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經過二千餘年的傳承與發展,有關「道地藥材」(或稱「地道藥材」)的用藥傳統經驗沿襲至今,已成為評價和控制中藥材質量的重要指標。現在的「道地藥材」通常是指來自特定產區、生產歷史悠久、栽培加工技術精細、質量優良、療效顯著的藥材。因而道地藥材被用作優質藥材的代名詞,被認為是經過歷史上臨床療效檢驗而被評價為質量優良的藥材。
歷史上形成的「道地藥材」主要有:四大懷藥、浙八味、川、廣、雲、貴等道地藥材。後來又發展到川藥、廣藥、雲藥、貴藥、關藥、北藥、西藥、南藥等。在我國有200種左右的「道地藥材」在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一、道地藥材
1、道地藥材概念
道地中藥材是指經過中醫臨床長期應用優選出來的,產在特定地域,與其他地區所產同種中藥材相比,品質和療效更好,且質量穩定,具有較高知名度的中藥材。——摘自《中醫藥法》
2、道地藥材的由來與發展
「道地藥材」又稱「地道藥材」,是一個約定俗成的概念。「道地藥材」的起初的含義是指某「道」、某「地」出產的藥材,旨在指明藥材的產地,並沒有「優質」的含義。就「道地」二字,《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的藥物:如巴豆、秦皮、蜀椒、吳茱萸等都以古國命名藥材,表明產地。梁代陶弘景所著《本草經集注》中描述道:「諸藥所生,皆有境界」。論述了藥材的產地分布,何處所產為勝。初步形成「道地」的概念。
「道地」一詞見於明代劉文泰《本草品匯精要》中,該書每種藥物項下專列「道地」條目,如杜仲,道地:「建平宜都者佳」。「道地」一種解釋是:「地」是指地理,地帶,地形,地貌;「道」是指按地理區域劃分的名稱。
明代湯顯祖《牡丹亭 詗藥》:「好道地藥材,這兩塊土中甚用?」李劼人《天魔舞》第十一章:「那是一柄道地瀘州油紙傘,又重又大。」所以「道地特產」、「道地藥材」、「道地水果」等都表示真正是有名產地,即有明確坐標地區出產的東西。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特別強調藥材的產地,指出:「用藥必依土地」,這可能為後世正式專用「道地藥材」的術語奠定了基礎。
早在南北朝時期,人們對藥材的最佳產地有所重視,陶弘景所說的「諸藥所生,皆有境界」和「江東以來,小小雜藥,多出近道,氣力性理,不及本邦」的論述,是「道地藥材」概念的最早雛形。唐貞觀元年,孫思邈《千金翼方》中的「藥出州土篇」專門記載了十道各州的地產藥材,為「道地藥材」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李時珍的道地藥材觀點更為明確,如:「性從地變,質與物遷,……滄擊能鹽,阿井能膠,……將行藥勢,獨不擇夫水哉?」他在每味藥材項下雖不像《本草品匯精要》那樣專列一項,但在每味藥材項下對道地的論述很多,如麥冬項下言「浙中來者甚良」。
到了清代,醫家從臨床上發現藥物療效不佳的原因之一就是「道地」問題。徐大椿曾在《藥性變遷論》中指出:「當時初用之始,必有所產之地,此乃本生之土,故氣厚而力全。以後移種他地,則地氣移而薄矣。」「……當時所採,皆生於山谷之中,元氣未洩,故得氣獨厚,今皆人工種植,既非山谷之真氣,又加灌溉之功,則性平淡而薄劣矣。」
建國以後,建立了中國藥材總公司,對名貴緊缺的藥材品種實行「統管」的政策。中央以下設一、二、三級批發機構,促進了中藥商品的正常流通。中國藥學會上海分會、上海市藥材公司合編的《藥材資料彙編》,按西懷類、山浙類、川漢類、南廣類等不同道地品對藥材進行了分類,它反映出了20世紀「道地藥材」的風貌。
3、道地藥材的道地產區
出產道地藥材的產區稱道地產區(或稱地道產區),這些產區具有特殊的地質、氣候、生態條件。「道地藥材」表示方法通常為「地名+藥材名」,如「懷地黃」、「筧橋麥冬」、「茅蒼朮」。其中的「道」原指中國古代的行政區劃:漢代將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設置的縣稱為道;如唐代凡州府三百五十八,依敘為十一道,後析增五道(是唐之道制,後世及日本,高麗皆承襲……);清代以布政司領道,民國初改為道尹(將每省分為幾道)。
