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有許多救國的仁人志士,但他們對如何救國有不同的想法。有人認為只有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才能救國,也有人認為要救國首先要改變國民落後的思想。著名作家魯迅就是後者之一。他的很多作品都充滿了批判和反思。
魯迅原本立志學醫,光緒三十年(1904年)9月,他進入日本的醫學院學習,但後來由於戰爭的殘酷,魯迅深感學醫只能救人性命,不能改變人的思想,於是他毅然棄醫從文,選擇用文字喚醒民眾。
魯迅的很多作品、名言,都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提到魯迅,很多人會隨之想到"閏土"阿壠"孔乙己"祥林嫂"和"劉和珍"等人物;"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想擠,總還是有的"等名言,也是出自魯迅之口。
在魯迅的文學作品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家院子裡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一棵也是棗樹"廣為流傳,經常有人調侃說這是魯迅能寫得,一般人肯定會被老師寫成病句,嚴厲批評。那麼魯迅創作的這句話,真的是心之所致嗎?
原畫和網絡上流行的有些不同,它出自魯迅的作品《秋夜》,全文開頭是這樣的:"在我的後花園裡,你可以看到牆上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還有一棵也是棗樹。"這幅作品是魯迅先生的名篇,一直以來都好評不斷。
但很多人會覺得奇怪,既然兩棵樹是一樣的,直接說"我家後花園圍牆外有兩棵棗樹"不太容易吧?其實,在這篇文章的後面,魯迅用擬人化的手法描寫了園中園外的花草樹木,這就清楚地表明棗樹和花都具有象徵意義。
文學上有句話叫"一枝一葉總關情",也就是說,文人寫作時,一切都是帶著感情色彩的――在魯迅筆下,天空"冷眼一笑",寒霜灑在柔弱的野花上;"小粉花"做了一個盼望春天的夢,所以她"笑了,雖然顏色是紅色的,帶著寒冷和痛苦,仍然在顫抖"。
至於棗樹?它們"掉光了葉子,只留下樹幹",但棗樹筆直修長的枝幹依然"像沉默的地鐵一樣刺向陌生而高遠的天空",這顯然有某種隱喻在裡面。天空、棗樹、野花,都是指的,那麼棗樹不說兩個,非要說"一是。還有一個也是",那就不簡單了。
關於棗樹的內涵一直存在諸多爭議。筆者認為,既然棗樹是一種不屈、執著的反抗形象,那麼孤獨的反抗顯然不如團結的反抗有效,所以魯迅先生才會設置這種寫法,讓他們看似分離,卻也有著同樣的精神,團結自強比分離更有力量。你對此有什麼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