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倫理教育的困境與途徑

2020-12-22 中國網財經

  21世紀是科學技術發展的新世紀。科學技術在改變社會物質條件的同時,也對社會道德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一方面科學技術的發展強化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其他存在物的關係,使得社會道德關係變得更加複雜,從而也就使社會對人的道德責任要求提高了;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的發展沒有能夠促進新的社會道德體系的形成,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社會道德問題的嚴重性。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背景下,在提倡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應對社會的價值觀念有重新的認識進而主動進行科學技術倫理教育。

  科學技術倫理教育的最高目標,是使受教育者認識到科學技術發展的本質是與人類對科學技術的最高追求——真、善、美相一致的。中國應該吸取西方國家的經驗教訓以及中國傳統文化中科技人文一體思想中的有利因素,在發展科學技術的同時,及早對全體公民特別是未來的科學技術專家進行科學技術倫理教育,將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融合起來,使21世紀的中國社會,成為一個具有豐富內涵的道德高尚的和諧穩定的低風險的高科技社會。

  面對科學技術的發展,可以說,西方社會在科學技術倫理教育上開了一個壞頭。許多社會學家、哲學家、文學家、未來學家甚至科學家都以聳人聽聞的筆調,對各個領域的高新技術進行了一番言過其實的描寫,他們認為未來的社會就是自動化、電腦化、克隆化、數位化統治人類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裡,人的特別的本質就將消失了,人們認識到自己只不過是由幾十條染色體組成,什麼倫理、道德、價值全是社會強加給人們的。這樣的渲染對進行科學技術倫理教育,樹立新的社會道德觀極為不利。

  馬克思主義認為,科學技術發達社會中的高效率更有可能把我們的精力放到豐富我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社會道德生活方面上來。事實也說明,科學技術越發達的國家,愈會出現許多的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人們就愈會有時間和精力來思考怎樣提高人們的社會生活質量,來勾畫我們的社會結構、政治體系、教育體系,以提高人類的文化素養及精神道德。因此,科學技術倫理教育要使人們堅信科學技術的發展必定能給人們帶來一個嶄新的精神世界。

  科學技術倫理教育應立足於使受教育者樹立這樣的認識:科學技術是工具,科學技術應受人的主宰而造福於人類,人不應該受科學技術的控制而貽害人類。從這個角度來說,科學技術倫理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使人類成為科學技術的主人,使科學技術能夠納入人類自身解放的目標之中。

  要達到上述目的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它涉及整個教育制度、教育體制、課程設計以及整個教師隊伍的素質。但是,這種轉變又勢在必行。因此,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條件下進行科學技術倫理教育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王陽明曾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這正是強調了道德教育的艱巨性。康德也曾把理性認識世界時所遇到的一些矛盾,稱作「二律背反」,用來說明理性認識發展過程中的內在矛盾。今天如果將科學技術的正負作用,看作是一對新的二律背反,就很好地概括出了科學技術在改革世界時所表現出來的雙重性。從西方技術決定論的興起,到技術決定論所面臨的困境,反映出了這對新的二律背反在西方社會的歷史發展過程。

  在中國社會裡,技術決定論的困境依然存在,生態破壞、能源危機、環境汙染和心靈的汙染——社會道德危機,這最後一個方面似乎比前幾個方面被中國先哲們更早地察覺到了。中國古代的老子和莊子就認為知識的增長,技術的進步,必然要帶來道德的敗壞。老莊猛烈抨擊了任何形式的對人的奴役,指出了使人類異化的種種技術根源。似乎他們很早就預見到了科學技術的發展會導致當今科學技術發達社會所面臨的種種困境。

  莊子認為任何形式的技術發展,都必定帶來自然和社會的不穩定:「夫弓弩畢戈機變之知多,則鳥亂於上矣;鉤餌網罟詈苟之知多,則魚亂於水矣;削格羅落置罘之知多,則獸亂於澤矣。」在莊子看來,物種滅絕,生態平衡的破壞似乎是技術進步帶來的必然結果。不僅如此,莊子認為,技術進步的更大破壞性是它必然要帶來人性的汙染和道德的敗壞。據《莊子子天地篇》中記載,有一次孔子的學生子貢看到一個菜農在園地裡用甕汲水澆地,用力甚多而見效甚寡。當時已經有了水車這種先進的器械,子貢就問菜農為什麼不用水車,菜農回答說我不是不知道有這種水車,而是因為「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於心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那麼怎樣才能解決這一矛盾呢?莊子的看法是不要追求任何技術,要「墮肢體,黜聰明」,只有這樣才會達到「離形去知,同於大道」,「人含其德,天下不僻」的境界,才會使社會道德純樸敦厚。

