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記者 王莉莉 攝)
央視網消息(記者 王莉莉)1962年河南蘭考,展現在剛剛上任蘭考縣委書記焦裕祿眼前的景象是:白茫茫的鹽鹼地上顆粒無收,風沙把樹根颳起,幼苗難以成活……
2019年7月19日,同樣是在河南蘭考,滿城高大的泡桐樹綠樹成蔭,很多曾經的貧困戶成為村民致富的領頭人。在蘭考,不僅綠色成為「焦裕祿精神」的時代底色,脫貧更是成為踐行「焦裕祿精神」最好的實踐。
在「焦裕祿精神」的指引下,過上幸福生活的蘭考人每前行一步,都與「紅船精神」一樣,不僅激勵著當地人,更感染著每一位中國共產黨人。
堅守是「焦裕祿精神」的時代坐標
焦桐第二代守護人,77歲的魏善民老人正在清理落葉。(記者 王莉莉 攝)
這輩子,77歲的魏善民一直在做一件事:義務照顧由焦裕祿親手種下的一顆泡桐樹,這一晃就是49年。
對魏善民來說,照顧好被蘭考人親切稱作「焦桐」的泡桐樹,就是守護焦裕祿精神。「我老了,到了幹不動的那一天,就由我三兒子接替我的班,守護焦桐的事情一定不會斷。」
在蘭考,像魏善民一樣對焦裕祿懷有深刻感情的人,隨處可見。
25歲的王瑤是焦裕祿展覽館的一名講解員,聽著焦裕祿故事長大的她,大學畢業後選擇回到家鄉,成為了一名焦裕祿精神的傳播者。
「把焦裕祿精神傳遞給每一位前來參觀者,讓大家記住焦裕祿的故事,是我最開心的事。」王瑤說。
50多年過去了,在今天的蘭考,不僅在街道兩旁、房前屋後隨處可見綠樹成蔭的泡桐樹,蘭考的街道上,「裕祿大道」、「焦桐路」等名字,也常常出現在眼前。
採訪中,當地政府工作人員表示,堅守「焦裕祿精神」的,從來都不是個體,而是30萬蘭考人,他們在不同時代不斷上演著感動「初心」的故事。
脫貧是「焦裕祿精神」的最好實踐
站在自家超市前,笑容是陳香枝對如今美好生活最好的詮釋。(記者 王莉莉)
1981年,22歲的陳香枝嫁到了河南蘭考張莊村。60元的彩禮成為她和愛人組建家庭的全部費用。
「那時候生活太苦了,本村的姑娘都嫁出去了,我是看上了他的人,不然可不來這。」陳香枝說,之前家裡5口人住在3間破舊的房子裡,一個人一年只有13斤小麥,一畝地的小麥收成只夠一家人的口糧,農閒的時候,愛人外出做點零活,她照顧家裡的老人和孩子。
為什麼之前的蘭考這麼窮?答案是:產業不興,經濟沒有支撐。
找到了原因,那就想解決辦法。
以陳香枝所在的張莊村為例,村幹部依託當地優勢,因地制宜發展旅遊、特色農產品等產業,就是在這樣的帶動下,陳香枝在村裡的網紅街--「幸福路」上開起了超市。
和張莊發展特色鄉村旅遊業不同,蘭考縣徐場村則大力發展民族樂器製作。曾經用於防治風沙的泡桐樹,如今成為當地村民脫貧致富的幸福樹。
當地泡桐的木材年輪間距寬,透氣性好,共振性能強,一次偶然的機會,這一特點被一名國內知名音樂家發現。於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當地村民開始純手工制古箏和古琴。
陪女兒練琴已成為郭愛玲每天要做的事情。(記者 王莉莉 攝)
今年46歲的郭愛玲曾是村裡的貧困戶,2008年,她的愛人專程去上海一家樂器工廠學習,8年後,「學成歸來」的愛人和她開起了自家的樂器家庭作坊。
「我們家主要以製作古箏為主,每年製作3000把古箏,銷往全國各地,拋去成本年收入能達到30萬元左右。」郭愛玲說,隨著產業的壯大,不僅自己脫貧,還蓋房買車,現在,她的車間還成為帶動當地貧困戶脫貧的扶貧車間。
徐場村、張莊村僅僅是蘭考脫貧的一個縮影。在蘭考人民的努力下,2017年3月,蘭考縣成為全國首批、河南省第一個實現脫貧摘帽的國家級貧困縣。
據了解,蘭考在實現三年脫貧後,又選派了1000多名優秀年輕黨員幹部和入黨積極分子,組成脫貧奔小康工作隊駐村,確保蘭考2020年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