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物理研究所馬餘剛院士團隊在正反超核質量和結合能測量中取得...

2020-12-11 復旦大學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現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馬餘剛團隊在反物質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完成了超氚核與反超氚核質量和結合能的精確測量。該測量結果更新了近50年前測量的超氚核的Lambda分離能,顯示了超氚核的Lambda分離能比早期測量結果約大三倍;超氚核與反超氚核的質量差在世界上首次以10-4質量精度驗證了CPT(電荷共軛變換-宇稱反射-時間反演)對稱性在奇異物質原子核上的成立,這也是迄今為止CPT對稱性驗證的最重的反物質原子核。

倫敦時間3月9日,相關研究論文以《超氚核與反超氚核質量和結合能的精確測量》(「Measurement of the mass difference and the binding energy of the hypertriton and antihypertriton」;DOI:10.1038/s41567-020-0799-7)為題發表於《自然·物理》(Nature Physics),論文的主要作者(Principal authors)包括馬餘剛及復旦大學現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金輝、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所博士研究生劉鵬等,陳金輝和劉鵬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

位於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相對論重離子對撞機(Relativistic Heavy Ion Collider (RHIC))將兩束金離子加速到每核子100 GeV的能量,在STAR探測器中心對撞產生一種溫度高達幾萬億度的新物質形態——夸克-膠子等離子體態,這種物質被普遍認為存在於宇宙大爆炸後的幾個微秒。在夸克-膠子等離子體態冷卻過程中產生了大量含有奇異夸克的奇異強子及其反物質,併合成了大量的超氚核(Hypertriton)與反超氚核(Antihypertriton)。超氚核是由一個中子、一個質子、一個Lambda 超子組成的束縛態。與人們所熟知的由質子與中子組成的普通物質不同,超氚核除了含有上夸克、下夸克外,還包含有奇異夸克。對超氚核的研究將極大地豐富人們對物質世界的認識。

在該項研究中,聚焦每核子對撞能量為100 GeV的金-金對撞,研究團隊分析了STAR探測器收集的由此產生的海量實驗數據,在大約46億個金-金對撞事件中找到了156個超氚信號和57個反超氚信號。下圖顯示了在一個金-金對撞事件中找到一個潛在反超氚核信號,該信號衰變為一個pi+介子,一個反質子,一個反氘核。研究團隊通過反超氚衰變產物在STAR探測器磁場中的運動軌跡曲率而測量其動量,並通過產物的動量和質量計算得出超氚核反超氚核的質量為


其相對質量差別為

在金-金對撞中產生的大量次級粒子中找到的其中一個反超氚衰變事件。左側為STAR探測器時間投影室記錄到的次級粒子軌跡信息。右側為重味徑跡探測器的放大圖。重味徑跡探測器安裝在時間投影室的正中間。

圖片來源:Nature Physics(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7-020-0799-7)

對稱性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一直認為物理規律都是遵循對稱性的。李政道和楊振寧首先在理論上提出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隨後,華裔物理學家吳健雄在實驗上證實了宇稱不守恆, 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宇稱不守恆的發現。此後,物理學家很快發現了電荷-宇稱的聯合不守恆(CP破壞)並且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在歷史上,宇稱不守恆和CP破壞的發現極大地促進了物理學的發展。目前,CPT理論認為一切物理過程在電荷、宇稱、時間聯合變換時具有不變性,並且認為物質與反物質具有完全相同的質量。物理學界一直試圖在實驗上尋找CPT破壞的信號,並且已經通過測量各種強子的正反粒子質量差別來驗證CPT對稱性。目前對正反K介子的質量測量顯示在10-18精度上正反K介子質量相等。儘管物理學界對各類強子的正反粒子做了很多測量,但目前在原子核層面上的測量還非常稀少。

在反物質系列研究上,馬餘剛團隊與合作者在2010年發現了反超氚核(Scince-21010),2011年發現了反氦4核(Nature-2011),2015年測量了反質子相互作用(Nature-2015)。但由於當時實驗精度所限,沒能實現正反物質質量差等基本物理參數的精確測量。而本項研究在世界上首次精確測量了反奇異夸克原子核反超氚與超氚核的質量差別,並且以10-4精度驗證了CPT對稱性在超核上的成立。該測量也是迄今為止CPT對稱性驗證的最重的反物質原子核,測量結果將對擴展標準模型(Extension Standard Model)參數提供實驗限制。

