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聞巨頭創建「最好」付費客戶端
剛剛上線的「新聞大亨」(Mogul News)打出向讀者提供「全球最好的一站制新聞客戶端」的旗幟,正受到廣泛的關注。該客戶端內容由《金融時報》《經濟學人》和彭博新聞社三大全球著名財經媒體共同提供,並提出「簡捷而可接受」的付費價格:每月9.99英鎊。該客戶端將根據三大編輯部的推薦和用戶反饋,挑選最佳文稿,包括觀點鮮明的優質評論。
新推出的「最好」客戶端Mogul News
以《金融時報》為例,客戶端每周會從該報精選8篇稿件。該客戶端不刊登廣告,因為其創始人兼執行長拉夫·桑德胡(Rav Singh Sandhu)認為廣告會與讀者興趣造成衝突。Mogul News將主打23-38歲千禧一代讀者,完全不同於目前報紙讀者的主要陣容。客戶端的早晨簡訊將於7點提供5-7條當日最重要的新聞,同時也會提供最歡迎的閱讀榜內容。客戶端首7日免費。
(編譯自www.pressgazette.co.uk,6月13日)
《每日郵報》成英國受眾量最大報紙
《每日郵報》超越《太陽報》成為受眾量最大的英國日報。根據媒體審計公司Pamco(去年替代英國全國讀者量審計局成為權威媒體統計機構)最新統計,《每日郵報》(含《星期天郵報》和郵報在線網站)每月受眾量高達3110萬,反超長期佔據報業鰲頭的《太陽報》。後者品牌產品的每月受眾量為2970萬。《每日郵報》在平板電腦端的受眾量居全國第一,在PC端的受眾量則僅次於《衛報》而位居第二。
每日郵報媒體集團發行人馬丁·克拉克(Martin Clarke)說:「當其他報業品牌影響力下降的時候,我們的品牌卻因為可信賴的內容產出而不斷增強。這導致我們超越《太陽報》成為英國第一新聞品牌。我們高黏性的受眾群體將郵報在線(Mail Online)視為每日獲取新聞的首選目標。」《太陽報》則繼續保持移動端和付費訂閱受眾量冠軍的寶座。
(編譯自www.pressgazette.co.uk,6月19日)
《泰晤士報》:優質內容是存活的唯一希望
英國《泰晤士報》總編輯約翰·威瑟羅(John Witherow)認為,新聞出版商必須通過「無情的試驗」和「更快的創新」去尋找抵達新聞受眾並讓他們付費的途徑。他說:「將最尖銳的技術與最優質的內容進行嫁接」,是新聞媒體的「成功秘訣」,其中視頻和音頻就是擴大受眾面的有效方法。「我們的新讀者來自Netflix、Spotify、Amazon Prime時代(都是付費數字媒體——譯者注)」「他們明白,要想獲得好的服務,就要為之付費。而我們的挑戰就在於,要把內容服務做得足夠好。」他強調說:「我們必須記住,在這場革命中存活下來的唯一可能,就在於如何提供優質內容。」威瑟羅自2013年起擔任該報總編輯。
(編譯自www.pressgazette.co.uk,6月11日)
前艦隊街記者在家鄉創辦報紙
一位曾在倫敦著名媒體聚集地「艦隊街」(Fleet Street)工作25年的老新聞工作者決定撤出倫敦,回到家鄉德比郡創辦地方報紙。這位名叫勞倫斯·哈頓(Lawrence Hatton)的記者,曾在《每日鏡報》和《太陽報》擔任副總編,於去年告別《太陽報》。新報紙名稱為《依肯斯頓問訊報》(Ilkeston Inquirer)。他說:「我和我弟弟一起創辦這份報紙,他是位商人,我們致力於為當地民眾提供地方新聞。我們為最初幾期的虧損支付了一些資金,但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多。當地已經很久沒有真正的本地新聞了,當地的企業也沒有刊登體面廣告的平臺。我們的目標是填補這些空缺。」儘管英國其他地方報紙普遍面臨困境,但哈頓對報紙前景充滿信心。
(編譯自www.journalism.co.uk,5月28日)
美國兩大報業集團將合併
美國最大報業集團甘尼特出版集團(Gannett Publishing)和另一大型報業集團蓋特豪斯(GateHouse)將合併的傳言持續了數周,終於在《華爾街日報》的報導中成為現實。如果最終成交,美國每6份報紙中就將有1份來自新成立的報業巨頭。換言之,美國總共267種日報將聚集在一個公司的旗下,這將成為美國史無前例的一次大聚合。
早在1977年,《紐約時報》就發表文章對愈演愈烈的報業集團化潮流表示擔憂,指出甘尼特擁有60種日報將成為全國最大的報團。那時全國有1756種日報,甘尼特擁有其中的二十九分之一。如今這種聚合程度有過之無不及。這種擴張表明,「更大規模」仍是報業的首選戰略。當然,交易尚未最後達成,一些關鍵性的談判還在進行中。
(編譯自www.niemanlab.org,5月30日)
美國主流媒體入駐「抖音」
厭倦了推特上無休無止的尖叫聲了嗎?那麼試試TikTok(「抖音」海外版)上的視頻表情吧。這可能是自5年前Snapchat(閱後即焚)成為美國年輕人最熱門社交媒體後的又一個被年輕人追捧的社交平臺。TikTok在《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The Verge、Slate等媒體上早有介紹,但鮮為人知的是它隸屬於一家有著4萬員工的中國媒體巨頭「字節跳動」(員工數量超過「臉書」)。
