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將建設100門文化素質教育優秀課程強化通識教育

2020-12-12 哈爾濱工業大學新聞網

    哈工大報訊(張妍/文)日前,61門課程通過專家評審,獲得2016年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建設立項。為鼓勵支持廣大教師建設一批有特色、高質量的文化素質教育優秀課程,學校將提供經費支持,使優秀課程逐漸凝鍊建成文化素質教育核心課程,強化通識教育和人文素養、科學精神的培養。

    文化素質教育優秀課程建設是學校建立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本科教育體系的重要舉措。目前正在修訂的2016版本科生培養方案中,明確提出構建核心價值塑造、綜合能力養成和多維知識探究「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建立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實踐創新、個性發展有機融合的課程體系,在保持專業教育突出特色的基礎上,強化通識教育,並規定理工科專業含公共基礎與數理基礎的通識教育課程不少於65學分、人文經管專業不少於43學分,其中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達到10學分。

    以本輪培養方案修訂為契機,以學校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建設為依託,本科生院將調動全校理、工、文、管各學科專業教師的積極性,按人文、社會、科學、工程4個大類,哲學與倫理、歷史與文化、人生與發展、語言與文學、藝術與審美、環境科技與社會、當代中國與世界、數學與自然科學、工程方法與實踐、創新方法與實踐10個模塊,在3年內分階段立項建設150至200門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力爭建成100門文化素質教育優秀課程,並進一步精選出30門文化素質教育核心課程。

    記者旁聽了7月27日首批申請立項課程的答辯,共有106門課程參加了現場答辯。記者發現,在這106門課程中,既有馬克思主義學院徐奉臻教授主講的「世界文明史概論」、人文學院陳喜輝副教授主講的「希臘神話欣賞」等多年來在學生中口碑很高的課程,還有在中文慕課平臺「學堂在線」上十分受歡迎的吳松全主講的「自我認知與情緒管理」、裴秋宇副教授主講的「溝通心理學」等慕課課程,也不乏「仁愛•智慧——中國傳統文化簡介」「溝通素養與技能」「國學經典中的智慧」「現代抒情詩欣賞與寫作」「西方科學史」「世界油畫名作鑑賞與創作實踐」等不同學科領域、令人耳目一新的新開課程。

    在答辯現場,記者了解到,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化工與化學學院院長黃玉東,航天學院博士生導師沈毅,電信學院博士生導師吳群,經管學院博士生導師姜明輝等一批知名教授也將親自走上本科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講臺,面向全校本科生開設「生活中的高分子」「廣泛存在的系統與控制」「身邊的無線電科學」「經濟全球化下的國際商務」等通識類課程。聽完黃玉東教授從衣食住行不同視角對高分子材料的解讀以及高分子3D列印、防彈衣、鯊魚皮泳衣等有趣的詞彙,身為文科生的記者也不禁想親身到課堂上去感受一下「生活中的高分子」的奧妙。作為我校依託「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設施」大科學工程平臺引進的美國物理學會會士、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物理系王曉鋼教授將為學生深入淺出地講授「公共物理學」,揭開公眾心目中物理學神秘的面紗。

    記者旁聽了大部分課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設計,無論是資深教授,還是教學新秀,無論來自理工科,還是人文經管專業,主講教師都把課程的建設目標落在了「通識教育」和「素質培養」上,而非傳授知識內容本身,並將通過精煉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在寬廣學科視野中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文獻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團隊精神和健全人格,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和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相關焦點

