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6日,微軟宣布:作為人工智慧的微軟小冰,可以寫作詩歌。小冰是微軟研發的第四代人工智慧機器人,專家介紹,它在對1920年後519位現代詩人、上千首詩反覆學習10000次後寫成詩歌。
與人類相比,小冰有超乎尋常的學習能力,一次學習時間大約是0.6分鐘,10000次需要100個小時,而人類則大約需要100年。小冰的詩歌學習過程,也與人類學習創作過程非常相似,通過反覆學習產生積累,到一定程度後受某個靈感「激發」,由此寫出詩歌。
42017北京文藝網詩人獎頒獎典禮暨中國新詩百年研討會10月28日在京舉辦
(紀錄片)2017·北京文藝網詩人獎——鄭敏
2017北京文藝網詩人獎頒獎典禮暨中國新詩百年研討會10月28日在京舉辦,該詩人獎為年度獎,頒發給對現代詩歌做出傑出貢獻的詩人。
嘉賓合影
本屆詩人獎頒發給97歲的世紀老人、「九葉派」詩歌重要的成員鄭敏先生,由上屆獲獎詩人食指先生為鄭敏頒發了獎牌。
北京文藝網詩人獎組織委員會認為,鄭敏先生「是東方和西方的女兒,是一位堅韌的獨立思考者」。
在東西方文化傳統的薰染下,鄭敏先生自20世紀40年代起,以現代主義詩歌著稱詩壇;自80年代後她又不斷進行後現代詩歌的翻譯與寫作,始終將目光關注生存的困境以及詩歌的美學探索,試圖找出人類存在的意義。作為中國百年新詩歷史的見證人,鄭敏承前啟後,中西合璧,被譽為詩壇的「常青樹」。
網絡文學、付費內容交付等新的知識交付異軍突起。網絡文學快速發展,用戶規模已超過3億,日更新文字量高達1.5億。另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市場份額居前30位的重點網絡文學網站原創作品總量多達1000餘萬種,每年新增近200萬種,充分展示出其勃勃生機和巨大的發展潛力。6《朗讀者》等「現象級」文化綜藝節目獲公眾點讚,《人民的名義》《白鹿原》等熱播影視劇引領閱讀潮流
從《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到《朗讀者》,2017年初多檔文化類節目接連「火」遍電視屏幕和社交網絡,同名圖書亦持續暢銷。唐詩宋詞、文學名著的美,重新喚起國人的詩心和對文學的溫柔記憶,引發強烈的情感共鳴。公眾對這類文化綜藝節目的點讚,凸顯了當下社會對高質量精神文化產品的旺盛需求。
2017年3月,《人民的名義》成為刷爆全網的現象級作品,衍生話題更是引爆各大社交平臺。4月,已故作家陳忠實名作《白鹿原》的同名電視劇播出,不迎合熱點、不隨應潮流,作品呈現鮮明的中國氣派、文化自信和藝術良知,是文學經典改編影視劇的又一典型案例。據亞馬遜數據顯示,劇集熱播期間,《人民的名義》《白鹿原》原著銷量大幅增長,延續了近年來影視作品引領閱讀潮流的趨勢。
普利茲小說獎
美國東部時間4月10日下午3點,第101屆普立茲獎在哥倫比亞大學揭曉,其中去年斬獲美國國家圖書獎的科爾森·懷特黑德的小說《地下鐵道》獲得普利茲小說獎。
諾貝爾文學獎
瑞典時間10月5日下午1:00(北京時間晚7:00),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英國作家石黑一雄榮獲該獎項。
文學院的頒獎理由為
"Who, in novels of great emotional force, has uncovered the abyss beneath our illusory sense of connection with the world".