由上可知,除漢代的少數民族地區設置的縣級道無甚影響之外,自唐貞觀初(公元627年)以後,直至清末民初,在我國皆以「道」作為行政區劃由來已久,只是地域大小不同而已。
《千金翼方詮釋》中對全國「道」的解釋:
河南道:唐時轄境約當今山東、河南兩省;黃河道以南(唐河、白河流域除外),今江蘇、安徽兩省淮河以北地區;
河東道:唐時轄境相當今山西及河北西北部內外長城之間地;
河北道:唐代轄境相當於今北京市、河北省、遼寧省大部,河南、山東古黃河以北地區;
山南西道:相當今四川涪陵、萬縣、陝西洋縣一線以西地區;
淮南道:相當今淮河以南,長江以北,東至海,西至湖北應山、漢陽一帶;
江南東道:相當今江蘇南部和浙江、福建兩省;
江南西道:相當今湖南洞庭湖、資水流域以東和江蘇南部、浙江、福建以西地域;
隴右道:相當今甘肅六盤山以西,青海省青海湖以東及新疆東部;
河西道:泛指黃河以西之地,如今陝西、甘肅及內蒙古之鄂爾多斯等地皆是;
劍南道:相當今四川涪江流域以西,大渡河流域和雅礱江下遊以東,雲南瀾滄江、哀牢山以東,曲江、南盤江以北,及貴州水城、普安以西和甘肅文縣一代;
嶺南道:相當今廣東、廣西大部和越南北部地區。
二、地道藥材
「地道」亦作「道地」,此所謂道地,乃真正、真實而言。本指各地特產,後來演變成貨真價實,質優可靠之意。
「地道」這個詞往往也是表示一種標準、道德規範。諸如錢鍾書《圍城》六:「鴻漸終覺得她口音不夠地道。」老舍《龍鬚溝》第二幕第三場:「不是吹,我們的活兒作得真叫地道。」老舍《趙子曰》第一:「他的皮袍,從『霜降』穿過『五七國恥紀念日』,半尺來長的雪白麥穗,地道西口老羊皮。」畢方等《千重浪》第十一章一:「瞅郭書記那人不咋地道。」等,也就是說,在一定場合下,「地道」的意思很接近「道地」,「這藥材不地道」意思往往是指這藥材不合乎好藥材的標準。
三、真正優良的道地藥材是道地與地道的有機結合,是「高品質、好功效、真道地」的現代表達。
道地藥材最根本的內涵是質量好,療效優,也就是地道品質。其形成除與本身品種有關外,首要因素是產地,就是道地產地。
天然藥材的分布和生產,離不開自然條件影響中藥材質量的幾個因素。除種質、環境、栽培技術等因素外,採摘時間也是影響道地藥材形成的重要因素,俗話說「三分種,七分採」,正所謂「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秋桔梗,春柴胡,冬蟲夏草」。意在指出同一植物因採集時間不同,對質量影響較大。再有炮製加工:明代陳嘉謨《本草蒙筌》雲:「凡製藥貴在適中,不及則功效難求,太過則氣味反失」。《雷公炮炙論》亦載有「炮製十七法」,並要求「各盡其宜」。炮製加工技術與方法是中藥與植物藥等天然藥物最大的區別,反之,炮製是中藥最大的特色之一。
因此,種質、環境、生產技術、全程可追溯做到標準化、規範化,才能在道地產區生產出地道的「高品質、好功效、真道地」的道地藥材。
四、匠心傳承,創新發展
簡單和純粹似乎才是生命最本真而美好的狀態。
同理,自然孕育的中藥材,神秘而簡單,既風情萬種,又匠心獨道。
歲月無聲流轉,原野依舊靜穆,藥田悲歡交替,千年流傳的道地藥材文化,祖宗血脈的傳承,中藥人一代又一代,自身的實踐,敏銳的觀察,執著的鑽研,不斷的創新……勞作,傳承,發展……
目前,國家大健康、一帶一路等政策利好,堅守了幾千年的國粹中醫藥,終於迎來了發展的春天。關於取消中醫,關於中醫將亡於中藥,關於中藥材行業的「多、小、散、亂」……久久縈繞在心中的難題、困惑便都豁然開朗。
喜歡這篇文章,就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作者:廣東天方健藥業-鄧喬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轉發出去,讓更多的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