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問題還是職業危機:新聞倫理困境的再思考

2020-12-14 光明思想理論網

  作者:張壘,清華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北京大學社會學碩士生、新華社《中國記者》雜誌編輯

  【內容提要】新聞倫理是新聞道德問題的核心。審視和討論新聞倫理不可能脫離新聞職業自身的發展演變,以及新聞從業者對這種「職業倫理」的建構過程,本文試圖將關注的目光從個人轉移到新聞職業的歷史,以及新聞職業與社會其他部分互動的過程,以此為起點,重新審視當下的新聞倫理問題。文章認為,新媒體及「公民記者」的出現動搖了傳統新聞倫理的核心理念,地方化與全球化的反向趨勢帶來新聞倫理在「名」「實」上的背離和扭曲。當下中國新聞倫理的混亂更與新聞倫理獨特的生成特點、新媒體背後的商業邏輯以及社會轉型期有著密切關係。因此,只有從結構而非個人著手,才能為當前的倫理困境尋求根本的解決之策。

  【關 鍵 詞】新聞道德;新聞倫理;職業社會學;公民記者;困境

  當下中國,熱點事件走馬燈似的變幻。每當這些熱點事件退潮後,事件背後的媒體漸次顯露出來時,人們往往發現,事件的真相與媒體的呈現並不一致。新聞道德問題由此成為聚焦點。比如,唐慧案引發的關於媒體責任的討論。[1]

  道德作為一種社會制定或認可的行為應該如何規範,具有正確與錯誤之分。顯然,當人們提及新聞道德時,實質上談論的是如何樹立一種正確的規範。而這種討論,確切地說,就是新聞倫理。作為一種職業倫理,新聞倫理同樣是「以一定的社會原則和規範為指導,依據社會分工形成的職業活動特點,概括和闡述(新聞)職業活動中的具體道德行為規範,研究和評價(新聞)職業行為的倫理價值」[2]。

  換句話說,新聞倫理雖然與「一定的社會原則和規範」有關,但核心仍是新聞作為一種職業的「職業活動」和「職業行為」。另外,倫理道德的建構方式是「在各種歧異的價值觀念和道德理論中尋求一些基本的共同之點」[3],新聞倫理顯然也應該是新聞行業的從業者在價值觀和道德理念上長期形成的某種「共識」。

  由此觀之,審視和討論新聞倫理不可能脫離新聞職業自身的發展演變,以及新聞從業者對這種「共識」的建構過程,但不無遺憾的是,多數有關新聞道德和新聞倫理的研究還落腳在媒體人個人的素養、責任和擔當上,而相應缺乏更為宏大的結構性和歷史性的視野。

  本文試圖將關注的目光從個人轉移到新聞職業的歷史,以及新聞職業與社會其他部分互動的過程,以此為起點,重新審視當下的新聞倫理問題。

  一、作為一種社會建構的新聞倫理

  1978年,被譽為「當代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媒介社會學學者之一」的麥可·舒德森出版了其第一部著作《發掘新聞:美國報業的社會史》。在這部名著中,舒德森深入地刻畫了美國新聞業的核心理念「客觀性」的誕生和發展,揭示了政治、經濟、文化和技術結構對新聞業和傳播理念的建構過程。

  舒德森在書中指出:「新聞業對客觀性的信念不僅關乎我們應信賴何種知識,同時也是一種道德觀,關乎我們在進行道德判斷時應遵從何種標準。」[4]事實上,「客觀」「平衡」等新聞業的核心理念同時也是新聞倫理的基石,正是它們使其與其他職業倫理以及大眾倫理區別開來。

  不只是新聞業,任何一種現代的「專業」性職業,其職業倫理都與這個職業「合法化」的建構過程聯繫在一起——它既是某種「專業」獲得合法地位的「象徵」和結果,也內在於合法化的過程本身。①