超氚核Lambda分離能的測量也為人們理解中子星性質提供關鍵幫助。理論認為中子星內部存在超子物質,因此超子-核子、超子-超子之間的相互作用信息對理解中子星狀態方程有著重要意義。超子-核子相互作用信息可以通過傳統的散射實驗獲得,但是目前關於超子-核子散射的實驗並不多,而超氚核作為一個天然的超子-核子相互作用系統,其Lambda分離能大小與超子-核子相互作用強度有直接關係。此次測量的超氚Lambda分離能表明超子-核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強度可能要比科學家早期認為的強得多。最新的測量結果將為理論計算超子-核子之間相互作用提供更為精確的限制。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基金委重大項目以及科技部、中科院項目的聯合支持。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7-020-0799-7

相關焦點

  • 原子質量的測量和估量方法
    在原子核內,各種相互作用力都是和質量有著內在的聯繫,精確的測量原子質量對物理學的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在科學研究領域中,不同的學科對於原子質量的精確程度的要求是不同的,尤其在核物理領域內,原子質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參量,如果能夠較為準確的測量出原子核的質量,就可以利用質能方程計算出核反應過程釋放的能量,這是非常重要的。原子核是質子和中子構成的,那它們是怎麼結合在一起的呢?
  •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學術所長蔡榮根訪問山西大學
    微波電場精密測量、量子信息網絡、量子存儲以及單原子的量子操控研究特色鮮明,在量子科技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的成果。參觀校史館之後,蔡榮根院士來到實驗室,聽取引力波大型探測裝置項目的情況匯報,並與項目組成員討論關於引力波探測的理論和實驗方案,提出了建設性意見。針對師生提出的研究問題,蔡榮根院士一一解答。
  • 六十年格物窮理 一甲子春華秋實——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成立六十...
    60年前,這個研究所只有一棟3層的小樓,研究人員全部到齊剛好坐滿一個小會議室。60年後,這裡擁有了14個研究實驗平臺,在職員工919人,被稱為「國家重離子科學研究基地」。 整整一甲子,春華秋實間,時間賦予了近代物理所何種生命積澱,近代物理給歷史留下了哪些時代光芒?讓我們一起穿過時空的長廊,走近這支在祖國西部紮根了60年的科研隊伍。
  • 中科院大科學裝置理論物理研究中心2015年年會在高能所舉辦
    會議由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中科院院士趙光達主持,中心理事長、中科院院士陳和生致開幕詞。中心主任邢志忠作工作匯報,介紹了中心兩年來的基本人員和經費情況,詳細介紹了中心分別作為一個大科學裝置理論物理研究的學術交流、人才培養平臺及科技創新的平臺兩年來所取得的成績。他特別指出在人才培養方面,中心吸引了國際優秀人才並已經為中科院大科學裝置及部分高校輸送了一些優秀的青年理論物理人才。
  • 趙忠堯:中國核物理事業的先驅者和奠基人
    到美國之後,趙忠堯進入加州理工學院研究生部攻讀博士學位,師從該校校長、1923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曾多年擔任美國物理學會主席的密立根教授。密立根交給趙忠堯的第一個題目是利用幹涉儀做一個光學實驗,只要如實地測量,獲得實驗結果並撰寫出論文,即可順利取得博士學位。但趙忠堯想要學到更多的科學方法和技術,以便回國後能派上用場,於是他嚮導師提出換一個難度大一些的題目。
  • 上海應物所陳金輝博士獲美國物理學會
    在4月14日的美國物理學會年會上,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陳金輝博士獲得2012年美國物理學會George E Valley Jr.獎。美國物理學會理事長Michael S. Turner教授授予陳金輝證書和獎金,以表彰其在發現第一個反超核和利用φ介子研究相對論重離子碰撞中部分子物質的研究中所做出的重要貢獻。
  •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人才需求招聘啟事
    高能物理研究所正瞄準國家戰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充分發揮三個優勢學科領域的綜合優勢,積極部署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三期工作並抓緊落實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努力在基礎研究方面取得在國際上領先的和有重大影響的原始創新成果,保持和發展中國在世界高能物理實驗研究領域佔有的一席之地,並在多學科交叉研究中更加充分地發揮大科學平臺的作用,做出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的創新貢獻。
  •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成果有哪些?與楊振寧相比如何?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到現在,有什麼研究成果嗎?他們的水平能比得過楊振寧嗎?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IHEP),全球八大高能物理研究所之一!從2004年開始,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對正負電子對撞機進行了重大升級改造,項目與2009年7月通過衍生,升級後的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II)成為國際上最先進的雙環對撞機之一,以此為依託的同步輻射裝置也取得了相當的研究成果!
  • 他與袁隆平院士團隊合作十年!科研取得新突破!
