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20年】(25)農學院:立足旱區農業 保障糧食安全

2021-01-08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新聞網

  農學院是我校辦學歷史最為悠久的學院之一,趙洪璋、李振聲、沈煜清、俞啟葆、林季周、寧錕等老一輩專家為我國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合併組建以來,學院秉承老一輩科學家精神,立足我國旱區農業,不斷開拓進取,堅持人才、學科主導、產學研緊密結合,強化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農業工程技術與傳統學科的交叉滲透,全面提升傳統優勢學科水平,在建設以旱區農業為特色的世界一流農學學科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落實「人才強院」戰略 提升學科建設水平

  落實「人才強院」戰略,引進培養高層次人才9名,青年學術骨幹59名。目前,具有博士學位的專任教師和一年以上國外研修經歷的教師分別佔到專任教師的 85%和46.8%,人才隊伍結構日趨合理,學緣學歷結構和國際化程度得到極大地改善和提高。

  自合校以來,新獲批國家級實驗平臺1個,全國農業碩士專業學位實踐基地1個、省部級實驗平臺(中心)11個,校級研究中心4個。建設45個農作物示範園,形成了體系完善、層次分明、功能銜接、室內外、校內外網絡化的學科支撐平臺,成為學科建設和學生培養的重要支撐。在全校率先試點,建立作物生物學創新中心,實現學院大型儀器開放共享,促進學科交叉融合。

  獲批「作物抗病育種與遺傳改良創新引智基地」(「111計劃」),承辦「作物雜種優勢利用國際學術大會」、中歐澳作物非生物逆境抗性表型鑑定國際研討會、國際蕎麥育種學術研討會等國際學術會議,極大地提升學科國內外影響力。

狠抓專業建設和過程管理  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合併以來,學院學生招生規模和培養質量逐年提升,學生總體規模從350人左右增至1400人,生源數量和質量逐年提升,2019年一志願學術型碩士報錄比達3.27:1,本科生一志願率在平均重點線以上80分左右。

  學院以專業建設為抓手,以學生成長為中心,大力實施教學質量工程,穩步推進教學改革與建設,以優質的課程資源保障人才培養。構建三段式—四單元—十模塊多元貫通的實踐教學體系,不斷凝練人才培養目標,優化課程設置體系,強化專業特色,以優質的課程資源保障人才培養。與美國加州大學戴威斯分校、國際小麥玉米改良中心、國際乾旱地區農業研究中心等14所國際著名高校和研究機構建立合作關係,先後有56名教師赴國外重點大學和研究單位開展合作研究。有15名教師從事農業技術援助,培養留學生30名。

  農學專業被評為教育部第二類特色專業建設點、省級名牌專業、陝西省首批一流專業,率先完成第三級本科專業認證、整體排名進入前10%;擁有農學、耕作與農業生態2個省級教學團隊。省級教學名師1人。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建成國家級精品課程、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各1門,省級精品課程4門,培育形成網絡課程2門,全英文課程5門,雙語課程2門,在線課2門。建設實踐教學基地13個,主編全國高等農林院校規劃教材4部,獲獎教材2部。獲陝西省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主編國家及省部級規劃教材7部,承擔省級以上教學改革項目5項。

  現有1個全國農業碩士實踐教學基地和12個校內外研究生培養試驗站,2個研究生工作站,遴選了39名校外行業專家作為指導教師。作物學博士學位、農業碩士(作物領域)專業學位兩個學位授權點順利通過教育部學位授權點評估。近五年,學院授予博士學位120人,授予碩士學位638人。省級優秀博士學位論文2篇;校級優秀學位論文12篇,其中校級優秀博士論文5篇,校級優秀碩士論文7篇。研究生發表SCI和EI收錄論文共計331篇。基礎研究能力逐年提升,頂天立地向縱深發展,規模發展同注重產出效益的內涵式發展模式逐漸顯現。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圍繞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建設需求,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確保中國人飯碗端在自己手上。合校以來學院科研經費穩步增長,從最初的553萬增加到2018年的6051萬。推廣經費從247萬增加到1065萬;共審定鑑定各類作物品種186個,其中國審品種23個,國家登記及鑑定品種7個。累計發表三大檢索收錄文章685篇,其中SCI有612篇,EI有72篇,SSCI有1篇。獲批國家專利103項,其中發明專利75項,實用新型專利28個。參與完成的小麥基因組測序成果被評為2018年世界十大科技新聞。共獲省部級獎勵81項,其中一等獎17項,二等獎38項,三等獎26項。