  在西方社會學的研究中,「職業」的意義在於:「使一個行業的職業自主性與從業者所享有的聲望在社會中獲得合法性。」[5]可以說,對於專業性職業來說,「職業自主性」和「社會聲望」是其兩大核心。而某種職業之所以能夠實現這種「自主性」、享有較高的「社會聲望」,關鍵在於這樣一種說法,即某一職業的從業者「對某些事務具有較他人更多的知識,尤其是對其客戶的事務具有較客戶本人更多的知識」。也因此,該職業的從業者得以「以知識服務於權力」,從而帶來社會對其的賦權,即「社會通過給予職業共同體直接的社會控制權力而實現其對這一共同體間接的社會控制」[5]。

  可以說,在某種意義上,職業倫理是為實現這種專業化技能的壟斷和提高這一職業的社會聲譽,從而實現其職業主體性而服務的。它與職業群體以及某一職業群體自身的利益密切相關。換句話說,它通過一方面內在的、對職業群體成員的自我約束,另一方面外在的、對公眾服務和公眾利益的強調,不斷鞏固和強化其「職業自主性」和「社會聲望」,並最終實現從業者的共同利益。

  從這個角度看,職業倫理具有強烈的保守性和排他性。由於其最終目的是實現群體的集體利益,一旦有外在群體或環境變化,威脅到其對於「知識」及「專業化技能」的壟斷、存在降低其「職業自主性」和「社會聲望」的可能,那麼「職業倫理」就可能成為從業者手中用於抵抗的有力「盾牌」。

  由新聞集團「竊聽醜聞」所引發的英國報業監管問題就是一例。起因於新聞集團旗下《世界新聞報》的「竊聽醜聞」短時間內將多家英國報紙牽涉其中,在英國首相卡梅倫的推動下,包括保守黨和工黨在內的英國三大主要政黨就報業監管條例方案達成一致協議,表示「將按照皇家憲章設立一個獨立的報業監管機構。該機構具有對媒體罰款和要求媒體道歉的權力」。但這一監管機制受到英國各大報紙的聯合反對。在英國報業協會(Newspaper Society)代表全國和地方報紙發表的聲明中,英國報業協會給出的理由是英國政府發表的皇家憲章「受到許多國際媒體自由機構的譴責」,且「賦予了政客在監管報業方面大大的幹預權力」[6]。

  施拉姆曾經給出在傳媒實踐中發生倫理問題的四個範疇,第一個就是「自由」——「這種自由應能抵制所受到的不同來源的挑戰」[2]。反觀英國報業對政府加強監管的反彈,其採取的主要策略就是訴諸媒體自由的倫理信條,暗示這種監管會損害媒體的自主性,進而影響媒體監督政府的重要職能。一定意義上,英國報業協會援引這種職業倫理來反擊的正是政府援引隱私權等公眾倫理試圖對之加強的監管。

  把新聞倫理作為一種社會建構,去除其賦予自身的普遍、永恆的玫瑰色彩,我們對於當下新聞倫理方面出現的種種「困境」就能品出不同的味道。

[責任編輯:蔣正翔]