    ,繼續加強與袁隆平院士團隊合作,致力於開發玉米、水稻、小麥等作物通用型雜種優勢利用技術,已經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近期,我校生物與農業研究中心、化生學院、融創院及北京中智生物農業國際研究院萬向元教授團隊與湖南農業大學、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院士團隊合作,歷時10年,在玉米核雄性不育基因ZmMs7的分子調控研究及植物通用顯性雄性不育系統的建立與應用評估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 物理所「阿秒雷射脈衝的產生與測量裝置」通過成果鑑定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光物理重點實驗室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利用自己組建的阿秒雷射產生與測量裝置成功地獲得了單個阿秒雷射脈衝。3月19日,該項研究成果通過了由中科院組織的專家鑑定。  阿秒雷射脈衝(1阿秒=10-18秒,為千分之一飛秒,1飛秒為千萬億分之一秒)是目前人們所能控制的最短時間過程,可以用來測量原子內繞核運動電子的動態行為等超快物理現象。自本世紀初誕生以來,已在凝聚態物理、原子分子物理、X射線雷射物理、化學等方面取得了系列重大應用突破。
  • 記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ADS團隊—新聞—科學網
  • 精密測量院在沸石分子篩Lewis酸性位研究中取得進展
    精密測量院在沸石分子篩Lewis酸性位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9-11-08 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另外,研究人員利用二維27Al-27Al同核雙量子相關實驗結合DFT理論計算進一步證實了分子篩骨架Lewis酸(骨架三配位鋁)和Brφnsted酸(骨架四配位鋁)之間存在空間臨近和協同效應,從而導致Brφnsted酸位的酸性增強,形成「超強酸位」。
  • 中外科學家首次測量到反質子間相互作用力
    原標題:中外科學家首次測量到反質子間相互作用力  新華網上海11月6日電(王琳琳 劉燕秋)由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馬餘剛與美國布魯克海文實驗室研究員唐愛洪領銜的國際合作組,5日在世界頂級科學雜誌《自然》上公布:反質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力已首次被人類測量到。原來,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在很高精度上都與正質子相同。
  • 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2002年招生
    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成立於1978年9月,主要從事高溫等離子物理、受控熱核聚變技術及相關高技術的研究和開發,一直承擔著國家「863」計劃、國家計委、國家基金委和中國科學院的多項重大科研項目,並取得了許多科研成果。
  • 【生涯規劃】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徐濤院士團隊誠聘優秀青年人才
    責編 ∣吉 佳徐濤院士團隊簡介徐濤,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副校長,長江學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萬人計劃獲得者。
  • 清華大學舉辦第六屆中國LHC物理會議
    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謝心澄院士,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技大學粒子科學與技術中心主任趙政國院士,北京大學核物理與核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院長高原寧院士,中科院前沿局副局長黃敏等出席會議。
  • 無錫與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中國科學院院士匡定波,中國工程院院士方家熊,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黨委書記龔海梅,副市長高亞光,市政府秘書長張明康參加會見。  李小敏對戰略合作協議的籤署表示祝賀。他說,近年來無錫堅定實施創新驅動核心戰略和產業強市主導戰略,全力構建自主可控的現代產業體系,著力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製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軍民深度融合、產學研深度融合。
  • 中國科大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突破
    因此理論量子化學發展各種方法來近似求解勢能面,並在小質量少電子的分子體系取得成功。但是對大質量多電子的分子體系,理論計算的勢能面已經無法可靠地模擬分子碰撞中的動力學行為。  通過構建針對特定問題的專用量子模擬系統,勢能面的信息可以由實驗測量原子分子的散射共振來獲得。散射共振的測量結合理論建模可以準確地反推出勢能面的全局信息,從而給出勢能面最精準的刻畫。
  • 微靖江:北大核物理教授、博導陸元榮是靖江人,你認識他嗎?
    北京大學核物理與核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RFQ與中子照相項目負責人。法蘭克福大學應用物理研究所博士,蘭州近代物理研究所兼職研究員,中國粒子加速器學會技術與應用委員會委員。研究方向有強流粒子加速器物理與技術,RFQ中子成像與應用等。
  • 著名理論物理學家葛墨林院士榮休
    吳軍輝 攝中新網天津6月9日電 (記者 張道正)南開大學8日舉行典禮,為今年退休的著名理論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陳省身數學研究所葛墨林教授頒發傑出貢獻獎,表彰他為南開改革與事業發展、為推動中國學術繁榮與科技進步作出了卓著貢獻,並在國際上享有崇高的學術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