力,否則一切只能是鏡花水月。面對挫折,只有自強者才能戰勝困難、超越自我。
  • 英國女王給監管報業開特許狀 媒體稱失言論自由
    《環球時報》記者10月31日瀏覽英國主要媒體時發現,不少報紙在頭版宣稱:這是媒體面對的"最黑暗一天",英國失去了延續300年的言論自由。但英國政府與司法界不認同這種論調,反駁稱,媒體沒有行業操守,尤其是此前發生了竊聽風波,當局不得不出重拳。
  • 英國著名人類學家麥克法蘭到訪深圳報業集團
    )11月1日下午,英國著名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終身院士艾倫·麥克法蘭到深圳報業集團參觀訪問。深圳報業集團社長陳寅會見了麥克法蘭一行。雙方就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鑑、媒體融合發展等話題進行探討與交流。
  • 印度報業蓬勃發展 迎接新媒體挑戰
    新的報紙不斷湧現,媒體領域的外資和內資都十分活躍,報業的平均投資回報率超過25%,一些領先的大報實現40%的年度增長。由於網際網路的普及率在印度仍然很低,目前僅有150萬家庭用戶、覆蓋1300萬人,成年人的識字率也僅有65%,因此有預測稱,印度報業未來仍有10到15年的發展機遇期。印度報紙種類繁多,使用的語言豐富。根據印度憲法規定,除英語和印地語以外,還有18種語言享受官方語言地位。
  • 英國首相:疫苗將成為英國脫離困境的根本途徑
    來源:央視原標題:英國首相:疫苗將成為英國脫離困境的根本途徑 當地時間6日中午,針對英國目前的嚴重疫情,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在議會下院出席周三例行首相問答。詹森表示,從5日開始的英格蘭最新一輪嚴格管控與此前已經實施過的管控有巨大差別,接種疫苗將成為脫離困境的根本途徑。詹森表示,新發現的變異病毒以令人驚異的速度傳播,目前醫院患者人數比疫情最高峰值時期還多40%,面對這樣的事實,政府必須改變應對措施,只能選擇實施全境嚴格管控措施,直到依靠疫苗能夠讓大多數防疫能力最弱的人群走出家門。
  • 復旦大學客座教授做客報業大廈,支招如何讓孩子戒掉遊戲
    昨天下午,復旦大學客座教授陳百加在報業大廈為家長支招「如何讓孩子不再沉迷遊戲」  記者 陳棟 攝設定積極目標,引導孩子走出遊戲東莞時間網訊昨日下午,數十名為孩子沉迷遊戲感到頭痛、束手無策的家長來到東莞報業大廈,聆聽了一堂由百加教育集團創始人、董事長,CFT人力發展機構創始人、董事長,復旦大學客座教授陳百加上的一堂課,想要從中尋求給孩子戒掉遊戲的良策。關於如何讓孩子不再沉迷遊戲,陳百加支招,如果想要給孩子戒掉遊戲,不妨給孩子尋找一個更精彩、更大的人生遊戲。
  • 素質問題還是職業危機:新聞倫理困境的再思考
    [1]  道德作為一種社會制定或認可的行為應該如何規範,具有正確與錯誤之分。顯然,當人們提及新聞道德時,實質上談論的是如何樹立一種正確的規範。而這種討論,確切地說,就是新聞倫理。作為一種職業倫理,新聞倫理同樣是「以一定的社會原則和規範為指導,依據社會分工形成的職業活動特點,概括和闡述(新聞)職業活動中的具體道德行為規範,研究和評價(新聞)職業行為的倫理價值」[2]。
  • 面對不可抗力因素 電影院該如何走出困境?