5

1

相關焦點

  • 新聞倫理與媒介法規上篇:新聞傳播倫理
    新聞倫理的本質內化規範新聞倫理的作用新聞傳播倫理對社會道德有巨大影響作用在新聞傳播活動中起調節作用對新聞傳播行為起指向作用對新聞工作者具有自我調節作用新聞倫理困境指陷於幾個道德命令之間的明顯衝突新聞倫理困境產生的原因新聞工作是具有特殊性的一種職業新聞工作者進行倫理選擇時具有透明性追逐經濟利益使新聞工作者的倫理觀念淡薄新聞倫理抉擇理論的代表人物中庸之道:亞里斯多德、孔子效益主義:傑裡米·邊沁、約翰·斯圖爾特·密爾絕對律令
  • 案主自決的倫理困境怎麼辦?| 社工課
    基於個案社會工作相關實踐,本文以案主自決原則為切入點,通過實際案例的呈現與分析,探討在老年社會工作實務領域中,社會工作者對案主的倫理責任以及這其中引發的案主自決倫理困境與倫理抉擇問題,以期促進老年社會工作的良好發展,同時為社會工作者在實踐過程中提供相關借鑑經驗,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專業化水平。
  • 科學技術倫理教育的困境與途徑
    科學技術在改變社會物質條件的同時,也對社會道德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一方面科學技術的發展強化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其他存在物的關係,使得社會道德關係變得更加複雜,從而也就使社會對人的道德責任要求提高了;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的發展沒有能夠促進新的社會道德體系的形成,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社會道德問題的嚴重性。
  • 從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看新聞倫理
    摘 要:新聞倫理規範只有能夠切實貫徹到新聞實踐中去,才能發揮其最大的作用。因此,實踐精神是新聞倫理的價值指向,實際上需要我們思考的則是,構建新聞記者職業道德精神的有效途徑。所謂的新聞傳播倫理就是指,新聞工作者在職業工作中必須遵循的原則和職業道德底線。
  • 重塑法律職業倫理教育刻不容緩
    法律從業者不斷尋求邏輯自洽、規則嚴謹、表述完美、效力驚人的「法」,對道德話語嗤之以鼻,對關乎己身的倫理訓誡也懶得理會。法律職業倫理危機已經成為法治建設的重大障礙。「法律人,你為什麼不爭氣?」——此類「恨鐵不成鋼」的質問讓公眾感同身受。的確,重塑法律職業倫理教育已刻不容緩。
  • 《挪威的森林》中的身份困惑與倫理思考
    實際上,應該把真正原因歸結為村上借渡邊之口發出的倫理詰問「我現在在哪裡」。換言之,「我現在在哪裡」的倫理詰問反映了日本後現代社會中人們普遍存在的倫理身份困惑問題以及對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的探索。《挪威的森林》扉頁上獻詞「獻給許許多多的祭日」,就是對小說主人公直子的悲劇性預言。
  • 律師的倫理困境:正義、職責與利益
    律師的倫理困境:正義、職責與利益章旭華「因法律而生,以法律為生」的律師,在我國古代被稱為「訟師」,在特定環境下,甚至被冠以「訟棍」的蔑稱。「訟師」這一職業角色一直未能得到國人的正面認可,原因在於其思想和行為是與我國傳統的「無訟」倫理相違背的,加之個別「訟棍」無道,百姓對此則愈多負面評價。但在惹了官司時,又少不了他們,因而百姓對其又愛又恨。即使是到了推行依法治國的當代中國,律師依舊天然地生存在一種倫理困境當中。
  • 程小琴:後危機時代的倫理教育變革——《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學習心得
    後危機時代的倫理教育變革——《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學習心得北方民族大學 程小琴一、商業倫理及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隨著市場經濟競爭越來越激烈,經濟活動中各種醜聞和不道德行為也變的日益增多,究其原因是缺乏倫理道德所致。
  • 工程倫理01講:課程簡介、工程與倫理
    2)對工程、倫理以及工程實踐中的倫理問題有整體性認識包括道德與倫理的關係,工程活動相關的倫理規範,不同的倫理立場主要觀點及區別與聯繫,倫理困境及倫理選擇,工程倫理問題的主體,主要的工程倫理問題有哪些,以及何時會面臨工程倫理問題等。
  • 沈家宏心理危機幹預第九講:危機幹預中的諮詢倫理
    那麼我們今天講的倫理是危機幹預中的倫理,危機幹預中的倫理,不能獨立出心理諮詢的能力,所以我們仍然是以心理諮詢的倫理為大的框架,來展開危機幹預中的倫理。也就是說危機幹預中的倫理要遵循心理諮詢的倫理來開展工作。
  • 社會責任與倫理道德的衝突與反思
