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媒體責任與美國意識形態建設|美國瑞德教育

2021-02-15 瑞德國際教育

「世界上只有兩種強大的力量,即刀槍和思想;從長遠看,刀槍總是被思想戰勝的。」拿破崙的這句話,很大程度上道出了人類歷史的一個秘密——單純依靠武力統治、而忽視意識形態的力量,很難實現國家長治久安。與此類似,漢初名臣陸賈曾勸誡漢高祖劉邦:可以馬上打天下,但不可馬上治天下。統治國家不能單靠武力,還必須仰仗思想文化的傳播。

上世紀20年代末的世界經濟大蕭條,曾給資本主義制度沉重打擊,但美國資本主義制度並未終結,反而迎來了所謂「美國世紀」。究其根源,除了羅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需求刺激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它的意識形態建設和傳播機制。人們之所以服從權威和秩序,是因為他們在內心深處相信權威和秩序存在某種「合法性」;而成功的意識形態建設和傳播,是生產和再生產這一「合法性」的重要機制。美國戰後意識形態的建設和傳播機制,與兩份哈欽斯報告密切相關。

1929年,而立之年的羅伯特·哈欽斯(Robert Hutchins,1899—1977)出任芝加哥大學校長。芝加哥大學1892年由洛克菲勒捐建,同早它16年建立的霍普金斯大學一樣,效仿德國大學模式,優先發展以自然科學為主導的專業教育,被後世視為美國現代大學的發源地。上任不久的哈欽斯,就對當時美國大學充斥的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專業主義和唯市場主義等種種庸俗化取向,展開了全面批判。1936年,他發表題為《高等教育在美國》的報告,提出發展通識教育才符合現代大學之道——只有通識教育,才能溝通不同專業、建立共同的文化語言;也只有通識教育,才能溝通現代與傳統、使文明不致斷裂。經過反覆努力,哈欽斯四年制本科生院方案1942年獲得通過,率先開創了以經典閱讀為核心的「通識教育」。這段歷史,中國教育界人士耳熟能詳。

另一份哈欽斯主持起草的報告——《一個自由而負責的新聞界》,則為我國新聞界人士所熟知。1942年12月,哈欽斯應其密友《時代》公司老闆盧斯邀請,計劃對美國新聞自由的現狀與前景開展調查。一年後,由哈欽斯擔任主席,13位美國政、商、學界名人組成的新聞自由委員會(因而也被稱為「哈欽斯委員會」),聽取了58名新聞界相關人員的證詞,與225名關心新聞界狀況的各界人士進行了訪談,研究了委員會成員及其工作人員準備的176份文件。經過反覆修改,新聞自由委員會於1947年發表了《一個自由而負責的新聞界》(《一個自由而負責的新聞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序言第8頁——下文簡稱《新聞界》)。它後來被視為傳媒「社會責任理論」的奠基作。

儘管哈欽斯《高等教育在美國》為中國教育界人士所熟知,《一個自由而負責的新聞界》也為中國新聞業人士所樂道,但對這兩份「哈欽斯報告」出自同一人之手的事實,似乎鮮有注意,對其內含的美國意識形態建設和傳播機制,則更似無人問津。其實,兩份哈欽斯報告不僅對美國的高等教育和新聞傳播產生了深刻影響,而且為美國戰後意識形態建設和傳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高等教育在美國》與通識教育的奠基

哈欽斯在《高等教育在美國》中強調,大學之道首先在於不同科系、不同專業之間必須具有共同的精神文化基礎。如果現代大學不能提供面向所有學生的通識教育,大學就喪失了意義——它完全可以為各類專業學院取代。在哈欽斯看來,大學應該作為現代社會的頭腦領著社會走,而不能成為市場的奴隸,被動地跟著走。