  學院堅持產學研緊密結合的辦學特色,不斷強化服務「三農」的能力。以「小偃22」「西農979」「西農511」為代表的小麥優良品種正在陝西及黃淮麥區推廣;以「陝油28」「陝油15」為代表的油菜新品種向長江中下遊流域推廣。先後在黃淮麥區建立小麥玉米示範園(站)、延安小雜糧馬鈴薯試驗示範基地、油菜新品種示範園等49個。創建了以產業地帶核心試驗站、不同生態區的區域示範站、地方農機推廣站為主,涉農企業廣泛參與的 「三站鏈合」的品種推廣示範工作模式。主動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建立了中吉現代農業示範園、中哈阿斯塔納園區、阿拉木圖園區、北哈州園區現代農業示範園、喀麥隆農業試驗示範中心等5個海外農業示範園區,大學推廣模式走出國門,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業發展貢獻西農智慧。

  專家教授提出 「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的發展思路得到了國家的高度認可,為旱區農業生產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構建的旱作農業技術體系,累計推廣9000餘萬畝,新增糧食40多億公斤,獲社會經濟效益80億元。轉化作物品種61個,轉化金額2124.8萬元。進入新時代,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主導西北鄉村大調查,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編輯:張晴     終審:郭建東

相關焦點

  • 保障糧食安全 推進農業現代化取得新突破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期間特別關注糧食安全問題和推進實現農業現代化問題,指出,吉林要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鬆抓好糧食生產,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在探索現代農業發展道路上創造更多經驗。習近平總書記還特別強調,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
  • 觀點丨精彩「十七連豐」見證大國農業奮進的姿態
    沒有奮進,就難有收穫。奮進決定著收穫,收穫也必然回報奮進。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13390億斤,比上年增加113億斤,增長0.9%。奮進連著決心,抓糧食安全的決心有多大,奮進的腳步就有多快。「一個國家只有立足糧食基本自給,才能掌握糧食安全主動權,進而才能掌控經濟社會發展這個大局。」「對我們這樣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農業基礎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削弱,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不吃飯就不能生存,悠悠萬事、吃飯為大。」「只要糧食不出大問題,中國的事就穩得住。」
  • 公安部:全力維護糧食安全 保障農業生產
    新華社北京8月20日電(記者 熊豐)公安部要求,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緊密結合推進「崑崙2020」專項行動,依法嚴厲打擊製售假劣農資、非法佔用農用地、汙染環境等違法犯罪活動,全力維護糧食安全、保障農業生產。公安部19日召開會議,要求牢固樹立危機意識,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紮實抓好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各項措施的落實。
  • 薛吉全:尋找保障糧食安全的「金鑰匙」
    薛吉全:尋找保障糧食安全的「金鑰匙」 2021-01-12 09: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浙大農學院迎來建院110周年奮進新農科再出發
    在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浙大農學院」)迎來建院110周年之際,日前,由該院與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等國內34所綜合性大學的涉農學院聯合發起的「綜合性大學農科人才培養聯盟」正式成立,賦能新農科奮進再出發。
  • 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國家糧食豐收工程初見成效
    萬昌鎮是「中國粳稻貢米之鄉」,粳稻種植面積居全國鄉鎮水稻種植面積的第二位,被中國長春國際農業食品博覽會評為金獎產品,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萬昌大米」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針對我國糧食生產的嚴峻現實,科技部、農業部、財政部、國家糧食局聯合12個糧食主產省,立足東北、華北、長江中下遊3大平原,圍繞水稻、小麥、玉米3大糧食作物高產高效目標,啟動實施了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
  • 「新時代隴原職教改革巡禮」立足特色優勢 主動擔當作為——記在改革創新中砥礪奮進的甘肅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新時代隴原職教改革巡禮】立足特色優勢 主動擔當作為——記在改革創新中砥礪奮進的甘肅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冉福祥甘肅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的前身為始建於1907年的甘肅官立農林學堂,是甘肅省建校歷史最為悠久的高等職業學校。
  • 把「厲行節約」精神納入糧食安全保障法
    2018、2019年連續兩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對糧食安全保障法立法工作提出明確要求。2019年底,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也曾召開糧食安全保障法起草座談會,研究討論糧食安全保障法起草有關問題。   近日,民主與法制社記者專訪河南工業大學糧食政策與法律研究所所長穆中傑時,他從「開源」和「節流」兩個方面對糧食安全保障法的制定提出了建議。
