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文曦
繼《舌尖上的中國》之後,陳曉卿團隊又打造了一檔成功的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節目中,製作團隊將鏡頭對準全球美食,以真實人物為依託,呈現不同風土中多元的飲食文化,在人間故事中探索共情。從影片中可以看出,團隊已經形成了自然純熟、獨具韻味的敘事風格。第二季節目延續了上一季的精良品質,在豆瓣獲得9.2的高分。《風味人間》的成功並非偶然,節目的畫面呈現、文案語言、題材選擇、後期剪輯等方面不僅高度適配,而且單獨來看也都十分出色。這讓節目在畫面好看的同時,也兼顧了內容的溫度與深度。
紀錄片《風味人間》第二季海報
獨特的視覺美感
《風味人間》的拍攝不僅抓住了食物的誘人外觀,全方位展示了美食的生成,還向食物製作的更深處挖掘,採用顯微攝影技術拍攝肉眼無法捕捉的奇觀。
我們可以在《甜蜜縹緲錄》中看到燒豬表面在高溫地爐內部的色澤變化,看到用顯微攝影技術拍到的糖結晶在不同溫度下呈現的不同分子形態;我們也可以在《醬料四海談》中看到燒鵝在炭火烤制中融化滴落的皮下脂肪,以及顯微攝影鏡頭下,豆瓣醬製作過程中蠶豆表面如黃色小花般生長的米麴黴。無論是美食完成後的整體形態,還是製作中的細微變化,我們都可以從影片中獲得具象的視覺認知,不僅觀食物之最佳形態,也探超越想像的微觀世界。
《風味人間》拍攝的精美不僅體現在美食上,也體現在對全球各處風情景色的呈現上。從鄉村到都市,從陸地到海洋,從中國到世界,攝製組的足跡遍布全球。而在影片中,往往只聚焦於某幾個場景,短短十幾秒,就可表現孕育出這種美食的地域風情。在《螃蟹橫行記》中,開頭的幾幕航拍遠景,將皚皚白雪下的挪威如畫般鋪展在觀眾眼前。第三個鏡頭,就是白雪覆蓋的陸地與海洋交匯形成的對比,接下來,航行在海面上的主人公與他的目標——螃蟹隨即登場,影片畫面與情節的配合由此可見一斑。
精妙的風味文案
《風味人間》的文案是另一個亮點,被網友譽為「神仙文案」「隨便一集都是滿分作文」。首先,在描寫食物時,影片用文字為觀眾搭建了堅實精確的味覺框架,而要填滿它,往往需要調動對美味的無限想像。
例如,在《顆粒蒼穹傳》中,文案這樣描述烏魚子的味道:「它富含長鏈蠟酯,口感奇特,味道如火腿般厚重,更多幾分甘鮮與鹹香。」經過簡單加工後的炙燒烏魚子又被這樣描述:「外層乾爽焦香,內裡依然軟糯粘牙,與蒜苗、白蘿蔔同時入口,脆與韌、辛與鮮雜糅,滋味令人神魂顛倒。」幾個關鍵詞,將食物的風味特徵描述得精準到位,讓觀眾既易於想像又難以把握,勾起足夠的食慾與更多的好奇。
與拍攝一樣,《風味人間》的文案不僅局限於對食物風味的描寫上,還包括對人間萬象的講述。這些關於人的文案,往往又與食物緊密結合,美食成為人世悲喜的參與者,同時也充當見證者的角色。這些特徵,往往在每集的結束語中最為突出。例如《香腸萬象集》的結束語:「大千世界,山高水遠,每一條風味的古道上,都能遇到美味的熱腸。心心相印,腸來腸往,於悲喜歡欣的人間萬象中,盡訴衷腸。」短短兩句話,三次運用雙關手法,用主題「香腸」闡述人間真情,在影片的最後點明並升華主題。
《風味人間》的文案,還在恰當的地方引用中外名家的語句。這些語句,往往可以與前後語境流暢連接,在增添節目意蘊的同時,總能夠成為片段的點睛之筆。例如在講述每年上市時間短暫的日式安康魚肝時,影片文案引用了日本俳諧師松尾芭蕉的語句:「浪花燦開,雪又還原成水。」緊接著是:「把大自然的四季輪迴,化成盤中餐飯,一年一度,讓人感懷。」如是,既保留了原句的美感,又保持了語境的前後連貫,可謂構思巧妙、引人回味。
好的文案,要配上好的聲音才能出彩。《風味人間》的解說,是著名配音表演藝術家李立宏。在此之前,他已因為解說《舌尖上的中國》為觀眾熟知。李立宏老師的聲音渾厚穩重,富有智慧的韻味又不乏親和力。《舌尖上的中國》的走紅,又在觀眾心中為這幅嗓音貼上了「美食文化」的標籤,仿佛李立宏老師一開口,一道道佳餚便就此擺開。
世界美食與人間煙火
《風味人間》的精神內核,體現在全球化視野與聚焦於人類共通情感的基礎上。攝製組的腳步遍布全球,眼光放至世界各個民族最本真的風俗習性。然而無論如何,中國美食始終是導演們了解最深、呈現最完整的話題重心,也是體現各地或不同或相似的飲食方式的中心。
在第一集《甜蜜縹緲錄》中,影片先帶我們跟隨尼泊爾米亞格迪的蜂蜜獵人在兩百米高空直面險境中的甜蜜,接著回到中國貴州,介紹更為易得的「甜」如何被獲取。而在介紹「揚州雙絕」似隱若現、溫婉細膩的「甜」後,鏡頭又轉向亞洲的另一端——伊斯坦堡。在那裡,經典的甜品「巴克拉瓦」將甜運用到了鋒芒畢露的極致境地。這樣以中國風味為中心,放眼世界美食的方式,準確把握了中國觀眾的需求,既可以讓人在影片中尋找熟悉的味道,又可以帶領觀眾拓展視野,領略異域風情。
而《風味人間》的情感元素,建立在故事化的敘事手法上。影片中每一個美食的出現,往往是從人物引入,以故事為底色,將食物附上人類情感緩緩盛出。這些故事雜糅了樸實、真摯、熾烈、依戀等各種情感,再添上一抹食物最真實的風味,相得益彰,最為動人。在結尾,影片會對出現的人物做出總結,在此基礎上呈現的人間萬象,將觀眾的心潮輕而易舉地推向最廣闊又最湧動的階段。
例如在《顆粒蒼穹傳》中,有四分之一中國血統的洛杉磯冰淇淋店長艾德裡安,將自己關於美食創意的夢想寄托在冰淇淋創作上。身為三個孩子的母親,她的家庭本身就是一場東西方飲食文化的交融變通,而她關於鹹蛋黃冰淇淋的創想與實踐,正是基因與生活環境交互影響下的饋贈。而在《甜蜜縹緲錄》中,為客人奉上美味燒豬的香港市民新哥,還要為女兒的高考成績擔憂、失望,最後釋然,在生活的酸甜苦辣中繼續自己的工作。
這一個個獨立個體、家庭或族群的故事,構成了繽紛的美食世界。人們的故事並不相通,但關於生活的細微體驗必然有所重疊。正是基於這樣的前提,《風味人間》才能夠在跨越文化的同時保留觀眾共情的可能。一部美食紀錄片要想在競爭激烈的視頻市場殺出重圍,走出一條獨具風格的路,不僅需要關注美食的誕生與形態,還要透過美食看到背後的人物與故事,用人情溫度慢煮出食物最深處的鮮香。
(作者系重慶大學新聞學院2017級本科生)
來源: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