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陽健在最年輕的抗美援朝老戰士何華向
對何華向來說,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一直激勵著他克服一切艱難險阻。記者彭紅霞
「是講抗美援朝的嗎?哪裡可以看到?我要去看看……」11月初,何華向從達滸老家來到城區的女兒家小住,得知取材於抗美援朝戰爭的電影《金剛川》正在熱映,他很感興趣。
今年83歲的何華向是登記在冊的、健在的瀏陽籍抗美援朝老戰士中年紀最輕的。67年前,他積極響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參軍入伍,成為中國空軍的一員。
短暫的抗美援朝作戰經歷及後期在部隊的生活,極大提升了他的文化素質、淬鍊了他的精神意志。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一直被他運用到此後的工作生活中,激勵他啃下一個又一個「硬骨頭」。
「是軍隊這所大學改變了我的命運。」佩戴好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何華向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
瀏陽市融媒體中心記者羅時茂
養成堅持學習的習慣
刻苦鑽研專業提升文化水平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1953年6月,驕陽似火,政府幹部到達滸發動青年積極參加抗美援朝。此時,正值中朝人民軍隊對「聯合國軍」發起進攻作戰的時期,聽說要去打仗,「我去!」當時未滿16歲的何華向第一個站了出來,甚至都沒想過要跟家裡商量。
但母親不知從哪聽到了消息,急忙趕來阻止。「她說打仗很危險,不想讓我去,但我已經下定了決心。」母親拗不過他,只得淚眼婆娑地看著他被各村敲鑼打鼓歡送新兵的隊伍送走。
在醴陵集訓後,新兵坐火車北上,直接開赴抗美援朝大後方瀋陽。何華向被調至中朝空軍聯合司令部,先當了一段時間秘書,後被調入轟炸機部隊空8師電氣兵崗位。就這樣,他成了中國空軍的一員。
雖然讀過幾年書,有一點文化底子,但何華向在家時連電燈都沒見過,更別談要維護精密的飛機電氣。
戰機是蘇制「伊爾-28」型噴氣式轟炸機,一架飛機配備一個機組。「飛機上有飛行員、領航員、通信員,地勤人員有機械師、軍械員、無線電員、電氣員等,總共有11個人。」幾十年過去,關於戰機的人員配置何華向仍然記得。
「好在每天有一節文化課,不懂就向文化教員請教,還有前蘇聯的顧問手把手教開飛機、搞維修。大家一見面就用俄語說『你好』,當然,接下來的交流就靠翻譯了。」在巨大的壓力下,何華向刻苦鑽研,基礎書籍《電工學》一個月內他看了3遍。
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何華向培養了愛學習、堅持學習的好習慣。「軍隊是一所大學,在這裡,我的政治覺悟、文化水平、思想境界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何華向說,現在他還一直堅持著每天讀書、看報、寫日記,「目前日記已經寫了80萬字,爭取寫滿100萬字。」
形成嚴謹的工作作風
一個小扳手的失誤銘記67年
何華向參軍的時候,抗美援朝戰爭進入尾聲,後方士氣高漲,但前線戰事依然緊張,位於瀋陽的後方軍用機場夜夜燈火通明。
「那時一天吃4餐飯,如果晚上要備戰,就加一餐,吃5餐飯。」何華向回憶,為了能快速響應隨時出戰的命令,飛行員都坐在飛機上等待命令,「作戰命令一來,5分鐘內必須起飛。」
而要保障戰機能隨時安全起飛,起飛前的檢查必須萬無一失。
「要按照順序檢查電壓、電路、電氣設備,非常嚴格,每個項目檢查完後要籤字驗收。」由於飛機航程短,高峰期起降頻繁,地勤組任務繁重。在這樣的高壓下,一個小扳手引發的失誤令何華向至今仍感到遺憾。
「那是一個兩寸長的小扳手,檢查儀表用的。」何華向說,機組有個裝工具的大箱子,裡面一百多件工具整齊擺放。一次,他檢查結束時,卻意外發現有個扳手孔位是空的,扳手哪去了?何華向的心頓時提了起來。
「就怕扳手留在飛機裡影響飛行。」按照管理制度,這架飛機不能起飛。可起飛命令隨時可能下達,戰友們追問:「小何你怎麼搞的?」何華向緊張得汗如雨下。
怎麼辦?冷靜下來後,他才想起,前一天檢查完,他隨手把小扳手放進口袋帶回了宿舍,第二天換衣服卻沒取出來。確定了去向,首長立即安排汽車送他回宿舍,將扳手拿回來後,這架飛機才被允許進入備戰狀態。「前後耽誤了半個小時,如果這時候要出戰,那麻煩就大了。」
不過,鑑於他年齡小,平時表現優異,也未造成嚴重後果,首長破例沒有處分他,讓他在大會上作了自我檢討。但這件事讓何華向明白,「飛機上的技術,差一丁點都不行。」緊迫的工作氛圍、嚴謹的工作要求,也促使他養成了一絲不苟的工作作風,「做任何事情,都要講規矩,來不得半點差池。」
堅持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敢啃「硬骨頭」,不怕克服不了困難
1953年7月27日,隨著停戰協定的籤訂,歷時兩年零九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結束。
「宣布談判結果後,部隊歡天喜地,炊事班立即安排加餐,還舉行了舞會。」結束了短暫的一個多月抗美援朝的經歷,何華向隨部隊先後在吉林四平、杭州筧橋、安徽蕪湖等地的軍用機場駐防駐訓,直至1958年轉業。
回到家鄉後,他教過書,當過校長,任過基層幹部,後在林業系統退休。
「可以說,我在轉業後的62年裡,用抗美援朝精神戰勝了各種艱難曲折,啃下了很多『硬骨頭』。」何華向有一句常掛在嘴邊的硬話:志願軍把美國人都打敗了,這點困難算什麼?1954年,長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水,達滸境內一座大堤被衝毀,30多畝農田被泥沙淤積成了沙洲,許多年都沒清理。轉業後,根據工作安排,由何華向組織修復大堤的工作。
「通過前期發動,第一天來了300多人,第二天人就少了一大半。」他琢磨著,吃大鍋飯大家都不願出力,乾脆把沙洲劃分成塊,分配到村組,這一舉措激發了村民的積極性。500多人在沙洲上幹了兩個月,順利清了淤,修復了大堤。
「不怕『硬骨頭』,按照毛主席講的,根據實際情況解決實際問題嘛。」何華向說。1978年,擔任官渡區武裝部長的何華向按照指示帶領民兵參與大慄坪水閘修建工程。但另一個班組承擔的一個水下工程遲遲沒有進展,按照這種進度,至少要耽誤一個月。眼看著要耽誤大夥回家過年,何華向站了出來,提出24小時不停機抽水、民兵三班倒作業、一天開4餐飯的特殊作戰方針。
農曆十二月底,天寒地凍,水下作業更是艱難。晚上,何華向帶領班組就著探照燈推進水下工程砌護,白天拿著大喇叭在工地督促施工,短短6個日夜就拿下了原本需要一個月的工程。
工程取得了突破,嘉獎令送到了工地上,大夥喝了慶功酒後,歡歡喜喜回家過年。
「抗美援朝精神激勵著我,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何華向說,「70年前,帝國主義侵略者隨便把槍口對準中國,而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創造了弱國打敗列強的奇蹟,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威信和地位大大提升。抗美援朝戰爭和70年來中國的發展都啟示我們,只要堅持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就沒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
來源:瀏陽日報
編輯:戴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