他的小說具有強大的情感力量,揭開了存在於幻想中的地獄面與現實世界的聯繫。
英國布克獎
倫敦當地時間10月17日晚8時,現年59歲的美國作家喬治·桑德斯(George Saunders)憑藉《林肯在中陰界》(Lincoln in the Bardo)獲得2017年英國布克獎。
這也是2014年布克獎規則開放以來美國作家第2次獲得布克獎,上一次是去年得獎的保羅·比第(Paul Beatty)。
龔古爾文學獎
當地時間10月6日,2017年法國龔古爾獎公布,法國作家艾瑞克·維亞爾(Eric Vuillard)憑藉小說《日程》(L'Ordre du jour)獲得了這一法語文壇最重要獎項。
龔古爾獎組委會給《日程》的頒獎詞是:「用一個個眼花繚亂的事件,描繪了納粹德國的崛起。」
《地下鐵道》一書聚焦黑奴題材,講述了少女科拉搭乘秘密地下鐵道,從南方一路向北追求自由的故事。
卡夫卡文學獎
77歲的加拿大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獲得了2017年度的弗朗茨·卡夫卡獎,並得到一萬美元獎金。
阿特伍德1939年生於渥太華,1969年以小說《可以吃的女人》出道,五次進入布克獎決選,並在2000年以《盲刺客》獲獎。她最有名的作為當數1985年出版的《使女的故事》。該書已改變成為電影、歌劇和電視劇。
都柏林文學獎
安哥拉作家若澤·愛德華多·阿瓜盧薩(Jose Eduardo Agualusa)憑藉小說《遺忘通論》(A General Theory of Oblivion)斬獲了2017國際都柏林文學獎,這是世界上獎金最高的文學獎項之一。
高達10萬歐元的獎金將幫他實現一個長期以來的願望——在莫三比克領養家庭所在的小島修建一座圖書館。
塞萬提斯獎
今年的塞萬提斯文學獎於西班牙當地時間11月16日揭曉,尼加拉瓜著名作家塞爾希奧·拉米雷斯獲獎。
他於70年代拉美文學「爆炸」後時期崛起,先後以《神靈的懲罪》(1988)和《瑪格麗特,大海多美》(獲西班牙1997年度阿爾法瓜拉小說獎)名噪西班牙語世界。
福克納獎
美國當地時間4日,福克納基金會主席蘇珊·理察宣布美國非裔新銳作家殷波洛·姆布榮獲2017年國際筆會/福克納獎。
對美國小說家來說,獲得這個獎項是創作生涯中的至高榮譽。
周有光
2017年1月14日,著名語言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逝世,享年112歲;1月22日,著名學者、以《紅樓夢》研究著稱於世的馮其庸先生逝世,享年93歲。
羅門
2017年1月18日,著名詩人、原世界華文詩人協會會長、原臺灣藍星詩社社長羅門辭世,享年90歲。
余光中
2017年12月14日,著名文學家、詩人余光中先生逝世,享年89歲,他的《鄉愁》,傳誦至今,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屠岸
2017年12月16日,著名詩人、資深翻譯家、出版家、文藝評論家、人民文學出版社原總編輯屠岸逝世,享年94歲。
他們的離去引發公眾廣泛的追思悼念,他們的學術風範、人文情懷、創新精神值得所有人緬懷,向逝者致敬!
臺灣美女作家林奕含自殺,當年曾遭老師誘姦
4月27日,臺灣作家林奕含不堪長久以來抑鬱症的折磨,在家中自縊身亡。在林奕含抑鬱症和死亡的背後,則是她從幼年起長達數年遭受老師誘姦留下的嚴重心理創傷。受困於疾病,文學成為林奕含唯一的紓解渠道。在生命的最後一年,她依照自己的親身經歷,懷著極大的痛苦和書寫欲望寫下長篇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用極為細膩的工筆講述了一個少女愛上誘姦犯的故事。
林奕含
在生前接受採訪時她說道:「這個故事折磨、摧毀了我一生。」而她藉由這本小說,真正叩問的是,一個對文學始終懷抱信仰,堅信「詩緣情而綺靡」和「思無邪」的人,如何面對語言和藝術的魅惑本質?當語言表象和道德內核之間出現巨大斷裂時,是否還能相信文學的巨大力量?
