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的任何事情都是有前提條件,「選擇」也不例外。有的人沒法選,而有的人挑花眼。
我們這篇文章針對準初三畢業生,在普通高中與國際高中之間不知如何抉擇,來展開一系列討論。
2011年,我的一個同學,高三畢業時申請了美國留學,也是在那個時候我開始知道「留學「這件事。那時候很多家長給孩子送出去留學,有一部分是孩子的成績不是很理想,在國內沒有很好的選擇,我的那位同學也是。大學時候在新東方實習接觸到的幾個雅思考生,也是這樣的情況。
最近幾年。很多國內家長選擇國際高中是把它當成國內高考的避風港,高考的競爭壓力巨大,越來越多的家長處於對「一考定終生」的體制內教育模式不滿,開始加入到國際高中來。家庭條件較好一些的,通過錢降低時間成本和入學門檻,來換取一個世界名校或國外留學的名額。
國際高中VS普通高中
國際高中:「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方式,從培養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入手,注重學生個性發展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直白一些,他們在幫助那些以後想到國外讀大學的孩子儘早熟悉和適應國外教育模式。
國際學校以英文為主,中文為輔。國際高中出口方向為留學;普通高中的出口方向為高考,考一個好分數就讀國內較好的大學。。
一些普通高中也有開設國際課程如A-level, IB, AP課程,但不能叫做國際高中。所以除了課程之外,我們還要知道,國際高中有獨立的校園,其課程體系、教育理念、硬體設施和學生構成都是國際化的。
問題
國際高中的校園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很多孩子平時死學習,不注重同學關係,到了國際高中會很不適應,大概需要至少半年的適應期,這是很多孩子所擔心的。很多孩子從很小就開始學英語,但只是為了一個目目標:考一個高分。他們雖學習年限長,但口語水平跟不上,而國際學校的課程90%是英文,於是一開始會有一些挫敗感,畢竟在以前學校成績都是拔尖的,在心理上,很多孩子可能過不了這個坎。國際高中的評價體系和普通高中截然不同,考試成績僅佔30%,其他的出勤課程表現作業情況等佔到70%。很多孩子還是只注重考試成績,而忽略了平時的課堂表現,綜合能力,面對低分,心裡落差一定不小。普通高中,課程是固定的,學生成績的好壞都體現在一張紙上。課堂教學模式。國際高中「自學能力「是關鍵,要擺脫」補課「的依賴心理。國際高中的學費將是很多家庭考慮的主要因素,一年動輒十幾二十萬的學費,以及日後的開支,都比普通高中要高出很大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