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院是我校辦學歷史最為悠久的學院之一,趙洪璋、李振聲、沈煜清、俞啟葆、林季周、寧錕等老一輩專家為我國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合併組建以來,學院秉承老一輩科學家精神,立足我國旱區農業,不斷開拓進取,堅持人才、學科主導、產學研緊密結合,強化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農業工程技術與傳統學科的交叉滲透,全面提升傳統優勢學科水平,在建設以旱區農業為特色的世界一流農學學科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落實「人才強院」戰略 提升學科建設水平
落實「人才強院」戰略,引進培養高層次人才9名,青年學術骨幹59名。目前,具有博士學位的專任教師和一年以上國外研修經歷的教師分別佔到專任教師的 85%和46.8%,人才隊伍結構日趨合理,學緣學歷結構和國際化程度得到極大地改善和提高。
自合校以來,新獲批國家級實驗平臺1個,全國農業碩士專業學位實踐基地1個、省部級實驗平臺(中心)11個,校級研究中心4個。建設45個農作物示範園,形成了體系完善、層次分明、功能銜接、室內外、校內外網絡化的學科支撐平臺,成為學科建設和學生培養的重要支撐。在全校率先試點,建立作物生物學創新中心,實現學院大型儀器開放共享,促進學科交叉融合。
獲批「作物抗病育種與遺傳改良創新引智基地」(「111計劃」),承辦「作物雜種優勢利用國際學術大會」、中歐澳作物非生物逆境抗性表型鑑定國際研討會、國際蕎麥育種學術研討會等國際學術會議,極大地提升學科國內外影響力。
狠抓專業建設和過程管理 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合併以來,學院學生招生規模和培養質量逐年提升,學生總體規模從350人左右增至1400人,生源數量和質量逐年提升,2019年一志願學術型碩士報錄比達3.27:1,本科生一志願率在平均重點線以上80分左右。
學院以專業建設為抓手,以學生成長為中心,大力實施教學質量工程,穩步推進教學改革與建設,以優質的課程資源保障人才培養。構建三段式—四單元—十模塊多元貫通的實踐教學體系,不斷凝練人才培養目標,優化課程設置體系,強化專業特色,以優質的課程資源保障人才培養。與美國加州大學戴威斯分校、國際小麥玉米改良中心、國際乾旱地區農業研究中心等14所國際著名高校和研究機構建立合作關係,先後有56名教師赴國外重點大學和研究單位開展合作研究。有15名教師從事農業技術援助,培養留學生30名。
農學專業被評為教育部第二類特色專業建設點、省級名牌專業、陝西省首批一流專業,率先完成第三級本科專業認證、整體排名進入前10%;擁有農學、耕作與農業生態2個省級教學團隊。省級教學名師1人。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建成國家級精品課程、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各1門,省級精品課程4門,培育形成網絡課程2門,全英文課程5門,雙語課程2門,在線課2門。建設實踐教學基地13個,主編全國高等農林院校規劃教材4部,獲獎教材2部。獲陝西省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主編國家及省部級規劃教材7部,承擔省級以上教學改革項目5項。
現有1個全國農業碩士實踐教學基地和12個校內外研究生培養試驗站,2個研究生工作站,遴選了39名校外行業專家作為指導教師。作物學博士學位、農業碩士(作物領域)專業學位兩個學位授權點順利通過教育部學位授權點評估。近五年,學院授予博士學位120人,授予碩士學位638人。省級優秀博士學位論文2篇;校級優秀學位論文12篇,其中校級優秀博士論文5篇,校級優秀碩士論文7篇。研究生發表SCI和EI收錄論文共計331篇。基礎研究能力逐年提升,頂天立地向縱深發展,規模發展同注重產出效益的內涵式發展模式逐漸顯現。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圍繞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建設需求,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確保中國人飯碗端在自己手上。合校以來學院科研經費穩步增長,從最初的553萬增加到2018年的6051萬。推廣經費從247萬增加到1065萬;共審定鑑定各類作物品種186個,其中國審品種23個,國家登記及鑑定品種7個。累計發表三大檢索收錄文章685篇,其中SCI有612篇,EI有72篇,SSCI有1篇。獲批國家專利103項,其中發明專利75項,實用新型專利28個。參與完成的小麥基因組測序成果被評為2018年世界十大科技新聞。共獲省部級獎勵81項,其中一等獎17項,二等獎38項,三等獎26項。
學院堅持產學研緊密結合的辦學特色,不斷強化服務「三農」的能力。以「小偃22」「西農979」「西農511」為代表的小麥優良品種正在陝西及黃淮麥區推廣;以「陝油28」「陝油15」為代表的油菜新品種向長江中下遊流域推廣。先後在黃淮麥區建立小麥玉米示範園(站)、延安小雜糧馬鈴薯試驗示範基地、油菜新品種示範園等49個。創建了以產業地帶核心試驗站、不同生態區的區域示範站、地方農機推廣站為主,涉農企業廣泛參與的 「三站鏈合」的品種推廣示範工作模式。主動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建立了中吉現代農業示範園、中哈阿斯塔納園區、阿拉木圖園區、北哈州園區現代農業示範園、喀麥隆農業試驗示範中心等5個海外農業示範園區,大學推廣模式走出國門,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業發展貢獻西農智慧。
專家教授提出 「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的發展思路得到了國家的高度認可,為旱區農業生產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構建的旱作農業技術體系,累計推廣9000餘萬畝,新增糧食40多億公斤,獲社會經濟效益80億元。轉化作物品種61個,轉化金額2124.8萬元。進入新時代,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主導西北鄉村大調查,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編輯:張晴 終審:郭建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