為此,哈欽斯雄心勃勃地在芝加哥大學建立一個以閱讀經典為主、新的四年制本科學院。不過,此舉招致了教授們激烈反對,哈欽斯的建議多次被否決。直到1942年,哈欽斯的四年制本科學院方案才獲得通過,芝加哥大學由此建立了美國最重視通識教育的體制,成為美國大學本科教育的典範。迄今為止,芝加哥大學不僅是獲取諾貝爾獎的教授最多的大學,而且以不斷誕生各類學派(如芝加哥社會學派、芝加哥經濟學派等)而聞名於世。

值得一提的是,1934—1954年出任哈佛大學校長的科南,則改進了哈佛大學的通識教育——本科教育繼承英國模式,強調通識教育和文化傳承;研究生教育則採取德國模式,注重專業研究和創新。科南指出,無論發展多少專業技術,無論數學、物理、生物等科學如何發達,無論掌握多少外國語言,都沒有觸及最基本的問題——什麼是「我們(指美國)的文化模式」,或什麼是「傳統形成的智慧」。顯然,哈欽斯與科南英雄所見略同,芝加哥大學和哈佛大學也殊途同歸。

哈欽斯和科南倡行的通識教育,意在奠定美國的文化基礎,造就實現文化認同的「大熔爐」。所有本科生共享通識教育,從而使大學生畢業後無論躋身哪個領域和專業,都能分享共同的知識和文化背景,建立相互理解和溝通的橋梁。換個中國人熟悉的詞彙,也就是通過集中、統一意識形態傳播,「統一了思想認識」。

美國歷史短暫,其居民來自世界各地,種族、宗教、民族、貧富和文化差異幾乎比世界上任何國家都大。兩次世界大戰及經濟大蕭條,進一步暴露了西方制度的虛弱和文明的黑暗。如何強化美國社會的文化認同,形成真正基於西方文明的牢固共同體意識,是哈欽斯、科南等精英苦苦探求的大課題,答案之一就是大學普遍推行通識教育。

以相對簡明的哥倫比亞大學通識教育為例,「當代文明」和「人文經典」是全校本科生的必修課。「當代文明」第一學年講述西方從古代到近代的歷史,屬於史學和人文學科的訓練;第二學年轉向西方現代社會,引入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自然科學等學科內容。而在「人文經典」方面,則從古代的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一直讀到近代的牛頓、馬克思。「當代文明」側重西方文明的歷史變革,「人文經典」則重在研讀經典著作的永恆價值。變革與永恆融合為學,「經」與「史」相互滲透;史側重於文明的興衰浮沉,而經則重在汲取「傳統形成的智慧」。

面向美國精英的通識教育,是一種有效的意識形態建設和傳播機制——無論各大學表面差異有多大,但其通識教育課程均以西方文明經典閱讀為核心,這一原則不可動搖。一代又一代美國精英因此培育出強烈的文化認同感。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模式與我國古代「經史」教育頗為類似。中國帝制時期國家尊儒術、士人重道統,國家利用徵舉、科舉等方式源源不斷吸取士人進入統治集團,從而有效鞏固了國家意識形態,使秦漢制度(即大一統皇帝官僚—郡縣制國家)綿延2000多年不絕。「經史」教育與通識教育在這方面的收效,何其相似!


二、《一個自由而負責的新聞界》引導美國新聞界變革

當哈欽斯1944年組建的新聞自由委員會開始工作時,新聞界人士視之為恢復新聞界公共形象的機遇。此前十幾年間,美國報界對羅斯福新政採取敵視立場,聯邦政府則起訴多家報刊,並藉助最高法院的判決將報刊在許多方面置於政府管制之下。在報界尋找各種理由阻撓新政改革、聲稱它威脅新聞自由的時候,公眾更傾向於相信,報紙發行人空喊新聞自由,只是不想適應新的社會經濟狀況而放棄私利、作出合理調整。著名報人李普曼承認:「如果發行人……既不面對現實又不加以處理,那麼總有一天,在憤怒的公共輿論的激勵下,憤怒的國會將用一柄斧頭來給新聞界做手術。」(《新聞界》,第86、87頁)