問題直擊人心,沒有人有確定答案。但是,林奕含通過書寫《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林奕含生前採訪視頻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作為一個殘酷絕望的性侵害故事,這點不證自明。但在講述的過程中,林奕含用極其細膩、雕琢的文字刻畫了文學在這個故事中的巨大存在感。與其說,這本書是對李國華、對成為誘姦幫兇的整個社會的控訴;毋寧說,這本書是林奕含對文學功用的質疑,是她對自己文學夢境破碎的絕望和自省。
林奕含用「巨大的詭辯」定義自己的書寫行為本身。她用極為細膩的工筆去刻畫這個故事,甚至細膩到了刻意、雕琢的地步。必須承認,這種書寫方式在我看來,並不能夠帶來更好的閱讀體驗;相反,它們讓我感到憤怒,甚至沉重。隨處可見的文學典故,無數將語言、文字、修辭作為喻體的元修辭,文學引語作為談話語輪本身。這些以文學作為經驗本身的的個體經驗書寫,無情清點著少女所擁有的文化資源。其中有多少是精神武裝,又有多少是思想繳械,一眼即明。
受困於文字表象與道德內核的巨大斷裂,林奕含進而質疑文學藝術的真實性。所以,她選擇用書寫這一行為控訴文學對她的「辜負」。基於此,我願意將小說技法上的刻意和雕琢看作林奕含的有意為之,而非她寫作技巧的不純熟。因為她早已如此清楚看到:書中的痛苦如此真實,而經由文字通過文學建構起來的審美快感也如此真實。這種被她視為「墮落」、「屈辱」的書寫,竟然伴隨著「變態」的寫作欲望!
房思琪們的悲劇在於,她們始終將文學當成一個更為真實的世界,拒絕接受文學和現實生活的巨大斷裂。而林奕含的悲劇則更為深刻:她已然深切理解到語言和藝術的魅惑本質,然而面對這種斷裂,她能夠使用的武器卻只有語言,最終卻發現這場文學幻夢的自救自省,終究只存在於文學世界。
文學教會了林奕含真、善、美,但最終她卻懷著對文學、對生活、對世界的巨大絕望離開了人世。希望有朝一日,當我們想起她時,能夠記起她的叩問、反思、勇氣和痛苦。林奕含的書寫值得被這個時代銘記。
郭敬明陷「性侵門」
作為李楓,右為郭敬明
2017年8月21日晚,郭敬明公司旗下的作家李楓在微博髮長文,爆料郭敬明曾對自己性騷擾和性侵犯。此長文一出網友一片譁然,早前因「抄襲門」「拍爛片圈錢」而飽受爭議的作家郭敬明再一次被推向了輿論的中心。李楓還表示:「他經常性騷擾、性侵犯籤約到他公司的男作者、公司的男性職員。」隨後,郭敬明在微博發文回應此事:「1.完全捏造。2.已讓律師處理。」
此事真假,估計也只有當事人最清楚了吧……
2017年11月11日,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魯迅文學院承辦的2017國際寫作計劃在京啟動。中國作協主席鐵凝出席啟動儀式並致辭。中國作協副主席、魯迅文學院院長吉狄馬加,中國作協副主席閻晶明出席啟動儀式。魯迅文學院常務副院長邱華棟主持活動。國際寫作計劃是一種在世界範圍內廣泛流行的文化交流形式。鐵凝談到,在一些享譽世界的國際寫作計劃中,擁有迥異的文化背景、操持各種寫作語言的作家們,跨越語言的屏障,繞過文本中話語的迷津,展開了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一代代的中國作家走出國門,在世界文學的大家庭中吸納優秀的文學經驗,確證自身的文化特性,找到文學表達的新路徑。包括本屆國際寫作計劃在內的各種國際文學交流活動,正是為作家們提供機會,讓各國作家體會人類生活與文化的差異和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