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中振說本草綱目 ,作者ZZZ
中振說本草綱目
您好! 歡迎加入中醫藥文化的世界之旅。 讓我們一起走進本草的世界,探尋世界的本草。
朋友們大家好!我是趙中振。
dao
道
di
地
yao
藥
cai
材
道地藥材有兩層含義。
「道地」的「道」,是一個行政區劃的概念。
早在唐太宗時,就將中國天下分了十道,到了唐玄宗時又分為十五道,相當於我們現在省一級的建制。現在我們國家早已不用這個建制了,可是我們還可以找到它的印跡。在哪裡呢?在日本,日本的一都、一道、二府、四十三縣,一道就是北海道;韓國也分八個道,京畿道、江原道、忠清道、慶尚道等。
「道地」的「地」,則泛指地理、地帶、地形和地貌。
《神農本草經》當中,首先指出了藥物產地的重要性,雖然當時只有簡單的記述,但從部分藥材的名稱上,我們可以看到濃鬱的產地色彩,如巴豆、巴戟天、蜀椒、秦皮、秦椒、吳茱萸等。這裡說到的巴、蜀、秦、吳等都是西周前後的古國名和地名。
明代官修的《本草品匯精要》一共記載1800多種藥,有268種藥下面明確有「道地」兩個字。也就是說,在明代已經有260多種藥明確了它的產地,這也是關於道地藥材的官方記載。
▲ 《本草品匯精要》柏林本
▲ 《本草品匯精要》中記載的附子
明確標有「道地」二字
李時珍更是注重藥材的產地,在《本草綱目》中,幾乎每味藥材都標明了產地。對於有「道地」氣息的藥材,都有提及。描述中用到了「為勝」、「為上」、「為良」、「絕品」、「尤佳」、「為善」等術語。
比如,李時珍認為:「今人惟以懷慶地黃為上」,其定論影響深遠,一直延續至今。懷慶府,就是今天的河南焦作、濟源和新鄉一帶。
提示一點,並不是所有帶有地名的藥材,都是道地藥材,相反還可能是混淆品:如川射幹、川三七、關木通、廣升麻等。
性
cong
從
di
地
bian
變
道地藥材的形成有幾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種質的問題。
第二個原因是環境的影響。
李時珍認為,「性從地變」。產地不同,藥材的性質也會有所區別。
比如說「川芎」這味藥,川芎已經點出了它的產地——四川。川芎是著名的川產道地藥材,主要栽培於四川都江堰、彭州等地,產量大,藥用歷史也很悠久;如果這個藥栽到江西撫州,到那個地方,雖說「撫芎」個大、肉肥,但其揮髮油和川芎嗪的含量都低於川芎。
日本也曾嘗試將甘草引進,但日本列島土壤非常溼潤,栽出來的甘草細細的,嘗起來都不太甜了。
其實植物體內的有效成分,是植物在成長過程中,為了維護自身生存而產生的,是對抗外界逆境的抗逆因子,這些有效成分,可不是為人類產生的。
1989年,由胡世林教授主編的《中國道地藥材》出版了,這也是我國在此研究領域的第一部專著,隨之也引發了地道藥材的後續研究。書名是由我國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題寫的。
▲ 《中國道地藥材》與竹編胡世林教授
那時我碩士研究生剛畢業不久,有幸應邀擔任了副主編,參與了對道地藥材集散地和川、廣、雲、貴,懷藥、關藥、浙藥的系統梳理與考察,通過參加這一工作,也加深了我對道地藥材的認識和理解。書中,我們還談到了,加工方式與傳統文化對道地藥材形成的影響。
很多人常常問:藥材是野生的好還是栽培的好?
我覺得不能一概而論。
請問野生的蘋果,現在誰還去吃呢?
再舉例說明一下——地黃。現在野生的地黃是沒有人用的。關於地黃的栽培方法,已經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在《千金方》中便有記載。李時珍也提到過:「古人種子,今惟種根」。
▲ 《本草品匯精要》地黃圖
地黃藥用,除去人工栽培成功之外,在長期的實踐中,還形成了一些和質量密切相關的加工方法,比如不同的用藥規格。鮮地黃可以吃,也有幹地黃,還有九蒸九曬炮製出的熟地黃。
▲ 地黃原植物及藥材
nan
南
bei
北
yao
藥
du
都
道地藥材重要的集散地包括兩個著名的藥都。
「北藥都」在河北省安國,與此相對應,「南藥都」就是江西省的樟樹。
歷史上,安國就是以藥材集散地聞名,更以藥材種植業稱冠。這裡的土壤氣候適合北方藥材的生長。安國的藥材種植始自明代,就是李時珍的時代。
▲ 21世紀初藥材市場場景
我國近代生藥學的泰鬥趙燏黃先生曾經前往安國考察調查,他寫下了著名的《祁州藥材志》。這個祁,指的就是河北安國。
▲ 《祁州藥材志》與作者趙燏黃先生
安國我去過6-7次,此地植物藥已不下一百五十餘種。其中以祁菊花、祁花粉、祁紫菀、祁沙參、祁芥穗、祁薏米、祁山藥,還有祁白芷,「八大祁藥」為代表。
- 本期小結 -
道地藥材是中藥中的精品,道地藥材有的是惡劣環境中生長出來的、有的是經過千百年的育種篩選栽出來的。它具有豐富的科學內涵,是經得起臨床考驗的。
好的藥材,在中醫治病救人時功效得以彰顯,我們萬萬不能丟失道地藥材這塊寶!
今天先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關注更多精彩
﹀
﹀
﹀
趙中振:《本草綱目》健康智慧200講
已在喜馬拉雅開講
原標題:《【特約專欄】什麼是道地藥材?》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