哈欽斯在報告序言中指出:「新聞自由委員會將本研究限定於大眾傳播機構對人民進行關於公共事務的教育作用這個範疇之內。」在哈欽斯看來,「大眾傳播機構只是形成美國文化和美國公眾輿論的眾多影響因素中的一個。然而如果通盤考慮,那麼如今恐怕它們就是其中最強大的一種影響力了。」(《新聞界》,序言第8頁)他強調,新聞界的權力伴隨著種種重大義務。

新聞自由是否處在危險之中?《一個自由而負責的新聞界》開門見山:「我們的答案為:是的。」當時日益引人注目的一個危險是,隨著技術進步和資本集中,新聞界演變成巨大的壟斷商業體;這樣,保護新聞界的自由,就不再自然是保護公民或共同體的言論自由。

哈欽斯委員會視新聞自由為政治自由的基礎,公民的良知是國家保持活力的源泉,阻礙思想觀點自由流動的障礙應被排除。一種思想觀點即使不被大眾傳播機構的業主或管理者認同,也應該得到機會表達。當然,公眾的表達自由是有條件的:如果要求表達自由的人是一個撒謊者,或是一個可以被收買的文丐,甚至是一個鼓吹仇恨和猜忌的煽動家,那麼,他就沒有資格要求言論自由。

報告陳述了社會共同體對新聞自由的總要求。第一,在具體情境中,真實、全面和理性地報導事件。第二,大眾傳播機構應將自己視為公共討論的載體。第三,作為供社會各團體互相傳遞意見與態度的工具,媒體報導的群體形象應是其真實而典型的形象,如黑人和華人的整體形象不應被妖魔化。第四,大眾傳播機構在陳述和闡明社會共同體為之奮鬥的理想中,須承擔起教育責任。第五,媒體應成為將信息流、思想流和感情流傳達到每個社會成員的渠道。

新聞自由委員會呼籲:「新聞界應該自覺承擔起為公眾利益服務的責任。」(《新聞界》,第43頁)加強自律應當成為電影業、廣播業、報業、書刊業以及新聞職業團體的合理選擇。委員會建議大眾媒介積極開展具有高度文學性、藝術性和知識性的傳播活動,開展富有活力的相互批評,杜絕廣告商支配內容的現象。報告認為,一個新聞記者要想成為一個勝任的公共事務觀察家和評論員,就需要接受最廣博和最豐富的教育。非營利機構應當創建傳播領域的高級研究中心,逐年評估新聞界的表現。

報告強調憲法第一修正案關於新聞自由的保障必須得到實施,政府應鼓勵在傳播業擴大新投資、引進新技術,促進競爭;必要時,政府應自己提供傳播服務。不過,報告「強烈反對政府干涉新聞界的活動,並且特別贊成新聞界自己清理門戶」。(《新聞界》,第100頁)總之,新聞界和公眾做出的貢獻越多,需要政府採取的行動就越少。

李普曼將報告視為「一次闡述公理、界定原理、確定領域的努力,著眼於繼續進行嚴肅的新聞批評」。《紐約時報》的評論說:「我們歡迎委員會所做的研究。……自由與責任必須永遠聯繫在一起。公眾有權拒絕支持那些忽視所有重要事實的機構。」(《新聞界》,第116頁)《華盛頓郵報》表示,它不會試圖「為美國新聞界的成就作總體性的辯護,或說明《郵報》的特殊美德。現在的當務之急似乎是進行批評性的自我審視」。(《新聞界》,第117頁)

哈欽斯本人對報告的命運並不滿意——在1955年出席美國報紙主編協會大會時,他抨擊新聞主編們「履行更大責任的努力」僅僅是公關把戲。不過,後來的研究人員指出,委員會的傾向與理論被新聞業的編輯與研究機構有意無意地分享了。「在報紙總體規劃、在職項目、教科書以及倫理手冊裡,都能夠發現哈欽斯準則的翻版。」(《新聞界》,第135頁)

