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一直有網絡傳聞稱,教育部把選自有關叢書中的革命傳統教育相關課文,從中小學教材中全部刪除了。尤其是魯迅的文章,時不時就被傳出刪除的消息。
其實,魯迅的文章並沒有被刪除,相應的跟上時代潮流的教材改版也是很正常的。
有學者認為,在課堂上,教學者解讀魯迅時,往往都特別放大了他作為思想「鬥士」的一面,使原本充滿著人文氣息的魯迅作品,淪為了簡單的社會批判的載體。
例如,魯迅回憶少年生活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原本都充滿著人情味和生活趣味。然而,有的老師往往著力突出「反抗封建教育制度」這一主旨,甚至將不屬於作者本意的東西強加進去。
其次就是,魯迅的有些作品確實比較深奧,有的作品對中小學生來說難以理解其中內涵。
就以魯迅的作品《秋夜》來說,文章開篇就是「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這句話一直爭議很多,有人覺得此句內涵頗深,有人覺得這就是繁冗重複,是為了湊字數。
首先,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秋夜》的開篇:
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沒有見過這樣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離開人間而去,使人們仰面不再看見。然而現在卻非常之藍,閃閃地「目夾」著幾十個星星的眼,冷眼。
對於這段文字,韓寒在《語文真的是有很大的問題》一文中有些質疑的評價道:
說真的,誰知道魯迅寫我家門前有一棵棗樹,還有另一棵棗樹是什麼意思,可能什麼意思都沒有,自己想玩票呢,或者說寫了一棵以後忽然記起來還有一棵呢。反正我不敢斷定,因為我不知道。
在傳統的教學中,老師們給的「標準答案」是這麼說的:
這句話運用了反覆的修辭手法,指出了本文的讚頌對象,富有畫面感,使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最逗的就是某專家的「解讀」:
魯迅希望通過這樣的寫作方式,通過兩株棗樹的手法,表達自己的不同的觀點。可能這是一種「舊思想」與「新思想」的碰撞,還有可能這是一種對於舊勢力和新勢力的一種抨擊。
我們發現,對蘊含豐富意蘊的這樣一句話,無論是輕率的理解,還是刻板的分析,或是無中生有的解讀,都折損、侮辱了魯迅大師的筆法和風骨。
所以,我們還是引用某智者的話吧:
魯迅在地下竊笑:在我的身後,可以看見兩個爭論不休的傻子,一個不知道我寫了什麼,還有一個也不知道我寫了什麼。
其實,文字寫出來,讀者是可以有多種解讀的,甚至可以解讀出作者寫作時沒有想到的,畢竟隔一段時間看自己寫的東西也會有新的感覺,這不是問題,能引起一部分人共鳴就是合理的,所以作者的想法,是否有深意不能作為解讀是否正確的標準。
但這裡要明確一點,魯迅絕不可能是湊字數。就算是為了搞笑,也不會是這麼低級的理由。
1、從行文的最基礎的「勢」來看,原句是「我家門前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另一株也是棗樹」,下一句接什麼都有種順勢而為的感覺。
如果簡潔地說「我家門前有兩株棗樹」,然後呢,就像吵架吵到一半沒話說了,想半天再罵一句前言不搭後語的東西,氣勢斷了,怎麼也吵不贏了,而且讀來也相當突兀。
2、仔細讀原句,想像畫面,畫面中有一棵棗樹,鏡頭移動,又有一棵樹。這是鏡頭感,職業作家內化的東西,寫作時未必會想到,就是一種自然的感覺。相反,如果追求簡潔呢,直接一句兩顆樹?你很難想像這畫面吧,或者感覺怎麼想都是錯的。
最後,如果沒有深意,在自己那裡是對的,畢竟這是主觀的事。如果要作為一個客觀的觀點,就是另說了。當然,這也只是筆者的一點拙見,也希望大家為我指正。
當然,魯迅作為一代愛國作家,他的作品是非常值得一讀的。
像文中說到的《秋夜》一文就被收錄在他的作品集《野草》中,而他最出名的文集更是少不了《吶喊》、《彷徨》、《朝花夕拾》這些作品集,這些是我們的文學瑰寶,值得永遠學習和銘記。
作為一位棄醫從文的作家,他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的作品為現代社會的人們指明了方向,讓迷茫轉化為自信力,引導當時的青年人走向光明。
了解魯迅,了解當時的歷史,就要去品讀他的作品。這套魯迅全集,總共包括六本,分別是《彷徨》、《吶喊》、《野草》、《故事新編》、《朝花夕拾》、《阿Q正傳》。
本本都是經典,印刷清晰,版式精美,內容全面,十分適合閱讀和收藏。
全套六冊,現在頭條活動價格只要49元,不到一頓飯的錢,就能體驗多部大家作品,實在是個機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