    面對不可抗力因素 電影院該如何走出困境?出於疫情防控的需要,電影院都處於暫停營業狀態,這也給大大小小的影院帶來了需要思考的問題,即在不可抗力因素出現時,處於網絡時代的電影院該如何應對?專家們表示,消極等待從來都不是好辦法,影院現在就應做好觀眾觀影的市場調研,調整布局上映影片,並積極開展影片播映新渠道的探索和嘗試,進一步拓展影院作為新片播映主力平臺的影響力。
  • 英國困境家庭問題及其治理評析
    「困境家庭」(troubled family)是英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產物,也是當代英國社會治理的重點與難點。隨著社會矛盾的不斷積累與激化,困境家庭的犯罪與反社會行為特徵也日趨明顯。在此背景下,困境家庭被視為英國社會問題的根源。從「家庭幹預項目」到「困境家庭計劃」,英國政府試圖通過家庭幹預策略建立起具有復原力的家庭,從而預防犯罪與反社會行為。
  • 面對疫情,美國服裝巨頭「倒下」!GAP目前的困境可能真的無解
    後Gap於1976年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交易,目前是美國最大的服裝公司之一。據數據顯示,GAP2019年全年營收163.83億美元,業績在服裝行業也是居於前列的。 可就是近年來,GAP卻選擇將旗下比較有影響力的品牌Old Navy退出中國市場,至於具體的原因,業內人士分析是因為中國電商行業發展得太快,導致傳統的服裝行業遭受衝擊,特別是來自國外的很多快時尚品牌,紛紛選擇退出中國。
  • 推動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 川渝報業攜手合作促發展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決策部署,助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11月18日下午,重慶市報業協會、四川省報業協會在重慶籤訂合作框架協議,將共同推進成渝地區報業協會協同發展。共同探索推動媒體融合縱深發展、改革轉型之路,搭建兩地報業資源互通平臺,在內容生產、技術支撐、體制保障等方面互助發展,致力探索優勢平臺的互通共享和直接便利的內容合作。三是推動文創產業互助。立足成渝兩地地緣相鄰、文脈相通、稟賦相似、市場相連的巨大協作空間,積極牽線搭橋,促進兩地媒體在文創、文旅產業方面互補互助。
  • 深圳報業地鐵傳媒公司揭牌成立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韓文嘉)昨日,由深圳報業集團和深圳地鐵集團合資組建的深圳報業地鐵傳媒有限公司在市民中心揭牌成立,這標誌著兩大集團在融合發展、轉型發展、創新發展上邁出了新步伐,也是深圳國資單位合作和文化體制改革的創新成果展現。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小甘,市委常委、市政府黨組成員劉慶生出席了揭牌儀式。
  • 世界中文報業大會大馬落幕 明年將在新加坡舉辦
    中新網12月22日電 據馬來西亞《光明日報》報導,世界中文報業協會執行委員會主席王樹成用「圓滿」二字來形容第四十三屆報業大會的落幕,並向全球中文報業代表發出邀請,於2011年在新加坡再見。  為時一天半的世界報業大會,21日在馬來西亞喬治市城市海灣酒店完整落幕,王樹成宣布2010年至2012年度執行委員會確定明年大會地點落在新加坡,大會主題將定調在「新媒體」,對全新傳播載體進行深度討論。  「新媒體崛起讓新技術不斷發展、更新。傳統媒體如何與新媒體進行整合與技術交融,成為新發展方向。」
  • 英國報業受眾解析:中上階層閱讀《衛報》
    出於職業關係,此次來到倫敦採訪,我自然對英國的報業格外關注。儘管現在是網際網路時代,英國還是一個擁有廣大報紙讀者的國家。每天上下班的高峰,在公車、火車或是地鐵上,你會看到許多人都埋頭於報紙裡,這個舉動幫助英國人滿足他們不跟其他人在大眾交通工具上聊天的習慣。
  • 面對困境,我要有個積極向上的姿態
    一個人在面對困境時,最優秀的特質是,就是始終擁有一個積極向上的姿態,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戀。在喬舒亞5歲生日那天,外婆前來講和,生活似乎在往美好的方向發展,但是擁有猶太血統的奎多和喬舒亞被納粹帶上了前往集中營的火車上,所有的美好戛然而止。在車上,猶太人們面露驚恐,奎多大聲地笑著對兒子講,這是一場旅行,所有人都是乘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