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末,《常熟記憶》出版之後,就有人問我何時出續集?因為他們知道我有很多照片,也一直在堅持拍攝、記錄。當時我的想法,是等鄉鎮拍全、再積攢一些文字,計劃大約是2016年。
之後幾年,問的人越來越多,但我也發現了難處,續集將如何超越《常熟記憶》?說實話,《常熟記憶》是一本隨意拼湊而成的雜燴,從2011年9月初臨時起意要出書,到12月8日就正式出版發行。卻沒想到,從常熟個人出書的角度看,竟然成功了,成功原因:一獨闢蹊徑,二圖文通俗,三宣傳到位。
但是,續集不能簡單複製出版《常熟記憶》的操作,不能依舊選取一些已經上網的文字、照片,拼湊成一本新書。那樣的話,讀者、朋友不會滿意,我自己也不滿意,而且極有可能折戟沉沙。因此在沒有好的創意之前,沒有十足把握,寧可無限期拖延續集出版。反正不缺素材和資源,而且隨著城市改造步伐的加快,我的東西可能越陳越香。
眼睛一眨、老母雞變鴨,這一拖八年就過去了。我的拍攝、記錄一直堅持,雖沒有開頭幾年那樣上勁,但自己覺得照片和文字質量有了很大提高,對續集的版式也逐漸有了新思路:常熟記憶Ⅱ,市井人文;常熟記憶Ⅲ,南門壇上;常熟記憶Ⅳ,古城老街。和《常熟記憶》一樣,Ⅱ、Ⅲ、Ⅳ除了裝幀設計外包,資金、書名、序言、後記全部獨立自主。
《市井人文——常熟記憶Ⅱ》
我很少有寫關於自己心情的文字,與「常熟記憶」無關的文章,除了收藏投資、遊記雜談外,就是《市井雜記》系列和一篇《笛笛不休》,目前共有六七萬字,如果不結集出版,很可惜。
這個系列最早是「常熟零距離論壇」上的「清粥小菜系列」,堅持多年越寫越順溜,我用寫作鍛鍊了自己交流、表達能力。我的文章比較接地氣,像《常熟麵館眾生相》中的幾個人,不可能出現在文學作品、抖音快手中,只有我在記錄。
去年整理《笛笛不休》發現,這些文章絕大部分是寫常熟人文、市井百態和民風習俗的,時代特徵鮮明、沒有任何不恭的文章,也能收進「常熟記憶」。
當然,不能讓讀者老跟著我在麵館、菜場中轉悠,《市井人文——常熟記憶Ⅱ》中會拼入三部分內容:一是2012年後寫的「常熟記憶」文章12篇,如《銅官山尋船》《桂花飄香憶石梅》《一塊民國路燈標誌牌》等;二是民風習俗,比如湖甸龍舟、祖師拜香、傳統手藝等;三是文化活動,比如錢文輝老師、沈潛教授的新書座談會等。
我的專長是圖文並茂,這本書是續集中配圖最少的,字數約十萬左右,超過話就要精簡,十年前的文章要重新潤色。還要寫一篇《夢回西門大街》,萬字長文,從第一百貨、訂牛奶的榮大,一路向西回憶,寫到西門麵店、收黃鼠狼皮的供銷社。「常熟記憶」還有幾篇斷頭文章,要爭取寫完,但我從不勉強自己。錢老師沈教授能否露臉,還要徵得本人許可。
《南門壇上——常熟記憶Ⅲ》
2006年和陳炯明老師達成共識,他負責拍攝常熟古城北片,其他歸我,因此我的古城系列照片中,城北片區的很少。其次是城中,剛開始拍攝沒多久河東街就開工改造了。城西照片也不多,因為片區面積不大。因此,照片最多的是城南,分了三個相冊:南門壇上、豐樂橋上下塘、橫街片區。
對南門壇上的拍攝,十三年來從未停過,因為那裡有著和常熟古城其他片區不一樣的功能,就是集市。其他片區的照片中,出現人影的比例很小,但南門壇上的照片中,就有大量的各式人物,甚至是正面照、擺拍照。後來發現環境加人物就是故事,原來最有價值的拍攝記錄就在南門壇上。
有故事就能寫文章,於是因常熟古城拍記所生的文字,絕大部分在南門壇上,尤其是2014年保護整治開工後的幾篇,以及《南門壇上隨記》系列,目前共有五萬字。出版素材當然多多益善,那樣才能全方位、多角度反映南門壇上現狀,於是《笛笛不休》中的一些內容,就要調整回發源地。
《南門壇上——常熟記憶Ⅲ》中,不僅有南門片區老街巷、老宅院照片,收錄文章的情景配圖,還有豐樂茶館、馬路騙局、老破飯店等。《南門壇上浴春池》也要再利用,與《常熟記憶》重複也是無奈,因為沒有浴春池的南門壇上,總讓人覺得缺了點啥。
最難安排的是南門壇上馬路市場,書法家鄭老師認為此系列照片比老街巷更有價值。確實,幾乎所有的葷素菜、副食品、日用雜物,都被我偷拍到了。經過保護整治馬路市場基本消失,若干年後常熟本地人提籃擺攤叫賣也會絕跡,因此如何利用這些絕版照片,還需認真考慮。
這本書的出版時機,要根據南門壇上保護整治的進度和效果再定。打個比方,如果當初準備了一本「縣南街」,那正式出版就要等到2017年春節,縣南街臨時通車以後。
《古城老街——常熟記憶Ⅳ》
這本書的內容一看便知,就是常熟古城古蹟、老街老宅的照片集,文字說明直接借鑑《常熟地名志》《常熟文物勝跡》等。內容安排,不貪多求全,不按區域目錄式分配。數量上,老街老宅80%、古城古蹟20%,因為近年來常熟有大量攝影家拍攝了大量常熟古城古蹟的美圖,而我不是攝影家,也有自知之明。
《古城老街——常熟記憶Ⅳ》是規劃三本書中最好編的,如果現在腦子搭錯,今年就能出書。但是很難出彩,常熟只是一個小縣城,沒有一個江南水鄉古鎮,從紀實的角度實在是拍無可拍了。
參照外地城市記憶類書籍畫冊,只能從兩個方面突破:一是從版面設計、書籍裝幀上翻花樣,這點或許砸錢就能實現;二是圖片要PS處理,《常熟記憶》出版太匆忙,都是用的原圖;三是要動腦筋選擇有價值、有特色的照片,不過從幾萬張照片中百裡挑一,比較費功夫。
費功夫就費功夫吧,從五十歲慢慢磨蹭到六十歲,出齊這三本書應該不難。精神上的滿足很重要,定一個小目標,不管是解厭氣還是找樂子或是消磨時光,都是對自己好、對自己負責。人生一輩子很快,到最終回頭看看,留下四本了《常熟記憶》,也能笑笑了。
推薦閱讀:
桂花飄香憶石梅
吳市無事——常熟古鎮——吳市(1)
李市青團
一塊民國路燈標誌牌
《錢文輝文集》出版座談會 2018.12.8
沈潛教授講南社——2011年7月16日常熟市民講堂
南門壇上浴春池
關於南門壇上保護整治的一些思考
南門壇上記事——陸尹一
何村憶坤元——常熟古鎮——何村(1)
……在這一個個為了同一個目標積極奔走、記錄我們家園變遷過程的城市記憶拍攝者身上,我們看到了一條城市文脈在默默流淌,延續著中國文化的希望。我們有理由相信,不管是一百年後,還是幾千年後,這些記錄下的城市記憶,將成為綿長歷史中的一個個路標,讓我們的後人藉此找到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