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發海 王 超
「一棵呀小白楊,長在哨所旁,根兒深,乾兒壯,守望著北疆……」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如碎金般灑在巴爾魯克雪山之上,婉轉動人的歌聲便從哨所傳來。
自1984年歌曲《小白楊》被歌唱家閻維文首次唱響,30多年來,伴隨歌聲傳遍大江南北,小白楊精神深植一代代哨所官兵心間,成為其戍邊守防的力量之源。
一
小白楊哨所原名塔斯提邊防站前哨班,隸屬新疆塔城軍分區。塔斯提,蒙語意為石頭灘。因環境惡劣,這裡曾經寸草不生,更沒有一棵樹。
1982年春天,在哨所服役的錫伯族戰士程富勝回家探親,將哨所周圍的環境及官兵衛國戍邊的故事講給母親聽,母親聽得淚流滿面。返回時,母親默默地把10棵白楊樹苗裝進程富勝的背包:「你們以後想家時就看看白楊樹,要像白楊樹一樣紮根邊疆。」
為了使這些樹苗成活,戰士們輪流從10多公裡外的地方背來黑土,把樹苗小心翼翼地栽種在哨所屋前屋後。從那時起,原本吃水都要到一公裡外的布爾幹河去挑水的官兵們,把每天一點一滴省下來的水用來澆灌小樹苗,並為樹苗壘起防風牆。即便如此,由於土質含鹼量太高,只有一棵白楊樹頑強地活了下來。
這棵小白楊日夜伴隨哨所官兵,成為他們紮根邊疆、無私奉獻的象徵。1983年,總政歌舞團創作人員來塔城邊防採風,詞作家梁上泉感動之餘,滿懷深情寫出了《小白楊》歌詞。著名作曲家士心對這首來自大西北邊防的作品十分看好,連夜為之譜曲。後經閻維文動情演唱,一時間傳唱軍營內外,塔斯提邊防站前哨班為此更名為小白楊哨所。
「《小白楊》這首歌見證了中國很多重大事件。在』98抗洪的大堤上,在抗擊非典的小湯山,在汶川、玉樹地震的重災區,在遠離祖國大陸的西沙群島,在京郊的閱兵村……在人民軍隊經歷的很多大事件中,我唱響《小白楊》,就是想讓更多的戰友了解小白楊的故事、了解小白楊精神。」來過哨所3次的著名軍旅歌唱家閻維文曾動情地說。
二
塔斯提邊防連新營區建成後,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哨兵上哨前,要給新哨樓前的小白楊澆水。老兵王克懷說:「這個習慣已經延續10多年。樹苗不易成活,前前後後補種過好多次,大家都很珍惜。」
通往新哨樓的臺階一共276級,平均坡度超過40°。因為連隊的生活用水是山泉水,自然水壓不足,官兵們只能用盆端水來澆樹。
小白楊哨所官兵愛種樹,戰士們駐守在哪裡樹就種到哪裡。連隊的季節性執勤板房靠近邊境前沿配置,從這裡沿邊境線幾十公裡沒有一棵樹。執勤點旁邊雖有一條塔斯提河,但由於水質混濁不能飲用,生活用水依舊靠水車補給。
還有幾個月即將復員的安喜生為執勤未歸的戰友們準備午飯,洗菜、淘米的水被收集起來澆樹。入伍前曾是二人轉演員的他一直是大家心中的開心果,戰士們說,在荒無人煙的邊防線上只要有他在就不覺得孤單。
平日幽默風趣的東北漢子近些日子眉宇緊鎖,寡言少語。探其究竟得知他認領結對的那棵小白楊最近患了食葉蟲病,自己在執勤點照顧不上。這個事成了安喜生的心病,他每天都盼著執勤點換防的日子早點到來。
雖然連隊的各項基礎設施逐漸完善,但因自然環境惡劣,種樹仍舊不容易存活。連隊每年春天都會補種一些新樹苗。去年冬天的大風將連隊中心馬路旁碗口粗的松樹攔腰折斷,今年春天安喜生親手種下一棵小白楊,連隊把他的名字做成吊牌掛在樹上。從那以後,安喜生和戰友們一樣多了一個習慣,每天只要有空就去看看自己的樹。
執勤結束的那一天,巡邏車剛剛停穩,安喜生顧不得卸下裝具,直奔自己的那棵小白楊。眼前的蒼翠讓他溼了眼眶:「好好活著,就算我退伍了還有戰友們幫忙照顧你,你一定要紮下根,替我守著這邊防線。」
三
防區204號界標附近的鋼架哨樓下面有一根碩大的橫木,這根長約10米、直徑1.5米的樹幹,是執勤官兵費了很大勁從河道裡抬上來的。「家國情懷」4個紅字篆刻其上,在充滿枯黃和草綠的邊境線上格外醒目。
對於「家國情懷」,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士官楊鵬依然記得老班長退伍時曾對他說過要牢記的一句話:絕不把領土守小了,絕不把領土弄丟了。