  • 砥礪奮進 | 上海三思2018年大事記
    2018年,具有特別意義的一年。於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大江大河,光風霽月,在世界繁雜的時勢裡砥礪奮進。於三思,創立二十五年,科技為先,創新不止,以科技持續創造價值,在百舸爭流的市場中迸發前行。未來已來,徵程新啟。
  • 砥礪奮進|上海三思2018年大事記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901/396244.htm於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大江大河,光風霽月,在世界繁雜的時勢裡砥礪奮進。於三思,創立二十五年,科技為先,創新不止,以科技持續創造價值,在百舸爭流的市場中迸發前行。
  • 河大農學院舉行研討會 助推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變
    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朱玉賢教授發言人民網開封12月27日電(智泓)河南是我國最重要的糧食主產區之一,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河南如何實現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變?12月26日,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清華大學等專家學者,進行了學術探討。
  • 農業農村部:能守住口糧絕對安全底線,大豆等適度進口是我國糧食...
    有人擔心,這是不是意味著未來國家糧食安全會出現惡化?對此,農業農村部在發布會上予以詳細解答。圖片來源:新華社進口一定數量大豆是不與穀物爭地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強調,目前我國糧食安全是有保障的。
  • 關注糧食安全①|疫情衝擊的糧食安全憂思與應對
    綜合而言,目前我國糧食安全保障體系主要包括三個部分,一是以主糧為重點的國內糧食生產體系,二是應對各類突發事件和緊急狀況的糧食儲備體系,三是能夠有效利用國際糧食市場和農業資源的全球供應鏈。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以口糧絕對安全為核心的三位一體保障結構。
  • ...納入糧食安全保障法——訪河南工業大學糧食政策與法律研究所...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糧食安全保障立法工作。2018、2019年連續兩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對糧食安全保障法立法工作提出明確要求。2019年底,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也曾召開糧食安全保障法起草座談會,研究討論糧食安全保障法起草有關問題。
  • 致敬70年—行進中的上海海洋大學:70年砥礪奮進,從校門變遷史細數...
    致敬70年—行進中的上海海洋大學:70年砥礪奮進,從校門變遷史細數學校滄桑巨變 2019-12-29 11: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李國祥:新時代中國糧食安全的世界宣言
    20多年過去了,中國糧食生產能力從5億噸以上提升到6.5億噸以上的水平,跨越了3個千億斤臺階,中國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穩固提高,充分證明中國說到做到。2020年很快就要到來,當中國向世界莊嚴宣告打贏了脫貧攻堅戰的時候,意味著中國再也沒有人為吃飯發愁,消除飢餓的目標在中國實現。
  • 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
    一個國家只有立足糧食基本自給,才能掌握糧食安全主動權,進而才能掌控經濟社會發展這個大局。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我國社會始終保持穩定,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供給功不可沒。2020年,我國糧食生產實現歷史性的「十七連豐」,全國糧食總產量為13390億斤,比上年增加113億斤,增長0.9%,產量連續6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
  • 河南大學農學院恢復重建
    12月26日,河南大學農學院恢復重建成立大會暨現代農業高端論壇在開封舉行,省內外科研機構及兄弟高校專家學者齊聚一堂,描摹河南大學農學院發展藍圖。「河南大學農學院恢復重建是河南大學農學學科發展的新起點,承載著學科延續發展的重任和希望。」
  • 權威解答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問題
    我國糧食安全還有保障嗎?8月26日,農業農村部新聞辦公室專門舉行新聞發布會,相關負責人就社會關心的糧食問題進行了權威回應,一起來看——現在有必要囤糧嗎? 完全沒必要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有一些消費者出於防範風險的心理,搶購糧油;也一些貿易商和農戶出於看好後市的預期,有不少囤糧的舉措。
  • 老鐵們,河南大學農學院恢復重建啦!
    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省農業科學院院長張新友研究員指出,河南大學農學院恢復重建,為院校雙方開展更加廣泛深入的合作,提供了重要契機。希望雙方今後能在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人才培養、平臺建設等更多領域,深化合作交流,通過農業科技創新和農業人才培養,創新雙輪驅動,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落地轉化,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培養更多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