    一、職業責任還是倫理道德?新聞從業者的兩難抉擇  回顧中外新聞歷史,我們會發現歷史上類似事件的事例並不罕見,攝影記者在事件處理中所遭遇的道德拷問也不在少數。世界新聞史上記載著這樣一個案例:一座世界著名的大橋因為橋面與水面的距離甚大,許多對生活失去信心的人紛紛選擇那裡作為自殺地。
  • 教育人工智慧倫理問題與倫理原則探討
    運用文獻研究和邏輯推理方法,系統梳理了教育人工智慧應用的特點和優勢,及其可能引發的新的倫理問題:(1)角色層面,系統創建者、教師、學生和監測員等利益相關者將面臨更加複雜的倫理困境;(2)技術層面,涉及自動化決策倫理問責、算法倫理和數據倫理等方面的問題;(3)社會層面,可能轉變就業市場、改變人際關係和引發新的社會不公平。
  • 清華大學啟動研究生學術規範和職業倫理課程
    楊斌指出,學術規範和職業倫理教育是清華大學陳吉寧校長去年九月開始提出的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三位一體」的大學學習模式中價值塑造的重要載體。清華大學加強研究生學術規範和職業倫理教育,有利於增強學術規範和職業倫理意識,增進對學術或職業行為規範的了解,促進學生對複雜實踐問題的思辨並在面對學術或職業倫理困境時做出負責任的價值判斷和選擇,對塑造學生品行、提升學術與職業素養和發展能力,增加社會責任感是非常重要的。
  • 社會工作職業倫理(二)維繫專業秩序的利器
    它就是社會工作的核心和靈魂——職業倫理。猶如社會倫理是維繫社會秩序的利器,社會工作倫理也是維繫社會工作專業秩序的利器。社會工作專業為了應對實務工作中的千變萬化,就必須有一套清晰可循的行為準則。而社會工作依據其哲學信念與價值取向,發展出一套倫理實施原則,以作為引導和限制助人活動或行為的依據。
  • 解決教育發展中的問題 素質教育評價要跳出「囚徒困境」
    每到開學季都會引出「素質」「應試」之爭,問題年年在、爭論時時有。用流行的話說,素質教育「太難了」,明明社會有共識,一做就犯難。從1985年中央提出「提高民族素質」開始,到1994年正式明確進行素質教育。經過20多年的推廣施行,素質教育依然是一個老問題、大問題、難問題。雖然素質教育在很多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實踐中仍與應試教育有著激烈碰撞。
  • 直面師德建設困境,這本新編教材指向一個重要問題
    正在建構的中國特色教師倫理學科學理論應當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和黨的十九大關於立德樹人、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要求為根本的價值導向,積極繼承我國教師倫理道德的優良傳統,大膽借鑑國外優秀教師倫理道德智慧,直面當代我國教育中的利益衝突和師德建設困境,努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時代教師倫理學理論科學體系,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的思想道德素質,更好地把青少年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
  • 疫情防控中領導幹部的倫理素養
    [摘要]準確認知疫情防控中的倫理問題,提升領導幹部倫理素養,加強危機應對中的倫理管理,是疫情防控的重要方面。疫情防控中領導幹部的倫理素養包括價值觀、倫理知識與道德情懷、倫理選擇與行動能力等三個層次,應加強領導幹部的價值觀和責任感培育,通過文化知識學習、自我修養和教育培訓等多種方式,提升領導幹部倫理素養,鍛造中國特色的疫情防控領導力。
  • 從人肉搜索看信息社會的倫理衝突及應對策略
    人肉搜索模式下信息社會的倫理道德狀況值得深思,其產生的倫理衝突亟待解決。該文以人肉搜索為著眼點,力圖解析當今信息社會的倫理困境,並提出信息倫理構建的路徑。這類案例屢見不鮮,致使人肉搜索的負面效應日漸突出,甚至深陷倫理困境。
  • 職業倫理與職業精神
    這些圍繞著職業或分工以及對它們的認識而展開的討論,已經實際地涉及到職業倫理問題的某些關鍵之點。職業倫理是關於從事某種職業的群體或個人的一些總體性的價值要求。不同職業道德主要是對某一職業的從業者個體的特殊要求這樣的特點,職業倫理則是某一職業的從業者對具有總體性的社會倫理和社會主導價值觀的遵循。職業倫理所具有的這種總體性特點,與職業道德的個體性和主觀性形成了對照。
  • 如何建設檢察官職業倫理?
    檢察官作為法律職業共同體,應先行構建檢察官職業倫理體系,規範檢察官執業規則,強化檢察官法律素養,讓檢察工作在陽光下運行,讓檢察官職業倫理成為檢察工作指標性檢驗,確保檢察工作成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最後一道防線,切實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故此,檢察官職業倫理直接關乎檢察法律效益和社會效益,關乎社會公信力,其職業倫理培養和建設亟待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