楊鵬家庭富裕,兩年前家裡就在瀋陽市給他找好了工作,勸他復員回家。當年女兒出生,他只見過一次面。但他仍舊選擇留下。用他的話說,捨不得離開,這裡也是家。
楊鵬非常崇敬程富勝。他們有著共同的崗位——駕駛員,在哨所守防17年的程富勝是楊鵬一直以來的榜樣。作為邊防駕駛員,最重要的就是熟知路況,路上的溝溝坎坎都要牢記於心。楊鵬在這條邊境線上已走過10個年頭。
「北段比較危險,基本都是彎路,上坡、下坡,尤其到了冬天,雪蓋上去以後,風一吹,三四米深的坑看上去也是平平的。」楊鵬口中的情況,俗稱「風吹雪」,低於-30℃,積雪比人都高,加上狂風肆虐,樹也被吹得連根拔起。
「我們冬天騎馬執勤,風一大,馬眼睛睜不開,雪地的腳印瞬間被吹散。走了5個多小時的冤枉路,馬也累得一動不動,人只能拽著馬,深一腳淺一腳挪移。」新兵時的一次執勤讓楊鵬現在回憶起來仍心有餘悸,「我當時只有一個信念,只要能找到邊境線上的鐵絲網,就一定能找到回去的路。」歷經14個小時的跋涉,楊鵬終於回到哨所。從那天起,每次出勤他都帶著一幅軍用地圖,如今,哪兒有溝、哪兒有坎兒,行進多少公裡,會出現哪些方位物,閉上眼都如數家珍。
班長南誇才讓來自青海,新兵時聽了小白楊哨所的故事,特別嚮往這個地方。然而,剛到連隊就發現,每天陪伴他的就是漫天飛雪。
「選擇當兵就是想走出大山,卻發現自己又來到山裡當兵,我就向連隊提出復員回家。」自然環境和心理上的落差,讓藏族士兵南誇才讓陷入彷徨。
在《小白楊》日復一日的傳唱中,在小白楊無聲的注視與陪伴下,南誇才讓把心扎在了這兒。6年後的今天,這個起初連漢語都講不好的小夥兒不僅當上了班長,還成了連隊訓練標兵。去年團裡組織「小白楊杯」比武競賽,他和幾名戰友代表連隊參加多個課目,冒著嚴寒,在雙手受傷的情況下血性突擊,勇奪「小白楊杯」。
時任團參謀長雒志順看到這名藏族士兵凍得發紫的手,心疼不已,邊給他焐手取暖邊問他為啥這麼拼。「『小白楊杯』必須放在我們連隊的榮譽室裡,就算拼命我也得替山上的兄弟們拿回去。」在南誇才讓的心中,「小白楊」的榮譽重於自己的生命。
四
是夜,窗外忽然起風。士官楊珂熙披著大衣打著手電,來到連隊蔬菜大棚裡,細心檢查篷布和窗戶,防止新種菜苗被凍著。為了讓戰友們能吃上新鮮蔬菜,寒來暑往,楊珂熙從不敢怠慢。
溫室大棚門口有塊中國地圖格柵,那是連隊文化活動剩餘的板材,楊珂熙看到有中國地圖不捨得丟掉,刷上紅油漆鄭重地掛在大棚最顯眼的位置。用楊珂熙的話講,每次看到紅色的中國地圖,感覺就倆字——踏實。
曾被大家戲稱「糞倌」的楊珂熙是連隊養殖員,由於承擔起連隊所有家禽牲畜的餵養,免不了和糞便打交道。5年前,連隊新大棚剛改造完成,由於土質太差,蔬菜根本種不活。當時的豬圈離蔬菜大棚七八百米,中途還要翻越一道山梁。當時剛接手養殖工作的楊珂熙每天往返於豬圈和大棚之間,途經的小山梁被踩出一條蜿蜒小路。
如今的溫室大棚,溫控系統和噴灌系統一應俱全,在大棚周圍新豬舍、雞舍也配套搭建。在楊珂熙的精心照料下,大棚裡各種新鮮蔬菜長勢喜人,每年為連隊節約經費近萬餘元。
身處邊關,見證哨所小白楊的成長,楊珂熙說小白楊精神已深深融入自己的血脈,在連隊一天,就要多為這個大家做點事,哪怕再小,也是一份責任。
漫步營區,在長廊、根雕、石頭等特色文化的裝點下,連隊宛若一顆戈壁明珠,頗有家的味道。官兵們說,這一切,士官車延聰功不可沒。
來自甘肅的車延聰愛好雕刻。一次執勤途中,他發現一根木頭,外形很像一條龍。撿回來認真修飾成龍吐珠的形狀,擺到營區中,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此後,他創作出多件根雕和石刻作品,成為連隊的一大文化特色。
「我因白楊而自豪,白楊因我而驕傲。」指導員路亞傑說,這是連隊門口張貼的兩句話,見證著官兵們對連隊的獨特情感和價值追求,折射著每名小白楊傳人的家國情懷。
連隊有個傳統,每天起床廣播放的第一首歌就是《小白楊》,晚點名時要呼點「小白楊」,全體官兵答「到」;每逢新兵下連、老兵退伍,都要在小白楊樹下宣誓。
風雨37年,小白楊精神不僅成為塔斯提邊防連官兵的精神支柱,還激勵一代代戍邊官兵茁壯成長,一棵棵「小白楊」在邊防一線成長為參天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