  • 建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促進文化素質教育
    職業準備、文化理解、社會融合、精神發展等方面提供必要的課程輔導和實踐訓練機會,如果說專業教育的重要目標是培養「人才」,注重人的社會功能即工具性,那麼通識教育重要著力點則在培養「人」,關注個體心靈成長和精神發展,注重人的主體性。
  • 強化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
    大連大學是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之一。作為一所市屬高校,能夠獲批為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憑藉的是先進的大學文化理念和將理念紮實予以貫徹的實踐。日前,記者專程採訪了該校黨委書記王志強教授。    記者:作為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之一,大連大學的特色是什麼?
  • 開展多元化通識課程 促進鄭商學子全面發展
    近日,新聞中心聯合教務處、各二級學院,主動挖掘我校教育教學改革經驗、特色和亮點,隆重推出「一院一品」系列報導,以供全校師生借鑑推廣,以最佳績譜寫學校內涵式發展新篇章。本期推出通識教育中心課程體系建設路徑探索與實踐。
  • 農科特色通識教育課程思政的內容與路徑
    [摘 要]涉農高校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突破單科性辦學模式,以強化文化素質教育為切入點。南京農業大學將通識教育作為課程思政的重要載體,在通識教育中體現價值引領和新時代新農科人才培養的目標,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不斷完善農科特色通識課程。
  • 推動大學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培育與完善
    通識教育的立體閉合型課程體系  以上世紀90年代開啟的文化素質教育為基礎,中國政法大學於2005年正式啟動了通識教育改革。在此次通識教育改革中,學校提出了「打造有靈魂的通識教育」、建設「有法大特色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改革目標,有力地推動了通識教育課程的培育和發展。
  • 第二屆文化素質通識教育核心課程講習班舉辦
    第二屆文化素質通識教育核心課程講習班舉辦 2008年06月30日 00:07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社汕頭六月二十九日電 (記者 李怡青 李瑞丹)由中國文化論壇和汕頭大學聯合主辦的
  • 高職通識教育呼喚何種課程建構
    然而,我國高職教育起步晚、規模擴大迅速,高職院校建校歷史短,學生入學分數低,以就業為目標,造成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只有職業(技能)教育,缺乏專業文化(人文素質)教育的即時效應。面臨創新發展、產業升級和國際人才競爭的新形勢,當前各高職院校都在探索新的可持續發展戰略。高職通識教育是對高職教育本質規律認識的一種深化和凝練,是對高職人才成長規律的透視。
  • 武漢大學停掉8門通識教育課程
    原標題:武大停掉8門通識教育課程:學生反映不好就「下課」 「談醫論藥」等驗收不合格  大學教師課講得好不好,誰說了算?學生。課程反響不好怎麼辦?停掉!昨日,記者在武漢大學各院系官網上看到一則公告,近日學校搞驗收,有3門課程將被停掉。
  • 浙江大學發布通識教育白皮書
    目前,學校的通識課程體系由通識必修課程和通識選修課程組成,前者包含了思政類、軍體類、外語類、計算機類、創新創業類、自然科學類等6類,後者則包含了中華傳統、世界文明、當代社會、科技創新、文藝審美、生命探索和博雅技藝等「6+1」類。通識選修課程體系聚焦當代中國問題研究,強化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和傳承。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學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
    當前時期,要把推進素質教育作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素質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方法要不斷創新,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大學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和新的突破口,以文化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高校教育的內容,夯實大學生的文化基礎  大學生素質教育要有針對性,因此必須把獨特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作為高校教育的內容,夯實文化基礎,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  推動高校開設中華文化公開課,建立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修、選修課程體系。如西北大學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切入點,形成了較為成熟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
  • 我校召開通識教育選修課教師座談會
    新聞網訊:6月26日,學校在辦公樓119會議室召開通識教育選修課教師座談會,來自文學院、醫學院、師範學院、經濟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公共外語教學部、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等院系和部門的教師代表參加了座談,就通識教育選修課程的建設與管理展開研討。
  • 北京師範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
    重構了六大模塊通識教育課程,廣泛調動院系開設優質課程,引導學生個性化修讀,並形成了通識教育課程的新特點:訓練思維,提高科學素養;研讀經典,傳承優秀文化;重視寫作,提高表達技能;注重實踐,豐富人生體驗,為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培養未來精英人才積累了經驗。
  • 大學通識教育論壇在復旦大學舉行
    此次論壇的最鮮明特點是研討重心開始從理論層面更多地轉向技術操作層面,這表明國內眾多高校都普遍接受了通識教育理念並正在以不同形式展開摸索和實踐。代表們認為,推行通識教育已是大勢所趨、群雄並起、時不我待。下文將從通識教育理念、課程建設、問題及應對等三個方面,摘要介紹論壇的主要觀點。
  • 博雅兒童通識教育,將世界帶給孩子|全國優秀教育創新成果在線展播
    提到通識課程,大家最先想到的往往是大學課程,我國也確實是最先在大學推廣通識課程的。但如果僅僅是上大學了才有通識課程,沒有中小學通識教育基礎,大學的通識教育將會陷入無水之源、無木之本的窘境,出現脫節現象。由於各種客觀因素的制約,中小學通識教育的理念還沒有被普及,通識教育的課程資源更是非常匱乏,有待充實。
  • 我校獲批山西省優秀傳統文化藝術教育基地
    2020年7月16日,山西省教育廳下發《山西省教育廳關於公布第三批全省優秀傳統文化藝術教育基地名單的通知》(晉教體函〔2020〕19號),全省共有15所高校的16個基地入選。其中,我校美術系申報的「晉南民間布藝」成功獲批。
  • 浙江財經大學「三三制」人文通識教育探索與實踐
    按照寫作計劃,優秀劇本會被挑選後反覆打磨、修改,成為本課程今後修讀學生演出的劇本庫;同時,這也將建立一種比較穩定的「寫與演」模式,最終打造成有特色的話劇節目,在可能的情況下走向校園,走向社會。通識教育中心與教務部門互相協作,制定學校通識教育課程規劃,制定通識課程建設標準,組織通識教育課程的交流、觀摩和研討,組織「通識大講堂」、通識學術沙龍及通識類學科競賽,組織編寫核心通識教材,組織通識教育研究,撰寫本科生綜合素質年度報告,以及建設通識教育中心網站和網絡開放課程等。
  • 本科教育|《英語國家文化》——天津市線下一流本科建設課程推介
    《英語國家文化》是我校多元化多層次大學英語課程體系中的一門核心課程,獲批2019年天津市線下一流本科建設課程。 課程設2學分,32學時,選用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的《英語國家概況》作為主要教材。課堂講授內容為:英國地理、歷史、政治、經濟、教育、傳媒、節日;美國地理、歷史、政治、經濟、教育、傳媒、節日,共10章。其他英語國家,包括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和愛爾蘭相關內容安排課後自主學習,進行課堂討論和小組展示。
  • 【通識教育】北京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簡介
    【編者按】以2003年版本科生教學手冊修訂為標誌,北京大學全面開始了通識教育改革。隨著理念的探討與實踐的深入,從今年開始,北大教務部推出一系列「通識教育核心課程」,作為推進通識教育的前沿陣地。它凝聚了「閱讀經典、批判思考」「大班授課、小班討論、課後寫作讀書報告」等基本共識,匯集了北大各院系的教學名師及助教團隊,探尋更具成效的教育方式,以期助力於培養引領未來的北大青年。
  • 「通識教育名師面對面」專題教師系列沙龍首期活動舉行,聚焦如何...
    此次活動旨在響應教育部「打造金課」行動,充分發揮素質教育通識課程承擔的立德樹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時代責任,進一步推進學校通識教育教學改革,提高通識課程教育教學質量。活動邀請了我校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學創新基地藝術教學團隊負責人陰佳教授擔任主講嘉賓。他為大家作了題為《藝術教學與通識課程建設》的專題報告,分享了藝術教學團隊如何打造藝術通識金課的建設經驗。
  • 我校2020年新開通識類課程遴選順利進行
    4月16日、17日,我校進行了2020年新開通識類課程的遴選和評審。今年全校共有76門課程申報新開課,申報量較上一年增長28.81%。經課程培育、專家評審,最終遴選出50門課程,其中核心課10門,選修課25門,經典閱讀課15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