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明悅(北京大學第一醫院)
一、抗病毒治療
目前常用的抗病毒藥物包括:阿昔洛韋、伐昔洛韋和泛昔洛韋等,通常在發疹後24~72小時內開始使用。早期抗病毒治療,可減輕急性神經炎的疼痛,促進皮損的消退、癒合,有效縮短病程。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阿昔洛韋
適用情況:年齡小於 50 歲,皮疹出現時間不足 72 小時的帶狀皰疹患者。
使用方法:口服:每日5次,一次 800 毫克,服用7天;也可以靜脈給藥。
注意事項:患者在服藥期間要多喝水,防止藥物沉積,損傷腎功能。
伐昔洛韋
適用情況:年齡大於 50 歲、免疫功能正常、皮疹出現時間不足 72 小時,且無併發症的帶狀皰疹患者。
使用方法:只能口服,每日3次,一次 1000 毫克,服用7天。
優點:服藥頻率較阿昔洛韋低,能明顯減少帶狀皰疹急性疼痛,和後遺神經痛的發生率和持續時間。
泛昔洛韋
適用情況、優點:同伐昔洛韋一樣。
使用方法:口服,每日3次,一次500 毫克,服用7天。
二、糖皮質激素
目前,是否應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帶狀皰疹,專業界還存在爭議。普遍觀點認為糖皮質激素能改善帶狀皰疹急性期症狀,但對於後遺神經痛基本無效,還會增加細菌感染風險,應謹慎使用。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三、鎮痛治療
輕度疼痛
可選用非甾體類抗炎藥、對乙醯氨基酚或聯合弱效阿片類鎮痛藥(如可待因或曲馬多)。
中重度疼痛
使用阿片類藥物,(如羥考酮或嗎啡),或治療神經病理性疼痛的藥物,如鈣離子通道調節劑(加巴噴丁、普瑞巴林等)。
四、物理治療
局部熱療可能有促進皮損消退的作用,但目前國內還缺乏相關研究。
五、併發症治療
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
系統用藥:如三環類抗抑鬱藥、加巴噴丁、普瑞巴林、阿片類藥物。
局部用藥:如辣椒鹼、利多卡因。
藥物不良反應:如口乾、便秘、眩暈、嗜睡等。
難治性疼痛:上述藥物治療效果不好時可鞘內注射甲潑尼龍。
帶狀皰疹性眼病
危害:可導致結膜炎、角膜炎等,會嚴重影響視力。
治療方法:採取抗病毒治療,以抑制水痘-帶狀皰疹病毒的複製,並局部使用類固醇滴眼液,以減少炎症反應和控制角膜炎、虹膜炎。
繼發性細菌感染
如果發現皮損處、或周圍皮膚的紅斑增多,皮膚溫度升高或化膿,應懷疑出現了繼發細菌感染。除了需抗病毒治療外,患者還應接受抗生素治療。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歡迎微信搜索並關注公眾號「騰訊醫典」,獲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