TikTok在美國的受眾三分之二是不到30歲的年輕人——60%為16-24歲。在全球,則有大約5億活躍用戶。不過,該公司最近不得不向FTC(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交納570萬美的罰款,原因是錯誤地處理了那些年輕用戶的數據。如今,《華盛頓郵報》《達拉斯新聞晨報》、全國廣播公司(NBC)等美國主流媒體已開始入駐TikTok。
《華盛頓郵報》的視頻製作人戴夫·喬根森(Dave Jorgenson)說:「TikTok就像有人邀請一群朋友去參加晚宴一樣。我們被邀請了,於是我們也會反過來再邀請他們,還帶著一瓶葡萄酒。」該報的TikTok帳號上還特別註明:「我們是一家報紙。」
(編譯自www.niemanlab.org,6月18日)
新聞集團七成廣告收入來自直播視頻
在坎城國際創意節(CLF)的一個談話節目中,新聞集團負責人拉克蘭·默多克(Lachlan Murdoch)表示,新聞集團近幾年50%的收入來自廣告,而廣告收入的70%來自新聞和體育的直播視頻內容。他說:「這個70%的統計數據是值得注意的。這些直播視頻都是即時的現場新聞、體育和評論,而這些從不遲延的內容總是被很多人追逐收看。當媒體傳播的內容更加碎片化的時候,直播視頻的價值一直在提升。」
他認為直播視頻方面,新聞內容的價值比體育更高,因為體育都是與NFL(職業棒球聯賽)等賽事機構合作的,因而合作方要分成一部分。而新聞完全是自己原創的,收入全部歸集團所有。因此,儘管新聞的總收入不如體育,但淨收入超過體育。
(編譯自www.thedrum.com,6月20日)
卡舒吉獲「自由金筆獎」
在「第71屆世界新聞媒體大會」上,慘遭沙特官員殺害的《華盛頓郵報》前記者賈馬爾·卡舒吉(Jamal Khashoggi)榮獲世界報業協會頒發的2019年「自由金筆獎」。卡舒吉從上世紀80年代起在沙特和中東國家從事新聞工作,2003年出任沙特《國土報》(Al-Watan)總編輯,但只幹了兩個月就因發表批評沙特宗教政策的文章而被革職。4年後被邀請回到報社,數年後又因一些批評報導而被迫辭職。2015年,他應聘出任巴林一家由王室成員創辦的新電視臺負責人,但電視臺很快因為採訪一位反對黨人物而被關閉。他後來因宣揚言論自由而被沙特政府驅逐去了美國,成為《華盛頓郵報》的專欄作家。其最後一篇專欄文章是在他死後發表的。世界主編論壇主席戴夫·卡拉韋(Dave Callaway)為他頒獎,頒獎詞云:「他明知危險,但不願沉默。」
(編譯自世界報業協會官網,6月1日)
《華盛頓郵報》平臺創新六大招
在最近於蘇格蘭召開的「第71屆世界新聞媒體大會」(原「世界報業大會」的延伸——譯者注)上,《華盛頓郵報》新聞產品主任格裡格·巴伯(Greg Barber)分享了編輯部在不同敘事形態方面的創新實驗。他將此歸納為六大創新:1.在深度多媒體套餐中實現形態融合,該報的調查報導總是體現最好的融合;2.測試不同尋常的敘事形態;3.製作紀錄片,如該報的《卡舒吉刺殺案》《槍擊案12秒》;4.製作數據驅動的可視化新聞,如《〈權力遊戲〉中的6887次死亡》;5.用社交媒體連接在任何地點的受眾;6.用播客提供「郵報報告」。
(編譯自世界報業協會官網,6月4日)
《西雅圖時報》以眾籌抵禦收入下降
位於華盛頓州的《西雅圖時報》,是美國目前為數不多的家族獨立報紙之一。該報自1898年至今,一直為布萊森(Blethen)家族所擁有並管理。該報創新與發展副總裁莎倫·陳(Sharon Pian Chan)說:「20年前,美國所有報紙通過發行和廣告獲得收入。其中發行收入只夠用於印刷和投遞到戶,員工工資及報紙運營主要依靠廣告。如今數字廣告雖然正在取代紙媒廣告,但數字廣告的價格實在太低,而且2018年美國70%的數字廣告都被谷歌和臉書兩大平臺擄走了。」為保持獨立與生存,該報設立「調查報導基金會」(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Fund)。該基金會與西雅圖基金會合作,讀者自願向基金會捐助,以維持在不裁員的情況下報紙保持獨立和優質內容生產的能力。基金會每個階段的目標是眾籌50萬美,目前已經實施到第三階段。
(編譯自www.journalism.co.uk,5月29日)
(編譯者為深圳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傳媒與文化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本刊學術顧問)
責任編輯:史聰
該文章系轉載,登載該文章目的為更廣泛的傳遞市場信息,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本站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 並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本站網站上部分文章為轉載,並不用於任何商業目的,我們已經儘可能的對作者和來源進行了通告,如有漏登相關信息或不妥之處,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