三、美國的意識形態建設和傳播機制

從南北戰爭結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經濟快速發展,但貧富差距急劇拉大、社會道德淪喪、腐敗和黑幫橫行。如何讓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在「文化大熔爐」裡化為一體,始終是美國面對的重大挑戰。殘酷的世界大戰和席捲世界的大蕭條使西方文明和美國制度黯然失色。羅斯福新政及其遭受的媒體攻擊和司法否決,暴露出統治集團和精英階層的對立。兩份哈欽斯報告相繼出臺事出有因。

美國高等教育制度先後受到英、德大學模式的深刻影響。普法戰爭之後,德國科技和職業教育碩果纍纍,成為各國效法的榜樣。但是,德式教育發展了科技文明,卻無力阻止國家發動世界大戰以及戰爭中的種種暴行,也迫使美國精英反省德國大學教育的缺陷,並有心重歸英國傳統。與此同時,美國報業資本家們無視行業集中、技術密集導致的壟斷,視報業為私人生意,反對政府干預,拒絕承擔社會責任。這又使盲從自由主義傳統的美國新聞界日益失去公眾信任。

高等教育和新聞傳播體制是現代意識形態建設和傳播最重要的機制,二者不僅承擔信息交流、知識傳承的職責,同樣承擔意識形態生產和再生產的重任。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兩份哈欽斯報告均立意極高、著眼長遠,試圖解決美國社會根本的政治問題,包含從戰略高度觀察和分析問題的智慧。任何一個社會要想長治久安,都必須依賴社會成員之間(特別是精英集團)的相互理解、信任和團結;而理解、信任和團結的基礎固然有賴於物質生活狀況,但共同的文化認同則同樣不可或缺。哈欽斯的卓越之處,就在他著眼於社會進步和文化傳承的總要求,探求安定美國的意識形態建設和傳播機制。

其次,通識教育的實質是建立面向精英的西方文明傳承機制。它旨在促使精英階層成為社會文化認同的中堅,幫助他們突破門戶和專業局限,理解古典和當代的變革趨勢,分享普遍的文化和精神基礎。為此,一代又一代大學生向西方文明遺產尋求智慧、深入研讀經典文本,成為既具有廣博的文化教養,又掌握專業技能的人。可見,通識教育正是面向精英的縱向文化傳承機制,其意識形態功能不言自明。

第三,大眾傳播機構承擔社會責任——這實質上要求美國大眾傳播機構把美國的長遠利益和資產階級的整體利益置於優先地位,在此基礎上追求自身的商業利益。對此,盧斯等媒介巨頭心領神會,雖然在維護公眾利益方面積極性有限,但為美國的長遠利益和資產階級的整體利益,使公眾普遍接受社會共同體的主流目標、價值觀、思想甚至感情,則是盡心盡責。這意味著美國建立起了面向普通民眾、致力於橫向交流的意識形態傳播機制。

第四,兩份方案不約而同強調傳統精神的繼承和堅守。通識教育,以經典文獻閱讀為中心,溝通古今、跨越學科。同樣,強調新聞界的社會責任,並不排斥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確立的自由主義傳統。而「自由主義是西方居於統治性地位的意識形態——統治性,並不意味著它是清楚且刻意強迫接受的,而是通過更加微妙、因而也更加有效的方式施加影響的」。(阿巴拉斯特:《西方自由主義的興衰》上卷,第7頁,吉林人民出版社)這種對所謂傳統精神和自由主義的堅守,恰恰反映出美國精英階層強化意識形態建設的堅定信念。