  然而,社會歷史的發展從來就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放棄科技進步,放棄科學技術創新對中國來講是不可能的,歷史甚至有時就是在科學技術發展的這種二律背反中前進的。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先哲們在幾千年前就提出的問題,又重新地擺在了中國社會的面前。現在人們要求解決與科學技術發展相關的社會道德問題的呼聲越來越高了。那麼,面對整個科學技術帶來的社會道德變化,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樣的對策呢?筆者認為,關鍵還是從教育著手,而教育中首要的就是對公民,尤其是對未來的科學技術專家、科技工作者、白領工人進行科學技術倫理教育,以加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樹立社會道德新體系,特別是培養未來的科學技術專家的科學技術倫理教育必須將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統一起來,使科學技術成為真、善、美的統一。

  那麼,我們培養科學技術專家的教育,應該是怎樣的呢?或者說,教育應該把我們的科學技術專家培養成為怎樣的人,才能夠使科學技術既能為人類增加物質財富,又能使社會道德得到提高呢?筆者認為,除了上述提及的之外,對科學技術專家而言,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使我們的教育儘快地填補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之間的鴻溝,使他們能全面充分地吸收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這兩種文化的營養和精華,使他們既能夠站在現代科學技術的前沿,又能建立起對人的尊重,對人類道德負責的道德價值觀念,將人類文明推向新的高度。具體地講,使學生——未來的科學家、技術專家、高科技時代的勞動者成為一個具有自然科學知識和人文科學知識的新人文主義者。

  這裡所說的新人文主義是指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高度統一。舊人文主義者不了解科學技術,新人文主義是以科學、技術作為其核心而建立起來的,它不排斥科學技術,而是最大限度地容納它們,減少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危害,竭盡全力為人類服務,從而實現科學技術和人類社會的協調發展。因此,筆者認為要培養新的、未來的科學技術專家或從業者成為科學人文主義者——新人文主義者,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因為在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中,科學技術與人性是融為一體的,即將科學技術的發展與人的發展、人的道德發展、社會的進步作為一個整體去考慮,將這種科技人文一體化思想放在今天的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社會的背景之下,便可以最有效地對未來的科學技術專家、社會公眾實行科學技術倫理教育。筆者認為,《大學》中的八條目: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如果我們賦予「格物致知」以研究客觀事物,發展科學技術的新內容,那麼這正是中國培養科學技術勞動者的社會道德規範。科技發達社會裡的科學技術專家必須是「內聖外王」,從而真正實現:物格——知致——心正——意誠——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這也正是一步一步地達到了追求知識的最高理想:「物格而後知致,知致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這是時代的新要求和社會發展的必然,以這種規範作為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社會下的社會道德教育規範,正是中國傳統文化貢獻給當今科學技術倫理教育的真正遺產。(徐祥運)

