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國倫理學會教育倫理專業委員會、廣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和上海師德研究與評價中心主辦的「新時期教師倫理學與師德師風建設高端學術研討會」在廣州舉行。此次會議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對新編《教師倫理學》教材初稿進行評審和討論。
上海師德研究與評價中心主任、上海師範大學王正平教授指出,當前我國師德師風建設的深入發展,需要新時代教師倫理學科學理論的引導。正在建構的中國特色教師倫理學科學理論應當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和黨的十九大關於立德樹人、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要求為根本的價值導向,積極繼承我國教師倫理道德的優良傳統,大膽借鑑國外優秀教師倫理道德智慧,直面當代我國教育中的利益衝突和師德建設困境,努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時代教師倫理學理論科學體系,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的思想道德素質,更好地把青少年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
湖南師範大學道德文化研究院院長向玉喬教授認為,要研究新時代教師倫理學,應該解答:教師倫理學的新時代內涵是什麼?如何凸顯教師職業道德的普適性和特殊性特徵?如何概括新時代的教師美德?如何確立教師倫理學的研究框架?他認為,要探究教師倫理學的新時代內涵,不僅應該聚焦於當今中國的語境,而且應該聚焦於當今世界的大語境;教師職業道德兼有普適性和特殊性(民族性)特徵,新時代的教師美德應該涵蓋包容、公正等內容。
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林濱教授認為,教育倫理學最本真的思考是要明確:什麼是一個好的教育?什麼是一個好的老師?怎樣培養一個好的學生?因此,教材編寫除了理論、原則之外,最重要的特色是要有生命在場的自覺意識,要看到好老師,要體現德性之美和幫助學生生命成長;要深入分析教育倫理學的時代特徵,辯證把握變與不變的關係、傳統與現代關係與普適性和特殊性的關係,在堅守核心原則的基礎上做到傳統向現代的價值轉化;在教材理論板塊和內容方面,可以加入師脈傳承、典型個案、實踐難題和現實困惑等內容,使其更加具有指導性和示範性;在教材形式上,可以借鑑參考國內外教材引導思考的敘述方式和呈現方法,增加可讀性和代入感,提高教材的實效性。
湖北大學教育學院靖國平教授指出,《教師倫理學》教材編寫要加強「三個回歸」。一是「回到教師立場」,一位好老師就是一種好教育,教師是人格化的教育。要基於教師生命主體成長的立場,看到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教師形象,而不僅僅是對教師提出許多規範性的要求;二是「回到現實本身」,關注時代發展的新特點、新變化。如社會發展中的價值多元化的傾向,80後、90後教師成為教師隊伍的主體,虛擬與現實世界交替對教師發展產生的影響,以及當前師生關係出現的新特點、新變化;三是「回到倫理本身」,要重點研究教師的美德倫理、幸福倫理、實踐倫理、智慧倫理等重要範疇。
廣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羅明星教授認為,教師倫理學應該注重教師職業形象的道德定位。以「高大上」為表徵的教師高尚形象定位,容易讓教師患上道德上的「虛胖症」,由於與教師道德真實狀態相背離,超越了普通教師的道德行動能力,客觀上製造了教師的知行困難。所以,教師職業形象的道德定位應該立足於教師的道德真實,讓教師從抽象的道德完美者走向具體的道德實踐者,從高尚的「道德表率」走向平凡的「公民表率」。一個教師,如果能夠在公共生活與私人生活中超越普通公民成為美德的踐行者,就應該配得上好老師的道德美名。
上海師範大學知識與價值研究所所長何雲峰教授認為,新時代教師倫理學應當是讓每個教師明確教師道德的基本行為規範,告訴教師這些規範和要求的根據是什麼,講清道理,提高教師的職業道德理論認識水平。他指出,教育倫理學的發展要明確如何促進教育主體的建構問題,要提升教師的道德判斷能力和選擇能力,因此教材的編寫並不僅僅要呈現規範,還要讓教師主體知道對錯,並有選擇對錯的能力;提升教師的選擇能力,讓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明確區分公共知識和個人觀點,通過專業性的選擇來提供給學生客觀正確的技能和知識。
來自中山大學、上海師範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湖南師範大學、首都師範大學、陝西師範大學、廣州大學、湖北大學等高校的多位全國教育倫理和師德研究專家出席了會議。
轉載請註明來源「上觀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欄目郵箱:shhgcsxh@163.com)
欄目主編:王珍 文字編輯:王珍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笪曦
文內圖:李文靜 攝
來源:作者:李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