此外引人注目的是,兩份方案公布之初都遭遇了強大的質疑和反對聲音。通識教育方案招致了大學教授們的反對,經過長時間反覆才得以實施。而《一個自由而負責的新聞界》不僅當時飽受詰難,它鼓吹的「社會責任」至今依然是為資本服務勝於為公眾服務。到現在,美國的通識教育取得了顯著成功,受到各國學者普遍肯定。而真正落實了為公眾服務的新聞媒體則並不多見,美國媒體服務資本集團、追逐企業私利的激情遠大於為公共利益貢獻力量的意願。兩份報告的實踐結果得失互現,但這並不能否認它們的價值。

在上世紀30—40年代,哈欽斯所公布的大學通識教育和媒體社會責任的這兩份報告,引人深思。這兩份報告及其實施情況,不僅為我們提供了考察美國意識形態建設和傳播機制的具體樣本,還讓人們有機會審察美國精英階級的國家情懷、政治智慧和改革視野。強有力的國家治理,絕不是光靠發展經濟就能畢其功於一役的。沒有社會治理「合法性」的生產與再生產,社會的穩定和諧是不可想像的。

更發人深省的是,自2008年以來,起源於美國華爾街而後蔓延至世界各國的經濟危機,既暴露出1%的壟斷資本集團剝奪99%的公眾利益的嚴酷事實,也對美歐日等主要資本主義經濟體造成了巨大破壞,美國甚至發生了「佔領華爾街」的抗議活動。但是,危機對美國政治體制似乎並未產生顛覆性損害。這一事實表明,鞏固的意識形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經濟危機造成的困難。反言之,經濟建設的成就也不會自然演化為意識形態的優勢,一個國家在集中力量發展經濟時,斷不可忽視思想文化建設、漠視意識形態領導權。一旦國家意識形態出現問題,必然人心動搖,嚴重者甚至不戰而潰。

由此言之,推進教育和新聞體制之類改革不能拘泥於就事論事,必須把增強文化認同、弘揚核心價值觀置於同傳承知識、傳播信息同樣重要的地位。從兩份哈欽斯報告及其實施的歷史看,與人們通常的印象相反,美國精英階層在鞏固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問題上,長於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在堅守自身文明傳統、核心價值上從不動搖,堅持不懈地加強意識形態的建設和傳播,因而竟長期之功。這想必是最值得當今中國人注意和警覺之處。

  

(作者易滌非,原單位: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

擴展閱讀:


我如何培養獨立思考意識 (這篇稿子扒自鳳凰網2010年對羅胖子的採訪)文/羅永浩


如果生在一個落後國家的偏僻角落裡,長大的時候基本上可以肯定沒有人能在思想上給你很大的幫助,很多時候,不要說幫助,就連多少能夠互相理解和溝通的人都很難遇到。除了性和暴力,我在青春期最主要的煩惱就是幾乎找不到能暢快交流的人,總感覺身邊的人好像不是笨蛋就是壞蛋(好在我自己在很多方面也非常笨,所以也經常被他們嘲笑,總算大家都能心平氣和)。這樣想來,輟學後我把大部分時間都用來讀書尋找答案和慰藉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必然的結果了。由於缺乏明確的計劃和指導,我在輟學後讀書最集中的那幾年,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文學書籍上,現在回想起來還是有點兒遺憾的。在最初的思想啟蒙方面,對我幫助最大的,是大陸零星出版的那些李敖的文集,在九十年代末逐漸看清李敖的真實嘴臉之前,他一直都是我心中最酷的偶像。

胡亂讀了幾百本書之後,我漸漸意識到我可能不需要學校的所謂「教育」了。幸運的是,稍後我讓父母也有了類似的感覺(雖然他們始終都不是很有把握)。在我十八周歲前的那個冬天,我終於徹底離開了學校。按照那時候家鄉人的習慣說法,我的這種退學行為是「不讀書了」,儘管還在「讀書」的同學們讀的都是名著節選,我讀的都是名著全本。每次我嘗試指出日常生活的荒謬本質時,都會被那些習慣了荒謬的笨蛋們說成是「偏激」,後來我就變得越來越沒有耐心了,可想而知,他們因此變得更加有信心了,「你看,你多偏激啊」。

那時候我最喜歡的中國小說家是餘華和王朔。王朔最紅的時候,我誤以為我們這一代青年的一些特徵,比如滿嘴不真誠或不懷好意的真誠、羞於表達內心、假裝渾身上下哪兒都不柔軟、諷刺挖苦一切據信是莊嚴或美好的東西並以此為酷等等,都是受了他的影響才形成的,後來看了胡平的「犬儒病」才慢慢想明白,王朔只是滿足了那個時代的心理需求,並沒有帶來或改變什麼。在一個犬儒主義觀念盛行的時代,以明顯的犬儒主義風格滿足了大眾心理需求的作家王朔,骨子裡並不是一個犬儒主義者,他是一個非常善良和真誠的人,這是一個令人備感溫暖的荒誕事實。二零零七年,王朔接受訪談時說,「我前些年一直扮演一個北京流氓王朔,其實我不是,我是一個有美德的人,我內心真的很美,我沒有害過人,沒有對不起人,我沒有欺負過比我弱小的人。」我看到報導時非常感動,用混不吝的、玩世不恭的語氣調侃了半輩子之後,他終於還是自己說出來了。胡平在「犬儒病」的題記中說,「人心不會熄滅,但它可能蒙上灰燼而不再燃燒。灰燼本來是燃燒的產物,但它反過來又抑制了燃燒。撥開灰燼,你會看到重新燃燒的人心。」

雖然我也不可避免地彷徨和脆弱過,但我不記得我這輩子有過「熄滅」或是「蒙上灰燼」的時候。在我長大後看到很多反映類似「殘酷青春」這樣的主題的文藝作品之前,我還以為我的青少年時期過得還算順利。我後來發現我經歷過的很多真實事件,比如小時候被幾個人渣般的老師輪流摧殘,比如在中學的很長的一段時間裡被一群學校附近的流氓無端羞辱和毆打,比如我離開校園之後跟一個女孩子熱戀但她一直對我隱瞞著她的妓女身份等等,這些對年輕人來說顯然是非常殘酷的經歷放到這些作品主人公的生命裡,都會成為一個足以使他們殺人放火,或是徹底頹掉成為一個虛無主義者的充分條件。這些事情放在真實的生活裡,對很多人好像也確實會產生類似的結局。但是在我身上,這些遭遇好像只能讓我扎紮實實地難過一段時間就過去了,甚至沒有留下什麼像樣的陰影。作為一個心理素質奇差、隨便有點什麼事情都會瞬間就緊張出一身冷汗的笨蛋,我又漸漸發現自己其實是一個內心強大、擇善固執的人。我不能確定這裡面有多大的運氣成分,想來一定是有的;我能確定的是,我為了一個我希望堅持的東西做過很多努力和心理調節。我做了教師以後,有些和我一樣生長在小地方的學生來信說,他們在身邊找不到能溝通交流的朋友,感到很孤獨。而且到處都是善意地摧殘他們的長輩,整天打擊他們拒絕同流合汙的信念,搞得他們開始有點懷疑自己的堅持和這種堅持的價值了,問我如何保持飽滿的情緒和旺盛的鬥志。孤獨的問題,我想限於條件,只能用讀書的方式來解決。至於肯定自己的堅持和價值,我長大的時候,自我調節的方式和過程大概是這樣的:我不斷聽到那些在人品和能力上都讓我由衷鄙視的長輩們對我說,你不要生氣,中國的事兒就是這樣,你生氣也改變不了的,其實你到哪兒都一樣,一定要學會適應環境,你不要太較真兒了,差不多就行了,你這樣的態度到哪兒都吃不開.這種話聽得多了,我就慢慢明白了,哦,原來我是一個正直的,對是非善惡感受強烈的,有理想,有追求,有原則的熱血青年。過了些年,這些長輩們再次見到我的時候又驚訝地說,咦?你怎麼還是這德行?一點都沒變?你這樣怎麼還沒被人搞死?聽說你小子混得還挺好?勸你還是小心點吧,你這麼臭得瑟沒什麼好下場.這種話聽得多了,我又漸漸明白了:哦,原來我是一個正直的,對是非善惡感受強烈的,有理想,有追求,有原則,有堅持的熱血青年,並且還是個聰明的,有勇有謀的熱血青年.

在這個應出版公司邀請寫給年輕人看的成長故事的最後,我把凱魯亞克小說裡的一句話,也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句話抄錄在這裡:

「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相關焦點

  • 易滌非:通識教育、媒體責任與美國意識形態建設
    儘管哈欽斯《高等教育在美國》為中國教育界人士所熟知,《一個自由而負責的新聞界》也為中國新聞業人士所樂道,但對這兩份「哈欽斯報告」出自同一人之手的事實,似乎鮮有注意,對其內含的美國意識形態建設和傳播機制,則更似無人問津。其實,兩份哈欽斯報告不僅對美國的高等教育和新聞傳播產生了深刻影響,而且為美國戰後意識形態建設和傳播發揮了重要作用。
  • ​留學啟蒙(2):通識教育是美國本科教育的精髓
    想要去美國留學的家庭,必須要知道美國有一類特殊的學校叫文理學院。文理學院最重要的理念就是通識教育,英文叫Liberal Arts,博雅通識。
  • 讓中國留學生又愛又恨的美國通識教育是什麼樣的?
    美國四年制大學的本科教育,按教育理念來分,可以粗略劃分為兩大類: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和專業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 / Vocational Education)。 除少數例外,美國最頂尖私立大學的本科大多數採用通識教育。
  • 美國本科通識教育:讓學生生活更有意義
    從1828年被稱為第一次「通識教育」運動的《耶魯報告》提出的「文雅教育」,到第二次「通識教育」運動中,哈佛大學校長羅爾推行的「主修制度」,直至今天,美國大學仍在不斷檢討中完善其通識教育。 教育課程 美國大學本科的通識教育源於美國文化的多元性和教育的多樣性,其課程主要包括人文、社會、自然三個方面的內容。
  • ​陳綺:美國當代大學經典教育初探——以哈佛大學通識教育改革下的經典教育為例
    摘要:哈佛大學的教育在獨立性、影響力和多樣性方面成效顯著,為美國高等教育體系的建設做出了貢獻。
  • 美國大學通識教育是什麼樣的?看這篇就夠了
    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源於19世紀初,美國博德學院(Bowdoin College)的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將它與大學教育連繫起來,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於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
  • 傳承學院|為什麼美國的頂尖高校,都重視通識教育?
    傳承學院推薦 通識教育是美國高等教育所重視的教育模式,哈佛大學本科通識教育更被譽為領域內的標杆。1月26日,哈佛大學(上海)原董事總經理黃晶生先生、斯坦福中心執行主任程嘉樹先生、致極學院創辦人肖知興教授,將共同做客《唐寧會客廳》x《全球教育觀》特別節目,分享他們對全球化教育的深度觀察和實踐。通識教育,是美國高等教育所重視的教育模式。
  • 港媒驚人發現:香港高校的通識教育很大程度上由美國操控!
    有港媒16日調查發現,由美國駐港總領館主導及撥款資助的中文大學香港美國中心(即「港美中心」),執行美國國務院教育及文化事務局轄下的「傅爾布萊特計劃」(Fulbright Program),聲稱推動學術交流,其實是滲透香港八所大學,設計通識教育課程等,變相操控香港高等教育重要課程。
  • 通識類教育是美國成為科技強國第一的發軔點,揭秘這一教育的真相
    #留學上上籤#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中優質教育的代名詞之一。為了全面解讀現代意義的通識教育本質,就不得不談及博雅教育。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和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是來自美國大學教學課程、方法和理念性的體系,它豐富的構建了通識教育的教育體系、教育理念、教育方法。
  • 通識教育的實質是價值觀教育
    《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為美國中學、哈佛學院和社會中的通識教育提出了相應的方案和建議,其實質是價值觀教育,所謂的「思辨與表達」是推行美國價值觀的手段和方式。
  • 芝加哥大學:以一流的本科通識教育,影響美國高等教育100年
