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心、認人的《皮囊》——李敬澤
抬頭有星空,星空下萬物生長,每一個生命都需要被珍愛,每一處夜色都值得被描述。星空之下有萬物,皮囊之下有重愛。
如果說最近這幾年看過的書中,印象最深,感觸最深的書,那肯定是非蔡崇達的《皮囊》莫屬了。這本看似小說的帶有自傳性質的散文集,給人太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作者用《皮囊》這個具有指向本質意味的書名,來表達作者對父母、家鄉的緬懷,對朋友命運的關切,同時也回答那些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作品向我們呈現了一個福建小鎮上的風土人情和時代變遷,故事背後體現的是人與人之情的溫情,同時也包含了社會變得的殘酷。
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皮囊》,分享與作者情感最為密切的三個人物的故事,感受作者冷峻筆調風格下的別樣人世溫情。
阿太: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
阿太是白髮人送黑髮人,女兒五十多歲發病去世,她很堅強,很樂觀,一會掀開棺材看看女兒,一會看看廚房的祭品準備的如何,看到沒殺死的雞就用力摔死它。阿太絲毫沒有想不開,在葬禮上也沒有哭一聲,就算是看著女兒的遺體火化了也顯得甚是平靜。面對「我」的質問,她說「因為我很捨得」。
正所謂「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這種懂得生死有命,生活就是充滿無常,讓人不禁覺得生死就是這麼回事。所以,阿太是一個智慧的老人,看透生死又有何懼呢?她對生活的堅毅和勇氣是讓很多後輩人所不能及的。
就在阿太去世後,「我」和母親抱頭痛哭,可她老人家留給「我」的話是:黑狗達不準哭,死不就是腳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誠心想念我,我自然會去看你,我沒有皮囊這個包袱,來去多方便。
在阿太看來,死並不可怕,也不是什麼折磨人的難事,看透生死的人才能從容面對生死。生命本就是無常的,如果糾結於生死,那人生又能獲得什麼意義呢?因為阿太捨得生與死,捨得離別,所以她帶給我們的生死之觀是積極樂觀的。
生命不會因為你畏懼死亡而不會產生死亡,畏懼死亡反而會受死亡的困擾。只有直面生命不能缺少的死亡,才能在餘生中活得自在隨性。沒有舍哪有得,不畏懼死才有生的精彩。
皮囊之下有重愛,阿太留給我們的就是率真隨性的生活觀,不為這一副皮囊而累,應該要用皮囊創造出美好的價值。皮囊來去無法強留,只有學會捨得,看清生命的無常,那一切的不美又何嘗不會不美呢?曠達樂觀的生死之念,才是皮囊之下最美好的價值理念。
若人生本無希望,那就向死而生!
看了這句話我恍然大悟,也明白了——「若人生本無希望,那就向死而生!」這句話的意義。
人活著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
一個人的皮囊,經歷過一次又一次沉重的打擊,意想不到的、猝不及防的,但他還活著,這時就讓我們的靈魂,深深感知到生命的重量。
我們要做的不是嫌棄自己的皮囊,而是成為皮囊的主人,在汙濁中,不失去自我,不被其拖累靈魂,才能讓生命保持輕盈感,自在來去人世間。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懂得對人生做減法,才是對這具皮囊、這縷靈魂的善待。
看完《皮囊》感觸特別深,不是說這本書寫的多麼優秀,而是它真的寫進了我的心裡。對於《皮囊》,蔡崇達自己的評價是「這本書裡沒有一句廢話。」
獻給內心漂泊無依的你,關於親人、關於故鄉,真摯暖心。
下面摘錄幾句《皮囊》中的經典語錄,感悟一下人生。
或許能真實地抵達這個世界的,能確切地抵達夢想的,不是不顧一切投入想像的狂熱,而是務實的、謙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憐的隱忍。時間久了,就會覺得臉上仿佛長出一個面具。每天晚上回家,深深吸口氣,仿佛職業表演者的卸妝儀式。
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著一顆心的羈旅。生活就是一張問卷,你沒有回答,它會一直追問下去,而且你不回答這個問題,就永遠看不到的下一個問題。我真想和你好好聊聊,關於我們要怎麼享受生活,而不是如何讓虛妄的夢想膨脹自己。很多人都以為他是活出自我的人,但他其實只是裝出了個樣子欺騙自己和別人。任何事情只要時間一長,都顯得格外殘忍。每片海,沉浮著不同的景致,也翻滾著各自的危險。生活也是、人的欲望也是。路過我們生命的每個人,都參與了我們,並最終構成了我們本身。我不相信成熟能讓我們所謂接受任何東西,成熟只是讓我們更能自欺欺人。《皮囊》以人物肖像畫的方式描繪了福建漁業小鎮的風土人情和時代變遷。
在溫情而又殘酷的故事講述中闡述了作者對父母、家鄉的緬懷,對朋友命運的關切。
文集風格沉穩,表達了這一代理想膨脹卻又深感現實骨感而無處安身的青年人對自己命運的深切思考。
從《皮囊》中,我們可以看到年輕人應有的責任與擔當,讀到那些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怎麼生活,怎麼去享受生活。
成年人的生活裡沒有容易二字。
皮囊之下,我們每一個普通人努力地活著,都是在嘗試尋找與自己、與這個世界和平相處的方式。
因為經歷,所以懂得,作者說:
從那以後,我不會瘋狂地往海邊跑,然而也沒懼怕海,我知道自己與它最好的相處方式,就是坐在海邊,享受著海風親暱的撫摸,享受著包裹住我的龐大的湛藍—那種你似乎一個人但又不孤獨的安寧。
是的,人在折騰之後,終其一生,還是要學會與自己的內心和解,與殘酷的世事相處。
其實,《皮囊》這本書讀到最後,就如馬塞爾·普魯斯特的那句話「 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於他內心的東西。書籍只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幫助讀者發現自己的內心。」
發現自己,探索內心。這大概就是為什麼我們要讀《皮囊》的原因。
我很喜歡這本書,沒有繁雜的寫作技巧,沒有華麗的封面設計,只有淳樸直接的言語。
在封面上,那個圖案我至今沒搞明白,是人的臉部側寫,象徵著人類的皮囊,還是蜿蜒的山脈,象徵著地球的皮囊。
皮囊是什麼?合上了這本書,我一下子沒有想出一個簡短的句子來總結,反而是心中百味雜陳。
或許等你看完這本書,我們一起來交流吧。
生活不易,扛著這副皮囊,一直往前走吧。
《皮囊》原價89元,現活動價59元精裝版,如果你對看書感興趣,那麼我還還有《暫坐》、《自在獨行》等書可以選擇,知識永不止境,時刻豐富提升自己。對於很多普通人來說是一頓午飯的支出,卻可以點亮你的人生!
如果您也想品讀這本書,可以點擊下方購買正版
全書59元精裝版,對於很多普通人來說是一頓午飯的支出,卻可以點亮你的人生!
如果您也想品讀這本書,可以點擊下方購買正版: