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報訊(張妍/文)日前,61門課程通過專家評審,獲得2016年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建設立項。為鼓勵支持廣大教師建設一批有特色、高質量的文化素質教育優秀課程,學校將提供經費支持,使優秀課程逐漸凝鍊建成文化素質教育核心課程,強化通識教育和人文素養、科學精神的培養。
文化素質教育優秀課程建設是學校建立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本科教育體系的重要舉措。目前正在修訂的2016版本科生培養方案中,明確提出構建核心價值塑造、綜合能力養成和多維知識探究「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建立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實踐創新、個性發展有機融合的課程體系,在保持專業教育突出特色的基礎上,強化通識教育,並規定理工科專業含公共基礎與數理基礎的通識教育課程不少於65學分、人文經管專業不少於43學分,其中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達到10學分。
以本輪培養方案修訂為契機,以學校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建設為依託,本科生院將調動全校理、工、文、管各學科專業教師的積極性,按人文、社會、科學、工程4個大類,哲學與倫理、歷史與文化、人生與發展、語言與文學、藝術與審美、環境科技與社會、當代中國與世界、數學與自然科學、工程方法與實踐、創新方法與實踐10個模塊,在3年內分階段立項建設150至200門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力爭建成100門文化素質教育優秀課程,並進一步精選出30門文化素質教育核心課程。
記者旁聽了7月27日首批申請立項課程的答辯,共有106門課程參加了現場答辯。記者發現,在這106門課程中,既有馬克思主義學院徐奉臻教授主講的「世界文明史概論」、人文學院陳喜輝副教授主講的「希臘神話欣賞」等多年來在學生中口碑很高的課程,還有在中文慕課平臺「學堂在線」上十分受歡迎的吳松全主講的「自我認知與情緒管理」、裴秋宇副教授主講的「溝通心理學」等慕課課程,也不乏「仁愛•智慧——中國傳統文化簡介」「溝通素養與技能」「國學經典中的智慧」「現代抒情詩欣賞與寫作」「西方科學史」「世界油畫名作鑑賞與創作實踐」等不同學科領域、令人耳目一新的新開課程。
在答辯現場,記者了解到,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化工與化學學院院長黃玉東,航天學院博士生導師沈毅,電信學院博士生導師吳群,經管學院博士生導師姜明輝等一批知名教授也將親自走上本科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講臺,面向全校本科生開設「生活中的高分子」「廣泛存在的系統與控制」「身邊的無線電科學」「經濟全球化下的國際商務」等通識類課程。聽完黃玉東教授從衣食住行不同視角對高分子材料的解讀以及高分子3D列印、防彈衣、鯊魚皮泳衣等有趣的詞彙,身為文科生的記者也不禁想親身到課堂上去感受一下「生活中的高分子」的奧妙。作為我校依託「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設施」大科學工程平臺引進的美國物理學會會士、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物理系王曉鋼教授將為學生深入淺出地講授「公共物理學」,揭開公眾心目中物理學神秘的面紗。
記者旁聽了大部分課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設計,無論是資深教授,還是教學新秀,無論來自理工科,還是人文經管專業,主講教師都把課程的建設目標落在了「通識教育」和「素質培養」上,而非傳授知識內容本身,並將通過精煉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在寬廣學科視野中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文獻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團隊精神和健全人格,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和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