    十九世紀30年代,由於經濟大危機的影響,眾多美國高校加入了經濟建設大潮。莫雷爾法案把美國大學變成了工業社會的職業培訓中心,科學研究直接服務於各行各業,這使得學科變成了行業。上大學的目的似乎只是為了學習一門技術,學生們不在熱衷於追求探索事物的本質。
  • 「寬泛」並不是通識教育的目的
    但是,對一所真正的大學而言,為學生尋找一個共同的知識核心,在他們各自的天賦與興趣之外,發展他們的綜合知識能力與教養,又是不可推卸的責任。「通識教育」就是作為一種與「專業化」「職業化」「功利化」相抗衡的力量,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美國現代研究型大學的崛起而成為一種教育潮流的。
  • 什麼是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的理念可追溯至古希臘的自由教育思想,自19世紀初美國博德學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將它與大學教育聯繫起來後,有越來越多的人熱衷於對它進行研究和討論,當時不少歐美學者認為現代大學的學術分科太過專門、知識被嚴重割裂,於是創造出以培養學生能夠獨立思考、對不同學科有所認識、能將不同的知識融會貫通
  • 科學網—中山大學:通識教育意味著更高標準
    這些都發生在中大的通識教育課堂上,如此之嚴格,在一些大學看來似乎有些不可思議。然而,在陳春聲和中山大學通識教育總監甘陽看來,「本質上,通識教育就意味著更高標準」。 2009年開始,中山大學推行了面向本科生的「通識教育共同核心課程」方案,共分為四大類:中國文明,全球視野,科技、經濟、社會,人類基礎與經典閱讀,迄今已經建設起近200門核心課程。
  • 美國大學通識教育是什麼樣的?給你展示哥大芝大的「核心課程」就懂...
    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源於19世紀初,美國博德學院(Bowdoin College)的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將它與大學教育連繫起來,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於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
  • 我校將建設100門文化素質教育優秀課程強化通識教育
    哈工大報訊(張妍/文)日前,61門課程通過專家評審,獲得2016年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建設立項。為鼓勵支持廣大教師建設一批有特色、高質量的文化素質教育優秀課程,學校將提供經費支持,使優秀課程逐漸凝鍊建成文化素質教育核心課程,強化通識教育和人文素養、科學精神的培養。    文化素質教育優秀課程建設是學校建立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本科教育體系的重要舉措。
  • 哈佛大學改革通識教育
    改革理論依據三種通識教育哲學理念體現了對高等教育在美國社會中角色認識的演變在過去70年中,哈佛大學誕生三種通識教育哲學理念,理念差異體現了對高等教育在美國社會裡的角色認識的演變,每一種理念都擁有輝煌的歷史,在當今世界都能找到清晰有力的代表。
  • 美國部分大學怎樣開設通識選修課
    哈佛大學:寬基礎、綜合化、重實踐  美國哈佛大學共開設通識課程185門,分布在審美與詮釋的理解、文化與信仰、實證與數學推理、倫理推理等八大模塊之中。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相結合,並突出強調跨學科課程、多學科課程的學習,給予學生更寬廣的知識覆蓋面。
  • 香港通識教育的危機!
    通識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或"liberal Study"的譯名,通識教育是教育的一種,是幫助學生擴展視野、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把不同知識融會貫通的全人教育(Whole-person Education)。
  • 農科特色通識教育課程思政的內容與路徑
    [摘 要]涉農高校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突破單科性辦學模式,以強化文化素質教育為切入點。南京農業大學將通識教育作為課程思政的重要載體,在通識教育中體現價值引領和新時代新農科人才培養的目標,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不斷完善農科特色通識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