相關焦點

  • 案主自決的倫理困境怎麼辦?| 社工課
    基於個案社會工作相關實踐,本文以案主自決原則為切入點,通過實際案例的呈現與分析,探討在老年社會工作實務領域中,社會工作者對案主的倫理責任以及這其中引發的案主自決倫理困境與倫理抉擇問題,以期促進老年社會工作的良好發展,同時為社會工作者在實踐過程中提供相關借鑑經驗,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專業化水平。
  • 教育人工智慧倫理問題與倫理原則探討
    運用文獻研究和邏輯推理方法,系統梳理了教育人工智慧應用的特點和優勢,及其可能引發的新的倫理問題:(1)角色層面,系統創建者、教師、學生和監測員等利益相關者將面臨更加複雜的倫理困境;(2)技術層面,涉及自動化決策倫理問責、算法倫理和數據倫理等方面的問題;(3)社會層面,可能轉變就業市場、改變人際關係和引發新的社會不公平。
  • 律師的倫理困境:正義、職責與利益
    律師的倫理困境:正義、職責與利益章旭華「因法律而生,以法律為生」的律師,在我國古代被稱為「訟師」,在特定環境下,甚至被冠以「訟棍」的蔑稱。「訟師」這一職業角色一直未能得到國人的正面認可,原因在於其思想和行為是與我國傳統的「無訟」倫理相違背的,加之個別「訟棍」無道,百姓對此則愈多負面評價。但在惹了官司時,又少不了他們,因而百姓對其又愛又恨。即使是到了推行依法治國的當代中國,律師依舊天然地生存在一種倫理困境當中。
  • 科技倫理需要大家一起發聲
    與會專家也表示,科學技術研究是一項創新工作,很難做到「事前諸葛亮」,但可以根據技術的優缺點以及發展趨勢,對其發展及應用時可能出現的倫理問題進行規範立法。歐盟委員會歐洲倫理小組永久成員、荷蘭代爾夫特大學教授傑若恩·霍溫提出,可通過「設計」解決衝突性的倫理道德問題。「要做負責任的創新,就應有更多倫理設計的考慮。」
  • 科技倫理研究與教育的時代使命
    科技風險、科技倫理漸成社會核心關切話題。以必要的倫理原則、規範來約束不良科學技術的研究和應用,使科技過程的每個參與者都明了自己的責任,使倫理原則和規範能夠落實到工程技術和管理制度中,極其必要。然而,科技倫理原則和規範如何設立,如何讓相關人員深刻領會並化為行動,違背倫理如何懲戒等,需要一個達成共識和教育推廣的長期過程。這是新時代提出的一項重要使命,我們這一代人的選擇將決定子孫後代的命運。
  • 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與倫理道德提升-光明日報-光明網
    理解與架構:媒介素養教育的倫理價值分析     培育青少年對媒介素養教育的倫理認識,能增進其對媒介倫理素養與倫理道德規範的理解和把握,這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促進青少年之間的相互尊重和協商,增強青少年主體性和社會責任感。
  • 重塑法律職業倫理教育刻不容緩
    重塑法律職業倫理教育,落腳點在於「法律志業」的確立……邁向「法律志業」的職業倫理教育,需要塑造法律人內心對法律職業的「信仰」和榮耀 在奉「法」為真的現代社會,道德理想國雖未頃刻覆滅,卻也呈現分裂式微之疲態。
  • 科技倫理與科幻敘事
    科學與其倫理道德基礎逐步剝離,不再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亦與科學家的個人情感無關。這時的科學倫理轉化為一種職業倫理。作為倫理學的一個分支,科學倫理學強調科學家從事科學活動的職業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彰顯科學家的公民責任和道德責任。進入大科學時代後,科技倫理替代科學倫理成為人們關注的對象,同時,它由針對科學家轉向針對普通民眾。
  • 素質問題還是職業危機:新聞倫理困境的再思考
    審視和討論新聞倫理不可能脫離新聞職業自身的發展演變,以及新聞從業者對這種「職業倫理」的建構過程,本文試圖將關注的目光從個人轉移到新聞職業的歷史,以及新聞職業與社會其他部分互動的過程,以此為起點,重新審視當下的新聞倫理問題。文章認為,新媒體及「公民記者」的出現動搖了傳統新聞倫理的核心理念,地方化與全球化的反向趨勢帶來新聞倫理在「名」「實」上的背離和扭曲。
  • 工程倫理01講:課程簡介、工程與倫理
    四、課程教學目標深入理解工程倫理相關概念和理論,培養相關從業者的工程倫理意識。系統把握工程倫理的基本規範,掌握具體工程領域的倫理規範要求。全面提高工程倫理的決策能力,能夠解決工程實踐中的複雜倫理問題。五、課程教學建議教材:《工程倫理》(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9 年出版)。教學方式:建議以重點知識講授為基礎,以案例教學為特點,以職業倫理教育為重心。
  • 對我國社會工作專業倫理的反思
    張洪英:社會工作倫理內化過程可以通過如下途徑實現: 一是通過教育的過程,即「在教中學,學中內化」;二是通過服務過程去內化,即在服務過程中,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務中,「在做中學,做中內化」;三是通過行動研究的過程, 即通過學習、實踐、反思、提升、內化等循環往復螺旋式上升的過程逐步實現社會工作倫理的內化和本土社會工作倫理知識的再建構。
  • 發展科技倫理:從原則到行動
    根據會議精神,發展科技倫理,不僅要明確科技活動必須遵守的價值準則,更要把這些準則落實在行動中,通過各種制度、機制、監管和審查,構建切實有效的「科技倫理治理體系」。規範科技活動的倫理原則發展科技倫理,就是把價值、原則、規範帶入科技活動,從而在各個環節、各個層面提升科技活動的倫理質量,使科學技術更好地造福人類社會。
  • 工程倫理教育與中國工程師國際競爭力
    從工程倫理教育的角度,我們應當從四個方面著手,提升中國工程師的國際競爭力。  第一,提升我國工程師國際競爭力,應改善工程倫理教育環境,建立工程倫理教育長效機制。工程倫理教育發揮著工程專業通識教育的功能,可以讓工程師跳出工程技術領域來看問題。
  • 華東理工播下工程倫理教育「種子」
    工程倫理教育貫穿專業學習始終新工科建設背景下,如何將知識教學同價值觀教育結合起來,把思政教育的內涵融入工科學生的專業課程,這是華東理工大學一直在思考的難題。如今,工程倫理教育已經納入到這所學校多個工科專業的最新培養方案中。
  • 超星爾雅工程倫理答案-學習通工程倫理
    ()正確1.51把工程看成是科學技術的應用是一種對工程的認識,以下哪一種對工程的說法,與這種認識不同。ABCDA、工程倫理規範僅僅關注的是工程運用中出現的典型的、特定的、易發生的倫理困境B、工程倫理規範只對可以預想到的倫理困境提供了如何避免「錯的」行為或選擇C、多元價值訴求下單純依賴工程倫理規範進行道德選擇的滯後性和局限性D、在具體的實踐場景中
  • 工程倫理教育論壇暨新聞發布會在清華大學舉行
    工程倫理教育論壇暨新聞發布會在清華大學舉行清華新聞網8月26日電(記者 李 靖)8月25日上午,工程倫理教育論壇暨新聞發布會在清華大學舉行。工程倫理關係到工程活動乃至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加強工程倫理教育、提高工程科技人員的社會責任已逐漸成為各界共識。
  • 工程倫理複習資料
    A.因倫理意識缺失或者對行為後果估計不足導致的問題B.因工程相關的各方利益衝突所造成的倫理困境C.工程共同體內部意見不合,或者工程共同體的倫理準則與規範等與其他倫理原則之間不一致導致的問題D.因工程倫理章程缺乏或者不足而導致的問題20.
  • 新聞倫理與媒介法規上篇:新聞傳播倫理
    倫理的特點倫理以善的人性為前提。是人倫關係的法則與原理。區別於秩序是倫理的第一要義。道德非強制性地調節現實生活的一種社會規範,是基於承認和保證人類社會秩序關係的理念,發揮旨在限制或倡導人們行為的規範。新聞倫理的本質內化規範新聞倫理的作用新聞傳播倫理對社會道德有巨大影響作用在新聞傳播活動中起調節作用對新聞傳播行為起指向作用對新聞工作者具有自我調節作用新聞倫理困境指陷於幾個道德命令之間的明顯衝突
  • 教育研究|大學的學術倫理之維
    學術倫理就是這樣一個不應被忽視的邊界。學術倫理不是管束教師和學生的行為規範,而是對於他們的研究對象、方法以及外部性的影響的倫理考量和倫理評估。建立大學倫理委員會制度,可以加強和完善學術倫理規程體系,作為對「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目標的落實之舉,其亦有助於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乃至學生個人品德建設,有助於大學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使命。
  • 倫理學也應該講究倫理
    摘要:本文提出「倫理倫理學」這一新的研究方向。首先說明為什麼要研究倫理倫理學,分析高科技時代倫理困境產生的根源。就此提出為擺脫困境倫理學家應注意的行為準則,並用成功與失敗的實例說明這些準則的有效性。  高科技時代是個日新月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